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_第1页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_第2页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_第3页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_第4页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 7 9 10 12 13 14 15 17 20 21 22 23 27 29 30 32 33 34 38 39 40 42 45 46 47 50 53 54 54 57 60 61 62 64 692如果你是老同学,欢迎回来。如果你是新同学,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教育专家,在得到平台上,我既开设过《小学生家长必修课》,也解读过如何像学校那样进行组织变革,当然还有我和得到同学每年的这个约定。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12月,我都会为你梳理并呈现,全球教育的前沿理念和优秀实践,告诉你教育将会往哪里走,我们可以怎么办。到现在,《全球教育报告》已陪伴你走进了第5个年头。就是这个“陪伴”,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无论你是孩子的家长,是教育工作者,或者是一个关心教育、关心世界的学习者,你一定能感觉到这一年,教育领域的各种不确定,而我的这份报告会一如既往地陪伴3我想告诉你,教育始终值得去相信。不用担心,那些纠结中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帮你一一解开。2023年,关于教育,最让人纠结的是什么?你第一个想到的,一定会是ChatGPT吧?要不要给孩子多用用呢?用的话,做作业肯定就不动脑筋了,而且还会上瘾;但是禁止孩子使用也不行啊,他们就无法获得与人工智能合作解决问题、协同完成任务的体验,未来社会的必备素养就缺失了。那怎么办呢?我的报告里有解。2023年5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全球50个国家已经形成了共识,将联合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学校后可能带来的挑战。当你知道了这个趋势,你就不会纠结了。重要的,并不是让不让使用的问题,而是当人工智能进入校园,如何建立新规则、再造新流程的问2023年面临的第二个纠结,我想会是教育与“青春期孩子”之间的张研究表明,2023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比例有所增长,你一定看到了很多相关的报道。如果你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你会真实乖乖女开始不听话了,本来就淘气的男孩越来越叛逆。4要不要去管一管呢?管的话,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比顶嘴更可怕的是根本不搭理你;那不管的话,万一交友不慎,后悔都来不及。怎么办?我的报告里有解。2023年了,我们需要转换思路。青春期不是问题的代名词,而是成长的机遇期。当孩子进入两位数的年龄,一切问题都是成长中的问题,而成长中的问题只能靠成长本身去解决。你是给药方,还是给营养,这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会成为怎样的人。还有一件大事,就是00后方阵已经进入了职场。他们再也不是看老板脸色的一代,也不会一生只在一家公司工作,相反,他们更在意的是,所承担的任务项目是否有意思?能不能让自己成长?到底有没有意义感?这样的转变同样发生在教育领域,2023年,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当老师,学校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受到冲击。无论你是正面临这个挑战的学校管理者,或者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你的孩子班里就有一个00后老师,你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怎么办?我的报告里也有解。我会告诉你,这正是教育实现结构转型的契机。在个体崛起的时代,组织的逻辑不再是“管理”老师、“管理”员工,而是要找到有效的工具,去激发和保持每个人的意义感。像这样的变化和纠结,几乎贯穿了整个2023年。你看,技术突破的迅猛、孩子个性化成长的差异、人才规格与社会选用标准之间的矛盾……种种冲击让大家很纠结,甚至略带无力感。5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纠结,还可以解开你的纠结?因为我有“教育七灯模型”。老同学肯定不陌生,所谓教育的七盏灯,分别指的是教育目标、组织、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体系。很多人只看到冲击,但有了“七灯模型”,你就会看到整个全球教育正在急需突破的能量。这份报告里所有的“解”,都是通过聚焦“七灯模型”,拆解底层逻辑之后,做出的趋势判断。过去几年的报告已经证明,“七灯模型”能够适应于不同的时空场景,能够给你稳定而富有预见性的趋势判断。这五年来,“为什么是我来讲”这个问题,也已经从证明题变成了责任6当2019年商业领域在探讨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的时候,我们的全球教育报告已经发现了“学校正在变小”是一种趋势,今天我们看到,全球的很多学校,都在探索如何划小管理单元,甚至有些全球百年名企都在重新思考,如何通过小团队作战,让大公司变得有战斗力。当2020年校外教育机构最鼎盛的时候,全球教育报告提出的是,校外教育如何从教走向学,教育不能再用传统工业社会的逻辑去加工学生、加工分数,否则只会脱离教育的本质。然后,你一定对第二年国家出台的的双减行动记忆犹新吧。还有,我们2021年探讨的,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移动学习的问题、家庭教育法出台之后的家庭战略规划问题,2022年我们探讨的,“吃什么很重要”和“动物进校园”的趋势,等等。在今天,我们都已经看到了一批鲜活的实践案例。在这五年的积累中,我也基本建立起了一套获取全球教育资源的信息通道,怎么去挖掘一所学校真正的价值?怎么去看待教育政策带给具体的人、具体的家庭的变化?怎么去判断一个行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着眼长远?因为慎重呈现每一年的教育报告,让你在不确定的时代,把握教育的一些确定性,已经成为我对你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在这份报告里给到你的所有数据、故事和案例,都是从2023年提取的“鲜榨”精华;所有做出的研究、分析和判断,也都是从2023的现象出发的一次次教育本质的回归。这份报告不会带你走马观花,而是揭开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你领略到世界教育真正的风景。7这八个字正是2023年教育最核心的解决方案。当别人眼里只看到问题的时候,我邀请你一起来,抓住身边正在路过、只有少数人看到的机会!这是报告的第一讲,我们肯定绕不开2023年最热的一个话题,人工智能,更具体点说,就是GhatGPT的出现。自从2022年11月30日GPT-3.5发布以来骇浪。你知道吗,它刚出现的时候,教育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反对、抗拒、抵制。2023年1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十多个地区纷纷发出禁令,不允许使用。可是短短几个月以后,风向就转变了。日本、韩国开始支持一些区域和学校搞试点;新加坡宣布计划将ChatGPT逐步纳入学校教学系统;那十多个地区也撤销了对ChatGPT的禁令。为什么会有如此迅速的转向?AI到底给教育界带来了什么呢?相关的声音很多,这一讲我们来仔细说明白。8一句话,这次冲击前所未有。其实以前,教育界也面对过很多轮新技术的冲击,比如计算机、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但这些,改变的都只是学习方式,在教室里学还是在家学?听老师讲还是自己学?这一次完全不同,ChatGPT直接冲击的是学习内容,教育工作者手里最后的阵地,面临失守。我来解释一下。你想,传统教育当中,几乎所有的课程体系、教材课本,都要求学生掌握过去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知识。可是有了人工智能,很多基础的学习任务,都可以交给AI来完成。以前你如果没有学过物理或者会计,你得先上网自学,可是现在就可以完成与物理或者会计有关的任务。知识不用学了,那学生到学校去学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为此,2023年5月,全球50多个国家的教育代表齐聚巴黎,也就是经合组织(OECD)的总部,参加了“教育如何应对AI挑战”的国际研最后,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表示,将从不同途径展开对学习内容一是,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课程,开始受到重视;二是,涉及思维品质与社会性情感培育的内容,再也无法绕开。我们一个个来说。9什么是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课程?其实学校里那么多课程,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与人文,像语文、数学、化学等等,主要功能是帮我们来认识这个世界;但还有一大类,是直接由改造世界来推动的,比如工程、技术等等需要动手的领域,还有地理、法律、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社会研究领域的范畴。不用我说你也发现了,过去的学校教育,更加重视以认识世界为主的课程,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多,而在参与和改造世界这一块,往往被忽视。但是现在,人工智能一来,反而督促我们,把这块短板给怎么补?我带你先来看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2021年的全球教育报告里,我专门给你介绍过北京怀柔区的九渡河小学。那是一所偏远山村学校,他们邀请了周围6个村、80多位手艺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指导老师,开出了几十门课程,比如做豆腐、做木工,做成了非常棒的课程体系。2023年1月,这个课程体系又有了AI的参与。孩子们发现,学校里的菜园子到了冬天就结了厚厚的冰,不能种菜了,索性把它变成一个滑冰场。木工坊的学生发现了“商机”,决定给每个班级配置两三辆冰车。他们把测量的参数、场地的限制条件、同学们的需求……一一编写成了提示语告诉AI,一分钟不到,就设计出了五六款不同造型的冰车。然后,孩子们又从材质、成本、工期、安全性能等方面,不断地添加限制条件,最终产生了四款符合需求的冰车产品模型图。再用3D打印机测试、调节参数,加上一部分的手工制作,全新的冰车就在学校里上市了。各个班级都可以根据需求,向木工坊租赁冰车,在课间展开活动。你看,这就是用改造世界来带动认识世界的课程逻辑。在这个例子里,孩子们为了知道哪一种AI设计的模型更好,就需要把数学的面积测量,科学的功能结构、受力原理,语文的阅读文献资料、编写提示问题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应用到学习当中去。决定什么更值得学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的思维品质,二是人的社会性情感。这两点,就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品质。那怎么理解思维品质的提升呢?你看,在刚才冰车的案例当中,虽然画图纸、不断修改造型的工作是AI干的,但是提取信息、比较分析、归纳演绎,以及做出选择和决策,都是靠孩子们自己。思维品质,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培育起来。社会性议题课程、气候课程。这也不是偶然的。这些课程在学啥?我念几条你听听:转基因食品能否确保人的健康安全、人类是否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脑机接口技术是否存在伦理风险……你说,它是语文、科学,还是地理、政治吗?似乎都有点沾边,但又都不是。这些课程把传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甚至认为,可以把ChatGPT当成“社会科学的计算器”,但你如何定义问题、如何在两难困境中作出决策,这些需要高浓度思维品质的内容才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再深入回味一下,难道仅仅是思维含量提升那么简单吗?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体会到冰车里的安全隐患,无法去感知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社会性情感因素的健康发展与培育,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再好,也是不够的。那什么是社会性情感?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人与人交往合作所必须的各种情感,比如同理心、责任感、道德感……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有一门课程叫“奇思妙想”,2023年获得这门课设计大奖的,是五年级的邱子恒同学。邱子恒同学关注到了鹉可能会得抑郁症,关注到了鹦鹉的各种需求,然后设计了一个智能装置,用来跟鹦鹉互动,还能自动打扫卫生。我给你找来了一张产品照片,你看看多有趣。这个案例给我带来最大的触动就是,也许未来AI可以设计出更精巧、更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但是对生命状态的关切、同理心,却是机器很难去感应的。只有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才能让人更成为人。AI时代对“学习内容”的重构,最核心的颠覆在于,它会让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终结,教育个性化时代从此到来。我在以往报告中介绍过,全球第一所在旅行中学习的中学,就是美国的THINKGlobalSchool。2023年,这所学校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良性运转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恰好契合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个性化。高中四年,学生们在12个国家旅行,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到一个个全新的环境中去完成挑战性任务。比如,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他们要与当地的动物保护专家合作,识别动物足迹,识别植被,并将收集到的数据提交给政府资助的长期保护研究项目组。在印度,学生们需要跟土著工匠合作,为他们的商品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帮助当地社区的发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选择的国家和城市是不一样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路径都是不一样的,真正实现了,一人一套个性化学习方案。那么你可能要问了,这样的学习能保证效果吗?事实上,学校的课程体组合。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功劳了。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人工智能数据追踪、支持和分析系统,才使得各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可见、可评估。AI来了,教育个性化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工作还有意义吗?不用担2023年,一批ChatGPT的扩展应用成了老师们转变观念、探索尝试的好帮手。其中就有一款应用软件叫“副驾驶”,真的就是给老师们当副驾驶。老师原来把大量时间花在写教案上,现在不用了,只要输入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以及准备几课时完成,“副驾驶”就会帮你设计出多款教学计划。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继续输入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节奏上的差异,“副驾驶”就会提供因人而异的教学实施方案。有了AI,老师们就可以腾出的大量时间进和精力,投入到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身上了,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时代的价值不但没有被削弱,而且越来总结一下。GPT给教育的确带来了冲击,让“孩子应该学什么”这件事再也无法绕开。期待在未来会看到,通过课程的重构,个性化教育时代不听完这一讲,如果你是家长或者老师,我特别期待你能行动起来,至少当孩子在与机器人聊天,当学生想出一些好玩的AI提示语,可以少一点禁止,多一些支持。关于AI和教育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哪些担忧?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一起讨论。下一讲,我们来说说与孩子的切身利益最相关的,教育公平问题。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讲再见。读者,你好。老师,还是关心教育的热心人,一定会关注这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公平。具体来说,就是怎么让孩子公平地进入到心仪的学校?孩子上学,总有很多让家长无奈的时刻:为了进一所好公办,买了学区房,突然发现第二年不对口;孩子就近入学,但同一个片区,可能对应不止一所学校,得摇号了,孩子的未来一下子交给了运气和概率。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家校矛盾的新闻,还有鸡娃内卷的风气,都让人加剧焦虑。社会上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比不确定的世界更不确定的,就是孩子到哪里去上学。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担忧,这一讲我要告诉你,直面这个挑战的时候到了。2023年,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渴望达到了顶峰。在“人人都能有学上”的今天,怎么满足“人人都能上好学”的需求,这个问题,值得你今年我参加了一些高层的研讨会,走进了沿海、中西部等不同地区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调研,同时与十多位专家、校长交流后,对这个问题有了很多新的启发,在这里和你一起分享。“家门口的就是最好的学校”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在哪里?首先要给你厘清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就近入学”和“择校”看作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两种形式。但事实上,对于教育公平来说,“就近入学”和“自主选择”这两条原则同等重要。“就近入学”,保护了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基本受教育的权利,而“自主选择”的意思是,让不同的家庭能够依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做出更适合孩子成长的选择。那这么说来,教育均衡的惠泽,和家长的自主选择之间,怎么平衡呢?我帮你考察了世界很多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提取出一条关键原则,那就是“规则与结果预先告知,把选择权交到家长手中”,它很可能成为接下来几年内的教育走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拆解一下。首先要明确,对于公办学校这部分,世界各国在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的入学措施基本一致,就是就近入学。孩子住在哪个片区就上哪一所公办学校,这是固定的。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都是这样。2023年国庆期间,我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一行专门考察了日本的入学政策,非常有启发。在日本,上公立小学的学生达到了总量的99%,初中也以上公办学校为主。法律规定不允许跨区上学,学生通常就近入学,不需要接受选拔考试,年龄合适就可以。小学生的上学距离上限是四公里,初中生上限是六公里,确保孩子充分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家庭早餐习惯。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很少出现竞相购买“学区房”的现象,而是根据你家住在哪,就去哪就近入学。若真想上某所学校,那在学校附近租房就此外,为了确保教育公平,日本所有小学和大部分初中还会在每个新学年开始时将学生重新分班,在制度上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与更多的同伴交你对这些规则怎么看?有人觉得合理,也有人觉得还不够人性化,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规则是人尽皆知、持续稳定的,能让家长早做规划。所以我们在日本看到的家长,对于自家孩子上学这件把就近入学作为最为首要的措施,德国、比利时、芬兰、美国、加拿大都是这样,无一例外。在德国的大部分联邦州,公立小学都实行分片区就近招生的原则,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也不允许排名。芬兰就更有意思了,如果你询问任何一位家长,孩子在哪里上学呀?他们都会回答,就在家门口附近的学校;如果你再咨询教育专家,哪所学校最优质?他们也都会回答,家门口的就是最好的学校。既然就近入学了,家长的自主选择又从何体现呢?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私立学校或者民办机制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比如有比较早就给孩子规划了国际化方向的,因为工作原因给孩子选择寄宿制学校的,或者特别信任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流派的,等等。我们再来看日本的例子,公办学校不用任何手段,就可以就近登记入学,不过,公办学校必须全面开展素养培育,没有统测检查、没有考试排名。如果一部分家长希望素养培育与考试分数两方面都要抓的话,就可以选择私立学校,那么你就得让孩子经历比较严格的考试选拔,录取后的费用相对也比较高。那么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家长的经济实力不足以选择民办学国的特许学校制度。特许学校,就是美国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产物。学校的公办性质不变,州政府全额拨款,将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办学校委托给教育家团体、教育集团、社会组织来管理,定期验收。效果怎么样呢?我说一个亲眼所见的例子。2023年,我走访了位于美国奥克兰的LatitudeSchool,这所公办学校处在一个流浪汉集聚的社区,如果没有特许学校政策,基本就躺平摆烂了。但是,当我走进这所学校,眼前一亮,校舍是极其普通的平房,但师生个个精神饱满,极参与到各种项目和学习之中。你看,文中就放了孩子们为流浪汉设计的、一小栋一小栋的简易住宅。当流浪汉住进这里,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校长莉莉告诉我,如果没有这所学校,这里的孩子大多数会辍学,或者也逐渐沦为流浪汉。可是现在,他们通过这所学校里的项目化学习,发现自己可以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学习动力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在以前,这些孩子会成为仇恨社会的人,但是现在他们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的变化,就是特许学校制度,允许探索彻底的项目化学习实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好口碑。你发现没有,无论家长走哪条路,各国遵循的一条共性规律就是“规则与结果预先告知”,选择权都在家长自己手里。这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探索方向。回过头来,我们看什么叫预先告知?就是当社会参与了入学规则的制定,家长不仅能预先清楚地知道规则是什么,结果会怎样,而且有时间去充分地消化、理解,甚至未来几年、十几年,孩子成长和家庭发展路径都可以提前规划。这样一来,焦虑的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带来的后果。我有一个在德国当律师的朋友,最近有一位母亲一脸愁容地向她咨询。原来,这位母亲为了让孩子上口碑更好些的“理想”学校,向柏林市政府住所登记部门谎称自己搬到朋友家住,从而让孩子“合法”进入这所心仪的学校。后来,这个行为被人告发,教育部门查实后,对这位母亲处以很高的罚金,而且责令孩子立即转学。“规则与结果预先告知,把选择权交到家长手里”,为什么我判断这样的探索,也会在你家附近实现呢?表面的原因是,今天的社会焦虑和教因是,最近20年间,我们的义务教育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无法再用老思路去解决了。从2003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几个字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起,整整20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内部到社会各界,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各方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无论是通过大学附属、名校集团化、学区管理哪种途径,你家周边是不是优质学校多起来了?一个有着全世界最大人口体量的国家,只用20年就快速实现了教育的基本均衡,我给你读几个官方数据:我国2895个县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很多农村山区教师的各项补贴累加超过了城里教师的收入。这些成就的确可圈可点,也都被国但是瞩目的成就,并不代表我们依然可以用老思路来解决新问题,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有勇气去转换思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人们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权、参与权。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教育的均衡已经达到高位,才让这些需求的满足变得可能。这一年来,根据我进行的区域调研和与专家、官员、校长的充分交流,我发现有个点信号已经在慢慢释放出来,我来给你解读一下:第一,具有确定性的“就近入学”政策正在酝酿之中。其中想要突破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不因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而左右教育的入学政策。第二,针对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以内,不同学区的差异性都很大的现状,可能会探索更加自主、下沉的策略,让优质均衡做得比较好的区域,尝试一步到位、完全确定的“就近入学”方式。但我相信,无论进行怎样的探索,未来的走向一定是“规则和结果预先告知”,因为这是实现教育公平更好的路径。让我们期待2024年传来好消息,给我们更多的确定性。关于孩子上学这件事,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聊点轻松的,如何通过空间营造,让孩子们爱上学校?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讲见。这一讲的话题是,怎么让校园空间变得幽默一点?听起来好像比较轻松,但是引发我去深入调研的动因却并不轻松。《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有这样几个数字,让人非常痛心: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比四年前翻了一倍,其中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0%,初中生30%,连小学生也达到了10%。看起来,现在的学校,并没有带给孩子更多喜欢上学的理由。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校呢?2023年,不少国家也在讨论这个问题。美国《纽约时报》在一年中做了两次学生调研,排在前面的原因是:早起、每天有测验、无趣、学校让我远离最喜欢的东西,等等。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单位,那么你每天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学校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学校没有期待,只有逃避,甚至发现发烧了就特别高兴,“这下可以不用上学了”,怎么可能喜欢上学习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先想一想,学校为什么没有乐趣?里有很多规矩,上下课、吃饭甚至上厕所都有规定的时间,排得整整齐齐的课桌,规定好的座位顺序……为什么?因为它当年的定位很明确——为各行各业培养劳动者、螺丝钉,只有这样,工业化的组织才能稳定但是到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目标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很多机械性的工作完全可以被机器所替代,我们人之为人的创造力就变得更为可贵。学校的价值,自然也不能再是培养顺从的螺丝钉,而是需要去发现、去成就每个人的天生不同。你别觉得这只是美好的畅想,事实上,近几年有很多敏感的企业,已经察觉到了这个变化。它们的改变,就是从空间改造开始的,不再是每人一块小隔断的工位了,而是想办法让上班变得更有意思。2023年11月,我到美国旧金山湾区实地考察了谷歌全新启用的公司总部。这里每隔百米就有咖啡吧、茶歇室和开放式厨房,会议室是鸡蛋形的,工位像隧道,只要你想,随时可以攀岩、遛狗、涂鸦、艺术表演等你可能觉得奇怪了,公司是上班的地方,为什么要搞得像游乐场呢?谷歌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认为,现在工作模式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员工在哪里都可以工作,为什么还愿意到公司来呢?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这里有乐趣,能够在同事之间的偶遇当中激发出灵感,发生协同创新,这是个体劳动所不能实现的。在中国,很多互联网企业,比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bilibili等,都在空间幽默上动足了脑筋。你看,公司的逻辑已经变了,你来公司,不是因为你必须来,而是用空间的幽默感产生职场的吸引力,让你喜欢来,这才是所有事的前提。是真实社会的经典浓缩,让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先活一遍”。虽然,学校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组织结构和治理体系,但至少可以做一点努力让孩子们喜欢上学校,改造空间,正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学校很好玩,空间很幽默,这是吸引孩子来上学的最直接的理由。芬兰教育组织HundrED的联合创始人乐西·里波尼亚米(LasseLeponiemi),是我刚做全球报告时就认识的好朋友,他的这家教育机构,每年会评选全球100项教育创新案例。乐西告诉我,2023年的创新案例中,有三分之一的学校都是通过重建空间让校园充满乐趣的。比如位于荷兰鲁尔蒙德的AgoraSchool,这所学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教室、走廊,12-16岁的孩子因为自己喜欢的项目或共同的挑战而组合在一起。学校里的每一个空间动线都是不规则的,取名也是让学生按照各种魔幻小说的场景提取的,我给你找来了一张学校照片,你可以看一看。乐西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严苛的上下学时间,上午最晚的进校时间是9点,但是,大量的孩子早早地就来等学校开门,要去占领那块属于自己的“魔法空间”。今年在中国,我也发现了一些局部探索。比如说在青岛中学,所有的校园空间、场所都是由学生来命名的。学校有两家餐厅,通常情况下,老师们会简单地取名东餐厅、西餐厅,或者有文化一点,就从典籍里去找名字。但是孩子们却把它们取名为“东瞻餐厅”和“西望餐厅”。他们说,学校午餐太丰富了,每天同学们的状态就是这边看看,再到那边走走,左顾右盼地难以抉择。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有26处空间被学生命名。有些孩子早早来到学校,四下去寻找还有哪些自己可以命名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地方是我起的名字”,是一件非常有趣而自豪的事。你看,这不就是孩子们喜欢上学的理由吗?当然,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学校,光让他们觉得有趣肯定不够。在这里,幽默系统还能做到一件大事,就是成为校园关系的润滑油。你知道,有一位喜欢的老师,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往往是让小学生和中学生喜欢上学的最重要理由。今年我在考察澳大利亚堪培拉文法学校(CanberraGrammarSchool)的时候,在这方面深受启发。这是一所K12一贯制的学校。在小学部的全科教室门口,我看到孩子们这一周的学习任务是给老师画一幅画,需要重点放大你最喜欢老师的某个方面。孩子画完之后,老师就会蹲下身子问小朋友,为什么你会喜欢我金色的卷发呀?在初中部的学习社区里,任务则是“如果我的好朋友长了一对翅膀,我希望他带我飞向哪里”的绘本分享,好朋友可以根据绘本的故事,来策划后续假期的旅行。你看,这就是利用空间,让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更关键的是,幽默的本质是一种利他行为。为什么幽默是一种利他行为?这个感悟是我在2023年9月带着一批优秀校长参访携程公司时收获那天我们在参观时发现,电梯间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句话,非常幽默:“随手关门,会让你减重10斤”。你想,一般的公司会写“请随手关门”。但这样的表达是利己的,随手关门对公司节约能源肯定有好处,是现在“随手关门,会让你减重10斤”,这就是利他行为了。因为关门这件事对你有好处,能帮助好你管理自己的身材,那么员工推开门后即便走远了,想想不对,还会折回来把门去关上。这就是幽默的利他本质,让你在会心一笑之后,主动参与其中。盖洛普公司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统计,他们说4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的笑多达300次,但是到了上中学之后,每天笑的次数急剧下降,而40岁的人平均每天只笑3次。当我们自己不会笑了,利他的行为也就减少了。这么看来,幽默是一种需要有意识培育的能力和品格。为此,北京十一学校从2016年开始,就在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诊断指标中增加了一条,“我的老师幽默风趣”。一开始,老师们特别不适应,认为这一条太苛刻了。但是李希贵校长说:“我们一定要知道严肃是一种病。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才有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受学生喜欢,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健康。”后来,老师们就想办法从自己学科教室的空间开始,把原本的标语改成了幽默的漫画海报,把昆虫、标本等等都搬进了教室,想办法让空间变得好玩有意思。我们知道,很多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初中孩子整天胡思乱想,上课思想开小差,于是花在点名批评、整顿纪律上的时间不少。但是十一学校的老师们认为,开小差不一定都是坏事,很多创新说不定就在开小差中发生了,我们何不把开小差变得好玩起来,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呢?于是,老师们在墙上张贴海报,设置了“高质量开小差”的互动专区。目前已经展示了93条高级开小差得方法。我给你念几条听听:比如,构思一个你班上某人去拯救世界的剧本框架,为你所在的家乡星球编一条50字的微信推介。我最喜欢的一条是,请准备一个问题,想象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老师的讲课立刻朝着有趣的方向发展。连开小差都可以玩出那么多名堂的老师和学校,孩子们能不喜欢吗?但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幽默的元素,全部都是在引导孩子的利他行为。置身于这样的幽默环境里,每个学生的精神品格也被塑造着、影响着,学生开始学着用幽默的方式跟人打交道,这样的能力,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生活。总结一下,这一讲我想告诉你,想要让孩子更爱上学、更爱学习,让校园的空间幽默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你可能会说,这样的学校,可遇不可求啊。其实,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你的家庭,听完这一讲,我期待你重新打量一下你家里的每个角落,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为孩子、或者为你自己设计一些意外的惊喜?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下一讲,我们来讲一讲体育教育这一年的变化。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也不走职业路线,孩子要如何对待体育这件事呢?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这一讲,我们来讲讲体育教育。这个话题,总是让很多家长拿不起又放不下。拿不起,是因为担心孩子投入体育过多,耽误了语文数学这些所谓主科的精力可怎么办?但又放不下,因为体育也得考试,在体育上丢了一两分进不了重点的话,实在划不来。更重要的还有,孩子身体素质跟不上,怎么办?以前,很多学校和家庭不太重视体育,过去牺牲了孩子们太多的体育时间。所以现在,一方面各地中考、高考都有体育考试,另一方面,给在比赛中摘金夺银的体育特长生加分,直接绑定升学。体育从原来的边缘学科,一下子变成了主科。考试和竞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锻炼。可是,当篮球变成了持续的运球,排球变成了垫球的次数,你说孩子还会喜欢吗?在不同位置呢……这些都没有了。相反,孩子们对篮球或排球的兴趣,倒是在考试当中都被扼杀了。就在我筹备这份教育报告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市教委率先调整体育中考评分标准。从2024年开始,把考试项目从原来的“8选3”调整为“22选4”,也就是增加选择的多样性;而且还提出了“达到他省市很可能也会重新审视体育考试,相继推出调整策略。其实,这个挑战也是全球难题。2023年,美国加州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体育课,因为体育课上常常很有过去一年,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对体育教育进行重构。比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进行了体育课标25年来的第一次大调整;芬兰启动了新一轮的“学校动起来”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六月份专门在阿塞拜疆召开全球体育教育与高级官员会议,研究如何革新学校的体育课程。大家想要看到什么样的体育教育新图景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竞技模式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实现身体、头脑与心灵的协同发这句话字面上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如何让它落地。根据我这一年的观察,想要实现这个模式转换,需要通过三条基本路径形成合力。第一条就是重新定位体育课程。体育课,不再是为了发现和培养运动员,而是要“为每一位学习者赋能”。体育课应该怎么上呢?回忆一下咱们小时候上体育课,大家一起跑跳投,很枯燥。所以现在,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同一个时段也许有的学生在打排球,有的在扔飞盘,有的在田径场上跑步。这当然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尊重了每一个孩子的选择。但它还是有一个短板,就是本质上依然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们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只看到一个名字,很难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又要放弃什么。而且,同一个项目里,不同学生的水平落差非常大,老师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到那些具有运动潜质的学生,这样反而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自那么,什么样的体育课程才能为每一位学生者赋能呢?虽然现在还没有非常完整的方案,但我今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看到了一些新的尝他们的思考框架很有意思,不再按田径、球类这些项目来分,而是从功能属性角度进行重新划分。比如说,柔道、拳击、摔跤这些一对一靠身体接触的,属于对抗类;篮球、足球这样需要团队配合的,属于攻防类;乒乓球、排球、网球、壁球,都是隔着网或面对墙的,那就是网墙类;射击、射箭属于目标类,跑步、自行车就是时速类,等等。就这样重新分一下类,能有什么改变呢?学生的感受完全不同了。他们选项目的时候,不再是随机选择,或者人云亦云,而是可以迅速判断出,我是更追求身体对抗的刺激感呢,还是更愿意尝试专注度要求高的?这样,就启动了自我评估与反思。有意思的是,研发团队还给学生提供了五个评估维度,分别是精神状态、思维认知、技能技巧、社会性情感和健康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就能掂量出自己目前的能力水平,一旦展开学习,又会非常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围绕学习者自身成长需求所构建的体育课程,2023年开始已经在十多所特许学校中试点了。更有说服力的是,新技术给运动带来了新的希望。比如很多学生可以在VR网球训练平台进行最基础的训练,即便你是段位最低的初学者,也会像在温布尔顿的赛场上赢得阵阵欢呼声。你看,孩子不仅能大量地消耗体能,还可以获得各种感官的综合体验,更关键的是,整个运动过程都会生成个性化的数据,便于老师发掘孩子们埋藏得很深的潜能。体育课程的定位一变,必然引发对第二条基本路径的高度重视。这就是,体育不只是为了追求结果,更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人的健康素养。相比之下,这条路径落实的难度就更大了。你想,健康素养是什么?好像人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到生病那一刻,就不会主动去思考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么在这方面,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2023年,全美健康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协会(SHAPE)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痛点作为入口,那就是课间休息。是的,你没有听错,“休息”这件事被纳入到了体育与健康的范畴之内。他们认为,学会休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SHAPE向全美的学校发出的倡议里包括,禁止用课间休息来上体育课,禁止因为课堂纪律或学习成绩不好而不让学生课间休息,禁止在课间休息中将体育活动作为惩罚手段。教育领域很少使用“禁止”两个字,但是在确保学生休息这件事上却非常严格。好,思想上有所重视了,那怎么实施呢?SHAPE推出了全年12个月的日历,每天给孩子们提出一两条建议。比如说,2023年11月8日的建议是,邀请朋友一起背靠背坐着,挽起双臂尝试站起来,但不要松开手臂……你看,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件课间小事,日积月累,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好处。好了,体育课程的定位变了,健康素养也提升了,当然就会带来第三条路径的快速发展,那就是,体育运动不再仅仅强调竞争性,而是能培育孩子的品格,以及宝贵的社会性情感。这一条在我们国家的沈阳浑南九小就做得很好。这所学校地方不是很大,条件在当地也不是最好的,但是校长侯明飞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开拓体育资源。我给你找来了一些照片,你看,校园里有高达13.5米的攀岩墙、有16米长的大滑梯,操场上到处堆放着大轮胎,独轮车随处可见,楼顶还有立体种植园、巨型国际象棋和梅花桩。每天孩子们在学校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无心学习吗?当然不会。侯明飞校长告诉我,“玩得越嗨,他们学得也就越嗨”。一开始,孩子们确实是在疯玩,但是他们慢慢开始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学习节奏了,慢慢开始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设定目标和合理规划,慢慢理解了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更重要的是,怎么与同伴合作,怎么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怎么适时求助和学会感恩,在这样的玩当中培育起来了。其实,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天然会产生攻击欲,同学们在一起打打闹闹,这不是品行问题,而是这个年龄段必然存在的特质。有句话说得好,“男孩的屁股,天然是用来与地球引力作斗争的”。此时,如果你靠管、靠批评、靠惩罚,只会积累他们内心更大的攻击欲望,而体育课,恰恰可以让孩子们发泄一下、释放一下。这样的发泄和释放,恰恰让品格和社会性情感有了健康生长的通道。所以在我所走过的很多学校,都会建议校长们最大限度发展同场竞争的体育项目。因为攻防对抗当中需要力量、需要技能,更需要合作、决策,以及品格的锤炼,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头脑、身心、品性上都会得到综合全面的培育。好了,这一讲就说到这里了。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身就会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2000美元,体育与健康一定会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一讲,我想邀请你重新打量体育的价值,不如今天就和家人一起,下楼去疯玩一下,出出汗吧。不为比赛、也不为考试,养成运动的习惯,将会让你和孩子终身受益。下一讲,我们来讲一讲科学教育领域的变化。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讲这一讲,我们来讨论一个2023年教育界最热、出圈频率最高的话题,科学教育。这四个字对你来说应该不陌生,因为它总是关联着创新人才培养,涉及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问题。那到底什么是科学教育?我们小时候会把它等同于小发明、小创造,好像只有个别人特别感兴趣;后来呢,我们又把理化生这些学科统称为科学教育;现在,只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叫做科学教育。尤其是2023年初,国家提出了要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以后,一股热潮就出现了:各地的科学场馆门庭若市,上海天文馆和自然博物馆2023年参观人数突破400万,超过了过往三年的总量。科学领域的国家队公益行动也是日程满满,上百万名中小学生有机会与院士面对面交流……但我们需要透过热度,看到更本质的问题。现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逻辑是什么?是拔尖。更具体说,是靠数理化竞赛。选拔愈演愈烈,有的学校组织资深专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面试、笔试,还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竞赛刷题、辅导的暗箱产业……这样拔出来的尖儿,就等于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当我们猛踩这些拔尖学生油门的时候,好像也踩到了另一些不够拔尖学生的刹车,让他们失去了机会。同时,有些拔尖的学生终于进入了理想的学府,却因为长期的应试经历,对创新领域失去了兴趣。这样的培养模式,在2023年引发了很多质疑。越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靠拔科学的尖儿,反而可能造成欲速不达。那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来。想要实现这个转化,培育中小学校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为什么是中小学,而不是大学?这里我要给你普及一个小知识。一般来说,全球最厉害的创新人才,有不少都有在大学辍学的经历,但很少有放弃中学学业的。不仅不会放弃,而且他们创新的萌芽,往往都是在中学时期形成的。好,现在请你在全球范围内说出几位最典型的创新人才,你会想到谁?我想,有三个名字很难绕过:OpenAI的山姆·阿尔特曼、Meta的扎克伯格、微软的比尔·盖茨。在2023年4月的时候,上海教育杂志的环球教育时讯就去拜访了这三位的中学母校,分别是山姆·阿尔特曼的母校约翰巴勒斯中学、扎克伯格的母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以及比尔·盖茨的母校湖滨学校。这三所除了都是百年老校以外,还有两个特点非常引人关注。第一,独树一帜的价值体系。你可能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哪所学校不会制定响亮的价值观呢?但是再往深层一点来看,价值体系要能被充分实现,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这个就难了。比如,湖滨学校的使命是“探寻可能、实现潜能”。于是,在这所学校的服装课程里,学生不单要埋头学服装技能获得学分,还要承接所有师生在校园文化日、戏剧节等活动上的行头,形成商业运营模式,可持续运转。这样一来,他们就得成立资质齐全的公司,调研客户喜好,确立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最终让客户满意,才能获得持续的订单。这么一说,比尔·盖茨后来的商业成就,与中学培养模式的滋养,不无关这三所学校的第二个共性特点,特别有意思,就是丰富浓郁的人文气为什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人文气息?其实你发现没有,有时候我们想要孩子出类拔萃,就先给他报上奥数班,先让他参加某某拔尖基地,等到孩子实在精疲力尽的时候,我们才承认孩子可能不是这块料。其实,最大的瓶颈不是孩子有没有兴趣,而是怎么帮助孩子确认,这个不只是兴趣,而是此有意愿为此努力的志趣。这个瓶颈怎么突破?往往是“功夫比如,全球著名的哈克尼斯教学法,就发源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哈克尼斯是一张椭圆形桌子,可以让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围桌而坐,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所有人,平等地交流合作。今天看来也许这不稀奇,不就是圆桌会议吗?但是我告诉你,这张桌子是在1930年诞生的,从此成为打破工业社会传统授课制的一个标志。还有,三所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户外教育、俱乐部和社团方面极其重视。这三所学校都会给学生提供一段户外学习的时间,短则两周,长的累计可以达到一年。学生可以从背包旅行、越野滑雪、激流漂流、皮划艇、海上帆船和登山等项目中选择,这些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尝试解决问题、感受人与自然的多样性。萧伯纳有一句名言:“直接追求幸福和美丽是愚蠢的行为。”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一味地盯着自己认定的尖儿去拔,认为创新人才只存在于各种竞赛里,那可能就在牺牲更多的可能性。我去很多学校都会说一句话:“可能性是教育的信仰。”孩子们的可能性从哪里来?就从中小学良好的创新生态当中来。2023年不少中国的学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从四个维度切入的行动,分别是:时间上的自主性、空间能够自定义、课程的挑战度以及管控度。我们先来看看时间自主性。创新往往与时间自由度是高相关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时间都固定在一门门规定的课程里,把孩子回到家里干什么都设定好,孩子要么顺从,要么反抗,就是不会去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非常欣喜地告诉我,现在全国已经有近三成的高中,正在采用不同方式的走班。可别小看这三成,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因为要实现选课走班,就需要重构组织、重设空间。但这样的大动静是值得的,必然让学生可以有更多自己可以再来,就到了空间需要自定义。今天,如果你走进北京十一学校,就会盒子、黑盒子、鱼缸这样有意思的名字。为什么?因为一旦叫302会议室,那么这个空间只有一种功能,就是开会,利用率也极低。现在,所有的空间都面向学生开放,原来一个舞台后面的化妆间,现在叫做白盒子,因为所有的家具都是白的,没有演出的时候,自习、小组合作、来宾接待、团队表彰都可以选择到这里,一下子生长出了30多个功能。我们知道,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自主之后,与学生的学习动力直接相关的就是课程的挑战度。如果连跑操打饭的时候还要记忆背诵的话,何来创来看青岛中学的语文课,有一项学习任务是给自己写一部虚拟自传。有个学生的结尾是这么写的:“2157年11月14日,这位医学教授在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是一位资深的医学教授,但还是败在了一种小小的疾病手上,享年148岁。”你看这个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是不是在发芽?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考验着最后一个要素——管控度的合理性。无论学校还是家庭,你对孩子控制得越牢,越不可能产生创新。低管控度不是完全不管,而是要看,你究竟给孩子提供了多少种选择。在北京十一学校,5000多个学生有5000多张课程表,都是孩子们自己选择出来的。学校给孩子发放一定数额的虚拟选课币,他们需要掂量,我到底是孤注一掷,把心仪已久的爆款课拿下,还是平均施力、雨露均沾再比如,校服的款式、住校学生的就寝时间、餐厅食堂、社团伙伴都是可以选择的……这样学校的管理不是靠那些约束人的制度,而是从如何利人利己的激励性出发的。有一个公式特别有意思,创新生态=(时间自主率✕空间自定义率✕课程挑战性)/管控度。你可以对照看看,自己身边的创新生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有个疑问,创新人才培养就不需要科学教育吗?不是。但即便是科学教育,也不能只窄化为提高分数和竞赛选拔,依然需要通过时间、空间、挑战性和管控度这四个要素来审视。2023年全球科学教育的动静其实也不小,核心就是一个字:改。比如,全球公认最为成熟的三大课程体系之一的、IB国际文凭组织的科学课程变了。它减少了大量系统性的知识内容,增加了真实问题解决、“协作科学项目”和方法论。再来看,经合组织(OECD)面向全球15岁青少年的PISA测试,几乎就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它推出了准备在2025实施的科学素养测评新框架,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测评的重点将从以往关注学生的科学专业能力,转向了评估学生是否具有“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的能力,意思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质疑和提问,拥有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做出明智的决策,学会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好,这一讲我们看似聊的是2023年最热的科学教育,实际上却在谈,到底怎么做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家长,请记住我这节课给你的公式,给孩子时间上的自主、空间上的自由,学习内容上的富有挑战性,同时管得少一点,你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孩子出现在你面前。你最有创造力的一瞬间是什么样的?那是在什么条件下激发出来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下一讲,我们来说说另一个热门话题,青春期。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读者,你好。今年关于青春期孩子的新闻太多了,我们不妨从一个灵魂拷问开始:青春期,到底是孩子有问题,还是家长有问题?我先把答案给你:多半是家长有问题。为什么?我帮你统计了2023年6月到11月半年中,各种公众号中关于青春期的1000多篇文章,发现高频词语前五位分别是:典型问题、症状、危机、叛逆和处理。难道这不是在说,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吗?再仔细一想,不对啊,青春期早已有之,怎么就到了今天,变成了一种病?问题关键就在于,家长怎么看待青春期。如果我们每天在手机里,看到的都是孩子是否抑郁、如何叛逆的文章,那当我们再面对原来听话的乖乖女,变得与我拧着干了,原来萌萌的小男孩,开始在意自己外表了……你就开始往专家们说过的病症上套,不断放大问题的严重性,每天纠结、焦虑,渐渐地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你看,这不是家长出了问如果青春期不是一种病,那它又是什么?得到《心理学通识》主理人李松蔚老师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青春期,本质上是系统的转换期。什么意思?就是从童年系统向成人系统迈进的过程。当孩子进入了两位数的年龄,他们的内心,不再满足于依赖父母的指导建人际圈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这个叫某某某的人,而不再是谁谁谁的女儿或儿子。你看,这种系统转换,本来不一定引发两代人的战争,但是如果它受到了阻碍、不能被接纳,那么两代人的沟通可能会充满了火药味。再严重,就会出现失去学习动力、对抗性增加、抑郁焦虑情绪上升,甚至是网瘾或自我封闭这些问题。怎么办呢?首先你要了解这个转换阶段,一般会表现出三个特征:首先,就是孩子比看起来更需要你。是的,你没听错。有一家叫研究学院(SearchInstitute)的机构对全球500多万名青少年专门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青春期孩子最担忧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同时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支持。看来,也许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被父母忽略了。美国全球青少年励志专家乔希·西普(JoshShipp)发现,孩子12岁之前,爸爸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每天平均26分钟,但是等到孩子进入为什么会这样呢?乔希·西普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孩子在不断惹你生气的时候,你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和他们待在一起。但事实上,所有青春期孩子的不听话、刺激你、反复试探你的底线,都标志着他们需要你。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青春期就好比过山车,而家长就是那根大腿上的压杆儿,孩子总是想以挣脱你的方式来表达需要你。青春期转换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角色变了,关系也相应会发生变化。2022年的全球教育报告里,我曾经带你走近昆明丑小鸭中学,这是一所民办学校,专门接收不适合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没错,就是好多人说的问题学生。学校的创办人、校长詹大年有一句非常打动我的话,“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关系不好,而关系不好的本质是情境不对。”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有一个初中女生化了很浓重的妆来报到,她问詹校长,我化的妆漂不漂亮?詹校长说,漂亮啊。女孩转而又问,这所学校允许谈恋爱吗?詹校长很纳闷,你才刚来报到第一天啊,是你看上谁了吗?女孩摇头。那是谁看上你了吗?女孩又摇头。詹校长想了想说,这样吧,等以后哪一天,你也许会遇到一个,你喜欢好?小女孩当即就同意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对着女孩劈头盖脑来一句,太难看了,赶紧去弄干净!那么女孩一定更加反抗,而且会变本加厉每天化给你看。现在詹大年校长的处理方式就是借力发力,始终顺着孩子的情境,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听进去了,关系一好,孩子自然就接受了。第三个特征,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在重新编程。过去,我们几乎把青春期等同于生理发育期。但是今天越来越发达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告诉我们,比显而易见的身体变化来得更重大的,是青春期大脑系统的重置。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最新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会发生基础回路的改变,主要有这四方面:一、他们总想尝试一些新奇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对手机这些智能设备的二、不愿墨守陈规,所以大部分青春期孩子,面对家长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只会嗤之以鼻。三、情绪波动很大,当然啦,孩子们有大量的冲动想去探索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常常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四、他们喜欢以不同的方式与同伴交往,于是你看到,无论是塑料姐妹花还是哥们义气都会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你看,这就是青春期孩子大脑在重新编程的过程。就像马克·吐温所说的:“在我14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什么都不知道,我简直无法忍受与这个老年人为伍。然而当我21岁时,我吃惊地发现这个老人在7年里长进了很多。”难道真的是父亲长进了吗?其实是马克吐温完成了大脑的好,当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系统转换过程中的三个特征,也有点承认,的确是家长自身出了问题,那么接下来,我想你最需要的就是解决方案。2023年11月初,由李希贵校长担任会长的新学校研究会,举办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专题性年会,叫“青春期成长年会”。年会集结了全国300多所会员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就是想让青春期回归到成长本质,而不是被问题所纠缠。这里,我汇总了年会的精华,给你提供三个方向性解决方案,帮助你陪伴孩子,共同度过美好的青春期。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尝试为孩子设计关系。关系太重要了,但其实家长很容易成为关系的主导方,那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学习如何去主导,而不是简单地sayno。在这方面,在得到开表演课的刘天池老师就做得非常好。她告诉我,她家永远会备着五六个睡袋。为啥?因为儿子会在周末突然带同学来家里玩。天池老师给他们煮好饺子、配上几个菜放着,就不管他们了,玩累了,他们就支起帐篷、打开睡袋,钻进去睡觉了。天池老师告诉我,其实她也没闲着,竖起耳朵听他们在讲啥,大概推断一下这些同伴的兴趣爱好,但是始终不会干涉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独立的安全空间。你看,这就是在为孩子设计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提供着一个母亲应第二个解决方案是:着力为孩子创造快乐。你发现没有,自从当了父母,尤其孩子上学了之后,自己就不怎么快乐,也不太会为孩子创造快乐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说,你赶紧把作业做完,我就让你打一会儿游戏;你这周末的考试一定要考好,考好了就奖励你寒假出去旅游。不知不觉地,我们把快乐当成了奢侈品。我特别赞赏四川成都好奇学习社区池晓校长的很多做法。用池晓的话说,好奇学习社区专门接收两类学生,传统学校不要的、不要学校的,他们90%都处于青春期。2023年,我专门去看了他设计的第一届学院制夏令营课程,非常有启发。这个夏令营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孩子们要学习通识课程,包括“逻辑定向与学会抬杠”“如何赚钱与消费陷阱”,最有意思的还有“高效能摆烂与高质量躺平”。你看,这真是顺势而为,没有说教,既然都在说摆烂与躺平,那咱们就玩点高级的。第二阶段,更是开出80多门进阶课程,比如“难倒GhatGPT”“跟莎士比亚学骂人不带脏字”,等等。到第三阶段,每个孩子都可以发起一场有意思的比赛,看谁能吸引更多人参加,几乎是一夜之间,孩子们设计出了100多项有趣的比赛。14天后,家长们都惊呆了,谁都没想到,被锁定为最不爱读书的这些孩子,竟然能把自己虐到这种程度,14天里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而我想,当你为孩子创造快乐的时候,教育才会真正地发生。第三个青春期的解决方案是:制造属于每个孩子的优越感。在北京龙樾实验中学里,有两架长长的滑梯。你可能觉得奇怪,初中生这两部滑梯的诞生源于孩子们向学校提出的一个质疑,就是从一幢楼到另一幢楼,必须下去以后再上来,耗时太长了。学校老师没有搪塞,而是反问孩子们,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考虑后,试探性地说能不能装两部滑梯。本以为一定会被否定,结果学校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并且新开学时就建好了。这之后,那几个提建议的孩子感觉特别自豪,“这是我们给大家创造的福利”,这就是他们青春梦想第一次落地的见好了,这一讲我给你的识别青春期系统转换的三个特征和三个解决方案都可以应用在你的生活中。最后,我想用李希贵校长的话来提醒你: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不是父母不重要了,而是“重要性”发生了变化;不是孩子不想和你沟通,而是TA更希望“双向沟通”。你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吗,你希望跟TA有怎么样的沟通?回忆一下你的青春期,又是如何度过的呢?期待你在留言区跟我交流。下一讲,我们来说说另一个扎心话题,00后进入职场,直接挑战着传统管理方式,到底该怎么办?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讲再见。第一批00后大学毕业生正式走上职场了,学校也迎来了第一批00后老面对00后的入场,你是什么心情,兴奋或者有些点疑虑?你肯定看到过不少“00后整顿职场”的报道,比如,拒绝无效加班、敢跟老板叫板、遇到权益受损还会把公司告上法庭等等。有一句流行语是这么说的:“70后请假是因为父母不舒服,80后请假是因为孩子不舒服,90后请假是因为自己不舒服,而00后请假是因为看你不舒服。”00后到底给组织带来了什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即使你后一代大约会占全球劳动力的30%,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可能要问,每一代年轻人进入职场,都会带来不一样,为什么偏偏是00后一代在“整顿职场”呢?我们观察到,这一代表现出了这样几个独第一,00后是第一代数字原住民,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虚拟世界,而且能够灵活切换。这是他们与以往几代人的根本区别。第二,00后的参照系是整个世界。从他们出生以来,因为有了智能设备的加持,一键下单全球购就是他们的日常。他们天然就带着创业基因,思维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第三,00后是目标驱动的一代。他们特别看重自己所在的组织是否说到做到,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让他们有意愿投身其中。第四,00后特别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健康平衡。在年轻人那里,工作时长与业绩没有任何关系。相反,他们更在意的是有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和权力,有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与及时的指导。这四个特征,为什么会对组织管理的冲击那么大呢?表面上看,是00后给职场带来了新挑战,根本问题则是,它倒逼组织的管理者重新回到人的需求去思考问题。你一定熟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金字塔从低到高,是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安全的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塔顶是自我实现需求,再往上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传统组织往往是论资排辈,年轻人要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得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00后一代的出现,直接把多元的需求、多样的选择摆到了管理者面前,他们既需要满足基础的需求,也需要在入职之初就能体现尊重、自我实现,甚至是自我超越的需求。我来给你举一个例子,有一家地处中国北方的公司,有分配职工公寓的政策,按照惯例,结婚的两居,未婚的不分配,这就明显与00后的人生观产生了矛盾。后来这家公司及时感应到年轻人需求的变化,调整为单身的一居室,结婚的两居,一下子赢得了不同代际员工的支持。2023年,不少企业组织也尝试了很多新招。比如,允许带着宠物上班;在公司设置健身房、咖啡厅、茶歇室、轻食区;上班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居家,也可以自定义上班时间等等。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00后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层面与其他代际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深入到制度层面来进行调整。从KPI到OKR的改变就是一标,然后通过团队的协同去实现。还有一些公司继续往前再走一步,不仅在制度上,还开始在结构上进行重组。比如华为,已经迭代了五个版本的管理者模型,不拘一格地将00后推上各个管理层的关键岗位上。所有这些,看起来是企业悦纳00后的一种姿态,但根本上,是企业在努力感应人的需求,放大人的价值。这样的行动慢慢多起来的话,管理就会回归它的本质:为员工提供服务,让他们有动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资源条件那样必不可少。好,前面说的是00后进入职场,企业应该怎么应对。那么学校呢?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由于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科层模式,也就是校长下达指令、中层执行、一线落实。因此,00后教师“整顿”学校的势头并不那么明显,但我们已经注意到,他们提出辞职是比较果断的,尤其是觉得没有获得太多意义感的时候。这是一个信号。2023年,有些中小学校已经开始了组织系统重塑的行动。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难的,就是确立学校的价值体系。就像我前面所说,00后是目标驱动、意义优先的一代,仅仅满足他们的低阶需求,包括提高待遇,都难以真正留住人心,因此,与员工共创价值体系至关重这里我要向你介绍的是,2024年9月即将开办的北京十一朝阳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学校按照提前三年储备的原则,已经拥有了近五十多位教师,其中80%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00后。老师都那么年轻,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所学校一开办就一定是优质的。为什么我会那么有底气?因为这所学校花了整整2年时间,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学校的价值体系形成之中。我把它的战略金字塔放在这里,你可以看一下。这套价值体系,主要由愿景、使命、育人目的形成都有精彩而跌宕的过程。我们重点来看第四项,办学准则,相当于企业里的核心价值观。校长刘可钦是一位资深的正高级校长,她说自己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放心,不敢大胆启用年轻人,总是看看这位老师可能还嫩一点,那位能力又不太平衡,还有一位有点内向,盘来盘去,可能到最后没一个看上的。这是不是所有资深领导者的通病?于是,刘校长三思之后,写下这样一条办学准则,“把青年人放到关键岗位上”。请注意,是关键岗位。你想,如果你是年轻教师中的一个,你能不向往吗?当我目睹了刘校长如何向自己“开刀”的过程,我对这所学校就有了十足的信心。除了目标感和意义感,另一个很难突破的问题就是如何与员工谈利益。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薪酬福利怎么设计求,同时也能为员工的自我实现提供动力?这同样挑战着管理者的智2023年3月到9月,我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学校和太平路小学两所学校,开启了为期半年的系统组织变革。我们在确立了两所学校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组建了“薪酬、荣誉、福利制度项目组”。半年里,这个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方案修改了20个版本,听取吸收每一位老师的建议,甚至是忍受了很多激烈的言论、不理解的抗拒,最终以98%的赞同为什么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00后老师都会认第一,全部采用校内职级评定的方式。也就是说,不管你对外是什么头衔,特级、骨干、各种荣誉,一到学校场景里,薪酬只跟你的职级有关。那些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学生成长上的、受到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尊重,并体现在职级的认定上。你想,这对于00后而言太重要了,他们知道这所学校不是靠论资排辈,而是始终锚定在学生成长的价值上,这对他们来说很公平。第二,双向选聘才是一个学校里最大的评价。校内就是一个人才流通的市场,每一年,老师的个人价值和薪酬都体现在有没有年级和部门聘用你。除此之外,考勤、中高考业绩排名、备课教案检查这些,都不是高利害的评价。这对于各个年龄段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释放。么样的能力,怎么进阶都清晰呈现、早早告知的,老师可以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更能自我评估优势、潜能、长处和短板。通过这样三方面设计出来的薪酬制度,深受每一位老师的好评。正式启用后,有些刚刚入职的00后新教师还被高聘,拿到了高职级、高收入,这就让组织的价值追求真正落地,带给了老师们极大的信任感。你一定能够想象,当老师的需求不断被满足,他们就会把这样的体验传导到对学生的培养上。他们同样也会更包容、更富有同理心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竭尽全力地去发现、成就他们的与众不同。好了,听完这一讲你会发现,00后进场直接挑战着传统管理,看来这个势头是无法阻挡的,咱们得早做准备。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者,请记住在案头放一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经常用它来分析组织中不同代际员工的多元需求,及时调适组织结构与制度,不要被习以为常所遮蔽。如果你是家长,千万不要觉得00后教师没经验,对孩子不利。恰恰相反,你家10后的孩子是和00后老师最能产生共鸣的,你要在了解在00后教师特征的基础上,传递赞美、润滑关系。《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有一句话,我特别赞同:让我们改变前行的方式,而不要在固有习惯中,继续强化“我们”与“他们”这样的代际标签。请以沟通和相互学习开始,以尊重和始终成长结束。下一讲,我想给你介绍一所年度创新的学校,看看它是怎么点亮教育七灯的。我是沈祖芸,我们下一讲见。这是报告的最后一讲,也是今年的“年度创新”环节。前面几年的报告里,我已经带你认识了一些依靠系统变革的学校,比如,山区的九渡河小学、水库农村的不老屯中学,这些实践,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地去期待未来教育的样子。这一次,我给你找到的是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它地处北京副中心,是一所2022年开办的、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的公办学校。这所学校在2023年做了一件极有突破性的事情,那就是把课间10分钟改为了5分钟。听到这里,你肯定在摇头了,这算什么创新?现在很多中小学校连课间10分钟都不能保证,现在缩短到5分钟,孩子们岂不是更没有自由了吗?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与其问为什么要把课间改为5分钟,不如先问,为什么课间一定要是10我们只知道从小就这样,每一代人都这样。但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传统工业社会流水线模式的映射。车间里的工人必须在流水线上坚守,只有在严格规定的短暂间歇才能稍作喘息,解决一下内急的问题。可是,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工作场景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员工不再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而是在目标与绩效的驱动下,按照自己规划的节奏在工作。我经常提到一句话:“学校是经典社会生活的浓缩,是让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先活一遍。”那么社会变了,让学生先活一遍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我们讲回北京第一实验学校。作为北京十一学校的联盟校,第一实验学校已经做到了让学生自主选课、自己定义自习时间、自己组建社团等等。还可以再挖掘哪些可能的机会,进一步释放学生的自主性呢?这时候,李希贵校长团队就想到了具有工业时代特征的课间10分钟,决定把一听到这个决定,老师们的第一反应也是“不行不行不行”。但时间来到2023年9月的开学季,“5分钟课间”仅仅实行了一周,效果完全出乎了老师们的意料。我带你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有没有解决你心里的疑老师们一开始最大的质疑是,只有5分钟时间,孩子上洗手间都来不及怎么办?李希贵说,好办!孩子们在上课期间内急了随时可以去,甚至不需要举手经过老师同意。这么一说,老师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在真实社会中,一个职场人要上洗手间是不需要征得老板同意的,这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长期以来,学校却默认了一种习惯,只有课间才能上洗手间,上课时出去需要征得老师的同意,因为这是纪律。事实上,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