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推进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班级形式:2024级在职大集中班学员姓名:祁建邦学科专业:国民经济学导师姓名、职称:刘进军教授论文工作起止时间:2024年10月—2024年5月【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根本目标和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方面不仅数量缺乏且分配严重不均衡,均等化进程缓慢,非均等化的态势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开展的制约因素。就甘肃省而言,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提供公共效劳的能力仍然较低,省域内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研究如何完善财政保障机制,以逐步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就显得十分迫切。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的根底上,探讨了财政体制、财政制度、财政政策、财政监管等财政机制保障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关系。同时,从甘肃省实际出发,通过相关财政指标的分析,总结了甘肃目前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重点探讨了甘肃省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政策和制度等财政保障机制方面的约束问题,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完善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的具体改革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努力开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总量。促进经济开展,培植壮大财源,增强财政经济根底。支持实施区域开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培育开展“六大行动方案〞,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开展。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促进现代效劳业开展。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依法标准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根本公共效劳支出责任,适当调整和标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间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与民间经济活动范围,明确事权配置,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三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减少财政资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加大对重点支出工程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开展薄弱的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特别要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根本公共效劳领域的投入,切实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效劳支出体系。四是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中央及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例;推行县级根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根本公共效劳的能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Abstract】SeventeenthPartyCongressexplicitlytopromote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improvethepublicfinancesystemasabasicobjectiveandimportanttask.Atpresent,Chinaintermsofpublicgoodsandpublicservicesandthedistributionofnotonlytheinsufficientnumberofseriousimbalance,equalizationprocessisslow,non-growingtrendofequalization,whichhasbecome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well-offsociety,promotingsocialdevelopmentconstraints.
ForthepurposesofGansuProvince,incentralstrongsupportinrecentyears,asubstantialincreaseinthescaleofrevenueandexpenditure,theprovince'sagriculture,education,socialsecurity,employment,healthandotherkeysupportcapabilitiescontinuetoincreasespending,butoverall,theprovisionofpublicservicescapacityisstilllow,theprovincialequalizationwithinthelevelofbasicpublicservicestherearesomedifferences.Tothisend,researchhowtoimprovethefinancialsecuritymechanismstograduallypromote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itisveryurgent.
Inconclusion,thisstudyabroadonthebasisoftherelevanttheory,discussesthefinancialsystem,financialsystem,fiscalpolicy,financialsupervisionandfinancialmechanismstoprotect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andtherelationship.Atthesametime,fromtherealityofGansuProvince,throughtheanalysisofrelevantfinancialindicators,summarizedinGansucurrent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statusandfinancialsecurityissuesexist,thefocusoftheGansuProvince,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intheprocessoffinancialsystem,policyandinstitutionalconstraintsoffinancialsecuritymechanismproblems,andonthisbasis,byimprovingtheequaliza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topromotefinancialsecuritymechanismspecificreformproposals.Includethefollowing:
Thefirsteffortstodevelopeconomyandincreasethetotalrevenue.Promoteeconomicdevelopmentandfosterthegrowthoffinancialresources,andenhancefinancialandeconomicbase.Supporttheimplementationof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vigorouslypromoteeconomicrestructuring.Supporttraininganddevelopment"ofsixactionplans"topromoteenergyconservationandeliminationofbackwardproductioncapacity,improvetheeco-environmentcompensationmechanism,vigorous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Activeinprovincialflowofcommerce,construction,tourism,supplyandotherstate-ownedenterprisereformandrestructuring,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modernserviceindustry.
Second,deepenfiscalandtaxsystem,improvethepublicfinancesystem.Clearthecentralandlocalpowers,accordingtothecentralgovernmentandlocalfunctionsandpowersofscientificdefinitionofbasicpublicservicesatalllevelsofgovernmentexpenditureresponsibilities,appropriateadjustments,andthecentralgovernmentandlocalrevenuesaredivided;rationaldivisionbelowtheprovincialinter-governmentalmanage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responsibilitiesandrightsandprivateeconomicactivities,aclearsayinconfiguration,andfurtherimprovethefinancialmanagementsystemdirectcontrolofthecounty.
Third,adjustandoptimizethestructureoffinancialexpenditure,toensureandimprovepeople'slivelihood.Financialresourcestograduallyreducetheareaofcompetitionfordirectinvestmentingeneral,strictlycontrolspending,continuedtoincreaseeffortstoprotectkeyitemsofexpenditure,toruralareas,theweaklinkinthedevelopmentofsocialundertakingsinclinedtodifficultareas,difficultiesinprimary,Tiltpoorpeople,especiallytoincreasetheagriculture,education,healthcare,socialsecurityandotherbasicpublicservices,investment,andeffectivelyformauniversalbenefitsystemofpublicserviceexpenditure.
Fourth,strengthenthefinancialsystem,improvefiscalmanagement.Speeduptheestablishmentbythepublicbudget,thegovernmentfundbudget,thestate-ownedcapitaloperationbudgetandthecompositionofthesocialsecuritybudgetgovernmentbudgetsystem,andfurtherimprovethebudgetmanagementsystem;improvethelowercentralandprovincialtransferpaymentsystem,toimprovetheproportionofgeneraltransferpayments;implementationofthebasicfinancialprotectionmechanismatthecountyleveltoimprovethegrass-rootsgovernmenttoprovidebasicpublicservices;establishasoundfinancialexpenditureperformanceevaluationandmonitoringmechanism,andeffectivelyimprovetheeffectiveuseoffinances.【关键词】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财政体制财政政策
【Abstract】〔补充英文摘要〕【Keyword】目录一、导论〔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1、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1、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2、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3、简评〔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四〕本文的创新与预期研究成果二、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与相关财政保障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一〕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内涵〔二〕财政保障机制的根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三〕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与财政保障机制的关系1、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2、财政管理体制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4、税收制度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5、财政政策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三、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一〕甘肃省财政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进展和成效1、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民生大幅增长3、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基层财政困难程度得到有效缓〔二〕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与财政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1、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保障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异2、省域内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存在差异3、财政资金缺乏与损失浪费并存四、甘肃省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保障机制约束〔一〕财政体制约束1、“存量不动,调整增量〞的分税制改革固化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2、现行地方税收体系尚不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间税收划分不尽合理3、事权与财力不相匹配,弱化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效劳供给能力4、“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约束〔二〕财政政策约束〔三〕财政制度约束1、预算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2、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功能缺失〔四〕财政监督机制约束五、完善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一〕努力开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总量〔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1、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科学界定政府间根本公共效劳支出责任2、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培植地方税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效劳的保障能力3、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政策1、推进民生领域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2、推进地区间、城乡间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四〕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管理机制1、完善政府预算制度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3、推行县级根本财力保障机制4、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机制推进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一、导论〔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1.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2024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逐步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①的开展目标。2024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根本公共效劳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效劳水平有较大提高〞列为到2024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明确指出,政府将加强公共效劳主导功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2024年10月,十七大从缩小开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②。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当前,我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方面不仅数量缺乏且分配严重不均衡,均等化进程缓慢,非均等化的态势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开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完善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根本公共效劳,不仅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效劳体系的根底,是表达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效劳型政府的首要职责。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财政是庶政之母,各级政府履行提供根本公共效劳的职能离不开财政支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根本目标和重要任务。就甘肃省而言,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提供公共效劳的能力低。研究本课题,不仅是对公共财政和公共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开展,而且对于在改革实践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甘肃省各级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效劳能力,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1.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公共效劳均等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地逐步推进。主要代表观点有:阶段论。贾康认为公共效劳均等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上,其具体重点、目标及表现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区域公共效劳均等化,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城乡公共效劳均等化,高级阶段的目标那么为实现全民公共效劳均等化③。重点论。陈海威认为,我国根本公共效劳体系的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覆盖,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原那么,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根本医疗、义务教育的根底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兴旺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和可及性。就具体根本公共效劳内容来看,底线生存效劳的重点放在完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上;公众开展效劳的重点放在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上;根本环境效劳的重点放在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上;公共平安效劳的重点放在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平安和社会治安④。标准提高论。安体富认为,对均等化的标准有三种理解: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二是平均标准,即政府提供的根本公共效劳,应到达中等的水平;三是相等的标准,即结果均等。这三个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经济开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一开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如尚希文认为,公共效劳均等化要从财力均等化,或财政能力均等化为基点,最终走向根本消费均等化⑤。步骤论。丁元竹认为,就具体的思路来看,首先,要确定全国根本公共效劳范围,建立全国根本公共效劳标准,明确我国在法定根本公共效劳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奠定计量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所需要财政支出的技术根底。其次,根据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状况,评估需要均等化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地方政府根本公共效劳财政能力均等化;明确政府间根本公共效劳供给责任,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效劳供给能力。再次,改革和完善公共效劳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根本公共效劳质量。最后,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⑥。原那么论。刘学之认为应遵循四条原那么:一是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的原那么;二是国家主导和多方参与的原那么;三是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那么;四是广覆盖与最低供给原那么。⑦。关于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具体对策,主要代表观点有: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学者们从财政政策的视角提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效劳领域;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间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效劳的能力;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迟福林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标准与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培育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效劳职能的稳定财源等主张。建立健全根本公共效劳体系。学者们提出的主张包括健全根本公共效劳的法律法规休系,建立根本公共效劳的平衡参与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效劳体制。建立政府公共效劳绩效评价机制和效果跟踪反应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公共效劳的社会化进程。2.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理论研究综述国外关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研究理论主要有⑧:基于要素禀赋的理论。该理论的根本精神是,不注重城乡之间公共效劳的结果公平与否,而强调城乡根本公共效劳获得的时机均等与公平。全社会效用最大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效用是该社会中城市与乡村所有个人效用的总和,总的社会效用可能会通过把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而增加。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福利最大化,包括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平均福利最大化两个方面,认为城乡开展能力的不平等不应该成为所接受公共效劳差异的理由,主张公共产品分配应按照社会满足程度极大化标准进行。3.简评总体来说,与我国当前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实践尚处于起始阶段一致,目前对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关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研究,就主题来说,主要是围绕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内涵、意义、现状、问题和实现均等化的对策展开,多是对策式研究。笔者认为,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探索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路径,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是却不够全面,因为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仅仅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似乎有失偏狭。再者,国内相关城市和地区推进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实践探索,也有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各个省市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如何立足自身的特色,在对其他省市行之有效的经验批判吸收的根底上,科学地设计推进本地区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制度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国外关于推进城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我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开展阶段、现实国情、城乡关系现状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其理论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以推进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问题研究为选题,通过对国内外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文献综述的整理以及对甘肃省局部地区的实地调研,研究分析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方面的有关数据指标,总结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开展现状和均等化过程中财政保障机制的约束因素,提出推进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对策和改革路径。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标准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拟分析以及总结国内外改革经验与超前战略规划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实证性、政策性、超前性。二、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与相关财政保障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一〕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内涵根本公共效劳是由政府提供、予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效劳,一般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根本民生性效劳方面,如就业效劳和根本社会保障等;二是属于公共事业性效劳方面,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根本医疗、公共文化等;三是属于公益根底性效劳方面,如道路、饮水等公益性根底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对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强调的是时机均等。每个公民都有相同的时机享受政府提供的根本公共效劳,不因性别、年龄、民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二是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关注的是结果的相对均等。“相对均等〞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只是指在最后的结果上应该大体均等或者说相对均等。三是社会在提供大体均等的根本公共效劳成果的过程中,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四是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五是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是一种动态的、开展型的均等化。由此,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大体相同的根本公共效劳,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开展和提高担负责任,提供根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并确保全体公民得到普遍平等的享受。一个比拟理想的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状态,应该是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根本公共效劳水平一致。〔二〕财政保障机制的根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从实际意义来讲,财政是指财政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国家〔或政府〕职能的实现。财政保障机制那么是指为保证政府施政目标、职能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监管手段等保障措施的总和。主要包括财政体制保障、财政制度保障、财政政策保障、财政监管机制保障等。〔三〕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与财政保障机制的关系1.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人的需要可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两大类。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与一般的个人消费需要,或某些局部的社会群体消费需要相区别,因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根底性的作用,个人需要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满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非市场机制来解决公共问题。当然私人也会提供公共产品,但数量缺乏,达不到社会最优水平;私人之间也可以进行收入再分配,即富人直接救济穷人,但转移支付数量不够。因此,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收入再分配需要政府干预,社会公共需要那么由政府财政来解决。可见,财政受“公共〞的标准、决定和制约。也就是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那么上不介入,以免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凡属于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公共问题,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那么上必须介入。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具体内容随市场经济开展而变化,公共财政的具体活动领域也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而有所不同。2.财政管理体制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财政体制是在特定的行政体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规定、标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其根本功能是为各级政府行使政府职能提供财力支持、调节地区行政能力差异和效劳于特定时期的政策需要。财政体制对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根本公共效劳的提供需要政府承当主要责任,而各级政府承当的作用和方式那么由特定时期的财政体制来规定。其次,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在筹集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支出的有效性原那么决定了地方政府应承当较多的社会公共事务。由于政府财政能力的状况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提供公共效劳的能力,因此,作为调节政府间财力分配制度的财政体制,其根本目标就是为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确保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能有效行使提供根本公共效劳的职能。另外,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也会向财政体制提出强烈的诉求,随着均等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病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必将要求对其进行不断改良和完善。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原因,造成了彼此间经济水平的不尽相同。目前,由于地方政府要承当较多的支出责任,而收入主体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必要支出的财力缺口〔纵向财力分配的不均衡〕就需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弥补。中央或较高级次政府有责任弥补地方或基层政府的收入缺口,保证地方或基层政府具有执行其根本职能、提供最低公共效劳水平所需要的财力要求。另外,财政横向不平衡(指同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能力和支出规模方面存在差异)的存在和加剧不利于各地区均衡开展和社会共同进步,需要通过财力转移支付这种再分配手段来缩小或者消除。但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根本公共效劳的提供者是政府,而一般来说,各国都存在财力的纵向和横向差异,因此,大局部国家选择均衡政府之间提供公共效劳的财政能力作为具体目标,并假定在有效的财政责任机制下,这种均衡将使公共效劳均等化。总之,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4.税收制度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税收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通过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可以调节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水平,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税收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国家的征税权力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税收应有的调节分配职能作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样也会增加实行公共效劳均等化的难度。为此,需要从税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在保障并提上下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比重、调控过高收入、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的根底上,缓解、遏止、缩小收入差距,从而缓解社会成员在获取效劳上的货币约束,减轻政府实施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压力。5.财政政策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到达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它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构成。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政策的开展趋势,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根本公共效劳的供给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政策。一些国家之所以比拟稳定,甚至在国家神经中枢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秩序稳定,与其稳定的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安排密不可分。中国公共财政的本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财政政策也要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建设以民生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并在财政支出投向以及区域安排上加以斟酌处理,不仅对地区公共效劳均等化产生积极效应,也将有助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不同阶段、不同标准、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三、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一〕甘肃省财政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进展和成效1.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24年的254.6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745.3亿元,年均递增24%;地方财政收入由123.5亿元增加到353.6亿元,年均递增23.4%,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24年的14.6%提高到2024年的18.2%。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增加,全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24年的482元增加到2024年的1343元。全省财政支出由2024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66.7亿元,年均递增27.9%,人均支出由1655元增加到5567元,在全国的排名由2024年的21位上升到2024年的16位,财政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表1甘肃省2000年-2024年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年份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2000年108.461.3188.22001年124.169.9235.52024年150.376.2274.02024年177.287.7300.02024年215.9104.2356.92024年254.6123.5429.32024年295.0141.2528.62024年391.9190.9675.32024年470.9265.0968.42024年604.0286.61246.32024年745.3353.61466.7数据来源:甘肃财政年鉴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民生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总量分别到达839亿元、828亿元、763亿元、310亿元,比十五期间分别增加4.1倍、2.4倍、4倍、0.8倍,四项支出总额年均递增31%;保障性住房支出350亿元。五年来,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3亿元,解决了一批民生事项。一是农业和农村开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实施了“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向农民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6.99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24年增加121.41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开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到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到达34%。农民工技能培训累计259.78万人次,输转城乡充裕劳动力2151.8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工程3008个,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二是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完善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措施。全面完成“两基〞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2.77%提高到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提高到22%。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平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支持解决根底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启动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校舍平安工程,建立农村教师录用和补充新机制。建立健全了从高中到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根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和在校生活问题。三是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不断完善根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解决新增城镇就业123.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4.2万人。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提高到204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850元,总保障人数到达408.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由2024年的733元提高到2024年的1400多元。同全国相比,提前一年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四是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以县为单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同全国相比,提前一年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到达34个,参保人数到达284万人,参保率到达77.6%,领取待遇人数到达56.3万人。根本建立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城乡医疗卫生效劳和医疗救助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均等化。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实施。“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根本住房保障制度,共实施各类保障性住房40.53万户,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8.29万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8.22万户/次、111.16万人/次。全面启动实施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覆盖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局部中低收入群体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改造农村危旧房41.3万户,切实改善了农村特困群众和残疾人的住房条件。六是根底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到达8100公里,67个县通二级以上公路,95%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全部通公路。完成1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态工程进展顺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和燃气等根底设施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73万户,解决616万农村人口饮水平安问题,自来水普及率到达51%。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甘肃省逐步标准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不断提高了补助水平,根本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同时,农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有了一定成效,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收入得到明显增加。3.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基层财政困难程度得到有效缓。甘肃省财政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不断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省对市县补助资金总额由2024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29亿元〔见图1〕,年均递增32.8%。市县人均财力由2024年的806元增加到2024年的2277元,年均递增23.1%;市县人均支出由1108元增加到4376元,年均递增31.6%。“十一五〞期间,省对市县补助累计到达3055亿元,是“十五〞时期补助总量811亿元的近4倍。同时,初步建立了县级根本财力保障机制,实施了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了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极大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提高了基层财政保障水平,促进了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020040002004006008001000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单位:亿元〔二〕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与财政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1.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保障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异。近年来,尽管甘肃财政总量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由于甘肃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根底薄弱,财力与支出需求相比仍十分有限等,根底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开展投入严重缺乏,公共效劳保障水平较低,城乡开展差距大,经济社会开展总体滞后。横向比拟,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居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总体财政能力仍然很低,可以说是我国最困难的省份之一。2024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1285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在全国排倒数第二。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和58%,均为全国倒数第一。202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54亿元,占比不到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343元,缺乏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财政自给率只有24%,市县中最低的舟曲县仅为1.3%。全省人均财力只有3440元,低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目前,甘肃省还有309万贫困人口,贫困面为14.8%,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6%。从有关根本公共效劳的财政投入水平看,甘肃与兴旺省份和地区相比,投入还远远缺乏。如2024年甘肃省人均教育财政投入是783元,北京人均为2084元,浙江人均为1003元;2024年甘肃省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为335元,北京人均为949元,浙江人均为342元。近几年,中央加大对甘肃省的转移支付力度,补助资金由2024年的31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23亿元,年均递增27%。但由于中央补助资金除保工资、保根本运转和保涉及民生的重点支出外,自身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财政可用于支持经济开展的资金少,“吃饭财政〞的特征仍然突出,根本公共效劳整体绩效改善缓慢。2.省域内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存在差异。由于甘肃省域内各市州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开展根底不同,加之目前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调节力度有限,导致各地财政收支状况差异较大,财政收支和财力的绝对差距都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省域内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人均财政指标有利于更科学地说明省域内的财力差距。笔者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财力。从近五年情况看,甘肃省14个市州的上述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日益扩大〔见表2〕。从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看,2024年全省平均水平为30740元/人,其中兰州、嘉峪关、金昌3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嘉峪关市与定西市分别为全省最高、最低,二者的绝对差距是66944元,相对差距是4.6倍;在2024年,全省平均水平为66421元/人,其中兰州、嘉峪关、金昌3市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嘉峪关市与定西市仍然是全省最高、最低,二者的绝对差距是66763元,相对差距是2.6倍。表2甘肃省域内不同地区财政差异情况〔元/人〕地区2024年2024年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财力〔按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财力〔按财政供养人员〕全省4761655307401087472966421兰州9181594419601717360874707嘉峪关218126818554035624910109320金昌9261898456471941449677177白银270101223000565334552751天水14784520389331289543940酒泉434169327640947451260289张掖256119423085490391048487武威13390319953253320543198定西8572118596171247142557陇南10390120246303557443610平凉23494521489855344455777庆阳267105824661896351655610临夏99106219428206329445853甘南176231725619442894447945甘肃省不同县区之间财政差异情况同样非常明显。人均财力〔按财政供养人员〕2024年最高的金川区是41980元,最低的麦积区是14003元,绝对差距为27977元;2024年最高的安宁区是112830元,最低的卓尼县是31707元,差距扩大到81123元。由此可见,在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下,甘肃省不仅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省域内均等化水平也极不平衡,均等化程度和水平仍然低。财力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关键手段,是形成根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物质保障。甘肃省在总体财力水平很低的背景下,又存在如此巨大的财力分配横向不平衡,必然影响财力薄弱地区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制约这些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开展。3.财政资金缺乏与损失浪费并存。甘肃财政困难是制约甘肃社会经济开展的瓶颈。问题在于,甘肃如同我国绝大局部地区一样,一方面资金缺乏,财力供需矛盾大;另一方面财政效率缺失,财政资金使用存在损失浪费的倾向。例如,建设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不少基层地区搞了一些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和部门,超标准兴建和改善办公条件。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不利于基层政府公共效劳能力的提高,阻碍着均等化的进程。四、甘肃省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保障机制约束甘肃省在推进省以下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方面受诸多不利省情因素的制约,如特殊的历史条件、经济根底、人口、地理和气候等,同时,各种体制性、制度性的约束也不容无视。本文主要从财政角度,侧重分析现行财政政策、财政体制、相关制度安排和财政管理等因素对甘肃省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制约和影响。〔一〕财政体制约束1.“存量不动,调整增量〞的分税制改革固化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我国现行分级财政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根底上逐步形成的。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按照“存量不动,调整增量〞这一指导原那么进行,保存了旧体制下不尽合理的利益格局,经济较为兴旺、既得利益较多的地区在财力分配中居于优势地位。由于财政体制运行周期长,具有稳定性,地方既得利益格局到目前仍未改变,进而加剧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目前,我国地区间财政收支和人均财力差距较大,无论是财政收支总量,还是人均财政收支,东部地区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能力的差异,造成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根本公共效劳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东部经济兴旺地区各项根本公共效劳的供给水平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甘肃地处我国西部,与东、中部省份相比,根本公共效劳供给水平明显很低。2.现行地方税收体系尚不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间税收划分不尽合理。为了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效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构建较为标准的地方税收体系。但我国现行地方税收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目前地方税种虽多,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影响且长期稳定的主体税种。目前占地方税收比重比拟大的税种只有营业税,但随着增值税征税范围的逐步扩大,营业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二是税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调控配置区域性资源,也削弱了地方政府开辟新财源的积极性。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地方税体系获得充足的收入时,便将筹资重点放在了收费、借债等形式上,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缺乏透明度。此外,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税收划分复杂多样,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标准、多种比例、多种成分的税收划分方法,与标准、科学的分税制要求相差甚远,而且较大的税种都由省级政府掌握,致使市县政府专享的税只是一些零散细小的税,主体税种缺乏。3.事权与财力不相匹配,弱化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效劳供给能力。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扭转过去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局面。通过分税制改革中央集中了相当一局部属于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强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这符合分级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根本要求。然而问题在于,这种趋向被盲目推广和延伸,省和市地级财政也对所属县乡集中财力,处于基层的县乡财政成为层层集中的对象,成为财权最小的一级财政。在财权层层上移的情况下,公共效劳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重心却层层下移。事权与财权不对等,加之目前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导致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债务负担沉重,影响到县乡政府的有效运作,削弱了基层政府根本公共效劳的供给能力,客观上加大了根本公共效劳方面的非均衡状态。4.“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约束。2024年,甘肃省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做法,在全省16个县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2024年起,新增25个试点县,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试点的实施,在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状况、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加快资金调度速度、提高县级财政支出均衡性、降低试点县财政运行本钱、增强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的自主权及促进县域经济开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省直管县仅仅是财权的直管,事权管理依然维持省对市、市对县的管理方式。由于市级政府承当管理区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开展职责,但又不参与直管县税收分成,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全局的工作,如为民办实事工程、环境保护、根底设施建设、公共平安等,要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开展,市级财政明显承当着与财权不相匹配的支出责任。二是省市局部经济部门对财政省直管县政策执行不到位,大局部工程方案仍逐级下达,滞后于资金拨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时效。局部专项资金仍通过市级财政下达,增加了各级衔接对账的业务量。三是市对直管县工程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减弱。四是直管县自身管理水平总体不高。〔二〕财政政策约束1.甘肃社会事业开展滞后的矛盾日益锋利,促进社会和谐开展的任务繁重。甘肃省社会开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开展,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比拟低。突出反映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根本公共资源配置缺乏,城乡差距非常明显。虽然近年来切实有效地加大了“三农〞投入,但农村开展落后,农村公共产品与效劳供给缺乏的矛盾依然相当突出。与此同时,甘肃省近年来人员经费等行政性支出不断增加。2024年,全省财政供养人数为9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594万人的3.78%,全省财政供养系数为1:27,全省每27人中就有1名财政供养人员,而同期全国财政供养系数为1:34。2024年,全省财政供养人数为10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635万人的4.16%,全省财政供养系数为1:24,全省每24人中就有1名财政供养人员,而当年全国全国财政供养系数为1:28。由此可见,目前甘肃的财政供养人员已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甘肃财政供养人员的不断增长,导致新增收入和转移支付增量的相当局部被各种与人员相关的刚性增支因素“吃〞掉,增加了行政运行本钱,纯属“吃饭〞财政、“养人〞财政,财政应尽的职能不能到位。这样,刚性支出挤占了本应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导致用于公共效劳的消费十分有限,均等化进程缓慢。2.目前甘肃区域协调开展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省级财政对欠兴旺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财政支出在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开展方面的作用有限,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区域财政政策在消除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开展。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政策,促进地区间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任务还将十分繁重。〔三〕财政制度约束1.预算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从2000年起,以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为目标,甘肃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截止目前,省级所有预算部门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14个市州本级和局部县区也积极进行了预算编制改革,实行了部门预算。从实践经验看,部门预算改革在标准根本支出和工程支出预算编制、建立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细化编制内容、完善编制程序、推进预算公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预算编制完整性不够。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还没有有效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收入还没有完全纳入财政预算,非税收入也存在上缴后绝大局部返复原单位的问题,没有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影响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二是定额标准体系科学性不够。从部门预算的实践看,关于预算定额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定额的调整问题,即如何调整和调整周期。根据财力状况按“基数加增长〞的方式调整,还是个别部门、个别工程微调,是定额相对稳定还是每年调整,而且还要根据财力状况和物价水平以及国家相关增资政策等调整,这些问题对部门预算编制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三是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不配套。现行的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分类根底不够明确和统一,分类方式单一,局部收支工程的分类较粗,不利于细化预算编制和强化预算约束,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还有收支范围偏窄,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所有收支活动。四是预算约束性不强。预算追加、调整现象较多,严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预算执行进度慢,财政日常支出进度慢,年终执行率较高。这种粗放式的预算管理方式不能表达财政资金公平、公正的分配原那么,也不能保证财政资金能优先用于根本公共效劳方面。2.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功能缺失。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三种形式。其中,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了保护地方既得利益格局所作的体制安排,税收返还规模和经济开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财力性转移支付是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主要补助形式。但目前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还不高,限制了其均等化作用的发挥。同时,严格地讲,现行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化转移支付,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较小,制约了其均等化效果;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其他形式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有均等化性质,但有专项用途,均等化作用极为有限。专项转移支付量大面广、种类庞杂、拨款的依据和标准不标准,缺乏有效监督,相当局部的专项资金没有用到规定的用途上,无法发挥均等化作用。从下表可以看到,2024年,中央对甘肃省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占全部转移支付资金的39.5%,2024年到达最高,增长为48.8%,几乎占了一半;2024年以后,虽逐年呈下降趋势,但2024年仍为46%,所占比重仍然不小;而真正具有均等化作用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虽然所占比重从2024年的5.8%提高到2024年的21.8%,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均等化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3〕表32024-2024年中央对甘肃省各类转移支付比重情况工程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返还性收入24.8%24.6%19.9%18.4%15.5%12.5%8.6%9.4%8.3%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9.5%40.3%44.8%42.7%39.0%39.2%48.8%47.1%46.0%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35.6%35.1%35.3%38.9%45.4%48.2%42.5%43.5%45.7%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8%6.7%11.2%14.0%17.3%21.6%21.3%20.1%21.8%〔四〕财政监督机制约束财政监督为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提高财政收入征管质量,才能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效劳奠定财力根底。而加强财政支出监督,促进财政支出的优化,能够确保各级政府高质量高效率的提供公共效劳。目前,由于对政府提供公共效劳的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中央与地方在提供公共效劳方面分工不明确和不标准,由此难以形成严格的公共效劳问责制。另外,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财政支出责任绩效监督考核机制,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如有些县乡政府和财政无视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不顾县乡财政困难,花钱大手大脚,存在开支随意性大、盲目上工程、铺摊子、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等问题,加剧了财力紧张的局面,使得本来就非常短缺的财政资金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增强基层政府财政能力和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其结果是不仅弱化了政府的公共效劳能力,也导致了政府的公共效劳职能严重缺位。五、完善甘肃省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为缩小根本公共效劳的城乡及地区差距,满足社会公众对根本公共产品和效劳的需求,在努力开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政策,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形成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长效机制。〔一〕努力开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总量经济开展、财政收入增长与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水平提高三者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开展是硬道理,经济不开展,财政“蛋糕〞就难以做大,提供根本公共效劳也就失去了物质根底。地方政府要把促进经济开展、培植壮大财源作为一项重要职责,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开展,增强财政经济根底。转变经济开展方式,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经济,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促进经济跨越开展。一是支持实施区域开展战略。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开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开展战略,加快白兰核心经济区、兰州新区建设,推进酒嘉、平庆、天水等经济区开展。推动“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开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开展,落实好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开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对口援建机制。支持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工程建设,努力改善我省根底设施条件,为加快开展提供长久支撑。二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节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培育开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转化、加快开展能源产业、现代高载能产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开展等“六大行动方案〞。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开展。三是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促进现代效劳业开展。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开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通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开展方式转变,增强地方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后劲,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过20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具备了一定的提供根本公共效劳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根底,但却缺乏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安排。当前我国公共效劳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职能转型的滞后,由此造成了政府公共效劳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并存。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明确的界定,按照科学开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效劳型政府。1.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科学界定政府间根本公共效劳支出责任。根据支出受益范围等原那么,依法标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对于国防、外交、国家平安等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效劳,应有中央财政承当;具有调节地区间、城乡间重大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应由中央财政承当或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当;地区性行政管理、根底设施等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效劳的支出责任由地方财政承当,主要包括省及省以下交通、警察、消防、环保、科技、城市根底设施和管理,地方性立法、司法、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对地方经济开展的财政支持等;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帮助;对于在省级范围内,跨地区的交通、邮电、空港、环保等公共产品和效劳,应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当。同时,充分考虑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以及各地的财力,合理确定中央地方的负担比例,引导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根本公共效劳领域,促进由“全能型〞政府向管理型和公共效劳型政府的转变。2.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培植地方税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效劳的保障能力。今后,随着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进一步明晰,还需要适时调整相应的收入划分方法,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税种。当前特别是要重视培植地方税主体税种,打造以房产税和资源税为大宗、稳定收入支柱的地方税体系。一是由于增值税扩围改革可能最终导致营业税的取消,但目前营业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也就更加突出。房产税属于财产税类,其开征的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开展,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其更大意义在于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大宗的地方税种,使地方税体系建设得到重大推进。同时可以考虑适时开征遗产税与赠予税,建立起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体系。二是资源价格廉价众所周知,也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推进以提高税率和改从量计征变从价计征为内容的资源税改革,符合我国构建资源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的要求,而且资源税属于地方性税种,这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我省可以借鉴新疆资源税改革经验,完善资源税计税依据,调整资源税税负水平,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增长方式转变。另外,建议中央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差异较大,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权,有利于增强税收法律的适应性,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挖掘税收潜力。通过以上措施,从根本上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改变基层财力缺乏的状况,增强其提供公共效劳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省以下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局部,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要按照建立起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要求,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大省以下财力差异调节力度。一是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与民间经济活动范围,做到“定位准确〞。财政应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的生产领域,着力于保障根本公共需要、培育市场和创造良好的市场机制、体制环境。二是明确省以下政府间的事权配置。省以下政府间事权配置,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省以下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效劳方面的经济管理责权时,省级侧重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及监督责权;省级政府应管理全省性和省内跨区域的事务,即由市级政府管理会影响其他区域经济和地方利益的公共事务;各辖区无法独立承当或完成的公共管理事务;涉及全省整体利益的公共管理事务及办理国家授权或委托的属于国家根本政策执行中的公共管理事务。市、县级政府侧重于中央与地方政策的执行和规划的实施等执行性公共事务管理责任,但凡辖区内需要执行的、与辖区利益最直接的、能够独立完成和负担的公共管理事务,由市、县级政府来管理。三是明确划分地方各级财政支出责任。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总体上应当与事权的纵向配置格局相一致。四是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省级财政直管市、县财政,市、县行政不同级但可财政同级,市级财政只管市辖区,从而提高省级县级保障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开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深化乡财县管改革,强化乡镇财政管理,逐步实现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政策为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应以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为重要原那么导向,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根本公共效劳领域的投入力度。1.推进民生领域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一是支持“三农〞开展。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开展。二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开展。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支持根底教育,开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完善扶贫助学体系。三是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健全根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和药品供给保障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企业退休人员根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五是加强廉租住房保障建设。支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六是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重点支持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环境监测设施建设,着重解决饮用水源和重要流域源头污染问题,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饮用水平安等环境保护薄弱环节和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领域的投入。2.推进地区间、城乡间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优化根本公共效劳财政资金的区域投资结构,应由经济兴旺地区转向经济欠兴旺地区,增加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老少边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区域协调开展,缩小地区之间的根本公共效劳水平差距。同时,加大对农村根本公共效劳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城乡间的根本公共效劳均衡配置。〔四〕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管理机制1.完善政府预算制度。一是加快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改革步伐。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一个把政府财力完全覆盖,其中各个具体的局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的更加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扩大预算编制范围,对部门收取的非税收入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收支脱钩〞管理。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活动纳入财政监管范围,促使单位将各项收入及资金结余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确保部门预算完整统一。另外,通过标准根本支出预算和工程支出预算编制,健全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细化了编制内容,完善编制程序,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效率和透明度。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超市转让店铺合同标准文本
- 公租房维修合同样本
- 光伏出租合同标准文本
- 个体工商经营合同标准文本
- 代理售票合同样本
- 与矿签合同标准文本
- 供应增补合同样本
- 修建赞助合同样本
- 二相供电合同标准文本
- 供氧管道整改简易合同样本
-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 辛集市腾艺竹木纤维墙板厂年产160万平方米竹木纤维墙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保洁员巡查签到表
-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中考一模数学试题
- 2024年4月自考10132电脑印刷设计试题
- GB/T 6346.1-2024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1部分:总规范
- 2024高考英语必背词汇3500词
- 中班音乐春天多美好
- 医院培训课件:《医疗废物分类》
- 职业病健康培训课件
-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