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_第1页
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_第2页
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_第3页
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_第4页
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中外建筑原始社会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导航本任务主要学习原始社会建筑。原始人类的出现,距今有200万~300万年。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近些年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0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据现代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人类住所是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可见天然洞穴是当时被利用作为住所的一种较普遍方式。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一、原始人的居住方式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大体说,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巢居在我国的南方较多。据考古学家分析,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的。开始时只是在一棵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阑式”住宅。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是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为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房屋榫卯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房屋榫卯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窑洞住宅遗址二例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建筑所代替。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建筑的发展基本遵循了从穴居到地面建筑这一过程,可以说穴居的构造孕育着墙体和屋顶,木骨泥墙建筑的产生也就是原始人群经验积累和技术提高的充分体现。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3郑州大河村F1-F4遗址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二、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建筑遗址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段历史时期中,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其中仰韶文化的氏族在黄河中游肥美的土地上劳作生息,他们以农业为主,同时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定居生活,逐步发展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仰韶文化之后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私有制得以萌芽和发展,产生了阶级分化,中国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一)仰韶文化建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里地势高,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图1-4):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4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平面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4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平面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仰韶初期聚落遗址主要是东贾柏村遗址,它位于山东汶上县城东南约2.5km处,为一突出的台地,遗址北侧地势较低洼,这里曾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居住区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有瓢形、椭圆形、圆形数种。瓢形房址,其居室呈椭圆形,东北侧有阶梯状门道,由两块大而坚硬、表面经平整的红烧土块铺垫而成,坑壁较直,近底处缓慢内收,室内地面较平,残留有较硬的青灰色居住面,残存3个柱洞,室外南侧亦有3个柱洞,洞底多填有夯实的红烧土渣(图1-5)。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5山东汶上县贾柏村房屋遗址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仰韶晚期聚落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应为渭水流域西安半坡村遗址。从营造技术上看,使用石器工具的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仰韶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所用材料加工的工具,有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等。仰韶房屋墙体和房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屋顶中部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数由一根至三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联结,推测是采用绑扎法。室内地面、墙面往往有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潮湿,也有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地面防水层的。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到仰韶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m²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6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图1-7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圆形住房1-灶坑;2-墙壁支柱炭痕;3、4-隔墙;5~8-屋内支柱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二)龙山文化建筑遗址龙山文化包括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从出土的遗址来看,龙山文化的村落,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百平方米,最大的可达36万m²,这些大村落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的。龙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多数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室内多为白灰面的居住面。但早期遗址的平面形状不限于圆形,有大有小。时间稍晚的遗址则多是圆形平面。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这种双间房子,或内室作圆形,外室作方形;或内外二室均作方形,中间连以狭窄的门道,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图1-8)。内室与外室均有烧火面,是煮食与烤火的地方。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之用。内外二室在功能上具有分工作用。这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8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具有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在仰韶中期及某些仰韶晚期的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如甘肃秦安大地湾F405,图1-9),但普遍采用是在龙山时期。经C14测定(测定文物的年代的方法)证明,许多龙山时期遗址中的白灰面,是用人工烧制的石灰做原料的。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图1-9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屋遗址平面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如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中的一批房址,均为地面建筑,房基用夯土筑成,墙体用土坯或木骨泥墙,室内地面和墙面用白灰抹面,柱子下垫石础。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龙山时期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从全国各地原始社会遗址可以看出,许多聚落在居住区的周围都环以壕沟,以提高防卫能力。到龙山文化时期,在聚落外围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把挖壕沟与筑城墙结合起来,构成壕与城的双重防御结构,显然比单有壕沟进了一步。这种有城墙的聚落规模也日益扩大,最大的已达到1.2km2(如湖北天门县石家河古城)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进展,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被发现。浙江余杭县的两座祭坛遗址分别位于瑶山和汇观山,都是用土筑成的长方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三座祭坛则是用石块堆成的方坛和圆坛(图1-10)。图1-10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二座任务一:原始社会建筑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这是一座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图1-11)。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赭红和白色描绘的几何图案(图1-12),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成凸出的扁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