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特色练11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2.《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作物名称《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禾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稻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黍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3.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D.刺激重农政策变革4.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这表明当时()A.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D.区域差异造成市集贸易兴盛5.康乾时期政府注重粮食调剂,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另外,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这些举措主要反映当时()A.暂时放弃闭关锁国B.粮食商品化的趋势增强C.温饱问题基本解决D.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6.马铃薯于16世纪中后期从美洲传入爱尔兰,到17世纪末,“醋蘸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的主食,养活了大量的爱尔兰人。同一时期,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逐渐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此现象可以佐证()①世界联系的加强②洲际物种的交流③贸易中心的转移④生态环境的恶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时间方式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8.如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此画反映的事件()《铲掉田坎,连成一片》A.旨在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B.出于稳定全中国物价的需要C.促进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D.有助于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9.1952年11月,全国粮食机构合并改组、合署办公,加强对粮食的掌握与运用。在粮食流通领域,全国的国营粮食商业销售量占社会上公私销售总量的比重,由1950年占20%左右,上升到1952年的51%左右。这有利于()A.土地改革顺利进行B.新的经济秩序建立C.农业合作社成立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0.1934年美国通过一系列农业法案使得棉花和小麦的耕种面积各自减少1000多万亩,玉米耕种面积减少900多万亩,肉类、乳制品、糖等农产品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减少,还有大量的小麦、马铃薯、牲畜、牛奶等农产品被销毁。这些农业法案()A.损害了农业资本家的长远利益B.减少了农产品相对过剩情况C.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D.延续了胡佛总统的农业政策11.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注重通过农业科研提高粮食产量B.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影响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12.1970年,苏联集体农庄生产一吨羊肉的成本为1166卢布,1980年上升到2117卢布,10年间成本上升近一倍,羊肉销售价格却没有提高,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存在类似情况。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个人崇拜之风盛行B.政治体制的极端僵化C.分配制度的不合理D.美苏“冷战”的影响13.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14.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15.下表所示为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公布的部分统计数据。这组数据可用于说明()年份国际小麦价格(美元/吨)国际玉米价格(美元/吨)世界缺粮国家和地区(个)19962001502619981008043注:1996年和1997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A.发达国家的长期掠夺B.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C.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D.全球人口分布不平衡16.2022年3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报告,称世界正面临现代最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该报告表示,2023年需要230亿美元,帮助全球近1.5亿人,应对最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这体现的是()A.粮食危机是全球发展的最大障碍B.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C.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D.全球化使传统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共性[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热点特色练11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答案:A解析:据材料“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可知,原始农业对天文历法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其主旨是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带来的影响,而非强调种植格局本身,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而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农业体系及其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加速了阶级与国家的出现,材料中未强调私有制的出现及其影响,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表格“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中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时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故选B项;自耕小农易受天灾人祸、土地兼并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排除A项;材料“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仅反映了汉代的耕作技术,没有与汉代之前的耕作技术进行比较,并且汉代耕作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无法得出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排除C项;《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是对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未涉及政府的农业政策,无法得出政府是否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种做法使粮食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就能养活更多的人,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故选A项;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不符,排除B项;加速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一直没有发生变革,排除D项。4.答案:C解析:“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包谷是玉米,说明高产的玉米带动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即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故选C项;人口与土地间矛盾突出说明人多地少,与材料强调高产作物推动农产品商品化不符,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出现是指出现专门集中经营工商业的镇子,与材料说明高产的玉米带动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不符,排除B项;区域差异是指三省交界地区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说明的是高产的玉米带动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可知,大量的粮食流入市场才会出现粮食流通频繁的现象,说明粮食商品化的趋势增强,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康乾时期依然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粮食的流通,不能说明温饱问题解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粮食流通,没有涉及农业经营方式,排除D项。6.答案:A解析:马铃薯和小麦的传播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故①正确;据材料“马铃薯于16世纪中后期从美洲传入爱尔兰”“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可知物种的洲际双向交流,故②正确;贸易中心转移指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内容无关,故③错误;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改善了饮食结构,增加了粮食产量,并无生态环境恶化的信息,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28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种机分别占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0.2%,到1932年手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选C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已逐步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农业播种方式,未涉及“工农业比例”,排除B项;根据表格可知,1928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种机分别占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0.2%,到1932年播种方式变化不大,手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集体化发展阻力较大,并非“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新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农业上通过走合作社的道路变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开始,故漫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意味着所有制的变革,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C项;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但土地仍然是个体经营,而非漫画中“连成一片”,排除A项;材料中漫画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变革,与稳定全中国物价无关,排除B项;漫画中是改变的土地所有制及经营方式,指的是农业合作化这一事件,扩大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合并改组、合署办公,加强对粮食的掌握与运用”“全国的国营粮食商业销售量占社会上公私销售总量的比重,由1950年占20%左右,上升到1952年的51%左右”,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秩序,故选B项;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合题意,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从1953年开始,材料1952年11月并没有建立农业合作社,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加强对粮食的掌握与运用”“全国的国营粮食商业销售量占社会上公私销售总量的比重,由1950年占20%左右,上升到1952年的51%左右”表明国家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和控制,国营粮食销售量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934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农业法案,减少了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的耕种面积,销毁了马铃薯、牛奶等农产品,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这有利于减少农产品相对过剩情况,故选B项;通过抑制农产品的相对过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维护了农业资本家的长远利益,排除A项;“空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胡佛总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而材料是国家干预,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可知通过农业科研,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A项;“未受”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包产到户推行于1978年以后,排除C项;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了,但销售价格却没有提高,说明国家干预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在工农业分配上不合理,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个人崇拜之风,排除A项;政治体制与材料现象有一定的关联,但主要原因是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美苏“冷战”虽然推动了军备竞赛,导致苏联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但在冷战前,苏联就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冷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却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美苏冷战,故美国向苏联禁运,但追加粮食销售符合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自身的国家利益,因而虽然它们与美国在同一阵线,但却没有追随禁运政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对苏联在粮食上的不同政策,而非苏联是否存在粮食问题,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及“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但不代表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超越了冷战思维,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增长,且速度更快,而且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作物种植面积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人类要继续发展需要注意能源消耗的变化,所以显示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人口增加与能源消耗、作物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排除A项;题干所述把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并未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不能体现出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并未体现不同的政治力量,且题干所述主要关注的是经济领域,所以不是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谷物产量增加,1998年的国际粮价相比于1996年有了明显下降,但世界缺粮国家和地区却增加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粮食地区分配不均,故选B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的掠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受阻,但造成粮价下跌,缺粮地区却仍在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生产技术落后,地理环境恶劣等因素,排除A项;通过缺粮国家与地区的数量增加可以看出粮食危机问题,但据材料“1996年和1997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可知,粮食生产是得到发展的,粮食危机存在于地区分配上,排除C项;全球粮食分配不均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而不是人口分布不平衡,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23年全球近1.5亿人面临粮食安全危机,需要230亿美元来提供援助;结合提出者“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可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危机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演变成为全球共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D项正确;“最大障碍”表述绝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A项;利益失衡与材料中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不符,排除B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全球化,并非逆全球化,排除C项。17.答案:(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完美食物”。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2)主要科技成果: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火车、汽车的出现,便于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改善: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提高和健全福利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内容可知,牛奶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穷人的食物,转变为需求量很大、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食物。第二小问,可从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战争的影响、牛奶本身的特点、政府的提倡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以概括出巴氏消毒法、火车和汽车的出现、冰箱的普及、电力的发明与应用等。第二小问,首先从营养成分上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品质;其次就是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改善福利制度。18.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内部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首先应该跟新中国成立相关,所以新政权的建立是前提条件;由材料一“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并结合与工业化相关的决策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也是工业能够得到支持的条件;据材料一“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并结合所学可得,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保证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的重要条件。从外部来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让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险有害因素辨识》课件
- 一活动的意义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有助于解除心理压力减
- 《员工手册培训讲义》课件
- 病案查阅、借阅制度
- 《基本营养物质》课件
- 《合成树脂与塑料》课件
- 企业培训研修班汇报
- 《吉林社保政策全》课件
- 《基因操作》课件
- 《公共卫生监测》课件
- 【9语期中】合肥市包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 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作业指导书
-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 先兆流产课件-课件
- 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委托协议范例
-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大型养路机械司机(打磨车)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北京大学心理课程设计
- 地理-湖南省长沙市(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试题和答案
- 软件平台施工组织方案
- 2024年部编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