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讲义:《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1页
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讲义:《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2页
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讲义:《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3页
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讲义:《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4页
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讲义:《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诗三百”。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经》以四言为主,主要有““比”“三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即“比喻”;衬托感情。二、背景:背景:《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三、文本诵读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比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四、梳理文本

五、解读文本:分析意象1.《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作用?答案:“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每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诗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2)彰显了情节的发展。诗中三次提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女主人公归途中的实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淇水见证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3)暗示了人物的心情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所有的誓言都已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苦中走向决绝。2.赏析手法(1)《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举出本诗中这三种手法的诗句各一例。知识链接:比兴比与兴作为《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本无联系,但当兴句含有比的成分时,这时的兴句叫比兴。答案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他也可)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请分析诗歌三、四节运用比兴的好处。答案:①结构上:a.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b.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主人公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c.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句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暗示女主人公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b.用女主人公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3.分析人物形象:《氓》中男主人公经历了什么变化?“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一开始的老实体贴惹人喜爱到冷酷残忍无情:依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有愉快相处,让女子“不见”“泣涕涟涟”;“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其实这样变化是有铺垫的。从开头抱布贸丝,来、即、谋、怒等动词,看到心机、暴躁、任性妄为,没有媒人提亲,竟然生气女子不答应婚期,对女子不够尊重。看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如此和自己过苦日子,没有任何怨言,辛苦劳作的妻子,竟然能三心二意,甚至有家暴。4.女子的情感随着氓的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1)恋爱时情深意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看到他沉溺于爱情;(2)结婚后委曲求全,终日婚后劳作的她,渐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深深陷入后悔之中。(3)离婚时清醒坚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想这样毁了自己一辈子。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对比角度对比的诗句对比的作用女主人公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真与热情,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对比角度对比的诗句对比的作用氓婚前“氓之蚩蚩”

突出了氓的不专一和粗暴。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人生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离骚》一、重点实词释义长太息(

)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余虽(

)好(

)修姱(

)以鞿羁(

)兮,謇朝谇(

)而夕替(

)。既替余以(

)蕙纕(

)兮,又申(

)之以揽(

)茝。亦余心之所善(

)兮,虽(

)九(

)死其犹未悔。怨灵修(

)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

)嫉余之蛾眉(

)兮,谣诼(

)谓余以善淫。固(

)时俗(

)之工巧(

)兮,偭(

)规矩而改错(

)。背(

)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

)。忳(

)郁邑(

)余侘傺(

)兮,吾独穷困(

)乎此时也。宁溘(

)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

)鸟之不群(

)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

)圜(

)之能周(

)兮?夫孰(

)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

)诟(

)。伏(

)清白以死直(

)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

)道之不察(

)兮,延(

)伫(

)乎吾将反(

)。回朕(

)车以复路兮,及(

)行迷之未远。步(

)余马于兰皋(

)兮,驰(

)椒丘且焉(

)止息(

)。进(

)不入(

)以离(

)尤(

)兮,退(

)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

)。不吾知(

)其亦已(

)兮,苟(

)余情其信(

)芳。高(

)余冠之岌岌(

)兮,长(

)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

)其犹未亏。忽反顾(

)以游目(

)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

)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

)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

)以为常。虽(

)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节选)》重点知识测试一、重点实词释义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哭泣)兮,哀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之多艰。余虽(唯)好(爱慕、崇尚)修姱(kuā,修洁而美好)以鞿羁(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兮,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朝谇(suì,谏诤)而夕替(废弃、贬黜)。既替余以(因为)蕙纕(以蕙草做佩带。纕,xiānɡ,佩带,名词用作动词)兮,又申(加上)之以揽(采集)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亦余心之所善(爱好)兮,虽(即使)九(极言多)死其犹未悔。怨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民心(人心)。众女(喻许多小人)嫉余之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高尚的德行)兮,谣诼(造谣,诽谤,同义复合)谓余以善淫(生性淫荡)。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善长于取巧。工,善于,擅长)兮,偭(miǎ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背(违反)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比喻准绳、准则)以追曲兮,竞周容(苟合取容,以求容媚为常法)以为度(法度、准则)。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余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兮,吾独穷困(走投无路)乎此时也。宁溘(突然、忽然)死以流亡(随流水漂流而去)兮,余不忍为此态(苟合取容之态)也!鸷鸟(zhì,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泛指一般的鸟)之不群(不与凡鸟为伍)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如此)。何方(方枘、榫头,比喻端方正直)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之能周(合)兮?夫孰(何)异道(不同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责骂)而攘(忍受)诟(侮辱)。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死于直道)兮,固前圣之所厚(嘉许、推重)。悔相道(观察、选择道路)之不察(清楚、明白)兮,延(久久)伫(久立)乎吾将反(通“返”,返回)。回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车以复路(返回到原路)兮,及(趁着)行迷(走迷了道路)之未远。步(缓行)余马于兰皋(水边高地)兮,驰(马快跑)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且(暂且)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进(到朝廷做官)不入(不被君王所用)以离(通“罹”,遭受)尤(过失、指责)兮,退(离去)将复修吾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制芰荷(荷叶。芰,jì)以为衣兮,集芙蓉(荷花)以为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古人以上衣为衣,以下裙为裳。)。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其亦已(止,罢了,算了)兮,苟(只要)余情其信(确实)芳(芳香美好)。高(使……高,加高,用做使动词)余冠之岌岌(高耸的样子)兮,长(使……长,加长,用做使动词)余佩之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芳(芳香)与泽(光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其犹未亏。忽反顾(回头看)以游目(放眼观看)兮,将往观乎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佩(用如名词,指佩戴的香草和饰玉)缤纷(繁多)其繁饰(众多装饰品)兮,芳菲菲(芳香浓烈)其弥章(更加明显。弥,更加。章,通“彰”,明显)。民(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美好)以为常。虽(即使,就算)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二、分析文本:1.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几个原因?君王不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小人诽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个人志向: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屈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屈原对此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明确:(1)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感情: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3.第三节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四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明确:第三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初心不改。第四段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中的“悔”是就政治活动中的进退而言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否定自己的理想。所以两者并不矛盾。4.在第四段屈原反省、检查自己,有何作用?明确:在第四段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5.《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明确: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1.外部形象:佩戴名物香草,高大正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思想性格:①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②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6.诗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1)押韵。隔句用韵。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3)大量使用对偶句。(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7.写作特点: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4)比兴手法: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一、理解式名句默写1.屈原《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不断小约束自己却仍然很快遭到贬谪的句子是“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了表达了相似的人生境遇。3.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因太注重修身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句子“

”。4.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仍坚定地坚持真理,追求美好品德,且为之蹈死不悔的两句是“

”。5.《离骚》中写屈原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6.屈原在《离骚》中以美女自喻,表现自己因为志行高洁,遭人嫉妒的句子是“

”。7.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明自己所处的时代本来就是适合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8.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写出了当时楚国的一些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真理,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的现象。9.《离骚》中“

”两句写出了屈原因政治上不得志而走投无路所表现出的忧闷失意、孤独彷徨之状。10.屈原《离骚》中“

”两句写出了屈原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也不愿意像小人一样苟合取悦于人。11.《离骚》中“

”两句借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表现了屈原忠正刚强,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贯追求。12.《离骚》中比喻君子和小人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句子是“

”。13.屈原在《离骚》中以“

”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1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宁愿牺牲生命或流落他乡也不能容忍谄媚之态的句子是“

”。15.在《离骚》中,屈原用“

”两句写出自己身处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的压抑。他只能委屈心志,把谴责和耻辱一并承担。1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会像古代圣人一样献身正道的句子是“

”。17.屈原在《离骚》中委婉地表明自己后悔选择做官,相要归隐的句子是“

”。18.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想要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上的句子是“

”。19.屈原在《离骚》中通过写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冈,表明自己从朝廷退隐是为了休养的句子是“

”。20.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重新换上当初的服装退隐的句子是“

”。21.《离骚》中写屈原以荷花这一特定意象作为服饰来表现自己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句子是“

”。2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即使无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坚定不移地追求美好的语句是“

”。23.《离骚》中写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和延长佩带来表明自己要使品格更加高洁的语句子是“

”。24.屈原《离骚》中表明人生各有各的乐趣,但自己却独爱美的句子是“

”。25.《离骚》中“

”两句表明即使自己被肢解也不会改变,难道志向可以因受挫而改变。26.(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7.(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

【答案】、理解式名句默写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3.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7.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8.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9.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10.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1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1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14.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5.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1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7.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1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19.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20.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2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2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孤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

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忧患感为基调,比如宋玉的《九辩》、《诗经》中的《载驰》《正月》等。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D.《离骚》前半部分重在写“离”,后半部分侧重写“愁”,诗人希望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最终失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仅仅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还包括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孤独。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B.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D.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4.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链接材料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链接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有人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积极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说明屈原是在逃避现实,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8.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9.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10.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荀合取容C.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1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怀。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D.“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13.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14.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余虽好修姱以机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6.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自言自语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言:不吉利的话18.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C.《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D.《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选自《离骚》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⑤宁溘死以流亡兮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2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正确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

涕:眼泪

B.固前圣之所厚

厚:与“薄”相对C.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D.忍尤而攘诟

攘:抵抗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节选自《离骚》乙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框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2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B.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2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相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B.夫晋,何厌之有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5.下列课文中和选文中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渔父见而问之曰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D.安能以身之察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6.下列对《渔父》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八个字形象地刻出屈原政治失意、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B.本文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渔父形象,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C.本文屈原用“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两个浅近形象的借代句,说明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本文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给我们树立了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为人生理想毅然赴死,以死明志。2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节选自《离骚》)2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2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代词,文中指代屈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之”也作代词用,两者用法相同。B.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C.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D.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3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B.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D.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3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2.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阅读下面课内文言,回答下面各题。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思其反

B.隰则有泮

C.不可说也

D.匪来贸丝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兮

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兮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长太息以掩涕兮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怨灵修之浩荡兮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忍尤而攘诟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驰椒丘且焉止息3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离骚(节选)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B.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D.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3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40.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遵大路《诗经·郑风》遵大路兮,掺①执子之祛②兮,无我恶兮,不寁③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④兮,不寁好也。【注】①掺(shǎn):执,持。②祛(qū):袖口,泛指衣袖。③寁(zǎn):去。这里是丢弃、忘记的意思。④魗:同“丑”。此言不要以我为丑。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无首无尾,诗人只选择了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B.诗中的女子呼唤着男子,不停地哭诉“不要嫌恶我面目丑”“多年相爱不能说忘就忘”仿佛自己的一切伤感、担忧、嘱托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C.诗中虽然没有点明男子离开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断定,男子和女子结婚多年,男子厌倦了女子。D.本诗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诗人运用了呼告、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古代平常而习见的画面,但却是活灵活现的。42.联系《诗经·卫风·氓》分析,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有何区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佳人①杜

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②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注】①758年,安史之乱第四年,杜甫官降华州司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