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1 复习笔记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背景由于晚清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都没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于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运动倡导者们将文学视为思想启蒙的最佳工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随即展开。2开始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3革命主张(1)“八不主义”①形成过程a.提出:1916年胡适在《寄独秀》中提出“八事”。b.发展: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重新排列“八事”顺序,并加以具体阐释。c.形成: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修改“八事”,形成“八不主义”。②内容a.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从文学内容着眼,强调文学要有真挚的情感和高远的思想。b.不模仿古人。从文学形式着眼,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c.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强调文法结构的重要性。d.不做无病之呻吟。主要批评青年人容易悲观的创作情绪。e.不用套语滥调。这些套语滥调主要是指旧诗文中的“蹉跎”“寥落”“斜阳”“芳草”等。f.不用典。指出过度用典或用典不当会妨碍文学的抒情达意。g.不讲对仗。指出对仗最大的流弊就是束缚人的自由。h.不避俗字俗语。即提倡白话文学。③意义“八不主义”主要把语言、形式问题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对于当时仍然统治文坛的旧文学的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学革命正是要彻底颠覆白话与古文的地位,把白话文建设成为彻上彻下的、全民族的书写工具。而“八不主义”所掀起的语言、形式的革命旨在为文学表现现代生活扫清障碍,是文学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2)“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其文学革命主张概括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明确把文学革命与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了起来,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号召力。(3)“三大主义”①提出1917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反对旧文学的口号。②内容a.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b.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c.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③目的批判当时统治文坛的三大旧文学流派——桐城派、江西派和“选学”,否定以它们为代表的“贵族文学”“山林文学”和“古典文学”。④意义继“八不主义”主要从形式方面批判旧文学,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对文学革命的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且态度更为坚决,针对性更强。(4)“活的文学”与“人的文学”①提出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用活的语言来创造中国的新文学——来创造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把建立“活的文学”与“人的文学”作为两大中心理论。②内涵a.“活的文学”:文学语言的自觉(革新文字工具)。b.“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自觉。③关于“人的文学”a.提出:1918年12月,周作人在论文《人的文学》中提出了“人的文学”,又称“人道主义的文学”。b.内涵:以人道主义为本来记录研究人生问题,人道主义即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c.意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明确把思想革命的要求与文学革命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文学革命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更高、更具理论概括力的总结,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现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明确了新文学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分野。4文学革命所引发的几场论争“五四”文学革命以破坏旧文学开道,必然要与守旧的文学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发生在19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和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新旧分歧。(1)新文学与旧知识分子的斗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对以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①旧知识分子的攻击a.1919年3月,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b.推崇桐城派的林纾(琴南)旧文学观念尤为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第一,发表《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讨伐白话文,攻击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第二,其袭用旧派文人含沙射影的故伎,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②新文学阵营的反击a.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予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宣称“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b.李大钊在《新旧思潮之激战》中揭露林纾之流的阴谋。c.鲁迅在“随感录”等一系列杂文中讽刺他们为“国粹家”。d.《新青年》对《荆生》逐字进行批驳。③结果林纾最终自叹老迈,寄慨将来,悲哀收场。(2)新文学与学衡派的论争①学衡派a.简介第一,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第二,他们留学西洋,受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b.攻击第一,梅光迪在《评提倡新文化者》中,攻击文学革命为“标袭喧攘,侥幸尝试”,“提倡方始,衰象毕露”,称倡导者为“政客”“诡辩家”“功名之士”等。第二,吴宓、胡先均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场,发表《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等文,其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某些弱点,如白话诗创作的简单化倾向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②新文学阵营的反击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尖锐有力,《估<学衡>》一文中,认为这批学兼新旧的学者们“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③结果《学衡》到1933年终刊。这场论争后,旧文学阵营已无力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相对抗。(3)新文学与甲寅派①甲寅派a.简介《甲寅》于1914年5月创刊于日本东京,主编为章士钊,不久即停刊。章士钊任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后,于1925年重新创办《甲寅》周刊,所刊内容主要是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言文章,因而在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甲寅派”即因《甲寅》周刊而得名。b.攻击第一,章士钊于1923年和1925年两次发表《评新文化运动》,维护文言文,攻击白话文。此后还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第二,《甲寅》发表章士钊和孙师郑关于“读经救国”的通信,与新文学唱反调。②新文化阵营的反击胡适、鲁迅、沈雁冰、徐志摩、郁达夫等都纷纷出阵,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胡适发表《老章又反叛了》,其调侃的语气显示了一副胜利者的姿态。③结果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更加完备和明晰,地位更加稳定。5文学革命的意义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的文艺革新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从思想意义看,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以民主、科学等现代思想启迪民众,猛烈地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文化,广泛地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2)从政治意义看,文学革命在“五四”前夕发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学运动又成为其重要内容,它不但彻底地批判了封建道德、封建文学,还积极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运动的进程中,形成了由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三部分人组成的新文学统一战线,从而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从文学意义看,文学革命提倡白话、反对文言,成功地以白话文取代了占正宗地位的文言文,白话成为中国社会统一使用的主流语言;同时,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等各方面的大革新、大解放,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与此相呼应的是,以现代白话为书写语言的现代小说、诗歌、话剧、散文等文体写作取得了骄人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不可撼动的主流地位,并为其发展开拓了道路。【名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需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同时也需要对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有所认识和了解。二、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1外国文艺思潮涌入(1)积极引进外国文艺思潮成为当时建设中国新文学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①胡适在最初酝酿文学革命之时,就受到了当时欧美诗坛流行的意象主义的启发。②陈独秀则在《文学革命论》的开头即言明应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为动力来推动中国的文学革命。(2)《新青年》从创刊之时起即率先开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曾先后译载了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新潮》《少年中国》等其他拥护文学革命的刊物也都相继开辟了译介外国文学的栏目。(3)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的局面。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和参与者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家作品,鲁迅、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田汉等,都是外国文学热心的翻译者和推介者。(4)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几个世纪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流派及其有关的哲学思想,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引进中国,其中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心理分析派、未来派、现代派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的悲观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在不同范围产生过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名师点拨】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影响是推动文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外因,因此,需要把外来文学思潮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新文学社团蜂起这一时期,各种文学社团纷纷组建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创作和翻译活动,在内容与技巧上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鲜明的流派特点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先河。其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1)文学研究会①时间: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②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③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④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⑤创作方法:写实主义。⑥艺术风格:以反映现实生活、针砭社会弊病、追求美好人生为主题,由此派生了“问题小说”这一文学体式。(2)创造社(前期)①时间: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②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③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④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⑤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⑥艺术风格: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反抗现实压迫的主要形式,产生“自叙传”小说这一文学体式。(3)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以鲁迅为语丝派主将,其他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4)莽原社、未名社莽原社、未名社是分别于1925年4月和8月创办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创办有《莽原》《未名》等刊物;成员除鲁迅外,主要有高长虹、台静农、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曹靖华等,致力于翻译文学和乡土文学。(5)南国社南国社是由创造社的成员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创办有《南国半月刊》等。(6)浅草社、沉钟社浅草社、沉钟社是分别于1922年创办于上海和1925年创办于北京的两个有连贯关系的社团,创办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成员有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派文学。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和冯至的诗歌比较有代表性。(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诗歌社团,因其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曾出版诗歌合集《湖畔》而得名,他们以写作爱情诗闻名。(8)新月社(前期)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以北京为中心,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1926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创设《诗镌》《剧刊》,开始形成前期新月诗派,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人。【名师点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需了解两者的成立及成员组成情况,同时要重点掌握其各自的代表性刊物、作家、观点和创作特色。此外,对这一时期的其他文学社团,如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等的基本情况也需做一大致了解。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1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代表作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的《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的《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议》等。2胡适的理论建树胡适以文学进化论为理论依据,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倡白话文学,着眼点是文学语言形式的变革。此后,他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指新文学应当以流畅、优美的白话写成,“文学的国语”指汉语在经过新文学的锤炼以后,可以更准确、生动地传神达意,两者互为因果,交相为用。3周作人的理论建树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的短评,提倡“治新文学的人”大胆试作现代小品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它的发展和繁荣。4其他作家的理论建树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并以“改良思想”为“第一事”;沈雁冰提出相对完整的“为人生”的文学观;李大钊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什么是新文学”;郭沫若提出注重内在情感自然流露的“自我表现说”;成仿吾提出“超越的”兼“建设的”文艺批评理论;梁实秋运用西方古典主义理论对“五四”文学进行批评等。【名师点拨】重点掌握胡适和周作人对新文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同时需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认识一些思想立场比较复杂的作家。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阶段是文学革命初期,实际上也是一个准备阶段。(2)第二阶段“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阶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徨》、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3)第三阶段“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这一阶段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期开始的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创作的最初实验,都为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废铜购销合同
- 商铺门面租赁合同
- 2025财务经理聘请的合同协议格式
- 办公大楼楼顶广告位租赁合同
- 面粉购销合同
- 五金购买合同
-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保修合同范本
- 2025废弃土地租赁合同
- 德州律师合伙协议书
- 2025年03月海安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军事无线电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配电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光纤放大器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护理礼仪中的称呼礼仪
- 2025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5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九年级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Unit 4 Healthy food(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海棠河外来植物防治与红树林湿地恢复项目环评报告书
- 牧运通备案办理流程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