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师大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八年级教案(下)_第1页
初中生物北师大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八年级教案(下)_第2页
初中生物北师大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八年级教案(下)_第3页
初中生物北师大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八年级教案(下)_第4页
初中生物北师大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八年级教案(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

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

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

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

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

白石生羊等。

这就是“自然发生论”。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

点?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

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

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

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

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

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

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于是“生生论”产生了。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

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

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

的条件。

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

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

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

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

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

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

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

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

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

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

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2节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1.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一—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

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

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

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

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

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

球上生活过。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

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

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

发展过程。

2.地球上的生命史

3.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

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

(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

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

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

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

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

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

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达尔文是由人工选择领悟到自然选择的。在紧接自然选择之后讲述人工选择,使学

生能更全面地理解自然选择的含意和人工选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教材一开

始即指出,在自然界里,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是各种自然条件,而在人工

饲养和栽培的情况下,对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却是人的意愿,从而在学生已经

学过的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工选择的特点。然后再具体地讲述人们在长期

的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给予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有计划地根据

人的意愿,不断地择优汰劣,并运用新技术来培育、改良动、植物,以创造出人类

需要的新类型来。再在这基础上引导出人工选择的概念。最后以人们实践中运用人

工选择的方法创造新品种的实例予以说明。

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

了解人类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类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讨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哪一类?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

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

同于类人猿。

学生讨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

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

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

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

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

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人的进化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第22章物种的多

样性

第1节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第1课时科学家进行分类的方法

问: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

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

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

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

就是生物分类。

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

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很正确,但是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

物?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生物的命名

观察图片

图上的植物是什么?(红苕、红薯、白薯、山芋、地瓜)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薯,但它有多个名字

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马铃薯、山药)

它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山药,这一名多物。

这样是否方便?(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

创立了双名法。

举例说明双名法。

第2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初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认识不同植物

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分析

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

化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增强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强化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藻类植物、苔群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种子植

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3.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

一.引入

播放一段植物类群的录象,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据植物科学家估计,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3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

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

二.观察植物系统进化树,学生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

三.实地观察、辨别各种植物类群的特征,“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引导他们描述每种植物的形

态结构,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不同植物的差异。学生活动完成后,及时组织好

全体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总结归纳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最后学生形成

共识。

第2课时藻类植物

(出示海带、葫芦群、盆栽铁线蕨、盆栽蚕豆。)

问:谁认识这几种植物?哪种植物能开花结果,哪几种植物既不开花也不结果?

师:世界上不仅有绿色开花的植物,而且还有不开花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中能够

开花并结出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除种子植物外,那些不开花也不产生种子的植

物,主要包括三大类,即藻类植物、苔群植物和蕨类植物,海带、葫芦薛、铁线蕨

就分别属于这三大类植物。今天我们先讲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有的生活在淡水里,有的生活在海水里。淡水藻类常见的有水绵,海藻常

见的有我们食用的海带、紫菜。下面就来研究这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

问:春天或秋天,晴天时,在野外的池塘和小河沟中,你们是否见过漂浮水面的绿

色丝团?

捞起绿色丝团,用手摸摸,有粘滑的感觉,那丝状物就是水绵。下面同学们用手摸

摸培养皿中的水绵,是否有粘滑的感觉。

观察:水绵藻体的显微结构。(出示挂图,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提问观察结果:

1.水绵有无根、叶、茎的区别?(没有)

2.水绵细胞的结构有何特点?(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观察:海带和紫菜的颜色和形态。(学生分组观察)问:

1.海带和紫菜有无根、叶、茎的区别?

2.海带和紫菜分别呈什么颜色?

我们见到的海带和紫菜,好像有根、叶、茎的区别,其实它们的藻体不分根、叶、

茎。象根的部分叫根状物(起固定作用)和像叶的部分,叫叶状体(能够进行光合

作用)。

海带和紫菜不呈绿色,是因为它们的叶绿体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分别含有大

量的藻黄素或藻红素,所以分别为褐色和紫色。

教师补充: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藻类植物可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并且是地球上氧气的重要来源。

2.海藻的药用价值很大,例如海带体内含有丰富的碘,长期食用海带,能预防和

治疗“大脖子病”。我国在2000年前已利用海藻做药。

第3课时苔辞植物和蕨类植物

(学生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的葫芦群和墙群)。培养皿中放的植物,就是苔群植物。

(利用谈话法小结苔群植物的主要特征。)

问:与藻类植物相比,葫芦群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归纳:苔群植物是绿色多细胞植物,一般有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

问:苔群植物的茎、叶上有无“筋络”?

(归纳:苔辞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问:苔薛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藻类植物(水绵)有什么不同?

(归纳:苔群植物生活在阴湿陆地)

补充:苔群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是植物界的拓荒者。

(学生观察铁线蕨)。

提问:(1)铁线蕨的叶片为什么呈绿色,它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2)叶柄很硬,它的内部有什么组织?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总结:1。叶内不仅有机械组织,还有输导组织。

2.具有真正的根、叶、茎;

3.根、叶、茎中有输导组织和发达的机械组织;

第4课时种子植物

前面学过的三大类植物,抱子比较显著,能脱离母体而发育,统称抱子植物。从本

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与抱子植物的区别在于:能够产生用于

繁殖后代的种子,它们是真正的陆生植物。种子植物适应干旱陆生环境的能力很强,

分布极广泛,种类繁多。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那么,裸

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先来观

察一下松树雌球果和枣树的果实。

观察:用解剖刀剖开枣,观察成热的松树雌球果和枣。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含有种子。(同属于种子植物)

不同点:松树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枣树的种子外

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属于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占全世界的一半,裸子植物的资源十

分丰富。我国还有一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裸子植物,例如我们刚观察过的银杏、

水杉,还有银杉、秃杉(出示我国珍稀裸子植物的挂图)。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占地球上植物种类的2/3

左右;分布广泛,各种环境中都有它们存在;结构和功能既完善又复杂,是地球上

最高等的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被子植物的概念:你吃桃和枣的时候,发现它们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被子植物的特征是什么?根据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双子叶和单子叶植

展示图片,学生总结出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不同点并举例,老师作评

第三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

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

3.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

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

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动物系统进化树“将下列动物分类”

谁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

要开始学的: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那么,这么

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从

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学习的,对不对?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顺序来学。

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呢?

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

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

物.

学生举例.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

同动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总结: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

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哺乳纲)。

第2课时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现在,我们来学习动物类群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门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原

生动物个体十分微小,用肉眼难以看清楚,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让我

们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从池塘里取来的一滴水,你看见了什么?同学们可能看到了

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这些小生命中有的就是原生动物。

学生观察后总结:原生动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身体一般只由一个细胞组成.

让学生说出1—3种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原生动物。教师用挂图讲疟原虫的寄生生

活和对人类的危害。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然后进行总结。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单细胞,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在动物界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其他所有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下面,我们学

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一一腔肠动物。

观看录象,展示种类繁多,非常美丽的腔肠动物.边看教师边解说.

看后,学生说出腔肠动物中的代表动物

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

之处?(同学观察回答:身体是扁的。)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一一

扁形动物。

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

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

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

出示蚯蚓,沙蚕和水蛭的挂图,学生观察,说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虫爬行.

我们再来研究一门动物一一软体动物。这门动物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见到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观赏软体动物的录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

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还有哪些你熟悉的软体动物。

第3课时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和软体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

在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

请同学看我这个标本盒中是什么动物?对了,是节肢动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

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节肢动物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些节肢动物?观察它们,找出一种你熟悉的节肢动物,总结

出它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其身体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蝗虫的身体是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

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

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可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

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

皮。

学生讲,老师点评。

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身体不仅由许多体节构成,而且还分部。

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3对足、两对翅。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极为密切,有利有害”。据科学家调查统计,

与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约1万种,尽管大力防治,但在全世

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被害虫毁掉,如蝗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等。也有许多昆

虫是有益的:有很多昆虫是植物传粉的媒介(这一点在植物学知识中已学到了);

有的昆虫可用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水栖昆虫是淡水

鱼类的食物;昆虫本身或其产物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蚕丝、蜂蜜、蜂蜡等早已为

人类所利用。

同学学习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后,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保

护对人类有利的昆虫,消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同学们观察图片,是否认识这3种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它们又属于哪类动物呢?(棘皮动物)

第4课时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学生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

八占、一

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鱼类)

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

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主要

分为两大类:即淡水鱼和海水鱼。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鲤鱼、鳗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

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鳗鱼叫“胖头鱼”,鲤鱼叫白鲤.

介绍海水鱼,如:带鱼、批鱼、马面触、鲍鱼、蛤鱼等.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

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

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

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结构特征.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

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鲤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接着,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

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

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

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介绍爬行动物,了解龟和扬子鳄,和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龟大多栖息在

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

食。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

表皮。)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

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

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

鸟类约有9000多种。这些鸟类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形态结构也是多

种多样的,呈现出一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下面请同学们

看鸟类多样性的录象。然后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鸟类。

学生总结鸟类的特征,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想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动物,(哺乳动物)

提问:

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总结:

它们大多体表长有毛,胎生,哺乳,恒温.

讲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节真菌、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L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

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

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

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

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有:

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

生殖。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

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

这么快的繁殖。

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

包括腐生和寄生。

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

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区肥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例如:结核杆菌寄

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

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

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

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

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

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

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例

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

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

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

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

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抱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

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

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

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2课时

我们今天学习真菌。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

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形态结构。

提问: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单细胞个体)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一、酵母菌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

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发面中的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

了。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提纲:有无细胞核;有无液泡;是否看到有连在一起的酵母菌。

(同学制片、观察,教师分别指导。)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观察结果,并进一步学习有关酵母菌的其他知识。

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连在一起的酵母菌,但他们还是独立生

活的。

(一)形态

卵形,单细胞。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讲酵母菌的结构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酵母菌的简图,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

与细菌明显不同的是酵母菌有细胞核。

讲解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营养方式

腐生:酵母菌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物。它必须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以

维持生活,这一点与细菌相似。

有氧气时,把萄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提问: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性,可以让酵母菌为我们做什么?(答案:造酒。)

提问:在造酒时应当把酵母菌放在什么环境中?(答案:没有氧气的环境中。)

讲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四)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狗子生殖。

成熟的酵母菌,向外生出的突起,叫芽体,芽体脱落后,成为新的酵母菌。(在刚

才画的酵母菌的图上画一个芽体并注上名称。)

当酵母菌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时,一个酵母菌会产生几个抱子,每个抱子发育成

一个新个体,这叫做抱子生殖。

小结: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

母菌营腐生生活,有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

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而酵母菌可以用来造酒。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和抱子

生殖。

刚才我们学习了酵母菌,它是单细胞的真菌。除单细胞的真菌外,还有多细胞的真

菌,霉菌和蘑菇是多细胞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霉菌。

二、霉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

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同学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看形态和颜色。

讲解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有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

示青霉和曲霉的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

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抱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

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抱子,成熟的抱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

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

成串的抱子。抱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生殖方式

抱子生殖。

某些种类的青霉可以产生青霉素,用来制药;有些种类的曲霉用来制酱油和酿

酒。生长在花生和玉米上的某些种类的黄曲霉有致癌作用,故发霉的花生等不能食

用。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

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抱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

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抱子,成熟的抱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

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

成串的抱子。抱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蘑菇是大型的真菌,许多的种类都可以食用,也有一些的种类有毒,误食后使

人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蘑菇往往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树桩等处。

蘑菇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示蘑菇的形态(挂图)。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

(二)营养方式

营腐生生活,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在菌盖的下面有放

射状排列的片状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抱子。抱子是生殖细胞,当它落到条件适宜

的地方,抱子萌发长出菌丝,以后可以形成子实体。

(三)生殖方式

抱子生殖。

口蘑、双抱蘑菇、香菇、侧耳(平菇)等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香菇等

蘑菇含有的香菇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蘑菇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第3课时病毒

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

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

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

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

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

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

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

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

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

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

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

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

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

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

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

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

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

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

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

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

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1)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

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

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

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

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1)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

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

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

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

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一碳循环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

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

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

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

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

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

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3.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生

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

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

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

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

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

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

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

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

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

物网概念的理解。

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

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

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再引入食物网(同上)中判断某种

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

个营养级别;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功能

的教学打下一个伏笔。

5.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

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教学结束后,可

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反馈测试,反馈的方式和题目略。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应首先强调说明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样

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总的能量来源是什

么?再引导学生分析太阳能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以及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的传

递、消耗的大致过程怎么样?由此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况,为后面的分析奠

定基础。

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来分

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

的(起点);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渠道),最后以呼吸热形

式逸散。这是能量流动的总的过程。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的能量输入、利用、输出作出

观察分析。即消费者通过取食(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通过呼吸消耗

能量用于生命活动(呼吸热形式逸散),贮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生物

取食获得,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是以呼吸热的形式逸散,只不过是分解者的呼

吸热形式)。这样就从每一个营养级的“点”上,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能量流动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

即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由此突

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可以在前面对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独立分析。从传递过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

固定太阳能)、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和终点(呼吸热);从传递方向的角度,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关系不能逆转,以呼吸热形式选散的能量

也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固定,所以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传递数量的角度,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生命活动要消耗能量,生物遗体、遗物内

含能量等,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从传递效率的角度,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损失(原因由学生自己分析),能量传递

效率约为10%〜20%。

能量金字塔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即沿着食

物链的各个营养级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降低一个数量级,

营养级别越高,能量传递比例则越低,这是各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规律。这

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一一能量金字塔。然后具体

指出能量金字塔是用各个营养级能量数值绘制成的。再用“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

塔”的图解具体说明能量金字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一一为人类自身服务,引导

学生分析认识到:通过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的方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实例或教师自己列举实例具体说明调整能量流动

方向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首先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教学

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碳循环的教学应加强直观性,可以利用教材上“碳的循

环”图解来进行,即引导学生观察“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

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首先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部位和存在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无机环境和

生物群落两个部位找出碳的存在形式。

然后让学生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要求答出循环的物质形

式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

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此外还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或化石燃料的燃烧。

之后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生产者、消

费者到分解者,应让学生分析出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

行的。最后教师可以以黑板板图的形式画出碳循环的图解。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内容的严谨性。本节教学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

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因此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

使得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

2.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是多种

多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视野,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

养结构,尤其注意把“人自身”引入生态系统,不但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奠定基

础,也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奠定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生态系统必

须是开放的,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有活力,才能发展,让学生明

确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

3.注意本节课题教学的实践性,有条件的要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如校园、

野外、公园等处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受到能

力的培养和观点的教育。

小资料

食物链与食物网举例:

1.达尔文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猫与牛”的故事。

英国的牛主要靠优质的红三叶草为饲料,而红三叶草的兴衰与给它传粉的丸花蜂有

很大关系。奇妙的是,丸花蜂的多少,又决定于田鼠的数量,因为田鼠吃蜂房和蜂

幼虫,田鼠势旺丸花蜂便衰败。而猫吃田鼠,猫多了,田鼠就少了,丸花蜂就多了,

红三叶草就兴盛了,牛就养壮了。有趣的是当时英国海军的主要食品是牛肉罐头,

看起来,英国海军的强大,猫应立一功。一切生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辩证法

最基本的观点,表面看起来不相关的生物却盛衰依存,祸福倚伏。

2.食物链的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1942年首先提出的。他曾描述了这样

一个场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地吮

吸花蜜,冷不防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

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

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地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

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大自然里,这

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

生物金字塔:

大草原上草丛一望无际,各种各样的昆虫随处可见,无需查数,鸟雀要比昆虫少,

鹰比鸟雀少得多。食物链的营养级从低到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少。英国生态学家查

尔斯研究了这种现象后,提出了生物金字塔的概念。下面是生物金字塔的例子。

1.生物数目金字塔:人们对一片草地上草牧链的所有生物成员作了统计:

生产者(野草)5842424株;

消费者I(草原动物、昆虫)708624只;

消费者H(肉食动物、吃昆虫的小鸟)354904只;

消费者HI(肉食动物、吃小鸟的鹰)3只。

2.生物量金字塔:人们对一片海域中生态系统作了统计:

生产者(大叶藻)4800万吨;

消费者I(吃大叶藻的小鱼虾)1200万吨;

消费者II(吃小鱼虾的大鱼)17万吨;

消费者III(吃大鱼的鱼)3万吨。

3.生物能量金字塔:在某一生态系统1平方米的面积上:

生产者(植物)净生产的能量是36922千焦;

消费者I(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6178千焦;

消费者H(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280千焦;

消费者HI(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25千焦。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

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

论观点;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的生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

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

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

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

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

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

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一,生态

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

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

的难点。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

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

认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

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

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

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

问题的严重性。

(1)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一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

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

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

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

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f昆虫f食虫鸟一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

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

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

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

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

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

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

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

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

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

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

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

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一一即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

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

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

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

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

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最后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

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

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

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

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

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

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

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

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

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

态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

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

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