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十章货币政策_第1页
金融学第十章货币政策_第2页
金融学第十章货币政策_第3页
金融学第十章货币政策_第4页
金融学第十章货币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货币政策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第十章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属性:需求管理政策类型:扩张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构成: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1、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所要实现的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2、构成:(1)物价稳定:(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3%-5%以下为充分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4)国际收支均衡(5)金融稳定中美货币政策目标对比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345CPI上涨控制在3%(适度2-3%)居民名义收入增长4%GDP增长5%。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法律规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践目标:GDP增长9-11%,CPI上涨3-5%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12%(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衡量就业比登记失业人数更可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20%。一、货币政策目标

3、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长期内:具有一致性(2)短期内:存在矛盾经济增长产出↑市场供给↑物价稳定要素需求↑劳动需求↑充分就业经济运行效率↑出口↑国际收支均衡

①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置换关系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③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内外均衡与米德冲突④物价稳定与金融市场稳定之间的矛盾: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⑤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⑥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复苏伴随着国际收支逆差⑦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集约型经济增长,机器排挤工人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3)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相机抉择单一目标论3、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目标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概述1、含义:也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2、中介目标的作用(1)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2)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的目标。(3)便于中央银行随时调整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1)可控性:当且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反映的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时,即从可控性的角度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为有效。(2)可测性便于计量与判断(3)相关性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即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有效调控,能有效地实现最终目标。(4)抗干扰性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可控性相关性可测性抗干扰性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二)构成①操作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变动所直接影响的变量。主要是短期市场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②中间目标:是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金融变量。主要是长期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汇率。(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构成1、操作目标:(1)短期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再贴现率可测性强一定程度的可控性相关性因顺经济周期波动受到限制抗干扰性不足(2)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较强超额存款准备金:可测性、相关性较强,但可控性较弱(3)基础货币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较强(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构成2、中间目标:(1)长期利率优点:与经济活动水平高度相关,与经济周期正相关;其变动能反映货币与信贷的供求状况;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由中央银行加以控制。缺点:容易受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扰乱中央银行的判断相关性的复杂性利率的多层次性(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构成2、中间目标:(2)货币供应量优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高度相关经济的内生变量、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并直接作用于经济过程;便于观测,不会扰乱中央银行的判断;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缺点: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受一些因素(如金融创新)的影响日益降低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可控性中央银行控制能力:时滞问题:(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构成2、中间目标:(3)银行信贷规模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较强(4)汇率一些国家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些国家往往是一些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中央银行确定本国货币和另一个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并通过货币政策操作,钉住这一水平,以此实现最终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含义1、定义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2、构成(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总量性、全局性政策,也称传统货币政策工具(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结构性、局部性政策,央行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所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实施“定点”调控。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性、全局性政策,也称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政策1、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2、作用机制:(1)数量机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影响货币乘数(2)价格机制(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3)告示效应:影响居民与企业预期,使之配合或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需要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3、优缺点

优点:具有较强的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能力,快捷有力缺点:效力过强,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影响其效果;引起大众心理预期的强烈变化,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强制力;对各银行影响不一(超额准备金率较高的银行所受影响较小);能直接影响利率水平,但无法影响利率结构;金融脱媒现象的存在或出现;主动负债的拓展。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二)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拓展:数量(再贴现规模)与价格(再贴现利率)作用机制:①数量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②价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③具有预告效应(二)再贴现政策优点: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防止金融恐慌。缺点: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不具有强制性;市场利率与再贴现利率之间的差异会引起再贴现的波动;告示作用有局限性;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发挥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公开市场政策1、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2、政策目的:防卫性目的(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主动性目的3、作用机制数量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价格机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货币供求与有价证券理论价格公式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公开市场政策1、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2、政策目的:主动型:货币政策转向防御型:维持既定货币政策3、作用机制数量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价格机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货币供求与有价证券理论价格公式(三)公开市场政策4、优点:控制得当,较小的规模较小的步骤主动性操作,经常性连续性操作,伸缩性,逆转性操作迅速,不存在延误。5、缺点:作用细微,强制影响较弱预告效果不大,其他市场的存在会减少其影响存在一定时滞,需要商业银行和市场的配合。6、前提条件:发达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规模庞大;央行实力;其他工具的配合7、我国的现实制约: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余额有限

现实的选择与创新: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现券买断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现券卖断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基本操作

经济形势政策工具通货膨胀(总需求>总供给)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存款准备金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局部性政策,央行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所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一)间接信用控制1、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信贷购买消费品对象、首付比率、消费信贷最长期限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首付款额度、证券保证金比率3、不动产信用控制放款最高限额、最长期限;首付比率4、优惠利率5、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二)直接信用控制1、利率控制:

Q条例2、信用配额管理指令性信贷计划、指导性信贷计划3、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4、直接干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5、特别存款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央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面谈,以劝告其遵守政策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工作会议、吹风会议2、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情况、物价走势、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贷款重点投向和数量变动,并要求其执行。例如:2004年4月27日,银监会发布“窗口指导”,通知各商业银行不要在5月份来临前突击发放贷款。此次突击停贷行动表明,中国政府决心让经济减速。随即国务院发出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等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及以上。此举无疑是希望从源头上将银根抽紧,遏制过度投资。3、金融宣传附录:我国采取过的货币政策工具★1984-1994年:☆贷款计划:规模控制;再贷款额度控制;☆存款准备金;☆利率管制;☆再贴现。★1995年后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贷款规模控制从逐步缩小到完全取消;☆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再贴现业务得以长足发展;☆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和间接信用指导。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再贴现政策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长期市场利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作用实现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1、商业银行机构传导途径间接金融格局下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央行→商业银行→厂商、居民→货币政策目标2、金融市场市场传导途径直接金融格局下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央行→金融市场→厂商、居民→货币政策目标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支出→国民收入货币政策效果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支出↓国民收入↓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2、托宾的Q理论Q=企业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货币供给→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值→投资→国民收入关注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货币供给↓利率↑投资↓股价↓国民收入↓托宾Q值↓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3、早期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给→总支出→投资→国民收入短期内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物价,长期只影响物价货币供给↓总支出↓投资↓国民收入↓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4、信贷传导机制(1)对银行传导机制的研究货币政策操作→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货币→贷款规模→投资→国民收入(2)对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研究货币供给→利率→企业股价、企业现金流→银行信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规模→投资→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紧缩超额准备金↓投资↓货币派生↓国民收入↓贷款规模↓货币供给↓利率↑投资↓股价↓现金流↓贷款规模↓国民收入↓信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5、财富传导机制货币供给→股价→财富→消费→国民收入资本市场具有传导货币政策的能力货币供给↓股价↓消费↓国民收入↓财富↓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6、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传导机制货币供给→利率→本币汇率→资本流动、净出口→国民收入资本自由流动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货币供给↓利率↑净出口↓国民收入↓本币↑资本内流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一、概述1、含义: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2、衡量:(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时滞长则货币政策效应弱(2)货币政策数量效应货币政策效力的大小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成本高低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1、内部时滞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需要采取对策加以矫正开始,直至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为止的时间。内部时滞时间较短:2至6个月(1)认识时滞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央行获取资料、取得明确认识、决定开始研究对策的时间。(2)行政时滞对策研究到决定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之前的时间。

央行独立性越强行政时滞越短(一)货币政策时滞2、外部时滞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到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1)中期时滞也称信用市场时滞,从央行采取行动到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时间。取决于金融机构反应及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一般为2个月左右。(2)外部时滞(狭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产生反应(利率、货币供应量)到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之间的时间。①决策时滞:厂商、居民改变投资、支出决策的时间②生产时滞:支出改变到生产、就业、物价等目标发生变化的时间

时滞长、不可控,通常为4至20个月之间(一)货币政策时滞内部时滞外部时滞(广义)中期时滞外部时滞(狭义)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生产时滞现象发生研究对策实施政策金融变量变动投资、支出变动宏观经济变动货币政策时滞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二)货币流通速度V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与实际收入成正比例。货币流通速度一般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三)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预期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原因:-各经济主体会迅速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并很快地作出反应和对策。-货币政策取向和操作力度透明度的提高,使经济主体准确预测政策效果成为可能。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四)其他经济社会因素1、金融制度的变迁2、社会信用体系3、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货币政策是否会影响产出(是否中性)1、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观”货币数量增减仅仅引起物价升降,货币是笼罩在实质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不影响实质经济,货币政策无效。2、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有效需求不足时,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降低利率,继而扩大投资与消费(扩张总需求),从而提高产出水平。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是货币政策有可能陷于无效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3、货币主义的短期有效理论货币政策短期有效货币政策长期中性4、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预期之外的货币政策具有有效性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四、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1、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使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1)松财政、松货币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严重萧条(2)紧财政、紧货币适用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3)松紧搭配可针对内外均衡的矛盾、结构形矛盾松财政、紧货币:国内需求不足与国际收支逆差同时存在紧财政、松货币:通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同时存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

景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具

策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