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6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湖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6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
一、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湖南省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对,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后花园里的绣楼是皮匠女儿的,虽说她自从上大学以后,二十多年了,也就只有春节才回来,可皮匠还是原样留着。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中间被国家安排去皮革厂工作,后来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做他的皮匠。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涌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寄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选自《中华手工》2014年第8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和读者的关系变了。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是上帝,他什么都知道,比如巴尔扎克。读者是信徒,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是平等的,他的“参与意识”很强,他要参与创作。我相信接受美学。作品是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认同,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别人对陈皮匠“一个老高中生去当皮匠”的评价,既表现出这些人对陈皮匠的不理解,又展现出陈皮匠清高孤傲的心志以及坚定的人生目标。
B.从陈皮匠的藏书来看,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相关,数量繁多,且都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这对牟教授论文的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C.陈皮匠把多年的藏书贡献出来的举动,说明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这些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认定牟教授能发掘其更大价值。
D.结尾“陈皮匠和古城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的交代,表述了陈皮匠在完成自己的心愿之后那种如释重负、生活终于回归正轨的惬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古城的描写属于社会人文环境,展示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看似闲笔,实则为陈皮匠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B.小说把陈皮匠和只关注古城文化商机的古城人进行对比,展现出在商业化冲击下,陈皮匠守护传统文化的寸步难行以及守护者的孤独和无奈。
C.小说对古城、老街、守老规矩、摆摊买书的介绍让主人公的出场充满传奇色彩,如武侠小说中的绝世高手一般,未出场就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D.小说写陈皮匠寄书前对牟教授的论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并对藏书重新造册,一一核对,刻画出了一个要求严谨、精益求精的文化守护者形象。
3.文本一中陈皮匠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简要概括小说为陈皮匠的这句话做了哪些铺垫。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三例具体分析文本一的“留白”及其艺术效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变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濛濛细雨,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我们再也等不下去了,便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
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各个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
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在灯光下,这才偶然抬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旧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显眼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我们中间有一位把车钱递给他,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
“情况糟到这个地步吗?”
“是啊,”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
“像这样糟有多久了?”
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
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一个个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
“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
“你们真快断顿了吗?”
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张人脸上看得到。
“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
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
“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
“我们都为你难过,谁也想不到——”
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还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呢,可能也只有进济贫院。”
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又苦笑了。
“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想不清有什么道理,但也只能这样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
于是他又一次举起鞭子。
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地沿路而去。
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预示着“我们”只能乘坐马车。
B.小说中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
C.小说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D.小说表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严厉批评。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马车“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表现了马车生意难做,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B.小说具体描写马车夫的外貌形象,尤其突出“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等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情绪的低落和生意的艰难。
C.小说描写马车夫在谈话过程中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既表现了马车夫的职业习惯,又表现了马车夫对谈话内容感到厌倦,急于离开。
D.小说结尾“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一句,既描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与前文相呼应。
7.请概括本文主人公马车夫的形象特征。
8.小说以“演变”为题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看法。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
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区的央金,反映了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令人感伤。
B.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C.阿巴为人温厚,他既处处留心不让央金因回忆而伤心,又通过家乡“切口”及西红柿慰藉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伤害的姑娘。
D.小说结尾写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央金“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这一比喻写出了她重回家乡时内心的激动、复杂。
B.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C.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D.央金跳舞是小说节选部分的高潮,是央金内在激烈情绪的宣泄,描写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
11.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内涵。
答:
12.作家阿来曾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假。”请谈谈选文是如何实践“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这一文学主张的。
答: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猫和警察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在城里扫荡隐藏的武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警察们会爬上警车,头上戴着会给他们一副统一而非人面貌的皮制防护帽,他们会去贫民区,响着警报器,弄乱抽屉里的内衣,拆掉炉子里的管道。在那些日子里,一种折磨人的痛苦正在占据着警察巴拉维诺的内心。
②刚刚失业的巴拉维诺去当了警察。他也是刚知道那个貌似平静而繁忙的城市底下存在着一个秘密:在沿着街道的水泥墙后面,在僻静的围栏中,在漆黑的地下室里,闪闪发光的恐怖武器如森林般茂密地小心躺着,就像豪猪刺那样。警察巴拉维诺在他的市民中间感到非常不自在,他感觉,每一块下水道盖子,每一垛废物,都在守护着什么难以理解的威胁。
③一天晚上,警察跑到工人聚居区,包围了一整座房子,那是一幢外观腐烂的大型建筑。破旧的楼梯从地下窒一直到屋顶,穿过这个老房子的身体,就像是有着无数分支的黑色血管。警察们上去了,巴拉维诺在他们中间,戴着叫人难以认出的如机器人一样的头盔,但他仍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心事折磨着。他们被告知,他们的敌人,他们警察的敌人,也就是奉令行事人的敌人,就藏在那座房子里。警察巴拉维诺从半掩的门里,惊恐地望着房间里面: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用焦虑、痛苦的眼神望着他们如果他们中的某个人是敌人,为什么他们不可能都是敌人
④他们下到一个低矮的房间里,一家人正围着铺上红格子布的餐桌吃晚饭。孩子们都在大喊大叫。只有坐在爸爸膝盖上吃饭的最小的家伙,正用黑色而充满敌意的眼睛,一声不吭地望着他们。“我们有搜查房子的命令”队长说道。爸爸正在给小孩一勺勺地喂食。他先是斜着看了他们一眼,可能还有点讽刺的意思;然后就耸了耸肩,继续照料着孩子。
⑤警察巴拉维诺笨手笨脚地活动着自己修长面纤细的臂膀,把一个抽屉弄得叮咚作响:匕首不,餐具。又把一个书包摇得轰鸣不止:炸弹书。卧室里拥挤得无法穿行:两张双人床,三张小床垫。而在房问的另一头,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张小床上,因为牙疼,啼哭了起来。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如果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怎么办
⑥巴拉维诺跑到走廊里,厕所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扎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怀中抱着一只猫。他觉得应该跟小孩们做朋友,问他们话。他尝试着抚摸那猫,那猫却突然逃掉了,还不时转过身来,怀有敌意地看他几眼。
⑦巴拉维诺在走廊里大跨步地跳开了,追着那猫。他进到一个房问,那里两个姑娘正伏在缝纫机上干活。地上有着成堆的碎布头,“是武器”警察巴拉维诺问道,还用脚拨开布料,却走不动露路了,他们脚给缠上了玫瑰色和淡紫色的布料,姑娘们笑了。
⑧他转过一个过道和一段楼梯。那猫有时好像是在等他,然后等他靠过去了,它又会双爪僵直地跳走。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垫,还有一个仰卧着的小年轻,抽着烟,神情可疑。“抱歉,您看见一只猫没有”他伸出一只手去床下摸,却被啄了一下。跳出来一只母鸡,它是主人不顾政府法令偷偷在家里饲养的。光着上身的年轻人连睫毛都没动一下,继续躺着抽烟。
⑨在一间厨房里,有一个戴邮差帽的小老头,他正在泡脚。他一看见警察,就奸笑着向他示意了一下另一个房间。巴拉维诺探了探头。“救命!”一个衣冠不整的肥太太大叫道。一向贞洁的巴拉维诺赶紧说了句:“对不起”邮差还在奸笑,双手摊在双膝上。
警察巴拉维诺穿过厨房,去了阳台上。整个阳台都被晾着的衣服挂满了,就像飘着旗子一样。他在那个床单搭成的迷官中走着,那猫时不时现出身来,然后又贴在另一条床单下隐去了。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也许他已经与外界隔离,他的战友已经撤离了这座建筑,而他则正好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衣物囚禁起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一堵小墙上露出了头。巴拉维诺不知是怀着宽慰还是带着焦虑地看见楼梯上像蚂蚁一样攒动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他脱下了头盔:他的脸又显出了人形,那是一个金发小伙子消瘦的脸庞。
“一步也不要走了,”一个声音说,“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
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蹲在一扇窗户前的台阶上,拿着一份杂志,用感冒的声调吃劲地读着。
“手枪”警察巴拉维诺说。他抓住她的手腕,就想要把她的拳头打开。她刚动了一下胳膊,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跳到空中,龇着牙,冲着他扑来。但警察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
巴拉维诺听见了口哨声,还有发动机的隆隆声;警队正在离开这建筑。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警察巴拉维诺在搜查过程中神经高度紧张,不放过任何一个普通的人和物,完全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B.随着猫的出现,小说的情节由搜查武器变为追逐一只猫。这个变化暗示着在大楼中所谓“扫荡隐藏武器”的行动不过是一场闹剧。
C.全副武装的警察巴拉维诺被民众无视、嘲笑、捉弄,甚至被一只猫弄得狼狈不堪,表述了对巴拉维诺这个无能警察的批判。
D.第④段从“爸爸”的神态和动作可以推断,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并试图反抗的革命者,这样的人在大楼里是处处可见的。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被搜查的民众全都镇定自若又心怀敌意,拿着搜查令的警察们却草木皆兵乱作一团,这种反差产生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B.巴拉维诺满心怀疑的武器不过是餐具、书籍等,阳台上晾着的衣物成了“囚禁”他的迷宫,臆想与现实形成颇具意味的对比。
C.小说中的头盔富有象征意义,一个善良小伙戴上它后变成了奉命行事荒唐可笑的警察,暗示了人在特定场景下被异化的现象。
D.故事发生在贫民区一栋大楼里,这是对社会局势“横截面”式的表现,这个特定的环境有利于延迟情节进展,形成波澜。
15.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
(1)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
(2)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16.本篇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掺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描写的安乐林,是后文描写安乐居的一个引子,也给全文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表现安乐居舒适自在、没有拘束的氛围。
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
D.在“安乐居”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结局却是安乐居消失了,是要告诉我们一切要朝前看,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被淘汰。
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树有花颜色丰富,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
B.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9.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述效果。
20.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
柔石
尖利的北风。巍峨古旧的城下。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婆子,坐在地上,哭她生命末路的悲哀:“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有了半小时。
几个孩子听得悲伤。向城门边跑去。他们都是住在城脚的茅舍中的穷孩子。在这北风中,也还穿着单裤,破夹衣,没有鞋子。
可是他们都同情地围在她的面前。钉住眼睛看她涌流出来的大泪。食指放在口里,不发笑声。
老婆子继续哭道:“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三四个贵胄式的妇人走进城来。也听见她哭声悲哀,驻足问她道:“老婆子,什么事?”
老婆子也就诉说:“太太呀!可怜可怜我罢!我有一个60岁的白发的丈夫,我还有三个儿子……”
于是贵妇人们互相一笑。
有的说:“还说可怜可怜她呢!我只有一个儿子,她倒有三个。”
有的说:“她还不满意,她的丈夫已经陪她到60岁了。我的丈夫陪我到五十岁就死去。”
一边说着,一边走远了。
眼前仍留着几个孩子,呆呆地。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过去半小时。
一班学生走出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怆,驻足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继续诉说道:
“少爷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大儿子,前年22岁。兵爷打仗,将我的儿子拉去搬炮弹。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了!一年,两年,我的眼睛望花了。可怜从此就没有回来!……”
悲哀噎住了她的喉咙。没有等她说完,学生们气愤愤地昂头走散。
有的叫,“我们应当反对战争!”
有的叫,“我们应当提倡非战论!”
有的叫,“战争的罪恶呀!落到老婆子的身上了!”
可是她的眼前,仍是几个孩子。老婆子又哭: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连续半小时。
几个农人从田野中进城。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酸悲。放下锄问她什么事。
老婆子带泪继续哭诉道:“兄弟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二个儿子,去年13岁。到山上去砍柴。不知怎样一失脚,跌下岩壁来。别人抬他回家。血流太多了。到家也就死了!……”
老婆子呜咽地说不成声。
农人们听的不满意,有的说:
“不小心,不小心。山上我们一年要去整百次,那里会跌落岩壁?”
有的说:“这是一个13岁的第二个儿子,不要紧,还有大儿子在哩。”
一边互相拿起锄,又走远了。
她的眼前仍剩着几个痴孩子。老婆子更悲伤地哭了:
“天呀!命呀!我的苦痛呀!”
哭声又经过半小时。
一群工人走出城。也听得她哭声的悲伤,走近去问她为什么这样哭。
老婆子硬咽地说不清楚地继续说:
“伯叔呀!可怜可怜我罢!我的第三个儿子,6岁的一个。三个月前,我和我丈夫到田野上拔瓜藤。留他在家里玩。等我们回来,他却不见了。门口有一堆血。我们踏血迹寻去,却是深山。唉!被狼吞去了!……”
工人互相一惊。嘈杂的叹着:
“山里还有狼呀!”
“狼竟会到村庄来吃人么?”
“不过这是一个小儿子,她总还该有两个大儿子在的。”
一边也匆忙地走去了。只回过一两次的头来,但不想续知她的哭诉了。
黄昏开始落下来。
在老婆子的眼前,仍是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她仰头向着密布天空的阴云,失望地放声大哭:“天呀!命呀!我底苦痛呀!”
城门往来的人儿稀少了。
哭声又消逝半小时。
两三个商人从乡间收帐回来。钱袋在他们的肩膀上琅琅地响。他们也听得她哭声的凄楚。脚步停到她底前面,问:“老婆子,什么事?”
孩子们也抬头看着商人的脸孔。
她似有一线光明的诉说道:“唉!老板!可怜可怜我,舍我几个钱罢!我的60岁的老丈夫,自从第三个儿子死后就病了!到现在有三个月,将死了!”
商人们互相说:“夜了,夜了,我们要回去了。否则可以给她两角钱。虽则事情是常常如此的。”
一边又匆匆地没去他们的影子。
老婆子一时昏去了。一时又慢慢地向看呆了的孩子们说:
“小弟弟们!可怜罢!我因为乡下没处讨钱,远远跑到城内来。想讨几个钱买一服药回去。……唉!虽则我的丈夫,此刻或者已经死了!可是小弟弟们,你们也有钱么?”
老婆子酸苦得说不成别的话。
而这几位听呆的孩子:有的抖抖他的衣袋,表示袋内只有一把蚕豆。有的翻转裤腰,表示身上只有一个肚脐。个个摇摇头,不声响。
老婆子却突然发狂似的问:“你们也有毒药么?你们也有刀么?我不想回家去了!”
孩子们一听到问刀,惊怕了。逃散了。
黑夜如棉被一般盖在她的身上。朔风一阵阵地在扫清她身上的尘埃和她胸中的苦痛。
她气息奄奄地睡在城脚下,她心的未曾全灭的光,为她家中的白发丈夫似乎还得望着明日。
1929年12月
(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述了一个生活遭遇诸多不幸的老婆子哭诉遭遇的故事,贵夫人、学生、农人、工人、商人、孩子没有人同情她。
B.小说描写老婆子向贵胄夫人哭诉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然而贵胄夫人们却认为老婆子比她们都幸福得多。
C.小说写农人放下锄头听老婆子哭诉“第二个儿子”,就想当然地认为她的大儿子还活着,还不是最苦的。
D.小说最后老婆子在哭诉无门之下,向孩子们要毒药、要刀,老婆子这一问把孩子们吓跑了。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语言对话描写了老婆子断断续续的哭诉,在各色人等面前展现了她以及她的家庭的不幸遭遇。
B.小说反复描述老婆子的哭诉,这种行文构思方法与鲁迅的小说《祝福》反复写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异曲同工。
C.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描写很有特色,在黑夜中,小说主人公老婆子终于清醒了,她要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
D.这篇小说和鲁迅的《祝福》都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篇小说都反映出当时底层百姓的痛苦,对旧社会进行声泪控诉。
23.小说自始至终描写老婆子身边的几个孩子,有何用意?
24.这篇小说被柔石集结于小说集《希望》,自序言:生命是在递变的,人与社会应当也走着在无限的前进的途程中,我“希望”是如此。你认为柔石在这篇小说中寄予怎样的“希望”?
三、名著阅读
(2022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__________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__________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__________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__________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
25.依次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最恰当的项是()
A.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
B.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
C.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
D.史湘云贾探春林黛玉薛宝钗
26.贾宝玉为什么不相信《桃花行》是薛宝琴写的?请结合《桃花行》的选句和《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桃花行(节选)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27.(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北京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28.(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宝玉开了副册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册中所言是对谁的判词?请简述其一生的主要遭遇。
参考解析:
1.C2.B3.小说为此做以下铺垫:
①介绍陈家大院后面一套天井是陈皮匠的藏书室。
②陈皮匠遵守“时不过午”的规矩,上午摆摊,下午购书,皮革厂工作后仍坚持摆摊。
③陈皮匠每天晚上一般都待在藏书室。
④陈皮匠一听女儿带回来的是历史专家,心里就有数了。4.例如:
①对陈皮匠的女儿着墨很少,只是点到为止。让读者可以对陈皮匠女儿的职业身份和她对父亲传承古城文化、家族文化的默默支持和帮助展开丰富的想象。
②对陈皮匠购书、每天待在藏书室整理书籍的行为描写十分简略。这样就通过读者的想象,使陈皮匠对书籍精挑细选、对藏书整理工作躬耕不辍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陈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的场面没有展开细致描写。这样读者可以去想象皮匠心愿即将实现的激动,教授如获至宝的惊喜,以及女儿为父亲和教授都能如愿的欣慰和高兴。
④教授收集到宝贵资料后,对藏书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创作略去不写。这样,教授是如何潜心研究、苦心经营的过程,就可由读者自由想象,加以补充。
⑤结尾写陈皮匠把藏书全部寄给教授后,“也和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小说戛然而止。这样写意味深长,即可以让读者体会到皮匠完成自己的夙愿后,终于可以放下一桩心事的满足和踏实,又可以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感悟。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清高孤傲”错。别人对陈皮匠“一个老高中生去当皮匠”的评价,既表现出这些人对陈皮匠的不理解,又展现出陈皮匠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志向,表明古城人对陈皮匠的选择不理解,并感到惋惜。
B.“极高文学研究价值”错,牟教授的论文为历史方面论文,所以,陈皮匠的藏书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
D.“如释重负、生活终于回归正轨的惬意”错。陈皮匠把藏书都送给了教授,完成自己的夙愿,表现了他终于可以放下一桩心事的满足和踏实。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寸步难行”错。从文中教授来陈皮匠家查阅藏书可知,陈皮匠守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寸步难行。小说陈皮匠和只关注古城文化商机的古城人进行对比,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安排上的特色的能力。
“陈皮匠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这句话是说陈皮匠终于等到有专家能够帮助他挖掘这些藏书价值、赓续古城文化、家族文化根脉的时候。为此小说之前很多铺垫:
由“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可知,小说介绍陈家大院后面一套天井是陈皮匠的藏书室为此做了铺垫。
由“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可知,陈皮匠遵守“时不过午”的规矩,上午摆摊,下午购书,皮革厂工作后仍坚持摆摊。
由“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可知,陈皮匠每天晚上一般都待在藏书室,他在守护这些就有研究价值的藏书,专等行家来。
由“女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可知,女儿带回来的是历史专家,他收藏的正是历史藏书。陈皮匠终于等到了他要等的人。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1)由“后花园里的绣楼是皮匠女儿的,虽说她自从上大学以后,二十多年了,也就只有春节才回来”“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可知,小说对陈皮匠的女儿着墨很少,但是通过女儿自从上大学在外二十几年到带回历史专家的时空跨度,读者可以想象皮匠女儿应该也是一位历史学方面的学者,而且背后默默支持父亲多年的藏书行为,帮助父亲完成传承古城文化、家族文化的心愿。
(2)由“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可知,对陈皮匠购书、每天待在藏书室整理书籍的行为描写简略,留给读者大量空白,对书籍精挑细选,对藏书整理工作躬耕不辍的陈皮匠形象通过读者想象跃然纸上。
(3)由“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可知,对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的场面没有展开细致描写,读者可以去想象皮匠的激动,教授的如获至宝,以及女儿为父亲和教授都能如愿的欣慰和高兴。
(4)由“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可知,教授收集到宝贵资料后,对藏书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创作略去不写,留下了想象空间,教授是如何潜心研究、苦心经营的,读者自去想象。
(5)由“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寄给了牟汉达教授”可知,结尾写陈皮匠把藏书全部寄给教授后,“也和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也产生不写之妙,让读者体会到皮匠完成自己的夙愿后,终于可以放下一桩心事的满足和踏实。
5.D6.C7.(1)生活艰辛;(2)有感恩心;(3)对时代演变感到无奈;(4)对前途迷茫。8.(1)“演变”在文中指由马车变为出租车;(2)时代发展演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3)有些人和事物会被淘汰,对此感到无奈和同情;(4)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演变。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对社会的严厉批评”错误,文中没有体现,属于过度解读文本,这篇小说主要是展现时代发展演变中穷苦人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穷苦人的同情,并不是批评讽刺社会。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厌倦”错误,由车夫所说的话以及“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这一表现可知,车夫是乐于和“我们”交谈的,“扬起马鞭”是马车夫的职业习惯。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由“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旧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显眼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您可救了我一命”“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可以看出马车夫的生活是艰辛的,以六十岁上下的高龄来做马车夫,而且瘦弱,认为我们所付的钱救了一命,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马车夫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2)由我们付给车费时马车夫的表现来看,“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最后临走之前“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他付出劳力,我们付出金钱,这本是理所应当之事,而他反复向我们道谢,这表明他有感恩之心。(3)由“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想不清有什么道理,但也只能这样了”可以看出,面对时代的演变进步,马车夫是无奈的。(4)由“还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呢,可能也只有进济贫院”“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可以看出,马车夫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感到迷茫的。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理解标题的意蕴,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挖掘。首先理解标题的字典意思。“演变”指发展变化。然后到文中找到“发展变化”的对象。由“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马车”可知,这“演变”是说交通工具的变化,即由马车变为出租车,也是职业的变化,马车夫被司机替代。由“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可知,这“演变”还是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这是时代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可知,在演变的过程中,终有一些人或事物会被淘汰,但这是历史的必然,对此是同情而无奈的。结合全篇来看,要想在时代的演变中不被淘汰,就需要与时俱进,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分析标题的意蕴。
9.D10.B11.①央金姑娘的“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己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温暖的感动,跳舞时的精神宣泄。②央金姑娘的“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③“哭”与“笑”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敢面对的复杂心理,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12.①以人物关系表现“人性的温暖”。选文写地震十年后央金重回家乡,村人云丹带她上山,阿巴抱她下马,虽没有了亲人,但处处都有亲人般的温暖。②以生动细节表现“人性的温暖”。央金多次微笑,体现了她替对方着想的心理;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等,表现对央金的关怀和体贴。③用有意蕴的事物来衬托“人性的温暖”。虽然经历了大灾难,幸存者心中难免有创伤,但小说中粉红的冲锋衣、鲜红的西红柿、漂亮的云、清冽的溪水等美好的事物能体现出人物在悲伤中内心的温暖和坚强。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错误,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体现了他对央金的喜爱和欣赏。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错误,不是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而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坚强与明朗。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结构的把握能力。
“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这些“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己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温暖的感动;“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这时的“哭”是对地震灾难的坚强与对逝者的深切缅怀,是跳舞时的一种精神宣泄。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她依然灿烂地笑着……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央金姑娘的这些“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
“哭”是缘于感动和伤痛,“笑”是坚强乐观与感恩,二者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敢面对的复杂心理,以点代面,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
12.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以人物关系表现“人性的温暖”。选文写地震十年后央金重回家乡,“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村人云丹带她上山,阿巴对央金亲切表述,抱她下马,央金虽没有了亲人,但家乡人给了她亲人般的温暖。
以生动细节表现“人性的温暖”。央金多次微笑,“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她依然灿烂地笑着……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些笑中有坚强乐观的传达,有善解人意的面对,有感激与理解的回报……体现了她替对方着想的心理。
“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等,表现对央金的关怀和体贴。
用有意蕴的事物来衬托“人性的温暖”。文中提到很多色调温暖明朗的事物,“粉红色的冲锋衣”“白色丝质头巾”“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的‘云’”“鲜红的西红柿”“清冽的溪水”,这些事物是有温度的,满含着幸存者对生活的热爱,虽然经历了大灾难,幸存者心中难免有创伤,但在悲伤的中内心中,温暖依旧,坚强依旧,执着和乐观依旧。
13.B14.A15.(1)面对孩子的哭闹,他既心烦又心疼,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另一方面他充满害怕和怀疑,面对孩子都不敢放松警惕。
(2)巴拉维诺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不想再做一个带着枪、整天疑神疑鬼、精神紧张的警察。16.小说情节在紧张与松弛之间张弛有度地推行:①巴拉维诺在阳台上害怕迷路,害怕被囚禁,气氛一时紧张起来;找到突破口,看到警察同伴,心情缓和下来。②巴拉维诺刚放松地摘下头套,一个声音让情节走向紧张的高潮,转头发现不过是一个姑娘在念杂志,虚惊一场;③他听到“手枪”一词以为姑娘藏有手枪,又紧张怀疑起来,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只猫,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场玩笑。效果:①突出巴拉维诺极度紧张害怕的心理;②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③使主题更具有讽刺性。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完全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错误。并非“警察的职业敏感和责任使命”,而是因为毫无线索的搜捕使巴拉维诺陷入了紧张和恐惧。C.“表述了对巴拉维诺这个无能警察的批判”错误。批判的不是巴拉维诺本人,而是警察和政府。D.“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并试图反抗的革命者”没有依据,大楼里也并非处处都有革命者。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小说中被搜查的民众全都镇定自若又心怀敌意”“拿着搜查令的警察们却……乱作一团”错误,那是巴拉维诺的臆想,也并非所有的警察都“乱作一团”。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结合“而在房问的另一头,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张小床上,因为牙疼,啼哭了起来。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可知,巴拉维诺看见一个小孩坐在一张小床上啼哭,他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小孩。可见面对孩子的哭闹,他既心烦又心疼,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结合“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如果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怎么办”可知,巴拉维诺怕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并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可见另一方面他充满害怕和怀疑,面对孩子都不敢放松警惕。结合“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可知,巴拉维诺满心怀疑的武器不过是餐具、书籍等,阳台上晾着的衣物成了“囚禁”他的迷宫,所以他想逃到天空中的云彩下,并且把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可见巴拉维诺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不想再做一个带着枪、整天疑神疑鬼、精神紧张的警察。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情节在紧张与松弛之间张弛有度地推行:结合“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也许他已经与外界隔离,他的战友已经撤离了这座建筑,而他则正好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衣物囚禁起来”可知,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衣物囚禁起来。可见巴拉维诺在阳台上害怕迷路,害怕被囚禁,气氛一时紧张起来。结合“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一堵小墙上露出了头。巴拉维诺不知是怀着宽慰还是带着焦虑地看见楼梯上像蚂蚁一样攒动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可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看见楼梯上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可见他找到突破口,看到警察同伴,心情缓和下来。结合“他脱下了头盔:他的脸又显出了人形,那是一个金发小伙子消瘦的脸庞。‘一步也不要走了,’一个声音说,‘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蹲在一扇窗户前的台阶上,拿着一份杂志,用感冒的声调吃劲地读着”可知,他刚脱下了头盔,就从背后传来一个声音,巴拉维诺吓得一个哆嗦,转头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在看杂志。可见巴拉维诺刚放松地摘下头套,一个声音让情节走向紧张的高潮,转头发现不过是一个姑娘在念杂志,虚惊一场。结合“‘手枪?’警察巴拉维诺说。他抓住她的手腕,就想要把她的拳头打开。她刚动了一下胳膊,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跳到空中,龇着牙,冲着他扑来。但警察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可知,巴拉维诺听到“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后,就抓姑娘的手腕,而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跳到空中,冲着他扑来,此时他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可见他听到“手枪”一词以为姑娘藏有手枪,又紧张怀疑起来,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只猫,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场玩笑。效果:结合“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可知,巴拉维诺吓得一个哆嗦,突出了巴拉维诺极度紧张害怕的心理;巴拉维诺在阳台上害怕迷路,看到警察同伴后心情缓和下来,刚放松地摘下头套,一个声音又使他紧张起来,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只猫,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场玩笑。可见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被搜查的民众镇定自若,拿着搜查令的警察却草木皆兵乱作一团,这种反差使主题更具有讽刺性。
17.D18.C19.①首尾照应。结尾“安乐居的消失”和开头照应,结构紧凑。
②揭示主题。安乐居在第一段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
③感伤式结尾。安乐居没有了,这样的令人伤感的结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
④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蕴含着淡淡的感伤。叙述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20.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老吕的话“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
②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
③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④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是要告诉我们一切要朝前看,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被淘汰”错误。结合全文看,小说表述的是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安乐居”式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消失的伤感与无奈。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错误。小说人物刻画应该是去中心化,没有把笔墨放在单个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从结构上看,这个结尾写“安乐居已经没有了”与开头“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形成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紧凑。
②从表现主题角度看,这个结尾写“安乐居已经没有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表述了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安乐居”式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消失的无奈与伤感。
③从语言特色上看,“安乐居已经没有了”,用了叙述的表述方式,看似平静克制,但却蕴含着淡淡的感伤淡淡的忧愁,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之情。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安乐居已经没有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这个结尾充满伤感,耐人寻味启人思考,具有言已尽意无穷之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启迪性。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从老吕的话“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画家的话“‘我给您添点儿?’”可以看出这些人物都是平凡常见的市井人物,他们各有特点,活灵活现,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小说通过描写这些人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淳朴、善良和诚信等精神品质,赞美这些的美德。因此可看出,小说的语言自然而流畅,富于个性化,体现出质朴纯真的感情。
②从“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瞎玩儿”“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处,可看出小说富于口语化,贴近生活,有京味的地域特色。
③文章语言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读来忍俊不住,幽默风趣,又如写“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不动声色的描写,透露出对这几个年轻人的批评,语言幽默。再如提到画家的画,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透出对画家的椰揄。这些语言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④从“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等处可看出,文章语言平实朴素,短句多,显得简洁明快,自然朴素。
21.A22.C23.①几个孩子听、看老婆子哭诉贯穿全文,起到线索的作用。
②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技术应用与实施合同
- 软件服务及技术支持协议
- 软件购买及许可协议样本设计
- 轻松学好语文的方法
- 轻骨料混凝土购买合同
- 违反保证书与法律约束
- 酒店招标文件揭秘
- 采购商设备采购合同
- 钢筋植筋合同格式
- 铝粉销售合同
- 2024年度铝业加工服务合同:铝锭加工(2024版)
- 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
- 2024-2030年中国特钢行业产量预测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康复科一科一品一特色科室活动方案
- 店长数据分析能力培训
-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3
- 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
-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评估分级指南(小微型型企业版)
- 产科新入职护士培训计划第一年
- 校园公益慈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