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根本规律及认知_第1页
万物根本规律及认知_第2页
万物根本规律及认知_第3页
万物根本规律及认知_第4页
万物根本规律及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解读(1) 一切事物,在它的内容中都包含着这样的矛盾:既是现在的自身,同时又是一个非自身的“他物”,一个现在尚未获得存在的东西,“无气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已经提出“潜能"与“现实"的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中进一步将它指称为“事物演变中自相矛盾、概念的自相矛盾、逻辑矛盾、真矛盾”;在现代科学中称为“悖谬”;逻辑学中称为“悖论”。(中国古典哲学《易经》、五行论、老子哲学也表达了这种认识)(2) 这一矛盾的存在,使事物由过去的旧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是对于旧事物的“第一次否定"。由于这一否定,使它演化成为一种新事物。(这一过程体现为量变到质变、渐变与突变)(3) 在这个新事物中,吸取了旧事物的某种规定,保存了原来事物的某些发展成果。这种“在否定旧事物时对旧事物内容的保存”,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典型例子一一蛋与鸡、旧力学牛顿力学与新力学爱因斯坦力学。(黑格尔对这个规律的主要论述,是在《逻辑学》下卷的最后一章《绝对理念》中。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阐释否定之否定规律,非常深刻地抓住了这个规律最本质的内容。)否定之否定可表述为“三段式”,即:正题:旧事物A为肯定;反题:变化过程为第一次否定;合题:新事物B(吸收了入的合理内容)为否定之否定。黑格尔《逻辑学》的全部范畴,都是按照这个“三段式”模式构筑出来的。恩格斯批评他说:“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因此其形态的变化都是一个“二重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事物原有旧形态通过变化过程而消失,即由有转化为无;另一方面是先前潜在的事物新形态,逐渐生成出现,即由无显现为有。如鸡蛋转变为鸡。一切事物自身既是否定,又是肯定。只看到旧的灭亡,看不到新的萌芽成长,会产生对事物、历史、人生悲观、消极、无为的观点,这正是老子哲学的特点。而认识新陈代谢的必然,会产生积极、有为的观点。马克思、毛泽东等哲学有此特点。对“有,,“无,,这一对范畴的辩证分析,几乎是哲学史上一切辩证哲学的出发点。黑格尔的《大逻辑》《小逻辑》都是从“有论”开始的。但在中国,自魏晋以来,老子的“有”“无”范畴被王弼(bi)、何晏等一班玄学家们解得玄之又玄,几乎变成离奇神化。(《易经》、五行说对宇宙万物起源、演化有类似的理解。其后我国老子提出了一个以“无”为本体的哲学,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新形态是从“无”(潜在)中发生,无是本原;事物旧形态总向“无”转化,因此“无”是归宿。这是老子哲学最根本的原理。老子认为,事物由不存在[无]走向存在[有],积小而成大,积弱而变强,以至于全盛,最终达到顶点,再一变而为其反面,终至灭亡而无有;如此生生不息,这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生生灭灭运行发展所必然遵循的永恒不变之“道”。从这一原理出发,老子引出了他的治国、平天下之术,即他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和伦理学一一基本思想是“以反求正之术”,反其道而行之,以谋制胜。黑格尔曾经批评老子以“无”为本体的原理。“在纯粹抽象的本质中,除了只在一个肯定的形式下表示那同一的否定外,即毫无表示。假若哲学不能超出上面那样的表现,哲学仍是停留在初级的阶段。”)(悖论存在于宇宙及万物的演化中。悖论也是一种矛盾,通常指存在于思维中的结构性矛盾;但也可扩展指一切矛盾。悖论意味着对一个命题(概念)肯定表述的同时又是对它的否定表述,它将客观真理把握在一种具有矛盾结构的陈述中。如:同一事物(或概念)同一时间“既是……又是……”“亦此亦彼”;相反的叙述同时都真实,两个相反的判断同时都是真的;肯定即否定;如“一个人是一个智者而且同时是一个疯子”(尼采和康托就是这样)“帝国主义既是真老虎又是假老虎”。为什么思维中会存在这样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因为思维不得不受制于“客观本体”本身,“客观本体”本身就存在于一种动态结构性的矛盾和悖论中。就是说,思维中语言中出现的矛盾有客观性的来源和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四个运动悖论:阿龟赛跑悖论、飞矢不动悖论、二分法悖论、“一倍时间等于一半时间”悖论;说明运动本身必产生矛盾;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又提出关于世界的四个悖论,通常叫康德的“二律背反”:即世界时空有限与无限共真、世界万物构成上单纯与组合共真、世界万物自由与不自由共真、物自体存在与不存在共真。)罗素认为,一切悖论都是由于集合(物、概念、理论)的扩张与超越造成的,他对此感到惶惑。但集合的扩张与超越是大自然正当的进化运动,任何进化又都是“类”的突破;反映在概念上,就是概念的进化,从旧概念中长出新概念。罗素不理解这一点,试图通过所谓“语言层次”的划分来消除悖论。但由于存在本身具有发生矛盾和构造悖论的本性,所以在思维中形成悖论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超越它,但不能消除它。悖论发现于形式逻辑而解决于辩证逻辑(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何新)。(模糊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在多值论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试图修改康托的确定性集合的概念,用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来解释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不清晰甚至模糊的现象。通过“隶属度”给模糊事物以确切描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形状。数学的另一个分支概率论发源于对赌博胜算率的研究。它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科学估计“不确定性”“矛盾”,主要从数量的角度给“不确定性”“矛盾”以确切描述。如市场经济中的“风险”现象,表示事物变化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事先已全部预知,概率论要确定最后的胜败分布。还有像投掷一枚硬币,开始不会知道最终出现哪一面,但所有可能结果却是可预知的,概率论要算机率。通过概率来把握不确定的“可能性”,给“可能性”以确切的描述,这是概率论的中心课题。)矛盾规律的新解释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最早提出来的。在他的辨证逻辑学中这一规律被认为是宇宙的一个基本普遍性规律,是一个本体性规律,也是一个思维逻辑学规律。黑格尔逻辑学中讲的对立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对立”,也是事物、概念变易(异)、变化形态下的自我对立;这种对立具有必然性。如一只鸡蛋,孵化变成一只小鸡。蛋和鸡在逻辑关系上是两个不同的、对立关系中的概念。从形式逻辑的立场看,蛋是蛋、鸡是鸡,但从黑格尔辩证逻辑的观点看,鸡是蛋的动态变相。这一组对立的概念不仅兼容而且具有同一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对立形态物以及对立概念”的同一性关系,就是黑格尔所谓“对立统一/对立同一规律”的真实含义。而后来许多哲学家对“对立”这个概念的解释不符合黑格尔的原义。如中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扬献珍、领导人毛泽东在他们哲学书中讲的对立,只是现实中一些对立物的反对关系,例如阴电与阳电、男与女、东与西、南与北的那种对立;其实这不是真对立,逻辑的对立,不是黑格尔指的那种对立;这只是差异,毛泽东把差异叫矛盾、对立。两种对立观念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一种是在时间流中通过演化和自我更迭而生成的“自我多相”的对立。(自我多相如:一只青蛙,它本来是蝌蚪,本来有尾巴,成为成体后尾巴则会消失,这一系列变态,就是一物多相。又如一条蚕,它本来是茧,后来是虫,最后又成为蚕蛾,这也是一物多相。一相一空间,一相一存在。而多相就是多空间,多相凝聚在一有之中,就是多态的三维空间凝聚在一态的三维空间中,虚拟的多相(无)被设定在实存的统一的一和有中。而这就是多维空间的本体基础。一一这个概念在抽象的意义上古代哲学家称之为“有”;一物多相也就是一有多相。一种是并列、对峙而存在的对立。这是两种不同的对立关系。前者是时间中保持着同一性的对立,即连续性的对立;后者是空间中并存的对立。只有前者才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真对立。两种矛盾。一种是事物演变中自相矛盾,也是概念的自相矛盾,这是逻辑矛盾,真矛盾,这是黑格尔讲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事物、存在物自身在时间流变的演化中而形成的自我矛盾,是潜在、实在的矛盾。这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已经提出,即“潜能”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是空间中、现实中的所谓矛盾,即事物的差异、不同,这不是真矛盾,但它们确实不同;这是马恩列斯毛讲的矛盾。例如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和富有者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哲学的贫困》)所以,有两种对立和矛盾。为什么有两种对立、两种矛盾?根本上由于事物的两种运动。一种是时间中的运动,这就是“变化”“变易”的运动,“对象自身的运动”(黑格尔)——《易经》的变化说、五行说等。一种是空间中的运动,人们通常所了解的直观的物理运动。运动不仅包括空间的位置移动、而且包括时间流中的生成毁灭,它是“潜在东西本身的现实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实现,实现是完成的运动。所有运动都涉及对立及其转化。怎么理解统一/同一?同一性在形式逻辑中就是空间中的同一规律即XX是XX这种关系。现代逻辑叫蕴涵关系。但在辩证逻辑中,同一性是指时空流变中事物自我形态演变中的有差异的同一性,是流动、多元、融合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也可称作“多元的统一性”,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立同一”——对立、不同的事物有共同的来源的同一性。存在本身的动态过程,不断地演变出同一存在体的不同形态,这个过程,可以看作自我分类,自我差异化——整个宇宙生成。这里存在着一种非人工的基于自然进化本身的分类根据一物、生物自身的遗传性状。“瓜一一瓜;豆一一豆”“猫一一猫;虎一一虎”。生物的自我繁殖所构成的个体之间的连续性,成为建立分类的客观基础。这是自然的自我分类,这种分类是“人为分类”即设定概念/集合以及命名的客观基础。(概念的唯实论、唯名论即概念来源之争)世界的同一性事实上表达着世界是一个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的变化过程;它同进化论相一致。自然中客观发生和存在的物种连续性,来源于它们历史上起源和演化的同一性,这也是“物质(存在)统一性的根据。”宇宙有一个合逻辑的演化过程,有自我生成物;人的意识思维,只是用符号去模拟和记录这一过程,人思维中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概念间的逻辑也是宇宙自身的逻辑。黑格尔逻辑、辩证逻辑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因此,它是动态演化逻辑、历史逻辑,客观的演化推理逻辑,是元逻辑。超越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和现代符号逻辑。它将揭示人类思维之谜,逻辑结构来源之谜;休模、康德、陈省身、扬振宁等都对此表示疑问并试图回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也称渐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质变是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称飞跃、突变。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对世界的认识是否做到“量化”“细化”是科学认识与哲学认识的一个重要区别。科学使哲学原理具体化;哲学使科学原理抽象化一般化。我们知道,对事物的定性认识、类特征的认识一一通过分类形成概念从而把握事物,“提纲携领”的认识,只是初步的起点的,要过渡到对事物的具体认识,揭示事物量的关系和结构布局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量化是强化定律可信性和确定性的基础。物理学上的许多定律常常是通过量化的形式确定的,这个量化的确定度比定性的确定度要高得多。所以,由定性到定量是认识上的飞跃。”——中科院院士王大衍yan语。但定性认识是定量认识的基础,在分析事物量的关系和结构布局之前,你要首先知道你分析的是什么。这时哲学的一般认识要发挥作用。从世界现在资料看,亚里士多德也许是一个哲学一一科学的分水岭.因为他既泛泛发问,也分门别类的“科学”深入探索研究。但他对世界系统的量化认识与牛顿有重大区别。从此后,世界哲学与世界科学共同探索认知:宇宙万物的由来、结构、相互联系、演变、共同性(统一性)、差异性,总规律和各种规律。“泛进化的世界观一一哲学的科学化、科学的数学化”。哲学越来越靠科学发展来支撑自己、论证自己一一宇宙论被宇宙学代替;生命观、人的生存观被生物学、人类学所代替;认识论被生理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代替。模糊事物及其认识1、模糊论:对模糊性进行把握的一种数学工具模糊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在多值论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试图修改康托的确定性集合的概念,用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来解释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不清晰甚至模糊的现象。(何新在黑格尔逻辑学基础上试图修改亚里士多德以确定性为特点的“思维逻辑一一即形式逻辑”,用“历史概念集合”和进化逻辑来解释宇宙进化和社会历史进化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事物的属性、概念、认识等除具有确定性一面,还具有不确定性一面,模糊论即为把握后者而来。模糊论提出后,美欧科技界长期忽视,甚至斥其为“伪科学”“不合理”,但日本人对此却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从事模糊理论研究的学者和科技人员达1000多人。日本科技厅专门设立了“模糊论研究会”,并从科技振兴调整费中拨款10亿日元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各种“模糊论”学术组织也纷纷成立。九州地区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模糊论研究所”。民间企业同样对“模糊论”显示出强烈兴趣,立石电机公司设立专门班子重新制定技术开发战略,并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研修“模糊论”。日本在理论上对“模糊论”进行研究的同时,更重视在产业部门应用。当时,世界上应用“模糊论”的技术项目约有100个,日本就占有80多项。1987年通车的仙台市地下铁路由于运用模糊论自动控制系统,不仅车辆运行平稳舒适,而且大大降低了电力消耗;相模原市自来水厂用模糊论自动控制系统净化水质,取代了熟练技术工人操作。“模糊论”在电子产业的应用更加广泛,“模糊洗衣机”、“模糊电饭锅”、“模糊空调”、“模糊摄象机”等层出不穷。“模糊论”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不仅使产品的性能提高,而且增强了产品对人的“亲近感”,因而十分畅销。松下公司运用“模糊论”开发的新型洗衣机“爱妻号”一投放市场就销售一空。这种新型洗衣机能根据投入衣服的多少、脏污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所涤剂的种类自动选定最佳洗涤时间,不仅洗得干净,而且节水省电,深受家庭主妇和单身青年的青睐。“模糊论”为何在日本走红?专家们认为这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一种趋势。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机械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并不能处理难于测量或反应复杂而不能用一般数学程式表述的信息,也不能应付事先设想的条件中途发生变化等情况。日本科技人员曾试图通过开发人工智能或专家系统加以解决,但“现在的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是只能处理逻辑严密、非“0”即“1”这类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的延伸,因而必然碰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摸糊论”上,试图通过从理论上对它的研究打开一条新的出路,进而研制出能在经济分析、市场预测以及心理和医疗等广泛领域发挥作用的像人脑那样进行“灵活思考”和“综合判断”的电子计算机。(钱学森搞了一个“复杂巨系统理论”以改进现有的“简单系统理论”)(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伊曼曾指出:“人脑是这样一台计算机,它能在一个相当低的准确水平上、非常可靠地进行工作。”人脑虽只有二至三位十进数的准确度,然而却具有相当高的认识可靠度。人脑既会处理精确信息,又能处理模糊信息即不精确信息。因此,研究人工智能计算机除离不开精确论和精确逻辑外,也离不开模糊论和模糊逻辑,既需康托又需查德。要比较人脑和电脑,可进一步参考2002、10、17《世界新闻报》文章:“人机决战,谁是棋王?”)2、概率论:对模糊性进行把握的一种数学工具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从数量的角度研究“不确定”现象内部所隐藏的必然规律性。中心课题是要给“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以确切的描述,并给出科学的估计方法。这里的估计方法用到了“可能度”,用于描述“可能性大小”。如同研究生命遗一变异中使用的“遗传度”概念一样。(研究人类历史继承——变异也可使用“继承度”“变化度”来判断,如变化不大、变化巨大等)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有一类现象是确定的;但还有一类现象是不确定的,这类不确定现象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每一个可能结果,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比如市场经济中的“风险"现象,它就表示事物变化存在着多种结果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结果事先已经全部预知,只是最后的实际结果不能事先确定,这是由于概率中的分布问题决定的。就像投掷一枚硬币,事先虽不知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但所有可能结果却是可预知的,只是不能肯定将发生的是哪一种结果。通过什么办法来把握这种不确定的“可能性”,给“可能性”以确切的描述,并给出科学的估计方法,这是概率论的中心课题。20世纪70年代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金融学数学化的开拓者马科维茨,曾用数学方法发展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可将投资风险数量化的证券投资组合选择理论,成为“金融工程学”的前驱。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哈佛的默顿、斯坦福的斯科尔斯,他们在70年代用数学工具为“期权”“金融衍生工具投机”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被称做“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方程”,它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学由定性向定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对人们群体行为的认识和把握。原来人们怀疑人的行为怎么能用数学公式描述?因为人有创造性、不确定性、不可测性,所谓“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但默顿、斯科尔斯的理论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群体行为类似于大量热分子的自发运动,其运动结果呈现为高斯分布——也就是正态分布,能够使用偏微分方程表示。这深化了“金融工程”这一领域。(牛顿认为,各种物理事件可看作质点在空间中受一些不变的定律支配着的运动,接触和引力可以产生运动,质点的运动服从全微分方程。而以连续的场和不确定性为基础的运动则服从偏微分方程。)马克思怎样表述人类社会规律像自然规律那样“并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因为,人毕竟能够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是否有智慧正是通过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出来的。2002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以奖励他发现的人类决策、选择的不确定性。他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趋利弊害的(所以社会整体的投资行为呈现为非理性)。1979年,他提出“预期理论”,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他的许多心理学研究成果被运用到经济学领域,由此发展了新的市场机制,更正了一些错误,矫正了传统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假设。(假设是根据部分观察、经验和事实提出的,能否成为普遍真理有待验证)2003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以奖励他们用“新计量方法”一一“随时间变化的变动性”和“共同趋势”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他们两人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财政部、金融市场使用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在“评估投资组合系统的风险方面”,有更直接的应用价值。在量子力学中,对于“波粒二相性”的粒子怎么描述,怎么把握决定着量子力学的命运,也曾引起广泛而持久的争论。量子运动是“测不准”,无法把握,还是“能测准”,可把握;怎样把握?是概率论解决了问题。研究表明,量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由波函数来描述,它表述了运动量子的概率分布。而波函数则是薛定谔方程的解,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它可以给“波粒二相性”的粒子以“确定的把握”,它是描述在势场中随时间变化的粒子状态的偏微分方程。类似“麦克斯韦方程”在宏观电磁学中的地位,“麦克斯韦偏微分方程”描述了现实中随时间变化的电磁运动状态。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不是我们对它无从把握,而是要用新数学、新方法把握。同时,研究这类现象还要注意,这类现象的规律在一次实验(或事件)中,并不能完全确定或被找到;但在大量重复实验(事件)的条件下,规律却明显地显现出来。这种在大量实验(事件)后得到的规律,被称为“统计性规律"。社会历史以及在商品交易当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经统计后得出的结果也是统计性规律。(浙江省农业厅孙万鹏创立的“灰学”理论一一就是要说明不确定性并试图掌控它;全国政协的学者何新曾对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计性规律作过说明。)(还有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其研究方法也简单。如恩格斯曾以热力学创始人卡诺为例说,卡诺只研究了一部蒸汽机就揭示了有关蒸汽机的“纯粹的、独立的、真正的过程”,所以,“10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这就与统计性因果规律不同。)研究概率论在于“要始终分析偶然一一必然,可能一一现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统计概率论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量子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医药学、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广泛部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3、模糊逻辑、模糊语言两种逻辑: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静态无矛盾的“形式逻辑”,一种是黑格尔动态容纳矛盾悖论的“进化逻辑”。矛盾、悖论是动态进化逻辑中在一个焦点问题,理解了悖论,就理解了动态进化逻辑。亚里士多德的静态无矛盾的“形式逻辑”的规则是:不矛盾律、排中律和静态同一律。黑格尔动态容纳矛盾悖论的“进化逻辑”的规则是:矛盾和对立的概念相容律、概念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律。两种语言:一描写性的摹状语言,也可称为“形象语言”。二推理性的逻辑语言,也可称为“抽象语言”。在人类的日常语言中,这两类是常常混杂的。其实,它们不仅表述方式不同,而且语言结构也有所不同。摹状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它在逻辑和语法上不仅允许不精确,甚至以不精确为优点。逻辑语言却是一种精确语言,它在逻辑和语法上都要求高度的准确性。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逻辑也有两种)语言中之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类型,是因为语词具有矛盾的性质。一切语词在语言中担负着四种不同的功能。第一作为语音符号,它表示一种读音。如“海”(hai)第二作为概念符号,它表示一种抽象的一般涵义。如“海”有它的定义和内涵。第三作为形象符号,它可以象征一种事物的形象。如“海”的形象。第四作为感情符号,它可以表示一种感情信息。4、学会模糊思维领导者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是领导者不得不经常做出各种决策。最能检验一个领导者领导能力的指标就是看面对不确定局面的应变能力。面对决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可以采取模糊思维来加以处理。模糊思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思维,旨在使用模糊概念或模糊推理进行思维。古人云:“朦胧之时有征兆可寻,模糊之中有端倪可察。”这实际上就是指认识活动中的模糊现象。模糊思维的方法灵活多变,它只有一个主旨,就是利取最大、害取最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思维就是要对决策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做出协调统一。就心理学而言,决策的复杂性呼唤着人们发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本质上是对种种思维模式的突破。而模糊思维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权变,也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创新。人们常用“通权达变”来形容一个人手腕灵活,长袖善舞。“穷则思变,变则通”也是指人懂得“通权达变”的道理。这都要用到模糊思维。例如,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下谕曾国藩援兵前往。但此时曾国藩自己的祁门大营也岌笈可危。按照曾国藩的本意,北上勤王,当属义不容辞,但此时带兵北上,至少要走一个月才能抵达北京,而一个月后的形势如何很难顶测。所以这道渝旨令曾国藩左右为难-对此,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而此时湘军正“关天下安危”,断不可轻易分兵。李鸿章建议曾国藩给朝廷去信,询问在他与胡林翼两人中究竟由谁带兵北上合适。在信件往返的期间,若形势缓和,则免了无谓之举;若形势趋紧,再行北上不迟。曾国藩深受启发,上疏求解。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由此看出,面对不确定的局面时,模糊思维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主动,把握时机。其中运用了大量创造性思维。越是不确定性的局面,越考验一个领导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机变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处理得当,不确定性给人的身心带来的消极影响就会降到最低;处理不当,则无异于坐上针毡。近代、现代规律观的不同?一一机械决定论的规律观与统计决定论的规律观在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受到了经典力学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机械决定论的规律观。机械决定论对规律的理解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它把经典力学的规律当作自然界规律的唯一类型,并力图用经典力学的规律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这种机械决定论的规律观,在说明物质的机械运动时,特别是对于宏观低速运动,是非常有效的;但当它一超出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范围,就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20世纪的科学进展表明,经典力学规律的应用具有局限性,(正如经典逻辑学有局限性一样)必须把一种新的规律形式一一统计规律,作为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新的范型。一、 现代科学中的统计决定论规律观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机械决定论的规律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宇观高速运动领域和微观领域,在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系统中,人们已经不能象在经典科学中那样,单值地预言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而只能用统计方法预言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玻尔指出:“在真正的量子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一些和机械自然观完全不合的并且不能适用形象化的决定论描述的规律性。”1“关于这些个体量子过程的出现,我们只能作出统计的说明。”2这里,玻尔所提出的“用形象化的决定论描述的规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机械性规律,而他所说的量子过程的统计说明,也就是他所称之的“统计性规律”。统计性规律的发现,是量子力学对科学规律观的重要贡献。正如海森堡就此所指出的:“自然界在原子现象中就这样告诉了我们,某种原则是新的而且是重要的东西,即:除了经典物理学的严格决定论规律性外,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规律格式。这种规律格式的贯彻实行,其严格性不亚于以前的那些规律格式。”3玻恩也认为,不能忽视统计性规律,它们也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规律)规律作为现象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有可以通过全称命题加以陈述的,也有以存在命题陈述的。对于经典力学的规律而言,由于其所反映的个体行为与整体行为具有质与量上的等价性,故其必然性可以用普遍的全称命题加以陈述,其规则是亚里士多德的确定性逻辑规则(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但对于统计性规律而言,其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并不等价,每一个体行为和其他个体行为也不具有量上的等价性,其必然性体现为所有个体行为总和中表现出的频率稳定性,因此“统计性规律可以表达为可能性命题”。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所揭示的大量规律,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的统计性规律。二、 生物进化规律的特点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一旦规定了初始条件,就将通过不可逆过程走向最可见状态,亦即熵最大的无序状态。而生命现象作为一个高度有序的结构,其从无序的自然界产生,只能是一系列高度不可几事件的偶然结果,它存在于自然规律之外,是不能从任何重要的原理推导出来的一个独特事件。从现代热力学角度看,莫诺的这一观点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仅从经典热力学的角度来说明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孤立系统,而生命现象却是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第二,“整个经典热力学是关于可逆过程的理论”,但是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不能运用研究孤立系统和可逆过程的经典平衡热力学,而必须运用研究开放系统和不可逆过程的现代非平衡热力学。非平衡热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奥地利学者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概括了这些性质迥然不同的系统在进化中的共同特点,认识到必须把热力学第二定律从孤立系统推1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4页。2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页。3海森堡::《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46-147页。广到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的推进中,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点,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从无序跃迁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跃迁到高级有序,形成和维持一个“非平衡的有序结构”。这一理论原则上说明了开放系统从无序结构向新的有序结构、从低级有序结构向高级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解决了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两种演化方向的矛盾,说明了生物进化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是一种完全合乎规律的现象。(霍金关于黑洞)三、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一一它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现代物理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发现了自然界不仅存在着机械性的确定规律,而且也存在着统计性的不确定规律。用牛顿式的机械性规律来说明社会历史现象,如普利高津所说,这是“科学的冒险”,它反映了机械决定论的历史局限性。但就统计性规律而言,如果不是简单的照搬,原则上是适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因为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由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现象。关于这一点,很多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早已注意到了。贝塔朗菲指出:,科学方法毫无疑问可以用于人类社会的某些方面,统计学便是其中之一,人们能够而且已经表述了许多社会实体的统计规律或至少是规则。”4因此,他强调指出,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到统计规则和规律,虽然这些事件的规律性肯定比较模糊,有待探索,远非精确,但它们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玻恩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我相信统计规律对历史来说也有效,正如它在轮盘赌中,或者是在原子物理学、星体天文学、遗传学等等中有效一样——这就是说,在所有和大数目有关的场合,统计规律都有效。”1(中国学者何新关于人类历史规律的解释)简评:承认不承认客观事物具有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一个根本分歧。无论机械决定论的规律观还是统计决定论的规律观都是决定论。马克思是坚持决定论规律观的,认为无论自然还是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但马克思的决定论规律观,无疑是受着时代的限制的,确定的机械的决定论规律是他的决定论的基本方面,统计决定论在他那里的表述还是初步的。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进一步揭示,就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一个有力的支持、证明和深化。统计性规律是一种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普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统计性规律的发现是现代科学对“决定论规律观”的重要贡献。4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1波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5页。西方语言哲学的再兴起西方学术方法在不同时代的深刻差异。在古代希腊,学术方法首先是语言研究的方法,这就是希腊人的修辞学和本来意义的辩证法一一析语词和关于论证的技术方法。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把语词释义的问题,转变为关于概念辩证和定义的问题,从而把语言问题转换为关于思维形式的逻辑问题.从亚里士多德以后,直到现代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即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以前,西方学术中对于方法问题的关注,始终集中在逻辑的问题(包括培根以后提出的归纳与演绎之争)上。但是,在20初兴起的分析哲学中,对逻辑问题的重视再度被转换为对于语言分析的重视和研究。在(怀特海是罗素老师)罗素、特别是他的学生和超越者维特根斯坦看来,不仅逻辑中一切悖论的解决一一而且一切哲学和文化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语言的分析方法。同样的结论也出现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现象学、存在哲学和阐释学的方法论中。而正是在这一点上,现代哲学思想与发源于纯粹语言学的结构语言学思潮(索绪尔一一乔姆斯基)汇合了。索绪尔说,“语言研究是理解人类文化的钥匙”。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归宿”。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如此深刻地嵌在一个背景的框架上,这个框架就是作为语境的文化”。在这些著名学者的上述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到20最有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语言本质以及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所形成的某种共识。语言哲学方法诸如语义分析的方法、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方法等等,更极为深刻地影响和带动了现代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艺批评、文化分析、精神分析、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建设。了解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情况的人会知道,20世纪西方哲学在方法学上的一个突出转变,就是由本体哲学、认知逻辑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变。20世纪西方哲学主流,在方法上常被称作“分析的时代”。所谓“分析哲学”,又叫逻辑经验主义,指的是“逻辑语言分析和日常语言的分析。”美国哲学家迈克尔•默里指出:“分析哲学自称是语言的哲学。而语言研究,并不仅仅是当代哲学诸多课题中的一个,它已被认为是解决所有哲学课题的关键,它是哲学的基础、方法和超级理论。语言哲学在当代的这种重要地位,可以与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地位相比。”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翻译为阐释学、释义学。不属于分析哲学,但它却也是一种语言哲学。“解释学可以广义地定义为有关解释的理论,特别是对原文(text)的解释。由于原文是语言的文字记载,所以解释学必须研究语言的本质和与口语相对的书面语的本质。(西方)古典时代的解释学包括:圣经解释学、法律解释学、文献解释学及文学解释学。”论西方现代哲学者常忽略或低估西方学术方法在20世纪内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这就是由培根、笛卡尔以来的重视知识论逻辑工具(逻辑规则方法、推理规则方法)问题,转变为重视语言分析问题。一位西方哲学家指出“语言的问题和释义的问题,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十字路口。”这一转变是具有非常深刻意义的。在人类所构造的文化世界中,恐怕没有任何事物比语言更重要。不仅一切关系人类生存或价值的知识要靠语言传播和传递,而且人类创造的文化信息,事实上也主要结晶或积淀在语言——文字系统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秘密,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语言的秘密,文化密码的破解,取决于语言密码的破解。语言表层结构的变化,常常指示着文化形态和风气的变化,而通过对语言深层结构一一语义和语源的追索,又常常可以揭示文化演变的脉络。所以,在现代社会科学中,语言学的诸部门一一符号学、语义学、语源学、语用学,日益受到人文学者的高度重视。正是从这里出发,20世纪的现代哲学,由古代哲学的自然本体论以及近代哲学的思维本体论(认知论),转变为语言本体论。语言哲学由此取代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神圣地位。而在方法论上则由黑格尔时代泛逻辑主义(自然本体逻辑和思维本体逻辑),分别转变为伏尔泰、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索绪尔、萨丕尔、列维一一施特劳斯、伽达默尔等人所代表的不同流派的“泛语言主义”。现代英美的分折哲学和符号学、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德国的解释学,就是体现这种本体论和方法转变的“三大主要语言哲学流派”。(语言哲学派试图以语言分析代替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使古典哲学失去意义。这正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浅薄所在。比如仅仅靠语言分析就无法消除悖论一一自然本体的运动悖论和辨证表达的概念、语言悖论)现代的数学哲学:探讨数学运算的规则,以什么逻辑为基础。这是在数学危机的推动下发展的。(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无理数出现危机、微积分逻辑基础的危机、集合论逻辑基础的危机)这里涉及:集合论、泛函论(泛联系X拓扑论(变换不变性)、群论(对称)等等,涉及主要人物:怀特海、罗素、布劳威尔、希尔伯特、哥德尔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把前人创设的许多定理有秩序的作出安排,并对前人未严格证明的命题,予以严格的证明和完善的阐述。它以23个定义开始,同时列出了五条公理和五条原理,然后按逻辑顺序系统而有组织地排列命题,并以严格的推理方法展开命题的证明。使每一命题的证明都有前面的基础。《几何原本》可以看作数学史,它几乎网罗了古希腊古典时期数学的全部内容。从1482年到19世纪末,先后再版1千多次。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指出:欧氏几何的证明方式是不可能达到应有的严密程度的,而且它几乎是无法挽救的。《几何原本》在逻辑上弊病甚多,由于它的证明法是演绎法、无限推理法、“非构造性证明法”,这种证明方法是不完善的,首先,它的推理前提是否正确有待验证,如果前提错则后续所导出的结果必定错;其次,演绎推理过程中会出现二重性真理即“悖论”,这种真理本身的二重性从经验角度很难让人接受。吴文俊提出中国古典数学的归纳法、构造法“有限”逼近法、通过有限达到无限的证明方法比西方《几何原本》优越,他利用自己挖掘的中国方法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面对《几何原本》的问题,1899年,德国著名数学希尔伯特发表了《几何基础》一书,试图对传统欧氏几何公理进行改造,为它的推理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一个公理系统应包含的内在特性,用解析几何方法证明:欧氏几何中任何矛盾必定表现为实数算术中的矛盾(也即形式演绎推理的矛盾)(认为数学的真理性不过是一个公理系统是否相容、不矛盾的问题,悖论是不相容的表现,企图将整个数学形式逻辑化,并创立递归逻辑。但克罗内克批评他说,以相容性作为真理的标准并不充分,相容的理论可以头头是道但完全错误,悖于情理。相容性也不是真理所必须的,我们不是谈绝对真理,稍微有些不相容也没有关系)。希尔伯特做学生时,曾是康德的信徒。1900年在第二届世界数学大会上曾做著名的《数学问题》的演讲,一共提出23个问题,震动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学应构造性发展(即通过归纳法获得发展)还是非构造性发展(即沿着演绎推理法发展)曾引起争论,克罗内克、彭加勒、布劳威尔都支持构造法。欧氏几何第五公理“平行线公理”自提出就受到怀疑,2千年后被证明有问题从而导致了“非欧几何”的创立。新的公理是“由所给直线外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与此直线平行的直线”,由此出发建立起了各色内部自恰的新几何学。波里亚父子、罗巴切夫斯基、高斯、黎曼等创立的“非欧几何”起初与直观经验相抵触,所以引起人们对它的真实性、真理性的怀疑。但1868年,意大利数学家贝特拉米发表了《非欧几何解释的尝试》,首次证明非欧几何可以在欧氏几何的曲面上实现。二年后,德国数学家克莱茵又进一步作出非欧几何的直观解释,为它建立了直观模型。这有力说明,非欧几何是真实的是真理;同时表明直观经验的局限性。“非欧几何”的建立是对直观经验反映论的认识论的冲击,而这一几何的建立方法所依靠的是抽象演绎推理。现代生物学的“基因论”演化论同近代生物学林耐、达尔文的“宏观演化论”的关系,突破直观反映论;波尔“量子论的元素体系论”与门捷列夫“宏观元素体系论”的关系,突破直观反映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同牛顿的“绝对论力学”的关系,也经历了与此类似的过程;黑格尔、何新等的“演化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静态逻辑”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对直观反映论和局部经验论的冲击,都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深化和认识方法的开掘。西方哲学的转向:在康德(18世纪)之后,黑格尔将认识论和逻辑学重新导向本体论。而费尔巴哈又将黑格尔的本体论导向自然论泛爱论的“人本学”,其后叔本华和尼采则将主体的等级意志论赋予人本学。(而马克思、恩格斯则走向唯物的演化论,使欧洲近代哲学走向自然本体、社会本体、人本体、理性思维本体,并使几者有序排列和贯通,实现彻底唯物演化论。)哲学向主体性的转变。演生出“现象学”(胡塞尔)一现象指显现出来的东西、即事物本身、本质,通过意识的显现、意识的自我显现,自我揭示真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直达本质,将主观与客观合一。真理是自明的,科学不是哲学的基础,“科学出了毛病”,要靠现象学来拯救。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主张哲学抛弃抽象玄学而研究人的生存、存在和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生存、存在和人的本质是非理性本能和激情、个人心理体验,人的自由和创造不受限制,人的未来有多种可能性,不可预测。将人疯狂化和野兽化。从而主观性和非理性(不可把握性)遂成为19-20世纪现代哲学和艺术的基本特征(所谓“诗化”了?)也受19世纪末期物理学危机中一派即悲观不可知主义影响,还受到20世纪量子力学一派“测不准原理”和概率决定论多元决定论的影响。还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关于弗洛伊德主义——美国哲学家威尔•赫尔贝格曾说:“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运动对于社会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如此深刻的程度,以致于可以把社会科学的发展划分为前弗洛伊德和后弗洛伊德两个时期。”到19世纪,后康德主义出现,认为客观真理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认识论主流遂转向于对真理问题的怀疑主义。也转向了主观真理(今天的价值真理)的问题。于是,由认识“真”的问题,转向解析语意形式的问题,这就是语言哲学的发生。语言哲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彻底屏弃关于认识客观真理的可能性。(包括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也是如此一一詹姆士有句名言:“真理是权宜的思想”;认为所谓“真理”只是眼前有用的观点。)解析语言何以不能真,以及在不真情况下如何仍能有效。为什么认知问题最终总是归结到语言问题(甚至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是符号语言,以它为工具怎么能够认知世界,历来对大数学家、大科学家也是一个显得很神秘的问题)?因为“思维是”意识的间接活动,它必须借助(语言)符号系统才能进行认识和表述。因此,语言既是人的认识工具也是人的表述工具,因为人发明的语言符号(包括概念)系统,既是推理工具也是传达(表述)推理的工具。然而人类的这套符号系统却是有缺陷的,有来自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即遮和蔽)。正如“白马非马悖论“和“说谎者悖论”所揭示的。弗雷格(德国)、罗素、怀特海等试图构造一种纯粹的形式语言,即消除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符号系统。(其实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就是为此目的)结果哥德尔证明了其不可能。(哥德尔证明,一个形式公理系统自身的完全性、无矛盾[统一性],不能通过系统内的自我演绎推理实现。这同康德的二律背反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证明在超离经验的情况上,纯形式的理性演绎只会导致对立争论的恶性循环[二律背反])维特根斯坦(罗素的学生和超越者)也意识到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由此断言语言只是一场游戏,因此不能拿它对不可言说者进行讨论。“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哥德尔定理证明了纯数学语言形式自身的自返(矛盾)性及所谓“不完全”(不统一)性。这样就意味着确认了人的理性认识和表述工具本身是有问题的,因此要作到完全透彻的无矛盾认知是不可能的一一而这正是老康德主义的哲学结论。然而,解析了语言(数学)何以不能达真,不能达到“终极问题”的解决以后怎么办?康德哲学的最终结论是限制理性的滥用(某种程度上回归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使语词概念明晰化,要么向感觉经验要答案)而回归于信仰(宗教),宗教以对终极者、无限者、神的信仰而解脱了烦恼,把终极问题搁置起来不许追究怀疑。但哲学则始终困扰在这个问题中,困扰在对终极者、无限者、真的追寻中。那哲学的最终出路何在?(马恩列毛何的道路)只能随“诠”随“扫”,随遮随破,不断追寻,因为根本也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绝对”!(汉语中“绝对”一词来自佛语)牛顿“绝对时空、绝对运动、绝对物质”的被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打破;马、列、毛的顶峰论也逐渐被打破。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辨证综合的时代)西方哲学历史上的四次危机:第一次危机:古希腊时期自然哲学原则(本体论、存在论、本质论)遭到诡辩派(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功利精神的挑战。危机被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概念逻辑和行为正义考证的伦理学克服。第二次危机:罗马时期将希腊哲学、伦理学庸俗化、说教化引起危机。危机被新兴基督教以信仰的决定性和道德实践性克服。13世纪基督教哲学在大学里达到顶峰。第三次危机:15、16世纪欧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学说交替、真伪科学混杂、相对主义流行,哲学功能和信誉下降。危机在17世纪被“哲学科学化”所克服,直到辉煌的德国哲学出现。第四次危机: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哲学解体之后,哲学失去“第一科学”和“科学之科学”地位,日益走向迷途。相对主义蔓延于一切原哲学的领域。直到如今,西方哲学仍然没有摆脱危机,究其原因,它所面临的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失去推理前提的危机。于是,寻求新的研究对象,开辟新的哲学领域,尝试着克服危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构造了一套概念体系用来表述说明他所理解的宇宙万物演化。在这一概念系统中,由同一概念(最原始、起点概念)可以分化出矛盾和对立的概念,在系统演化中容纳悖谬。(这类概念系统,在任何科学领域中都经常可以见到。生物I原生物f单细胞生物f多细胞生物f脊椎动物f人类I植物I种子f芽f花f果实I中国I夏f商f周f秦f汉唐f宋f兀f明f清I)这类概念系统的特征:一、 这类概念系统中的每一个概念,都与一定的时间坐标相关联,可以用时间准确表述。二、 通过本系统中一系列概念的有序过渡,就描述了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根据此方法写作《资本论》,描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这里演化出了概念的“种属关系”,它是由简单向复杂的有序发展演化,有序过渡表现在:同一f矛盾f交叉f对立及种属关系。三、 这种系统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对应于事物的一定历史阶段。(概念与历史阶段对应)这类概念系统的独特规律:一、 矛盾和对立的概念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二、 概念由低级演化为高级的进化规律。这里有两个序列:一是客体本身的发展序列。(宇宙演化序列)一是存在于科学认识中的概念发展序列。这两个序列是吻合的,这是黑格尔“逻辑必须与历史相一致”命题的由来。黑格尔还说,必须把观念(概念)当作运动来把握。(这是列宁概念运动思想的由来)而黑格尔在19世纪初期显然具有了比较明晰的进化论思想;19世纪中晚期的马克思更是自觉地受到了进化论以及它所体现的方法论的影响,并自觉地将这种观点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目标,是试图运用他所创立的新逻辑方法(动态演化逻辑方法),在人类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建立事物发展过程的概念系统,描述出这些领域中“概念的必然发展”,即由最初的简单概念(居于上位的种概念),逐步演化出复杂和高级的概念序列(居于下位的属概念)。——前苏联凯德洛夫。在这种逻辑中,“不矛盾律”也存在,但它是相对的,它可以在动态中被突破,被更高的理论重新吸呐整合。新旧概念、理论在交替阶段形成矛盾,但在新阶段中旧概念、理论被重新吸呐整合到新理论中,如此以致无穷,这就是黑格尔的“逻辑三段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既是动态进化的理论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逻辑的自组织过程。合理的矛盾思维,从来就是动态进化思维的特殊形式;亚氏完全否定一切矛盾思维的合理性是他在逻辑学上的一个重大失误。矛盾思维与矛盾表述不是一种概念和语言的无意义游戏,但诡辩论者却利用了这些矛盾,但这不表示合理的矛盾思维也应该抛弃。罗素对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逻辑学”)有另外看法。罗素曾说:“黑格尔及其追随者扩大了逻辑的领域。用的完全是另一种方法一一这种方法我认为是谬误的,……在他们的著作里,逻辑实际上等于形而上学。”(注:形而上学即本体论、宇宙论)黑格尔在《大逻辑•导论》中确曾说过:“客观逻辑代替了昔日形而上学的地位,……如果我们考察这门科学最后形成的形态,那么,首先直接就是被客观逻辑所代替的本体论。”这里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学已不同于以往,他把形式逻辑(从形式方面规定事物本质的逻辑)转变为内容的逻辑,将思维的逻辑(主观逻辑)转变为存在的逻辑(客观逻辑)。在这里,他对逻辑这个概念的理解与现代人确有重大差别。但黑格尔逻辑学中同时还包含主观逻辑,他说:“主观逻辑是概念的逻辑,……为了哲学的真正进步,曾经有必要把思维的兴趣引向形式方面,……以这种方式开始对无限的形式,即对概念的认识。”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一逻辑学包含两部分: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罗素忽视了黑格尔主观逻辑部分的贡献和创造,认为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只有不能接受的“客观逻辑”;而恩格斯将黑格尔的整个哲学——逻辑学都当成“主观逻辑”,同样不能接受)。其实,世界的逻辑不仅只能被动的被抽象归纳出来,逻辑还有另一面,一定的逻辑(规律)可以把握世界、推演世界(这是人类理性非常伟大的一面),如依靠元素演化逻辑可以把握元素世界;依靠生物进化逻辑可以把握生物世界等等。因此,黑格尔强调整个世界被把握在“逻辑”中并没有错,世界依靠一定的逻辑(规律)产生也没有错。(但马、恩依然按照自己的理解改造了他的哲学,形成自己的哲学,并由此来解释整个世界的运动。)(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的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马恩全集》第13卷,第531页。恩格斯在另一处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恩全集》第1卷,第650页。又说:“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同上,第653页。)(诡辩是指关于某个命题或对象的似是而非、半是半非的论证;而诡辩论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形式,这种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几种方法达到诡辩)是:概念和认识的相对主义、以片面根据掩盖事物全貌(即以偏概全)、任意地夸大联系等。概念和认识相对主义(客体相对主义):以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公元前481-411年)为例子。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一切事物只是随感觉主体而相对地存在着。(存在主义)今日厉以宁对“公平”概念的定义,一些人对什么是幸福的说明,关于价值观没有优劣的说明(价值多元论与相对论)等都是运用此法。普罗泰戈拉还说过:“一阵风吹来时,有些人冷,有些人不冷;因此对于这阵风,我们不能说它本身是冷的或不冷的。”(中国禅宗有一故事。说:清风徐徐,树叶抖动。对此,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叶动。而禅宗和尚说是心动。这个故事说明,禅宗认为,天地万物依赖人心而存在,心在物在,心不在物不在。中国道家早有类似思想。)(黑格尔评论说,这样一来“冷和热并不是什么存在着的东西,而只是根据对一个主体的关系而定。”这涉及到:概念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概念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是同致的,还是主观随意的。)“这里有六个骰子,我们在旁边再放上另外四个,我们会说原来的骰子比后放的要多些;如果在旁边放上十二个,我们便会说原来的六个是少些。”(黑格尔对此评论说,“由于我们对同样的数目可以说多又说少,所以多和少只是一个相对的规定;因此所谓对象——共相只是存在于表象之中作为意识的对象。”)这样一来,“一切就只有相对的真理了”,对象的本质因人而异,我们认识不到共同的东西或我们永远没有共同的认识,这自然要导致相对主义、怀疑论和不可知论。黑格尔“从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观点出发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对象的本质并不因人而异,对象的本质是客观的共同的。以片面根据掩盖事物全貌(以偏概全):黑格尔认为诡辩论在方法论上的一种表现是以片面的根据掩盖事物的全貌。在他的《大逻辑》——“本质论”中,当他讲到事物存在的根据时,有下面一段话:“每个事物都可以提出一个或多个的好的根据,且同样可以提出根据的反面来;并且也可以当前有一大堆根据,而从那些根据得不出什么结果来。苏格拉底和伯拉图称之为诡辩……。”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黑格尔分析其原因说:“每件事情以及它的对立面都有较多个本质的内容规定、关系和观点;在它们的本质性形式中,这一个规定和那一个规定都同样有效;如果它不包含事情的全部范围,它便是片面的根据。”(知己知彼——全面,才能百战百胜)列宁转述说:“因为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许多’一一‘内容的规定、关系和看法’,所以可以随便提出多少赞同和反对的论据。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这叫作诡辩术。这样的论据没有包括‘事物的全貌’,没有‘穷尽’事物指‘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包括’事物的‘一切’方面而言)。”列宁的转述和黑格尔的原意基本相同,其基本含义是说:由于事物包含着多方面质的规定性,因而,可以举出一些根据去赞同某一命题,同时,也可以列出同样多的论据去反对同一个命题。(这也是康德的“二律背反”的命题。对世界和概念持多元和“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法如何规避“诡辩”和语言游戏?这是个难题。因为历史上,辩证法曾无数次地作过通向诡辩术的桥梁。黑格尔、列宁、毛泽东等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通过精确化、划定范围以及综合等来解决。)上述这种情况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及日常生活领城中“最常见的一种诡辩形式”。黑格尔认为和这种片面的根据相对立的是真正的根据,黑格尔认为真正的根据即事物存在的根本和必然性。因为它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总和,它属于综合理性和动态理性的范畴,它不象片面感觉和实用理性(偏见)那样偏执于一个片面的规定或根据。(“有用即真理”“真理是此时此地有用的假设”等)科学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事件,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