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读书笔记第一章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本体论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越来越集中到一个深沉的话题当中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问题。所谓本体论,又叫存在论,它是关于存在者何以存在以及存在者整体的学问。讨论任何哲学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于本体论问题上来,实际上,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就是由本体论所塑造的。从柏拉图开始,西方人就走出了一条特殊的本体论研究之路,这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作为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范式,决定了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哲学的发展主流。但是这种本体论的阐释方式最终把西方哲学引向死胡同,这就是说,把世界分为形而上的理念和形而下的器物,最终会导致神学的泛滥,导致哲学沦为宗教的婢女。实际上,不管是柏拉图还是黑格尔,他们的哲学最总都沦为神学的附庸。这说明,这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阐述路径本身是成问题的。也正是因此,在黑格尔之后,不管是费尔巴哈还是尼采,都对旧哲学及其本体论大加批判。在所有批判旧的本体论的哲学家中,海德格尔和马克思是同道者,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和旧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存在巨大的不同,因此,我们绝不能在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和唯物主义。换言之,不理解现代哲学的新本体论,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要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必须回应当代哲学的争论,必须进入到当代哲学的视域之中。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与先前的哲学,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具有天壤之别。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本体论上的重大革命却很少被后来者研究和认同。在声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衣钵的第二国际的思想家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就是一般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其他的唯物主义并无本质不同。比如说,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梅林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领域的推广,就是存在决定思维这个一般原则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普列汉诺夫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般唯物主义原则的精致化而已,和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梅林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追溯到斯宾诺莎,追溯到德谟克利特,普列汉诺夫也信誓旦旦地把马克思的思想归结为十九世纪法国的那些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的这种理解方式存在重大弊端。这种弊端就在于,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这种理解方式根本不能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如此强调人的革命作用,于是,为了自圆其说,梅林和普列汉诺夫就开始一连串的理论退却。他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唯物主义原则的前提之上,进一步给这种唯物主义贴上“辩证的”“能动的”“全面的”等等定语,但是他们的这些努力不起任何作用,只能蒙蔽哲学素养不强的理论工作者。他们的这些哲学标签根本无法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区分开来,也无法使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辩证的唯物主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从本体论上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多么重要。由于第二国际以梅林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粗暴地还原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法国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甚至是德谟克利特的本体论,其后果是非常恶劣的。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革命性特征被消解了,马克思主义被实证主义化了。如果马克思主义正如第二国际的哲学家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实证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的极端表现的经济决定论的话,那么,这种实证主义的理解体系就根本不需要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成为一种累赘。被实证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干扰人们“不偏不倚”认识客观对象的多余的东西。其直接后果就是,后来的哲学家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变戏法”,或者把辩证法实证主义化为自然科学,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侵犯了自然科学的领地,是“蝗虫吃过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崛起,就是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化的有力反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从本体论入手,而是从方法论角度入手,他们以总体性方法批判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黑格尔批判费尔巴哈,用哲学反对经济学,其结果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成功证明,马克思主义不能实证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哲学,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的理论,而这种革命性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直观社会,而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它要求用一种历史的和实践的态度来审视世界和社会。但是,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又无法把问题说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革命的哲学,本质上不在于它继承了黑格尔,本质上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本体论创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一是因为其在本体论上的突破性进展,这个进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具有根本性的差别,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卢卡奇,他们都没有把认识深入到本体论的层面上来,他们不是在本体论的深度来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找根据,而是在黑格尔哲学中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找根据。尽管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也有重大差别,卢卡奇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起码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了,把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化了,使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遭到长期忽视,这种后果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的论述中说得很清楚。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再现了黑格尔逝世之后的学术场景,一方以物质实体为依据,一方以自我意识为依据,各不相让,党同伐异。两者之间之所以不能相互克服,是因为他们都有理论上的根据,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而言,他们的依据就是物质自然的实在性,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他们的依据就是凡是坚持物质先在性的正统派都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精神,这两派的争论以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形式变体持续到了现在。这种学术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意义不能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寻找,而只能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寻找。不管是正统派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都没有从本体论革命的意义上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非常遗憾。马克思主义所掀起的哲学革命乃是一次真正的本体论革命,这种革命只有在本体论的意义才能说清楚,这种革命只有从本体论的意义阐述,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争论,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预见。第二章青年黑格尔运动与马克思的初始立场要想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本体论革命,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起源。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起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根本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这种自我意识哲学,早在笛卡尔那里就以“我思”的论点被奠定起来。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思想家是康德,康德哲学以“先天经验判断”为最根本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本体上导致了本体论上的二元论。一方面,康德认为,人的思维的客观性根据不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而在人的基本思维范畴当中,正是人的知性思维范畴使得杂多的感性经验成为合理有序的事实。因此,认识的客观性是由于人的先天判断,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来确定的。康德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先天知性范畴具有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康德认为,在经验之外还存在一个不能被知性范畴所统筹的“自在之物”,而知性范畴所加工的经验都由这个自在之物生发而来。这说明,康德同样也是坚持存在自我意识之外的本体。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同时存在两个本体,到底哪个是本体?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思想就成为一个矛盾体,他本人无法从这种矛盾体中挣脱出来。正是因为康德哲学陷入了二元本体论的理论困境,才有了费希特的出现。在费希特看来,康德“自在之物”完全没有出现的必要,因为既然有了自在之物的本体的存在,自我意识的本体存在就打了折扣。费希特抛弃了自在之物的存在,提出了纯粹的自我意识哲学,这就是他所谓的“知识学”。在费希特看来,唯一的本体存在只能是“自我”的存在,整个知识体系只能由“自我”这个概念推演而不能由其他任何东西生发而来。“自我”在设定“自我”的同时,还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同一,表面上看,这里只存在一个唯一的本体“自我”,但是这个自我却是受限的,不完满的,因为“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如果“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那么“自我”就不能成为本体,如果“自我”成为本体,那么“自我”与“非我”的同一只能在“自我”之内而非在“自我”之外。因此,费希特看似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实际上他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克服了二元论又恢复了二元论。谢林哲学的出现,既是对康德显性二元论的挑战,又是对费希特隐性二元论的挑战,正是为了克服这种二元论哲学体系,谢林提出了“绝对同一”哲学,也就是说,在自我意识当中,主客观同一了。这种哲学毫无疑问克服了旧的二元论的体系,但是这种同一与其说是概念推理的结果,不如说是直观的产物,这种主客观在直观当中的同一,虽然克服了康德哲学和费希特哲学的弊端,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却显露出来,这就是它根本上违背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初衷,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是为了反对中世纪的迷信和神学,谢林的哲学其实是一种启示哲学,他为了克服本体上的二元论却掉进了启示哲学的陷阱,退回到中世纪哲学的出发地。难怪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喜欢他的哲学,而黑格尔也把谢林的哲学称为“黑夜里的黑牛”,认为谢林的哲学思想其实是一种混沌状态。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的黑格尔,他的哲学体系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首先,他通过确立“绝对精神”的权威树立了“自我意识”本体一元论的哲学传统,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不像谢林那样在直观上实现主客观的同一,而是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一个过程,以此他捍卫了古典哲学理性主义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并不为过。实际上,黑格尔也可以看做是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本体论的集大成者。第三章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于黑格尔哲学,这个“终结”的含义就是说,他的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上的归宿,也就是说,从笛卡尔开始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断抛弃其不纯粹的成分,自我意识没有对象与之对抗,最终成为万物的本源,对象性的东西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创造物而已。绝对精神在黑格尔这里成为万物之源,万物本体,笛卡尔、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一切理论弊端都被黑格尔哲学克服。但是好景不长,黑格尔哲学盛极一时之后便迅速瓦解,黑格尔哲学瓦解于青年黑格尔哲学学派的崛起。以施特劳斯、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分成两支,各执黑格尔哲学的一端,即实体的一端和自我意识的一端,将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分别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主体意识。这种争论打破了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后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纷争。这种纷争的后果就是,它打破了黑格尔哲学本体论的严密体系,使哲学回到了后黑格尔时代。这种争论造成了后黑格尔时代本体论的矛盾状态,而结束这个时代的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恰恰就是早前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马克思。马克思首先是以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面目登上哲学的舞台的,这也就意味着他最初是一个自我意识主义者。至于在此之前的马克思的本体论观点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明白,从本体论角度上讲看,马克思首先是一个自我意识主义者。青年马克思在其写作《博士论文》时期,毫无疑问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的门徒。在本体论上,《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坚持自我意识的本体论作用,他是鲍威尔的同道人,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但是与此同时,马克思并非是一个纯粹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他对青年黑格尔主义持有保留意见,这就是说,一方面马克思坚持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清楚地注意到自我意识哲学所带来的思维与存在、哲学和世界之间的巨大分离,这种怀疑造成了马克思后来迅速与青年黑格尔派分手,也是造成请青年黑格尔派堕落成自由人的根本原因。最能表现《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本体论立场的是马克思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高度推崇。伊壁鸠鲁哲学以原子的偏斜运动反对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这看似偶然,但是实际上是对古希腊自古以来决定论的反叛,这种对原子偏斜运动的推崇,用卢克莱修的话说,就是打破了命运的束缚。马克思就是运用这种主观主义的世界观来反对决定论和机械论的世界观。《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在本体论上处于一种流动的矛盾的状态之中,这种矛盾来自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内在矛盾。如果不坚持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无法向德国的实体形而上学哲学发起攻击,无法反对德国死寂的宗教信仰。但是一旦马克思坚持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另外的矛盾也会接踵而来,这就是说,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一种无根据的自我意识哲学,它对原子运动的偏斜没有什么内在的理由,只不过是伊壁鸠鲁的主观附加而已。从本质上讲,伊壁鸠鲁这里的自由意志并非是实体之内的自由,而是脱离定在的精神,尽管是自由的,但是他也是偶然的,外在的。这就像是山中的隐士,这些隐士尽管自由,但是他们是一种逃避的自由,而不是现实社会当中的自由,不是定在当中的自由。伊壁鸠鲁的自由精神实际上是以否定自然为代价的,这并不能让马克思满足。此时的马克思所要追求的,不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是定在中的自由。第四章马克思在哲学本体论上的改弦更张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费尔巴哈和施特劳斯有一致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哲学批判均直指宗教,都以自己的哲学思想批判基督教传统。但是,费尔巴哈和施特劳斯以及鲍威尔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都通过抽象思维来批判宗教,而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要从本体论上超于思辨哲学。费尔巴哈明确地把他自己的立脚点放置在思辨哲学范围之外,放在人本学上。也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不能再思辨哲学的范围内寻求。费尔巴哈在本体论上与黑格尔也是不同的,在费尔巴哈看来,绝对精神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主体的本质实际上是由主体的对象来规定的,如果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只存在一个绝对的精神,即精神不存在对象,那么这个起决定作用的精神主体实际上就是无。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认为主体的本质是由主体的对象规定的,主体的本质一定要在主体的对象当中寻找,因而,人的本质实际上就要在主体的对象宗教当中寻找。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反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本体,这种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封闭体系。黑格尔的决定精神不管怎样演变都是在抽象概念的范畴内运转,尽管这个概念也声称自己是自然,是对象,但是它毕竟是概念,黑格尔概念的运动抽象了一切对象性的存在,绝无可能将本体转移到抽象概念以外的东西上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本体论是失望的,因为抽象概念的演绎不可能对现实的人有什么说明,无助于我们认识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就此看来,黑格尔思辨的辩证法不仅是纯粹抽象的思维的形式主义,而且是局限于思想内部从而局限于意识之内的主观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绝对的主观主义。费尔巴哈推崇感性世界,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推崇,费尔巴哈清楚的看到,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所有哲学都是错误的,他们尽在精神理念的抽象世界解释世界,根本无法看到作为真实存在的感性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费尔巴哈第一次在本体论上树立起感性的权威,从感性外部对理性抽象的精神世界发起重大冲击。费尔巴哈之所以敢于把自己的哲学视为新哲学,根本上还是因为他从感性出发对西方古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发起攻击。费尔巴哈的确是要完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但是遗憾的是他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初步的尝试者,而且他的尝试并不成功。既然把感性视为本体性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感性?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是时空中的感性,感性具有生命,感性能够感知痛苦,感性意味着“爱”。他一方面用感性代替精神抽象,向古老的形而上学传统开炮,但是另一方面,在如何认识感性这个对象上,他不使用形而上学惯用的概念抽象的认知方法,而是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认识对象,认识感性。也正是这个方法使他不仅没有清楚认识感性,而且使他不得不回到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不得不用主观猜测代替直观。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历史的形成过程,都是人的感性活动改变的过程,仅仅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认识自然和社会,根本无法看清社会,根本无法了解自然和社会。费尔巴哈后来所创立的爱的宗教,自封为教主的行为,都让哲学家们扼腕叹息。费尔巴哈以反对形而上学起家,最终却又再次陷入形而上学当中不能自拔,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戏剧性的结果?我觉得根本上还在于费尔巴哈没有搞清楚一个道理,要想真正认清感性,离开人的感性活动,离开人的实践是不行的,而费尔巴哈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是由后来的马克思来完成的。第五章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与新世界观
尽管马克思的思想因为推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而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思想家不同,但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的立场上仍然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坚守者。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第一次拒绝是在他成为《莱茵报》的编辑之后。《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与堕落成“自由人”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学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发生这种冲突,根本上还在于尽管马克思是一个自我意识主义者,但是他在这个时期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更加坚持,他坚决反对“自由人”超越“定在的自由”,而追求“定在之中的自由”。马克思在这个时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从理论上讲,是受到黑格尔思维和存在同一的思想的深远影响,从现实上讲,是当时作为报纸编辑面临的现实斗争所必须坚持的立场。《莱茵报》时期对于马克思之所以非常重要,主要不是因为与“自由人”之间的冲突,根本上还在于马克思面对让他为难的物质利益的问题而不能不对他此前固守的本体论立场产生怀疑。也就是说,马克思可以以“定在中的自由”反对“自由人”,但是他不能继续通过固守自我意识来回答现实斗争所面对的物质利益问题。如果坚持自我意识的本体论立场,不仅无法解释现实的法和现实的政治,也无法反驳论敌的非难。所以,马克思如果不彻底否定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如果不彻底否定自我意识的大本营黑格尔哲学,如果不对旧的自我意识本体论进行彻底批判,那么马克思将无法前进一步。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马克思在《莱茵报》之后,首先进行的理论著述就是去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但是,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而不是黑格尔的本体论,说明此时的马克思的思想仍在变动摇摆之中。《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处于一种巨大的思想困惑之中。这种困惑,实际上并不必然导致马克思产生哲学思想上的重大变革。也就是说,马克思完全可以依据其倾向主客体统一的自我意识哲学来解释他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但是马克思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思想上遭遇困惑之日,正是费尔巴哈哲学成熟之时。费尔巴哈已经为马克思的困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马克思完全可以通过费尔巴哈来完成思想上的重大飞跃。费尔巴哈明确指出,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主谓颠倒的哲学,是宗教思想的最后避难所。因此他提出以感性为本体的新哲学思维方式,也就是将感性的人理解为绝对精神的秘密和宗教的秘密,现实社会的秘密,这不仅为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找到了思路,而且他也是一种寻求主客统一的正当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费尔巴哈的帮助,马克思才能彻底挣脱旧有思想的罗网。当然,接受费尔巴哈并不是对旧有思想的彻底否定,反过来讲,他是对黑格尔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在费尔巴哈的启发之下,马克思紧接着就在其《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的系列文章中高举费尔巴哈的大旗,高举人本学的大旗,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本体论进行批判。可以说,《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打下深深费尔巴哈印记的马克思。尽管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已经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并非毫无保留地成为费尔巴哈的信徒,恰恰相反,此时的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已经开始呈现一些原则性的差别,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尚未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差别就在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均以感性的人为本体论来认识世界,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无非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的人,他的人只不过是一个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的人,他的这种思想毫无疑问受到当时流行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巨大影响。比如说,费尔巴哈就把宗教的产生理解为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依赖性的产物,这也将导致他也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解释人类社会,即用人的天然的“爱”的特征来解释社会现象,这也无怪后来费尔巴哈提出爱的宗教并自任教主。对马克思而言,如何理解感性的人,必须要从人的感性社会入手,而不能从某种抽象的信条入手。人作为一个对象性的存在,必须通过人的对象即社会来认识人。这个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对后来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的重大突破意义非凡。如果说《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个费尔巴哈意义上的马克思,而在写作《手稿》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不自觉地远离费尔巴哈,这主要体现在此时的马克思赋予费尔巴哈“感性的人”这个概念以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如果说费尔巴哈以“感性的人”作为其本体论的基础,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时期就已经得出结论,要想深入了解“感性的人”,就必须要深入市民社会当中,而要深入了解市民社会,就不能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依靠直觉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对象性活动”的力量。《手稿》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第一次提出了“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首先,“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超越了费尔巴哈,“对象性活动”把“感性的人”具体化了,马克思真切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其实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这是认识市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正是达到了这种认识境界,马克思才开始不像费尔巴哈那种直观的手法来认识世界,费尔巴哈用爱的观念来解释世界,这在此时的马克思看来已经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了。第二,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这个本体论规定也超越了黑格尔。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通过思辨的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这个实践的手段实现的。之所以我们还把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视为费尔巴哈主义的马克思,是因为此时马克思依然高度崇敬费尔巴哈,他对于他与费尔巴哈的原则性差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第六章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如果说在《手稿》当中,马克思还是不自觉地拉开了和费尔巴哈的距离,那么在《论纲》和《形态》当中,这种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的新本体论、新世界观已经喷薄而出。《论纲》表明,马克思的本体论与费尔巴哈的本体论差别非常明显。其一,费尔巴哈以“感性的直观”为其本体论解释自然和社会,但是他的直观只能看到自然和社会的表面,他只能通过直观看到一个静态和非历史的自然和社会,这迫使他不得不通过抽象的“爱”来解释人类社会,从而退回到他所反对的黑格尔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来了。马克思此时已经明确提出了实践这个概念,用实践来解释社会和自然,就会看到一个动态的历史,当然也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因为社会无非是人的历史,是人的主体借助实践对象化的产物。其二,费尔巴哈以直观的形式认识主体,认识人,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费尔巴哈给人盖上现实的帽子,但是他的人无论如何都是非现实的的抽象,因为人的对象是抽象的,当然人的自身也就是抽象的存在。费尔巴哈所谓的人的类本质,也必将是抽象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性因为实践而具体化,实践活动给予人以现实性。费尔巴哈尽管痛批黑格尔主义,但是在以抽象性概念解释社会和人这一点,他们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恰恰证明,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质是一个东西。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首先是一种本体论革命,这首先体现在马克思颠覆了超感性世界的本体论意义。毫无疑问,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就奠定了超感性世界至高无上的地位,黑格尔只不过是这种超感性本体论思维方式的集大成者而已。这种思维方式认为,超感性的理念和精神不是虚幻的存在,它们才是真正的存在,个体感性只有分有理念的神性才能存在。从柏拉图普拉提诺,从奥古斯丁到托马斯,从笛卡尔到康德,从费希特到黑格尔,它们没有一个不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拥护者。费尔巴哈第一个向这种超感性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发起冲击,但是他的冲击并不足以撼动形而上学的千年大厦,因为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觉作为本体,不能对现实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的冲击,充其量也不过是用感性直观替代理性精神而已。它所理解的社会和人只能是抽象的感概念而已。费尔巴哈不过是用一种抽象概念代替另一种抽象概念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哲学发展的一支余脉其实并没有冤枉费尔巴哈。马克思继费尔巴哈之后第二次向超感性世界发起冲击,马克思的冲击之所以是成功的,是因为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的基础,它所理解的社会,直接成为理性观念和一切意识形态的源头,认清了意识形态的起源,黑格尔的一切抽象理念就不复存在了。马克思所实现的本体论革命,还在于其终结了传统哲学试图在理论层面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说,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往的哲学思想包括黑格尔哲学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概念的演绎。这种通过概念演绎出来的客观世界当然是个主克体相一致的,主客体在这个意义上当然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只能是一种虚幻的统一,只能是在主体意识的范围内的统一,是一种虚无缥缈当中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主客体分离与统一的前提,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是实践造成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是实践造成的,这就是说,主体通过改变客体的方式来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而且,主体在改变客体的过程中,也在使主体自身发生变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在运动中实现历史的统一,所以,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问题还在于改变世界。也只有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才能实现统一。可见,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主客统一的思想,只有在提出实践这个概念之后,才达到它完美的归宿。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的存在的本体,也是自然界存在的本体。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争议较大的问题。马克思的表述是这样的,“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海洋平台通风排烟系统安装与防腐蚀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农用拖拉机租赁合同(含农业供应链管理)3篇
- 2024年度LED广告显示屏工程承包及广告投放合同3篇
- 2024版二零二四年度生态智慧住宅区房地产开发合同3篇
- 首付房款赠与合同范例
- 2024版XX污水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厦门互联网信息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快递业务高峰期应急预案服务合同3篇
- 淘宝自营店转让合同
- 国际水质检测委托合同范例
- 2023年冬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政治试题真题(含答案)
- 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幼儿园“一岗双责”制度
- 加油站安全设施一览表
- 优秀辅警先进事迹材料
- 广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
- 四年级算24点比赛试卷打印版难(共8页)
- 框架涵洞施工技术总结
- 毕业设计(论文)叉车液压系统设计
-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部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