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滚动检测:第四单元(含4新题含详解)_第1页
高三历史滚动检测:第四单元(含4新题含详解)_第2页
高三历史滚动检测:第四单元(含4新题含详解)_第3页
高三历史滚动检测:第四单元(含4新题含详解)_第4页
高三历史滚动检测:第四单元(含4新题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四单元滚动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第一、二、三单元1、2、3、4、5、6、7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8、9、10、11、12、13新中国的外交14、15、16、17、18、19、20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解析:C从材料中宗人府“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可知其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说明A项错误;宗人府不是政府机关,B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至上、皇帝独尊,说明D项错误。2.(2013长沙三模)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解析:A中国古代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地方的权力,通过分权得以集权,而题干地方机构的设置演变就体现了该特点。3。(2014南平质检)罗马法规定:确定或解决某些法律关系要以住所为标准……住所受法律的保护,侵犯住所的要受法律制裁.这说明罗马法()A。以住所作为唯一的立法标准B.专门立法保护公民的住所C。以住所作为担任要职的依据D.重视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解析:D“住所”是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罗马法保护住所不受侵犯,体现了其对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重视。A、C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偏离了材料的主题.4。(2013海淀模拟)某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这样论述:“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历史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光荣革命C.颁布《航海条例》 D。责任内阁制形成解析:B由材料可知该历史事件阻止了英国王权的扩张,又避免了专制人物的出现(克伦威尔在英国共和国时期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由此可知其为光荣革命.5。(2013咸阳一模)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其基本精神是()A.严明军队纪律 B。维护法律尊严C。保护私有财产 D.调节军民关系解析: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民房是公民私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实际反映了美国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6.(2013唐山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的严峻挑战,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延误了20年。主要原因在于()A。林则徐等改革派的退让B。顽固派的阻挠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国人对世界趋势认识不明解析:D本题首先可以用排除法,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发生在185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可以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主要原因。7.(2014韶关二模)孙中山在南方建立革命政权对抗北洋政府。1919年,北、南政权各派代表组团参加巴黎和会,共同拒绝和会签约。对此解析最合理的是()A。南北政权均坚持中国权益B.列强扶持各派分化瓦解中国C。南北消除对抗实现国家统一D。革命党和北洋军阀同流合污解析:A当时中国北、南政权在国内处于对抗状态,但在巴黎和会上却步调一致共同拒绝和会签约,直接表明南北政权都维护中国的主权利益,故A正确。8.(2013南昌模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B。直接民主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民主代议制形式解析:A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反过来人大要向人民负责,要向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地管理国家选举“一府两院"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委托“一府两院",是第二重委托。“一府两院”要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故是“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材料反映了这一特点,故答案为A。9.如图是一张选民证,该选民证是1953年由福建省永安县选举委员会印发的,联系这一时期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状况,其历史背景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D。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解析: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是推荐产生的,A项错误;福建不是民族自治区域,C项错误;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不符合1953年的时间信息.10。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解析:C由材料中的“协助”“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等信息判断,1954年政协已不再是国家临时最高权力机关,而是转变成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机构。11。(2014湛江一模)有学者认为,20世纪的某一时期中国“革命成了伪善动力,革命成了作恶外衣”.下列言论中体现“作恶外衣"的是()A。“打土豪,分田地”B.“造反有理,革命无罪”C.“打倒列强,除军阀”D。“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解析:B“作恶外衣”意思转换,即是问以下哪一事件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它调动了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C项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行,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排除A、C、D三项,而B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其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12.(2013南昌一模)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B材料时间为“1978年春”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由材料信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可知1978年修宪仍然继续了“左”倾错误,A项错误。但也有进步,如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这次修宪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B正确.C项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D项是在1999年.13.“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首先根据“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判断材料所指事件是我国澳门的回归;其次分析备选项,A项“一国两制”只是回归的具体方针,B项“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达成的关于我国台湾问题的认识,C项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是建立在国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14。(2014广东一模)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解析: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D正确。15。(2013扬州调研)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A.1953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C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主张,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寻找到了亚非国家共同利益所在。16.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这表明()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C。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对外关系改善影响深远D.中国日益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解析:C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选择C项.17.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时间上来看1955年来中国访问的人数比1954年多,这要归结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中外的交往。A项为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政策,排除A;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20世纪70年代的事,不符合题意;D项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18。(2014潍坊模拟)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解析:B材料中的“农村"国家指发展中国家,而“城市"国家指发达国家,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故选B项,C项错误。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项错误。19.“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解析:D中美关系的缓和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不是权宜之计,之所以出现题中的解读,是极“左”思潮对外交影响的产物。20.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解析:B独立自主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属于1979年以来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题意不相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2013大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9分)(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9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毛泽东反对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共产主义,主张暴力革命;第(2)问,“新的认识"依据教材分析归纳,“原因”可从历史传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的统治、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成熟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第(3)问,首先搞清楚,所谓“特殊的民主",实际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民主制度,结合具体成就回答即可;“认识”应紧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一主题回答,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答案:(1)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2分)(2)认识:联合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民主范围。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独裁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党派的建立及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等。(任意答出4点即可)(9分)(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9分)22。(2013厦门检测)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材料二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材料四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年份中国日本俄罗斯1990年4552591994年4653541998年4755492002年486055—-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6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3分)(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史料并论证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渠道”据材料信息“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马可·波罗游记》”“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等归纳;“现象”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等信息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时期”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急剧升温,处于“最佳时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