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后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1)原始社会: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政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秦朝统一:秦国在列国纷争中脱颖而出,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5)两汉的统治:西汉初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经济上“与民休息”,政治上“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东汉初加强皇权,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课标导航·明晰目标】学科素养1.从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4.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入手,理解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时空坐标·历史脉络】知识归纳|识记理解

打制170万群居用火

磨制文化遗存时间活动区域生产与生活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黄河中游彩绘陶器文化遗存时间活动区域生产与生活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黄河下游—距今约7000至5000年长江下游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下游河姆渡养蚕

缫丝

蛋壳陶文化遗存时间活动区域生产与生活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北方辽河上游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良渚祭坛②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黄帝禅

2.国家的产生。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产生夏朝的统治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2070

二里头遗址间接【特别提醒】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商和西周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国家机构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内外服制2.西周。建立政治统治制度作用周武王分封制权力和财产衰败与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国人暴动犬戎【误区警示】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其与“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不同,后者是指一种社会形态。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概况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表现农业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井田制【历史概念】“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亦称“封建”,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重难探究|素养初培探究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一北京猿人遗址文化堆积层厚度有40多米,其间发现大量人体化石,分属40多个个体。各种石器17000多件,以砸击法为主,且大多经过二次加工,刮削器和尖状器居多。灰烬层厚达6米,成堆分布,含有大量烧过的朴树籽、木炭、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问题1]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人的哪些生产和社会生活信息?(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答案】信息: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会使用火。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班固《白虎通义·号》[问题2]材料二中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远古社会经济的什么变化?这有何深远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答案】变化:原始农业的产生。深远影响: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完全依赖状态,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们走向定居生活;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为人类社会转入文明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材料三齐家文化是距今约4300至3500年的史前文化,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有800多座。许多是男女合葬墓,其中秦魏家遗址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见右图)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屈肢面向男性。墓葬中随葬品数量不均,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者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问题3]材料三中齐家文化墓葬的状况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答案】变化: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出现贫富分化。【要点总结】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的作用(1)特征。①自给自足,商品交换很少;原始的物物交换出现,对物品的价值有一定认识。②具有封闭性,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③具有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

。④是一种简单的再生产。(2)作用。①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促使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出现。②推动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及阶级的产生,促使中国迈入阶级社会。探究点二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材料一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材料二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问题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政治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认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私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材料三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的意志来决定。——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问题2]根据材料三,指出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材料四西周较之商朝,其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也是世间最高的统治者,掌握立法、行政与司法大权。其下设置三公协助周王治理天下。除此之外,西周政权组织形式,又表现为分封诸侯制。各地诸侯在所辖地区执掌各种权力,同样具有地方政权的职能。西周是宗法奴隶制社会,各级政权机构与宗法制度相结合,使国家政权与宗族权力融为一体,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家国相通”的统治罗网,有力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摘编自赵昆坡《中国法制史》[问题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政治统治的鲜明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鲜明特点:重制度建设,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实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要点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军官、职官等国家机器。(2)商朝的国家管理采用内外服制。商朝中央政权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3)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分封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4)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课堂小结|史论提升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1.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古老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4.青铜器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5.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

随堂小练|素养达成1.上那蚌村位于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在那里曾发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一些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这些文化遗存距今170万年左右。这些发现可论证远古时代的元谋人 (

)A.懂得饲养家畜 B.使用磨制石器C.已经学会用火 D.从事原始农业【答案】C【解析】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烧骨,说明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故C项正确;仅据出土的动物骨片和动物化石不能论证元谋人懂得饲养家畜,排除A项;元谋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排除D项。2.距今1万年左右的北京东胡林遗址中发现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遗物及比较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包括炭化粟和黍。这些发现可以用于研究

(

)A.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B.贫富分化现象C.早期人类的商品交换 D.私有财产的出现【答案】A【解析】北京东胡林遗址中发现的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炭化粟和黍等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故选A项。3.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礼器,特别是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的礼制。这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 B.禅让制瓦解C.开始使用陶器 D.统一国家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的礼制”可知,陶寺文化中期,阶级分化明显,故选A项。4.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 (

)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C.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D.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说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故D项正确;华夏族并未分崩离析,排除A项;启是通过世袭继承王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启继禹位,形成世袭制,启继位后引起其他人不服,并不能说明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排除C项。5.在殷商卜辞中,“呼”“令”这类涉及上下级关系的动词越来越多地用于某侯、某伯,这些地方首领因此承担着商王朝的各项事务。这一现象有利于

(

)A.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