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淳安县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Ⅰ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保护好文化地标,守住乡愁。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乡土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可从基层做起,然后再到乡镇、县区。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经费中划拨出乡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来修缮保护乡村的文化地标。同时,也应建立村民、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提高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资金基数。此外,还要加大对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材料二: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我们还可以借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动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比如,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使人们得到“真”的享受、“善”的启迪、“美”的震撼,并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但它偏离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乡土文化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借助乡土文化的东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实。(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摸清家底、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乡土文化地标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B.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好保护。C.乡村美景、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独特的乡土文化,能够给予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体验,满足现代人共同的审美需求。D.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乡土文化在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找依据。B.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主体及所有者应该承担的保护义务,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遭拆毁,从而让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C.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最终使“我”变成为“我们”。D.古北水镇、乌镇等特色小镇拔节而生,体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范本。(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符号的一项是A.城阳区的胡峄阳故居B.胶州市的胶州大秧歌C.平度市的天柱山“魏碑”D.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一、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旧院付秀莹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也许有一天,我想了,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掏蚂蚁窝,粘知了,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吮着指头,仰着脸,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纯净,清澈,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怎么说,闲散,乐天,也懦弱,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聚到旧院,可是,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冷酷,自私,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宽阔,轩敞,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困顿,微茫的喜悦,都在这里了。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C.“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3)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4)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乡村,是我们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二、古文言文阅读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劝学(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续师说(黄宗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B.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C.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D.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骐骥”为骏马,“驽马”指劣马。“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B.现代汉语中“学者”一般指学识渊博的人,但在古代有“求学的人”的意思,《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续师说》中“以待后之学者”两句的“学者”意思相同。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巫”在古代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兼有“医”的功能。“巫医乐师百工”在当时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者。D.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王则是面向北方朝拜。文章中“受其北面”指老师接受学生的敬师之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节选片段从积累、坚持、专心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方法。其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学习同时涉及品德方面。B.《师说》节选部分以几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对“是故圣益圣C.韩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黄宗羲却“惟恐其传”,主要是担心无才无德者为师之风蔓延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用心一也。②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5)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三、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小至①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①《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有动态美的两句是:,。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③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表达自己旷达之情的句子是:,。⑤《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句子是:,。五、语言文字运用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看上去就很____,呈现出____。中午或是傍晚,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1)依次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C.“呀……”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D.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那洪亮又有点凄凉的叫声“布谷布谷……”。(3)比喻具有生动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五、语言文字运用(二)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家应该都有切身体会,在吃完辣椒以后,肠胃会有发热的灼烧感。这是因为辣不是一种味觉,但适当吃辣椒①。有文章也对辣椒摄入量与胃癌发病风险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亚洲人中大量食用辣椒与胃癌的发生休戚相关所以,对于喜欢吃辛辣食物的朋友们来说,吃辣椒可以,②。另外,国内的一项研究也指出辣椒摄入量与中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呈负相关,适当吃辣椒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即便是抛开研究结果,对于需要控制血压的人群来说也是建议食用的。(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逻辑合理,不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文字。六、写作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材料二: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上述论述给了你怎样的思考与启示?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保护好文化地标,守住乡愁。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乡土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可从基层做起,然后再到乡镇、县区。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经费中划拨出乡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来修缮保护乡村的文化地标。同时,也应建立村民、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提高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资金基数。此外,还要加大对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材料二: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我们还可以借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动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比如,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使人们得到“真”的享受、“善”的启迪、“美”的震撼,并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但它偏离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乡土文化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借助乡土文化的东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实。(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摸清家底、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乡土文化地标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B.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好保护。C.乡村美景、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独特的乡土文化,能够给予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体验,满足现代人共同的审美需求。D.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乡土文化在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找依据。B.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主体及所有者应该承担的保护义务,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遭拆毁,从而让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C.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最终使“我”变成为“我们”。D.古北水镇、乌镇等特色小镇拔节而生,体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范本。(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符号的一项是BA.城阳区的胡峄阳故居B.胶州市的胶州大秧歌C.平度市的天柱山“魏碑”D.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解答】(1)B.缩小范围。原文“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浮雕石刻、名人墓穴等”可知、旧戏台”。故选:B。(2)A.逻辑错误。原文“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比如,‘问我祖先来何处;老家名字叫什么,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B.逻辑错误。原文“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不管是私人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可见,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问题。C.曲解文意。原文“与此同时,从而形成文化认同牢固基政治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D.正确。故选:D。(3)B.原文“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亭台楼阁、家族宗祠。故选:B。(4)①原文“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护好文化地标,守住乡愁”,就能守住乡村文脉;②原文“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亭台楼阁、家族宗祠,进而论述了乡土文化地标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③原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最后分析乡土文化地标面临的危机。答案:(1)B(2)D(3)B(4)①文章首先提出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②进而论述了乡土文化地标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③最后分析乡土文化地标面临的危机。【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一、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旧院付秀莹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也许有一天,我想了,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掏蚂蚁窝,粘知了,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吮着指头,仰着脸,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纯净,清澈,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怎么说,闲散,乐天,也懦弱,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聚到旧院,可是,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冷酷,自私,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宽阔,轩敞,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困顿,微茫的喜悦,都在这里了。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C.“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3)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4)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乡村,是我们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独特意象,分析作品情感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不同句子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语言艺术,探究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B.“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被寄养的原因是家庭败落,而且大姨对被寄养也是成人以后才不满。(2)D.“新的希望”有误,狭仄”,以及旧院所承载的乡村回忆的“远去了,都难以体现“新的希望”。(3)第一处“春天,枣花开了,很繁华了,累累的果实,藏也藏不住,简直馋得很,仰着脸,摘了枣子。我们锐叫着,笑。每年秋天,装在陶罐里,呈现出果实累累的景象,抒发出童年的美好回忆。据说,我舅要刨掉它,粮食都不好晒。枣树更茂盛了,如雪,繁华一片,一不小心,描写了枝繁叶茂的枣树,呈现出人情,突出家人对枣树态度的转变。(4)“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很老了。春天,雪白的一树。到了秋天,在茂密的枝叶间,语言清新优美,凸显出不一样的生活味道,温暖,让人昏昏欲睡。姥姥坐在炕上,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文化氛围。“秋天,风一吹,啪嗒一声闷响。醉枣。那个坛子,到哪里去了,走了这么多的路。香醇,那真是旧院的醉枣,都远去了,表达出不一样的生活情感和人生感慨。“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叫旧院呢,我一直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她来看望姥姥,大姨说,那么多姊妹。姥姥一时气结。她再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些句子中流露的核心主题词为“乡村”“自然”,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答案:(1)B(2)D(3)第一次叙写中枣树茂密繁华,果实累累,抒发了“我”童年旧院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开花结果,生活,抒发了“我”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4)语言的诗性美。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对姥姥等亲人的情感抒发,语言优美。意境的诗性美。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阳光等环境,构造出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情感的诗性美。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表达了丰厚深沉的情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愫。题材的诗性美。乡村,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文言文阅读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劝学(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续师说(黄宗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B.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C.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D.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骐骥”为骏马,“驽马”指劣马。“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B.现代汉语中“学者”一般指学识渊博的人,但在古代有“求学的人”的意思,《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续师说》中“以待后之学者”两句的“学者”意思相同。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巫”在古代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兼有“医”的功能。“巫医乐师百工”在当时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者。D.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王则是面向北方朝拜。文章中“受其北面”指老师接受学生的敬师之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劝学》节选片段从积累、坚持、专心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方法。其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学习同时涉及品德方面。B.《师说》节选部分以几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对“是故圣益圣C.韩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黄宗羲却“惟恐其传”,主要是担心无才无德者为师之风蔓延D.黄宗羲使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用心一也。②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5)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明复坐则立”和“升降拜则扶之”这两句是说明石守道如何对明复行老师礼的,所以这两句之间要断开;“也”和“故”在本句中都是虚词,且“也”往往放在句子的结尾而“故”做虚词的时候往往放在句子的开头。译文:明复坐着的时候,进出都扶着老师,像这样一般看重,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故选:A。(2)B.“《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和《续师说》中‘以待后之学者’两句的‘学者’意思相同”表述错误。后一句“学者”指学识渊博的人。故选:B。(3)B.“《师说》节选部分以几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是对‘是故圣益圣。“圣益圣”指圣人通过从师学习更加圣明,其出于此乎”至普通人通过从师学习成为圣人,因此没有使用反复。故选:B。(4)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下,因为,数词活用作动词。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却能向上吃到泥土,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②“籍”,依靠,关心,办理丧事,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也就不是过错了。(5)《师说》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乐师,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百工。《续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业之未精,则非师矣,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弟子云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分析,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精通学业,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还不如童子之师,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技能、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结合“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以待后之学者,北山的意思,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答案:(1)A(2)B(3)B(4)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②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也就不是过错了。(5)①韩愈所处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非常严重,强调存道者皆可为师,很多人学业不精,因此黄宗羲强调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同时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参考译文:《劝学》荀子堆积土石成了高山;汇积水流成为深渊;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也不足十步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强健的筋骨,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螃蟹有六条腿,但是没有蛇,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师说》韩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谁能没有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就始终不能解开,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以他为老师,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拜他为老师,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无论高低贵贱,道理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古代的圣人,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圣人更加圣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选择老师来教他,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那些儿童的老师,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乐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问他们,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就觉得羞耻,就近乎谄媚了!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乐师,君子不屑一提,这真是奇怪啊!《续师说》黄宗羲呜呼,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老师;不懂得道理,有疑惑却不能解答。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称“老师”称“弟子”等等,教给他们句读,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也就不是过错了,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巫医、百工。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没有弄清、文章。年轻识浅的人,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世上没有孔子。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哎!真是太奇怪了,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过去孙明复做老师。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石守道一定站着,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北山的意思,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避开师名而不去做!我年纪大了,只想当一个弟子啊,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反推韩愈的意思,作为推辞的理由吧。【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三、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小至①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尾联具体内容和诗人生活处境进行分析。【解答】(1)C.“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充满生机”错误,是虚写。(2)诗的尾联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所以诗人教儿斟酒。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答案:(1)C(2)①冬至这一节气即将到来和眼前的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想到异乡和故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译文:天时人事,转眼又到冬至了,天气日渐回暖。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抽出新芽,好让梅花开放,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小儿斟上酒来。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心情也比较舒畅,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但云物不殊,举杯痛饮。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点评】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四、名篇名句默写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①《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有动态美的两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表达自己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⑤《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注意识记。【解答】故答案为:①鹰击长空鱼翔潜底(重点字: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繁)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知)【点评】理解性默写注意要点: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6.要注意语句出处。五、语言文字运用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看上去就很____,呈现出____。中午或是傍晚,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1)依次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D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C.“呀……”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D.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那洪亮又有点凄凉的叫声“布谷布谷……”。(3)比喻具有生动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分析,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的时候要侧重于分析,准确理解即可。【解答】(1)第一空,修饰“夏日的新荷”,此处可填“绿意盎然”,春意盎然。第二空,结合“夏日的新荷,可填“赏心悦目”、愉快。第三空,结合“夏日的新荷,此处可填“勃勃生机”,有着蓬勃发展的趋势。(2)原文两个双引号均是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引号内的词为拟声词;B.表示引用;D.突出引号内的拟声词。故选D。(3)本题干要求“比喻具有生动性”,要从生动性角度进行分析,把小青蛙的皮肤的条纹比喻成黑黄条纹套衫,非常活泼生动、蹬、跃”相呼应。答案:(1)绿意盎然赏心悦目(2)D(3)①本句把小青蛙的黑黄肤色比作穿着的黑黄条纹套衫,十分生动。②能突出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与下文小青蛙的一系列动作相呼应。【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五、语言文字运用(二)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家应该都有切身体会,在吃完辣椒以后,肠胃会有发热的灼烧感。这是因为辣不是一种味觉,但适当吃辣椒①。有文章也对辣椒摄入量与胃癌发病风险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亚洲人中大量食用辣椒与胃癌的发生休戚相关所以,对于喜欢吃辛辣食物的朋友们来说,吃辣椒可以,②。另外,国内的一项研究也指出辣椒摄入量与中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呈负相关,适当吃辣椒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即便是抛开研究结果,对于需要控制血压的人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