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1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2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3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4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效劳业开展规划为加快成都市效劳业开展,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4-2024)?和?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4-2024)?,编制?成都市效劳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旨在指导“十一五〞期间效劳业开展、优化效劳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标准效劳业行业秩序等,充分提高效劳业开展对经济社会开展的奉献度,到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规划是成都市效劳业开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效劳业相关各级各类规划、年度方案的重要依据。一、规划背景(一)开展根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着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围绕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正确、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开展战略,大力开展现代效劳业,增创第三产业新优势,突出了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对成都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在国民经济开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成都市效劳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开展速度较快。增加值由2001年的681.0亿元稳步增加到2024年的1181.0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1年的9.1∶45.3∶45.6调整为2024年的7.7∶42.5∶49.8,2024年效劳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到达36.9%,效劳业在国民经济开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二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效劳业体系。“十五〞期间,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要支撑,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开展的格局。2001-202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整个效劳业的比重分别到达52.80%、52.20%、51.90%、51.24%、47.2%。与2001年相比,房地产业的比重由5.5%上升到10.8%,租赁和商务效劳业由1.6%上升到3.1%,其他行业也保持了稳定开展的态势。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特色突出,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三是就业吸附力增强。“十五〞期间,效劳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由2001年的34.1%上升到2024年的36.9%,就业结构逐步与产业结构开展同时,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42.5∶49.8,就业结构32.3∶30.8∶36.9,效劳业的开展正在带动从业人员的同时增长,成为成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但是,成都市效劳业开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体开展水平相对偏低。从增加值总量来看,成都市效劳业增加值虽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与直辖市和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显得偏低,2024年排名第八位,其增加值只相当于上海的25.7%,北京的25.6%,广州的40.6%。同时,效劳业占GDP的比重是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而2001-2024年,全市效劳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6%、45.9%、46.1%、45.5%、49.8%,远远低于兴旺国家城市60-70%的比重,也低于2000年全球平均水平61.0%。二是现代效劳业开展相对滞后。成都市效劳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效劳业虽然正在兴起,但在效劳业中占的比重都不大,经济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024年效劳业内部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效劳业占据了整个第三产业的37.6%,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现代效劳业的增加值比重总体看来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成都效劳业知识密集程度与兴旺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十清楚显。效劳业知识密集程度可用效劳业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比重来衡量。1980-1990年,加拿大和美国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占效劳业总投资的比重从13%上升到15%,而成都市2024年这项投资的比重才到达5.2%,大大低于加拿大和美国1990年的水平。三是区域产业缺乏较强的关联度,效劳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各行业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没有形成区域分工、协作开展的合理模式,各城区错位开展态势不够明显,城区与郊县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开展局面。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效劳技术、效劳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著名的企业集团。而且,效劳业国际化水平低,海外资本对效劳业规模化投入仅限于零售、酒店、房地产,其他效劳行业仍未形成海外投资热点。(二)开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加快开展效劳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效劳业开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十一五〞是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效劳业领域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效劳贸易承诺将逐步兑现,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成都在效劳业领域吸引外资力度将增强。对外开放将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国内及本地效劳企业改善效劳质量、提高效劳效率。同时,也为成都提供了一个吸取兴旺国家先进技术的便利途径,开辟了一条引进资金、引进兴旺国家先进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建设经验的道路,为本地效劳企业国际化开展,提高成都市效劳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效劳市场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外贸、中介效劳机构等效劳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使这些领域的竞争国际化,行业开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二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成都市效劳业开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开展效劳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效劳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都建设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将加快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效劳型经济将得到全面开展。特别是随着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总部经济的打造、城区危旧房改造步伐的加快,将为开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餐饮、房地产开发、邮政电信、社区效劳、文化体育业等效劳业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效劳业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需求将加速增长,成为消费的新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且在“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将增强人们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四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开展为效劳业加快开展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效劳业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效劳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焕发新的活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效劳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效劳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大为提高,新的效劳方式将出现,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潮流。二、指导思想、根本原那么和开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主动适应参加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和效劳市场开放的新形势,把握国际上现代效劳业业态扩张的态势,积极吸引效劳业向成都集聚,大力开展现代效劳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效劳业,优化效劳业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效劳标准体系,提高效劳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稳固和增强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二)根本原那么。1.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整合现有效劳业资源,保持既有优势,增强开展后劲,实行增量推动和存量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效劳业,大力开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效劳业,全方位提升成都市效劳业的总体开展水平。2。统筹城乡,强化就业。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开展战略下,效劳业的开展必须要致力于能够提供大量满足城乡就业的工作岗位,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化质量稳步提高。3。政府导向,市场运作。效劳业的开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并重。政府应致力于为效劳业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完善根底设施,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标准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效劳业,并在政策框架下自主开展。4.发挥优势,联动开展。进一步扶持壮大效劳业内的优势产业,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增强聚合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效劳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联动的开展机制,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5。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根据现实根底和未来开展方向,在?成都市经济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功能分区根底上,对效劳业进行合理布局,引导不同功能区域重点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效劳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效劳业空间组织体系。(三)开展目标。--效劳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到2024年,效劳业增加值到达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达50%以上。效劳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到达40%。--效劳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效劳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4年,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效劳业占效劳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效劳业运行环境逐步完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24年,根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标准有序的效劳业开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效劳业运行环境。三、空间布局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禀赋条件和效劳业开展的不同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市效劳业划分为优化开展区、配套开展区、特色开展区3个功能区。(一)优化开展区。指开展根底好、效劳业比重大、辐射带动范围广且土地开发密度已经很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城南、城东副中心。该区域作为效劳业优化开展的重点区域,要着力提升效劳功能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效劳业集聚,提升传统效劳业档次,大力开展投资型和决策型总部经济,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鼓励开展绿色休闲产业。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研发机构聚集,提高科技效劳和成果转化水平。形成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科技商务区(SBD)、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效劳基地。着力开展以大型百货和大型超级市场为主的商贸流通业,打造西南的商贸中心。开展现代化品牌化的餐饮业,成为“美食之都〞的核心区。开展以金融业、会展业和中介效劳业为主的现代商务,稳固和提升金融中心地位,打造“会展之都〞。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展城市文化旅游。合理设置市域性专业型的物流效劳站,建设城市商贸配送中心。注重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并行开展。(二)配套开展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具有一定工业根底、与中心城区形成走廊式组团开展格局的区域。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域重点开展与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公共交通、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等效劳业。本区域的房地产业以特色鲜明、环境优雅的中高档休闲住宅房地产工程为主,在温江、双流、龙泉等条件具备的区县优先开展。作为物流业的重点区域,将在具备多式联运的航空、铁路枢纽附近规划建设三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在公路货运主干道与绕城高速公路交汇的东、南、西、北方向建立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发挥温江花博会场馆的会展载体作用,承办以花卉、花木为主的特色会展。开展依托生态环境、结合第一产业的绿色观光休闲业。积极开展与工业和当地居民生活配套的商贸业。(三)特色开展区。指优化开展区和配套开展区以外、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具有特色产业开展根底的区域。包括崇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和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金堂县。该区域作为特色产业开展的重点区域,要因地制宜、三次产业兼顾,开展特色产业,效劳业的开展以特色旅游和农业效劳业为主。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依托,深度开展特色品牌旅游业,积极开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效劳业,建设都江堰-大邑-邛崃-蒲江生态旅游基地。针对本区域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和较多数量的农民,应立足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开展农业效劳业。四、重点任务(一)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大力开展新兴文化产业,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成都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将成都建设成为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强市。到2024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达5%。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效劳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开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对经营性文化领域,应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开展民营文化产业,按照“入世〞承诺引进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建立文化开展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通过企业转制,培养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2。实施集团化,品牌化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加快广电和报业等跨媒体合作,培育开展大型演艺公司,推动传媒业和演出业协调开展。积极推进印务产业和印务集团开展。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企业在蓉开展。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扩大文化产品与效劳的出口外销,提高外销额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打造三大文化品牌。推出系列和成都关联的“大熊猫文化〞品牌活动,规划建设大熊猫生态产业园,实施“大熊猫家乡游〞文化旅游活动,举办效劳大熊猫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统筹整合金沙文化资源,举办古蜀文化艺术节,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金沙关联文化产品,打造与运营“金沙文化〞品牌。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大禹专题纪念馆、道教文化园区,办好清明放水节、李冰文化节和道教文化节,提升“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开展。3.开展成都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开展数字娱乐产业。培育和引进拥有一批有竞争力的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筹建卡通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成都造〞品牌。建设数字娱乐体验基地和网络消费体系,加大数字娱乐的传播力度,形成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的产业链,把成都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第四大基地。繁荣传媒产业。鼓励出版一批有文化内涵、受广阔读者欢迎的图书系列,打造出版业的精品图书品牌。成立成都网络出版社,引导网络出版业的健康开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成都播送电视名牌栏目、名牌主持,进一步提高收听、收视率。拍摄制作一批优秀电视剧、专题片和播送剧。组建成都播送电视总台,积极争取开办成都电视台卫视节目。推出综合各种传媒手段的强档娱乐节目,打造一批精品娱乐节目。扶持体育休闲、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抗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二)建设中国最正确旅游城市。以蜀汉文化、天府美食购物、水文化和生态休闲娱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建设中国最正确旅游城市。到202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到达5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达12%,旅游创汇收入到达3.5亿元。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武候祠、金沙遗址、望丛祠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场所。整合川菜美食资源,吸引外来菜系,凭借成都浓郁的商业气氛和密集的购物中心挖掘购物旅游潜力,加快开展天府美食购物旅游。加强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建设,整合成都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开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打造旅游精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着力做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成都大熊猫生态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旅游精品品牌。以九寨沟、峨眉山等省内世界级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成都-九寨沟、成都-乐山、成都-峨眉山、成都-大香格里拉等跨区域精品旅游路线。以市内重要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成都-都江堰-青城山、成都-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花水湾温泉-西岭雪山、成都-平乐古镇-天台山、成都-五津-石象湖、成都-十陵-洛带古镇、成都-黄龙溪、成都-大熊猫生态公园-宝光寺-成都野生世界、成都-农科村-国色天乡-中国花卉博览园-三圣花乡、成都-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等旅游精品路线。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旅游营销。实施品牌战略。以建中国最正确旅游城市为根本定位,建立“休闲之都〞旅游品牌识别系统,以“休闲、娱乐〞为理念识别的核心,以“品味美食、购物、欣赏、体验〞为行为识别的重要内容,以“太阳神鸟〞为符号识别的标志,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强旅游营销。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精心筹划和实施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工程,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提高成都的国际知名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合作,加强同国旅、中旅、青旅三大旅行社和海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全市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针对多元化的消费群体,创新促销手段,强化网上促销,加强旅游节庆和专题活动促销。3。标准旅游市场,完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管理,整顿市场秩序。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化效劳机制、游客投诉反响机制等四大运作机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管理与治理力度。发挥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效劳和监督作用。标准旅行社行为,树立成都旅游市场诚信形象。完善旅游根底设施,提高旅游效劳质量。加快旅游运输效劳中心、旅游集散效劳中心、旅游信息效劳中心三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开展。完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旅游景区(点)上档升级。(三)构建“会展之都〞。完善会展根底设施,壮大会展龙头企业,标准会展业市场,搭建会展效劳平台,将成都打造成为“会展之都〞。到2024年,会展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20%,年举办大型展会节庆活动30个以上,年创造直接产值20亿元以上,间接产值200亿元以上。1.加快根底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开展环境。加快会展业根底设施建设。鼓励投资建设符合会展业开展要求的场馆或配套设施,加快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温江花博会会展中心、天府博览中心、省科技馆等场馆建设,形成按展会类型、规模大小、经济作用强弱划分的多层级展会布局。统筹会展场馆周围宾馆、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注重配套停车场建设,扩建公交线路。加快周边机站扩容,在通讯等根底设施上给予保障。完善会展业开展的软环境建设。建立会展政务“一站式〞效劳工作机制,标准和简化申办展会的各种手续。工商、城管、交通、物价、消防、公安、卫生、海关、检疫等部门在展会举办中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效劳。新闻媒体营造会展业开展的良好舆论气氛。2。树立会展品牌,提升影响力。打造外乡品牌。依托金沙蜀汉文化、三国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六大主导产业,分类打造外乡品牌展会。提升现有根底较好的展会,为全国糖酒会、四川国际电视节等传统展会注入新的活力,保持其持续开展能力。大力开发美食节、电脑节、三国文化节、道教文化节、南国冰雪节、成都大庙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特色展会,打造成都节会名片。扩大对外影响。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的知名展会,抓住“世界合作论坛〞和“世界与开展论坛〞两个顶级国际会议选定“九寨天堂〞作为其永久性会址的机遇,争取一些知名展会长期固定在成都举办,重点选择和筹划几个会展品牌,提交国际会展认证机构认证。3.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大力拓展会展市场。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打破成渝经济区的界限,与这些区域的行业组织、专业办展组织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区域合作。加强会展业与旅游、广告筹划、餐饮、娱乐、酒店等行业的融合,以会展业的开展带动相关产业开展,延伸会展产业链,打造会展经济体系。建立健全会展市场体系。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OC)、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不断壮大会展业的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协调,协会标准监管,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操作运作,公平竞争、标准有序的运营机制和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以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各类会展专业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效劳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建立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打造“美食之都〞品牌,构建西南商贸中心。到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达1800亿元,年均增长13%,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商品零售企业到达3个,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餐饮企业到达3个。1。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市化。以连锁企业为龙头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引导和支持大型商业零售、农资、医药、餐饮等企业到周边县城、中心镇(乡)开展连锁网点,促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放心商店工程建设,依托大中型连锁企业,采取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等形式,在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建设放心商店。以商工农结合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围绕提高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质量的目标,以食品平安为核心,建立主副食品生产基地,开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进入零售网点。2。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城市商业功能。建立完善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全面推进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卫星城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置方便、结构布局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商业区建设。依托人民路(南北向轴线)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两条轴线,建设以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为主的商业中心功能区,以骡马市、顺城大街、东大街两侧及红星路东侧区域为主的商务中心功能区,以天府广场周边区域为主的文化博览功能区,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建设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区、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区、水井坊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风景区等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以商贸流通业为核心产业,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开拓延伸新的经营效劳领域,提升品位和档次。积极推进各层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商业中心,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突出各自特色,鼓励开展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网点,适当开展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建设,形成满足根本生活需要的社区商业效劳网络。加快卫星城商业中心建设,开展郊县城镇商业,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大力开展大型批发市场。推动专业特色商业街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交通条件的优势,开展适应现代消费的专业特色商业街,提高专业特色和经营水平。3.促进提档升级,增强品牌效应。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开展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促进连锁经营向规模化、多业态、多业种开展,培育本地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跨区域的商业集团。吸引内外资知名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蓉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构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开展电子商务,促进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商贸经营标准化和标准化,建立商业信息共享机制。提升餐饮业,打造“美食之都〞。整合美食资源,延长餐饮产业链,扩大餐饮消费市场。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效劳的要求,利用直营、联营、加盟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开展美食连锁经营,积极开展中式快餐连锁店等形式将川菜发扬光大。大力引进其他著名菜系,加强川菜与其他菜系的交流与融合。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开掘传统饮食文化,挖掘和培养表达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特色菜,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之中,突出川菜文化的渗透力,丰富餐饮品牌文化内涵。办好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将其打造成知名节会,形成国内外瞩目的成都餐饮品牌和城市名片,大力推进餐饮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等行业的结合,以旅游和会展开展推动成都餐饮走向世界,打造“美食之都〞品牌。(五)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本钱、提高物流效率为宗旨,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现代物流业的集中开展,实现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到2024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对成都经济的奉献率到达13%以上。1.加快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整合物流资源。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之间、成都与外地物流企业之间进行自主性结盟、联合、优势互补,重组物流资源,提高整体效益。利用分销权、物流效劳、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逐步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物流快速通道。积极争取成都第五航权,引进国外航空公司,开辟更多成都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国际航线,培育国际性区域枢纽机场,提高货物中转量。培育壮大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货运班车,开通成都至国内沿海主要港口、经济兴旺城市之间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完善成都至重庆港、泸州港连接长江水运航线的水陆通道,实现公铁、海铁、公水联运的有效对接,形成西部地区的“内陆港〞。利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构建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市内物流配送网络。构建物流体系。建设以“一网二平台(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根底设施平台),三园区四中心(三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假设干个物流效劳站〞的现代物流开展框架体系。重点建设成都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成都铁路青白江物流园区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大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开展一批为大型专业市场、城市商业连锁企业、工业集中开展区、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市域型物流效劳站。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健全完善的物流网络效劳体系。2。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逐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别离,创新物流管理模式,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物流专长、组织根底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物流产业的领头羊。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扶持和建立5-8户业务辐射西部地区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而构建现代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做大做强2-4户经营业务在区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且辐射全国范围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集团。3.促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建立、完善和推进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机具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技术。积极采用符合现代运输要求的大吨位、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车辆,大力开展集装箱运输。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效劳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支持物流根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相互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在物流产业中推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六)稳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根底,以培育和开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为重点,以加速金融现代化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出发点,稳固提升金融中心地位。到202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2%。1.加大金融机构集聚度,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着力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增强吸引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功能,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区域性联结枢纽。积极争取新设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成都注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扶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壮大,开展假设干为中小企业融资效劳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或民营银行,兼并、改组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加快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委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支撑西部金融中心的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2.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的业务试点放在成都,促使在蓉金融教学机构与金融研究机构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使成都成为西部金融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加快开展证券期货业,拓展证券、投资、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化、标准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效劳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效劳体系,支持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境外金融业投资参股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效劳的开展,促进企业加强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初步形成相应的信用法规和行业标准标准,营造诚信环境。大力开展担保体系,推动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提高金融业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整顿违规金融行为。创立诚信的社会环境和严密的法制环境。(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开展。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开展,建立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交易体系和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开展。到2024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1。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住房供应能力。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新区和旧城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加快中心城、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中央商务区及住宅建设。按照创立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风格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开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开发商加大普通住宅投资建设力度,调整供应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完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快并标准农民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市)县房地产业开展,满足人口转移和消费升级换代的多种住房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确保住房供求总量根本平衡的前提下,形成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2。完善房地产交易体系。加强土地和资信管理。标准管理土地市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管好二、三级市场。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以资质管理为主向结合资信管理转轨。广泛吸收消费者意见,综合评价企业信誉状况,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标准房地产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那么,健全市场效劳体系,增强市场效劳功能和管理水平。修改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指导价制度,建立健全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开展和标准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效劳,重点扶持一批运作标准、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开展。3。标准房地产物业管理体系。优化物业管理开展环境,健全物业管理区域业主自治体系,充分表达业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共同实施物业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加大政府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与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加快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完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和运作方式,提高物业效劳水平和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完善物业维修保障机制,依法落实物业管理根底条件。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且满足百姓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效劳价格机制。(八)加快开展信息效劳业。加强以成都为中心跨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港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充分发挥成都的科技资源优势及信息产业优势,全力打造西南信息效劳中心。到2024年,全市信息效劳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1。拓展信息效劳领域。建立信息效劳体系。以网络根底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政府决策信息体系,市场信息效劳体系,公众社会信息效劳体系,信息改革、立法和标准化体系,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等信息效劳体系。开展承接世界效劳业转移的信息效劳市场。主动迎接全球效劳业在电讯、金融、运输以及以资讯技术为根底的咨询效劳和根底性研发等方面转移的浪潮,大力开展软件外包、建立呼叫中心等国际效劳业,打造“世界办公室〞,重点开展互联网及增值效劳、数字娱乐、软件外包等信息效劳市场。2。推进信息效劳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开展出版业、咨询业、网络信息效劳业,大力培育信息效劳业新的增长点,引导信息效劳业向产业化方向开展。打造特色信息效劳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咨询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与信息效劳业的融合与衍生,以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优化升级。开展以网络传输效劳、计算机与软件效劳以及数字内容效劳为代表的信息效劳业。加快以网络休闲娱乐与教育、网络数字电视、在线增值效劳与移动内容效劳等为重点的现代数字内容效劳业的开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游戏制造企业和营运商,建设数字娱乐软件园和数字娱乐体验基地,筹建动漫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打造“数字娱乐成都造〞品牌,形成数字娱乐产业集群,把成都建成国家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基地。3。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市场机制推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商业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支持信息内容的提供商和专业从事信息资源开发与效劳的企业的成长和开展。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强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新型信息采集机制,拓宽信息应用渠道,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推进信息重组和共享,重点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鼓励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等生活和娱乐信息库。4。完善信息根底设施建设。推进以“成都信息港〞为重点的根底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开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加快建设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开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建立完善综合播送信息网,扩大播送电视的覆盖率。加强根底数据库建设。重点开发政策导向信息、经济科技信息、市场动态预测信息等,并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效劳平台,以信息化应用带动根底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企业法人、人口、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四大根底数据库。(九)标准开展中介效劳业。以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引导企业标准经营为保障,优化中介效劳业的开展环境,加快中介效劳业开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标准的中介效劳体系。1。建立标准的中介效劳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技术、金融等交易市场更专业地集成所需的中介效劳机构,通过专业化、标准化标准和活泼各专业交易市场。鼓励科研机构和局部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效劳的中介效劳机构。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原那么加快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标准市场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那么。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效劳水平。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标准化改造,标准资质准入。2.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效劳机构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效劳机构,包括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筹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综合素质。吸引跨国公司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效劳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研发、管理、培训等环节加强交流,积极吸取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3.促进中介效劳业开展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促进中介效劳多元化。充分发挥中介效劳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效劳、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开展会计、法律、咨询、信息、评估等各类中介效劳业,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信息效劳、工程评价、人才效劳、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效劳等各类中介效劳。促进中介效劳规模化。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开展,形成全国知名的大型中介效劳机构。(十)完善公共效劳。强化政府公共效劳职能,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效劳的供应,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公共效劳差距。每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根本建立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效劳体系。1.大力开展科教事业。构建高科技成都。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根底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假设干重要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建设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建立更加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速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和集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合理配置根底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发挥科研院所创新的作用。加强军民结合,支持国防技术向民用领域有序转移。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优先开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展各类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使教育开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开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建立失地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创新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教育体系。2.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公共卫生、根本医疗体系和非根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效劳网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公立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及村卫生站建设。根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案,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强化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建立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制度。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效劳。完善健康效劳体系。实施公众营养行动方案。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2024年女足世界杯成都赛事。积极推行优生优育,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完善方案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方案生育和人口综合管理,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开展。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社会根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和家庭保障、个人保障等相互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根本养老和根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全员参保。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开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根底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效劳体系。4.提高公共平安水平。构建完善的公共平安管理体系,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平安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标准化,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强平安生产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的平安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成都建设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平安生产责任制,完善平安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法监督,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监管根底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平安市场准入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力度。5.大力开展社区效劳业。完善社区效劳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居民人口规模相对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效劳、金融邮政、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各类效劳设施。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效劳设施管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高社区建设总体水平。建立社区效劳网络。建立健全以区、街道、社区的效劳中心(站)为根底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效劳网络。以社会效劳中心和效劳站等工程为支撑,合理布局社区效劳网点。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等为民效劳应用系统联网运行。拓展社区效劳领域,丰富社区效劳内容,重点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救助和社会福利效劳、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效劳、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效劳、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效劳,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效劳体系,形成并完善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社会化效劳三个系统。五、保障措施(一)加强体制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效劳业的调控实现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政府职能集中到立法、规划、市场秩序维护、推动资源跨地区和跨部门组合以及推进自律性行业协会组建等方面上来,并依靠行业协会,实行指导性管理。逐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效劳业开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努力推进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理、奖励惩罚、资产评估、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效劳业的开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环境。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用公益事业、中介效劳和各类经营效劳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工程,放开效劳业大局部工程的价格和效劳收费。深化与效劳业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改革,营造公平、合理的价格环境。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效劳业对价格走势的正确预期。培育市场主体。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实行政企(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开展,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加快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效劳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法人企业。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效劳业准入领域,破除行业垄断,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和经营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开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交通通信、城市根底设施、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向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社会效劳等产业投资。(二)实施重大工程。效劳业的开展要以工程为支撑,“十一五〞期间,要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