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题西林壁》教案

教材简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一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诗饱含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在于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题”“壁"“缘”字的写法。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和韵味。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庐山瀑布图片。学生背《望庐山瀑布》。

2.师:这是李白笔下的庐山美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古诗。

3.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几天时间游览庐山,还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师板书,学生书空。强调“题”字写法。(出示图片,学生看图片质疑)学贵有疑,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师介绍题壁诗,出示题壁诗图片。

走过名山大水,文人墨客留下了绝美的文笔,这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学们我们也要去游览祖国的壮美山河,但要注意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读诗先解题,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题:书写,题写的意思。(板书:结合注释)

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题目的意思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知作者。(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关于苏轼你们知道些什么?)生介绍完,师指名读苏轼的简介。

三、初读古诗,感受庐山奇景。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读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读为首,现在请大家自由将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评价。

2.再读古诗。(一首古诗只读准确、读通顺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现在大家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听的过程中画出节奏。)生读,听节奏。(注意韵脚要读饱满)评价。

四、精读古诗,感悟人生哲理。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说感受,例如雄伟壮观、千姿百态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出示前两句诗,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的?请大家画出来。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三组反义词)

2.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景物?(山岭、山峰)出示山岭和山峰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山岭,哪个是山峰?眼前的山岭和山峰你能用上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吗?(写一写:用两字或者四字词语形容,写在旁边。)板书:积累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批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大家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岭和峰的旁边)

3.明诗意:你是如何理解前两句诗?(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那各不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

远看庐山(师):群山环绕,郁郁葱葱……(生)

走近庐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

抬头仰望:庐山高耸入云……

4.师总结:同样的山,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景物却变化多端?(角度不同,景色不同)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各不同"。

描述完总结,PPT出示诗句:教师引读以下内容。

5.师:在李白的眼中庐山是——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白居易的眼中庐山是——-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庐山是——生: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出示PPT师生对读)

6.师:能欣赏到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仅仅因为他站得角度不同吗?

预设:还缘于他连续细致地观察。(板书:细致观察)连续细致的观察就是我们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要素。

7.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吗?(学生举例:可以回忆课文《画杨桃》《盲人摸象》(摸到腿就说是柱子,摸到耳朵就说是大蒲扇。)教师可引导学生全面评价一个同学,看到优点和缺点。)

8.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大文豪苏轼仅仅用了14个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同。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前两句。

过渡语:诗人苏轼多角度欣赏了庐山美景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只缘身在此山中)逐步出示。

9.如何理解这两句诗?(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哪个字是“因为”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看注释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意。

(2)解析“缘"字,指导书写。(大家觉得书写“缘”字应注意什么?)缘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以上词语应该选哪种解释。

(3)面目是什么意思?(样子)身?(自身,自己,这里指诗人)连起来的意思是?

(4)谁会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反过来试试:“因为……所以……”

(5)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的全貌呢?(预设:视野太窄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一样)那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貌呢?

预设:(高处、低处、近处、远处,多角度连续观察,还要置身山外整体观察)

师:诗人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正如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悟出这样的一个道理,像这种诗就叫哲理诗,一起来读一读。

(6)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哲理诗,出示《游山西村》学生自由读,齐读。

(7)小组讨论:《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对你有所启发,在生活中你有过真实的体验吗?举例来说一说。

【景中有理】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生读)诗中有景,景中有理,让这首诗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吧!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题西林壁》这首诗既写景,又告诉我们一个深刻哲理。他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继承并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搜集苏轼其它几首题壁诗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结合注释

积累批注

细致观察

联系生活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新课程标准》有关第二学段学习古诗词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且能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首先,我以庐山瀑布的图片导入,学生在诵读《望庐山瀑布》后激起学生学习写庐山古诗的兴趣。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质疑诗题时,顺势讲解什么是题壁诗。并让学生明白题壁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关于作者学生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教师作以补充,丰富了学生对题壁诗的认知。

其次,在读中整体感受庐山奇景。让学生说出对庐山的整体印象(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明白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的?看到了什么景物?接着引导学生辨别山岭和山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大致说出前两句诗的含义。并让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庐山各个角度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景物。拓展在其它诗人的眼中庐山的形象,学生对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学生举例说在生活中遇到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一样的事物,如《画杨桃》《盲人摸象》等故事。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生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紧接着全班交流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最后引导学生领悟道理,拓展延伸。首先是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学生明白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出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点明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接着出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拓展延伸:出示《游山西村》,小组合作交流诗中哪两句对你有所启发?在生活中你有过真实的体验吗?举例来说一说。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意识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去诵读这一过程,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言简意赅的古诗中不仅有美景,更有耐人寻味的道理。最后师加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整节课轻松活泼,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并能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听说读写都能得到体现,尤其“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还原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我认为应该是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学生讲述《画杨桃》故事时,占用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