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8)(含答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8)(含答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8)(含答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8)(含答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18)(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18)(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善恶观。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观。

C.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因此,我国在2008年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很多人环保理念增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仍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

(摘编自寇江泽《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

材料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堪称“禁塑令"。

在强力“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制品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那些从事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经营方向。比如,将生产重点转向可降解材料,只有全产业形成了自推广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

现阶段,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对普通人而言,多少会增加生活习惯上或生活成本上的麻烦。不过,环保不仅是一句口号,践行环保理念、维护生态环境确实是需要成本的。面对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禁塑"措施落到实处,离不开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落实垃圾分类也有利于减少塑料污染。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

(摘自王钟的《“禁塑令”让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态》,《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东南亚成了“接盘侠”。但不到一年,激增的洋垃圾数量让东南亚等国面临严峻的塑料垃圾治理挑战,2019年,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同年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无处可逃”的塑料垃圾正在倒逼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环保治理。

在过去的一年,各国或启动立法,或继续扩大禁令范围。如,阿尔及利亚将对塑料袋征收更高的税金,法国公布“无塑海滩"宪章,纽约市内的餐饮店将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泡沫塑料餐盒……

除此之外,各国还各有妙招。如,印度的阿克萨尔学校用废塑料“抵学费”,规定全校学生每人每周必须从自家或当地收集20件塑料废品并上交学校,凭此免除学费;哥伦比亚陶氏公司同非营利组织一起利用废塑料制成砖块建造学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去年6月开发出一种可以将日常塑料垃圾转化为航空燃料的技术……

智慧的人类正在巧妙利用废旧塑料,相信人类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摘编自《2019年全球十大塑战指南,让禁塑不再难!》,《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公众号2020年1月1日)

(1)下列对治理塑料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让消费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以此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是我国2008年出台“限塑令"的初衷。

B.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从“限塑”到“禁塑",应对塑料污染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升级。

C.由于塑料垃圾治理形势严峻,以及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给予法律支撑,截至2019年,亚洲多国纷纷加强环保治理,对洋垃圾说“不”。

D.提高征税额度、公布宪章、停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盒等措施的出台,反映出各国对塑料制品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正在积极应对。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限塑令施行11年,在减少塑料袋使用和培育公众环保理念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新难题不断出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B.在“禁塑"措施落实过程中,只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比如落实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的数量,就能使塑料污染的危害可控。

C.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说明中国治理塑料污染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国内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也有从国外“舶来"的大量塑料垃圾的侵扰。

D.印度、哥伦比亚、美国等对塑料垃圾巧妙利用,其实质正是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是人类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的智慧体现。

(3)塑料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配合,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兵的军礼

安晓斯

这个庚子年节,三叔的军礼震惊了沁水湾的五千口人。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这个经典动作。

疫情防控工作一开始,三叔就找到村支书老潮叔:“算我求你了,让我去村北卡点值班吧!我有站岗的经验,咱村谁也比不过!”

老潮叔正需要一个像三叔一样的老兵到村北卡点工作:“再给你配三名当过兵的战友,能严把关口不?"

“啪”的一个标准军礼,把答案告诉了老潮叔。

卡口值班第一天,三叔碰见几个准备出村的汉子,个个魁梧结实。三叔今天穿的是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各位仔细看看,疫情当前,上级有明文通知,有详细规定,立即回家,戴上口罩,做好自我隔离,不要聚堆。"好话说尽,和颜悦色。几个大汉听了,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我们几个二十几岁的,还怕你个半百老头子。让开!”

三叔没说话,看了看卡点上用青砖支起的木板,又看了看几个大汉,“啪"的一个军礼,看愣了那几个准备闹事的人。只见三叔轻轻挪开木板,搬出五块青砖码放整齐,两腿作马步状,一运气,“啪”的一声,手起砖落,五块整砖碎成了十块。三叔双目微闭,气收丹田,睁眼一看,几条大汉早没了身影。

谁还敢去村北卡点耍横?一晌功夫,三叔的军礼传遍了沁水村。

“军人,那身慷慨激昂的正气,那股凛然不可侵犯的锐气,让人佩服!"老潮叔戴着口罩和手套,蹬着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方便面、火腿肠、酸奶、面包去卡点慰问,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三叔笑笑,指指身后:“我平常的户外活动装备派上用场了。”老潮叔一看,大帐篷,燃气灶,旅行锅,餐缸,水杯……要啥有啥,样样俱全。旁边的小中巴车上,还堆着几十箱盒装快餐面,几十件酸奶、火腿肠。

老潮叔说:“你这个董事长是把你的户外活动家什都搬来了?还真派上用场了。不过,这三轮车上的食品都是村里人捐赠的,你们一定得收下。"

这当儿,三叔带着另外三名“战士”,对着老潮叔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把一脸严肃的老潮叔也逗笑了。“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最佩服的就是你们这几名老兵”老潮叔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

卡点把关严,疫情防控标准高。镇里安排部署的疫情防控工作,沁水湾的支部书记老潮叔多次受表扬。老潮叔面对这四名老兵要求不含糊:“不能骄傲,不能自满,疫情防控不结束,咱防控标准不能降!"

“有人要闯关!”那天,轮到三叔在帐篷里休息,忽然听到正在值班的虎军一声大喊。

走出帐篷,三叔看到一辆奔驰轿车正冲着卡点的拦截标志。车没熄火,人没下车,只听见汽车喇叭响。

三叔见状,手里拿着一叠上级下发的通知、规定,一张张展示给车主看。半天,不见车门开。三叔急了,走到驾驶员门前,拄拉车门,不开。只见三叔不慌不忙走到车前,“啪"的一个军礼,正气凛然。

车门开了,下来一个戴墨镜、穿黑呢子大衣的青年。“到我二姑家一趟,送点东西很快回来。十分钟,就十分钟。”

“一分钟也不行!疫情当前,相信你也是明白人。回吧,做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三叔的话,字字抓人,句句挠心,既严厉又充满人情味。

站在这样的老兵面前,那个青年顿时面红耳赤,连连拱手。“对不起,冒犯了。”那人又下车,向三叔招手,“老兵,你了不得!"

那天后半夜,北风呼呼叫,鹅毛大雪翩翩而下。村北卡点,四名老兵成了名副其实的雪人。这当儿,从村外走过来两个人,戴着口罩、手套,穿着大衣,每人手里提着一兜儿东西:“趁夜间人少,到村里走个亲戚,这几条烟给你们,麻烦了。”

四名老兵一溜儿排开,宛如一道铜墙铁壁,结结实实挡在那两人面前。

“辛苦了,这是送给你们的夜宵,趁热吃吧。"原来是县领导深夜暗访乡村卡点,故意考验他们。

“敬礼!”三叔一声令下,四名老兵齐刷刷地举起右手。那军礼标准、规范,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庄严、威武,令人敬仰!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2020年3月9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那个经典动作",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三叔的精神力量。

B.“三叔今天穿的是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这几句既描写了三叔的外貌,也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几条大汉早没有身影"“那个青年顿时面红耳赤,连连拱手”,说明这几个青年胆小怕事。

D.“那天后半夜,北风呼呼叫,鹅毛大雪翩翩而下",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渲染气氛,衬托出四名老兵的高大形象。

(2)“三叔”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兵的军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已故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洒落”指不受拘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律诗功底。

B.首联构思巧妙,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抒怀古情思。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说明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回还的句子是:“,。”

(2)《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鸟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3)《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诗词①___,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象征着中华文明。诗歌不分家,诗和歌有着②___的联系,比如,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或许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2020年春节,央视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诗歌唱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③___的魅力。“和诗以歌”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诗与歌融合发展,可以视为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这种形式不仅()。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也不绝于耳,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等,这些都是根据古典诗词演绎的音乐作品,也是诗、歌融合的典型,这些作品悦耳动听,脍炙人口,④___广泛,不仅是诗词文学上的不朽之作,也是音乐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异于锦上添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汗牛充栋千真万确无与伦比流传

B.浩如烟海千真万确举足轻重留传

C.浩如烟海千丝万缕无与伦比流传

D.汗牛充栋千丝万缕举足轻重留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但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

B.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但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

C.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或许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

D.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或许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也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

B.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也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

C.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也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

D.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也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人动动筷子,却闯下了一场场大祸,最终让那么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教训不可谓不惨痛,但为何还有人如此钟情于野味呢?①?笔者没吃过,但我们相信,从古至今筛选下来,得以大规模驯化养殖的猪、牛、羊等动物才是最适宜人类食用的。②___,一定有其原因。这个意义上,食客们吃野味与其说是为了果腹,③___,比如猎奇的刺激,比如“大补”的幻想,还有凌驾于规则之上的“特权"的范儿。然而,相关科普早已证明,许多所谓的“大补”食物都是噱头,收缴着无知者的“智商税"。

9.(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8月22日,天津市文明办、市商务局召开餐饮行业制止餐饮浪费动员大会。各区商务主管部门和餐饮企业代表100余人参会。会上印发了《天津市餐饮行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规范》。该《行为规范》对餐饮经营者提出执行节约用餐提醒提示制度,提供小份餐食的可选服务,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剩食打包服务,明示菜品分量、主动提示适合消费者人数的用餐量、杜绝诱导超量点餐,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做好内控管理,禁止设置最低消费等6条具体要求。此外,该《行为规范》还倡议有条件的企业,对顾客“光盘”就餐适当给予奖励。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白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孙中山先生说:“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

知名主持人罗振宇有言:直面挑战,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

“我辈"二字跨越时空,包蕴着当仁不让的责任感,更昭示着一种责无旁贷的主场感。无论何时,我辈都是一群令人心生敬佩的人,而你、我、他都可以成为“我辈”。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善恶观。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观。

C.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答案】(1)C

(2)C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因此,我国在2008年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很多人环保理念增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仍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

(摘编自寇江泽《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

材料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堪称“禁塑令"。

在强力“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制品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那些从事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经营方向。比如,将生产重点转向可降解材料,只有全产业形成了自推广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

现阶段,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对普通人而言,多少会增加生活习惯上或生活成本上的麻烦。不过,环保不仅是一句口号,践行环保理念、维护生态环境确实是需要成本的。面对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禁塑"措施落到实处,离不开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落实垃圾分类也有利于减少塑料污染。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

(摘自王钟的《“禁塑令”让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态》,《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东南亚成了“接盘侠”。但不到一年,激增的洋垃圾数量让东南亚等国面临严峻的塑料垃圾治理挑战,2019年,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同年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无处可逃”的塑料垃圾正在倒逼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环保治理。

在过去的一年,各国或启动立法,或继续扩大禁令范围。如,阿尔及利亚将对塑料袋征收更高的税金,法国公布“无塑海滩"宪章,纽约市内的餐饮店将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泡沫塑料餐盒……

除此之外,各国还各有妙招。如,印度的阿克萨尔学校用废塑料“抵学费”,规定全校学生每人每周必须从自家或当地收集20件塑料废品并上交学校,凭此免除学费;哥伦比亚陶氏公司同非营利组织一起利用废塑料制成砖块建造学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去年6月开发出一种可以将日常塑料垃圾转化为航空燃料的技术……

智慧的人类正在巧妙利用废旧塑料,相信人类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摘编自《2019年全球十大塑战指南,让禁塑不再难!》,《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公众号2020年1月1日)

(1)下列对治理塑料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让消费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以此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是我国2008年出台“限塑令"的初衷。

B.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从“限塑”到“禁塑",应对塑料污染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升级。

C.由于塑料垃圾治理形势严峻,以及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给予法律支撑,截至2019年,亚洲多国纷纷加强环保治理,对洋垃圾说“不”。

D.提高征税额度、公布宪章、停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盒等措施的出台,反映出各国对塑料制品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正在积极应对。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我国的限塑令施行11年,在减少塑料袋使用和培育公众环保理念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新难题不断出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B.在“禁塑"措施落实过程中,只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比如落实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的数量,就能使塑料污染的危害可控。

C.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说明中国治理塑料污染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国内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也有从国外“舶来"的大量塑料垃圾的侵扰。

D.印度、哥伦比亚、美国等对塑料垃圾巧妙利用,其实质正是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是人类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的智慧体现。

(3)塑料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配合,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1)C

(2)B

(3)①国家:要加强监督管理,让“限塑”“禁塑"措施落到实处;要采取其他措施与“禁塑令”配合,控制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要借鉴他国有效经验,开拓新思路,巧妙利用废旧塑料。

②塑料制品产业:要树立环保意识,转变经营方向,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

③普通消费者:要改变生活习惯,在生活成本上有所付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兵的军礼

安晓斯

这个庚子年节,三叔的军礼震惊了沁水湾的五千口人。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这个经典动作。

疫情防控工作一开始,三叔就找到村支书老潮叔:“算我求你了,让我去村北卡点值班吧!我有站岗的经验,咱村谁也比不过!"

老潮叔正需要一个像三叔一样的老兵到村北卡点工作:“再给你配三名当过兵的战友,能严把关口不?”

“啪"的一个标准军礼,把答案告诉了老潮叔。

卡口值班第一天,三叔碰见几个准备出村的汉子,个个魁梧结实。三叔今天穿的是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各位仔细看看,疫情当前,上级有明文通知,有详细规定,立即回家,戴上口罩,做好自我隔离,不要聚堆。”好话说尽,和颜悦色。几个大汉听了,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我们几个二十几岁的,还怕你个半百老头子。让开!"

三叔没说话,看了看卡点上用青砖支起的木板,又看了看几个大汉,“啪”的一个军礼,看愣了那几个准备闹事的人。只见三叔轻轻挪开木板,搬出五块青砖码放整齐,两腿作马步状,一运气,“啪"的一声,手起砖落,五块整砖碎成了十块。三叔双目微闭,气收丹田,睁眼一看,几条大汉早没了身影。

谁还敢去村北卡点耍横?一晌功夫,三叔的军礼传遍了沁水村。

“军人,那身慷慨激昂的正气,那股凛然不可侵犯的锐气,让人佩服!”老潮叔戴着口罩和手套,蹬着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方便面、火腿肠、酸奶、面包去卡点慰问,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三叔笑笑,指指身后:“我平常的户外活动装备派上用场了。"老潮叔一看,大帐篷,燃气灶,旅行锅,餐缸,水杯……要啥有啥,样样俱全。旁边的小中巴车上,还堆着几十箱盒装快餐面,几十件酸奶、火腿肠。

老潮叔说:“你这个董事长是把你的户外活动家什都搬来了?还真派上用场了。不过,这三轮车上的食品都是村里人捐赠的,你们一定得收下。”

这当儿,三叔带着另外三名“战士",对着老潮叔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把一脸严肃的老潮叔也逗笑了。“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最佩服的就是你们这几名老兵"老潮叔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

卡点把关严,疫情防控标准高。镇里安排部署的疫情防控工作,沁水湾的支部书记老潮叔多次受表扬。老潮叔面对这四名老兵要求不含糊:“不能骄傲,不能自满,疫情防控不结束,咱防控标准不能降!”

“有人要闯关!"那天,轮到三叔在帐篷里休息,忽然听到正在值班的虎军一声大喊。

走出帐篷,三叔看到一辆奔驰轿车正冲着卡点的拦截标志。车没熄火,人没下车,只听见汽车喇叭响。

三叔见状,手里拿着一叠上级下发的通知、规定,一张张展示给车主看。半天,不见车门开。三叔急了,走到驾驶员门前,拄拉车门,不开。只见三叔不慌不忙走到车前,“啪”的一个军礼,正气凛然。

车门开了,下来一个戴墨镜、穿黑呢子大衣的青年。“到我二姑家一趟,送点东西很快回来。十分钟,就十分钟。"

“一分钟也不行!疫情当前,相信你也是明白人。回吧,做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三叔的话,字字抓人,句句挠心,既严厉又充满人情味。

站在这样的老兵面前,那个青年顿时面红耳赤,连连拱手。“对不起,冒犯了。"那人又下车,向三叔招手,“老兵,你了不得!”

那天后半夜,北风呼呼叫,鹅毛大雪翩翩而下。村北卡点,四名老兵成了名副其实的雪人。这当儿,从村外走过来两个人,戴着口罩、手套,穿着大衣,每人手里提着一兜儿东西:“趁夜间人少,到村里走个亲戚,这几条烟给你们,麻烦了。"

四名老兵一溜儿排开,宛如一道铜墙铁壁,结结实实挡在那两人面前。

“辛苦了,这是送给你们的夜宵,趁热吃吧。”原来是县领导深夜暗访乡村卡点,故意考验他们。

“敬礼!"三叔一声令下,四名老兵齐刷刷地举起右手。那军礼标准、规范,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庄严、威武,令人敬仰!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2020年3月9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那个经典动作”,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三叔的精神力量。

B.“三叔今天穿的是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这几句既描写了三叔的外貌,也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几条大汉早没有身影”“那个青年顿时面红耳赤,连连拱手",说明这几个青年胆小怕事。

D.“那天后半夜,北风呼呼叫,鹅毛大雪翩翩而下”,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渲染气氛,衬托出四名老兵的高大形象。

(2)“三叔"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兵的军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疫情防控一开始,他就主动请战。②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己个人为严守关卡准备了充足物资。③坚持原则的军人作风。无论对想出村、进村的人,还是风雪夜“行贿"的人,他都铁面无私。④刚柔并济的工作方法。既和颜悦色宣传政策、规定,又以军人气势震慑欲违规者。⑤庄严威武的军礼正气。他和战友凛然不可侵犯,震惊了百姓,圆满完成了任务。

(3)①“军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老兵“三叔"请求任务、严守关卡的各个情节紧密联系起来;②敬“军礼”这个细节多次出现,生动刻画了“三叔"等老兵“退役不褪色”的人物形象;③“军礼"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已故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答案】(1)A

(2)C

(3)D

(4)①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洒落”指不受拘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律诗功底。

B.首联构思巧妙,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抒怀古情思。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B

(2)①对古人的缅怀、敬仰之情。刘备君臣相处不受拘束,君臣关系和睦;吕蒙飞驰疆场,战功卓著。作者对他们充满了羡慕与敬仰之情,如今斯人已逝,空留遗迹,作者缅怀不已。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作者系船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情都在这一声长啸当中。人到中年,天涯漂泊的孤独愁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说明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回还的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鸟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