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_第1页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_第2页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_第3页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_第4页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020

CCSQ841

团体标准

T/NAHIEMxx-xxxx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StandardsofEmergencyDepartmentConstructionandEquipmentConfiguration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

目次

1总则................................................................................................................................................3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5

4医疗工艺设计................................................................................................................................5

5选址与规划布局............................................................................................................................9

6建筑设计........................................................................................................................................9

7医疗设备配置...............................................................................................................................16

8建筑设施设备..............................................................................................................................17

9检测验收......................................................................................................................................3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手术室及相关受控空间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雷度米

特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诺然美泰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肺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复旦大

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复旦大学附

属华山医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苏

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洁净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湖南太阳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山东亚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瑞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跨界筑(北京)文化传媒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钰、孙博怡、张美荣、王方、谈怡雯、岑建、黄林涛、刘鹏、

王灏霖、杨永梅、陈瓒、徐善祥、江利冰、吕晋栋、彭盼、蒋龙元、姚晨玲、王金地、张远

平、欧阳文麟、刘强、张亦静、牛维乐、孙海龙、宋方朴、章军辉、王坤、刘一、余波、宋

可鑫、陈利涛

1总则

1.1为满足急诊科医疗服务功能的需求,改善医院急诊科医疗就诊环境,科学

合理指导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制定本标准。

1.2急诊科是承担医院院前急救和急危重症首诊、抢救任务的临床科室。现代

急诊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医疗部门,可对急、危、重患者

实行一站式急救医疗服务。急诊科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接诊的患

者具有就诊随机、病谱多样和时效需求高的特点。

1.3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性质(公立、私立、中外合资、外资)医院中的急诊科

建设。

1.4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本标准。专科医

院急诊科建设可参照本标准。

1.5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宜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匹配,以保障急诊工

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1.6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其它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858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184《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36《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33《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751《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1039《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YS/T650《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

110-2021《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3.1急诊科:DepartmentofEmergencymedicine,缩写为ED,承担医院院前急救、

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和抢救任务的临床科室。

3.2急诊分区标准:Zonestandards,采取“三三二分区”的原则,根据急诊患者就诊

流程将急诊科分为三个区域:首诊区、留观区和住院区。首诊区细分为“抢救区”、“快速就

诊区”和“普通就诊区”;住院区包括急诊综合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

3.3红区:Redzone,是抢救区,为急诊科危重患者提供抢救诊疗的核心区,主要设置

有复苏、抢救和监护功能。

3.4黄区:Yellowzone,是快速就诊区,为虽然病情稳定但症状严重(如严重疼痛)

或各种病情原因需要尽快处理的患者提供诊疗的区域。

3.5绿区:Greenzone,是普通就诊区,为III级及IV级患者提供诊疗的区域。

3.6急诊手术间:Emergencyoperatingroom,为因病情紧迫,经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

在最短的时间内手术的用房,多用于创伤、急腹症、大出血、急性感染等。

3.7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在急诊科内为急

危重症患者进行综合性诊断、治疗、监护和处理的用房。

3.8抢救室:Rescueroom,为紧急抢救危重患者或临时手术的用房。

3.9观察室:Observationroom,为暂不具备住院条件,需根据患者病情输液或观察使

用的用房。

3.10急救通道:EmergencyAccess,针对急危重患者,给予最快最便捷的诊疗通道,

以争取时间,抢救生命。

4医疗工艺设计

4.1一般要求

4.1.1急诊科的医疗工艺设计应确定其医疗业务结构、功能和规模,以及相关医

疗流程、医疗设备、技术条件和参数。

4.1.2急诊科医疗工艺流程分为急诊科与医院其他医疗功能单元之间的流程和

急诊科内部的流程。

4.1.3急诊科的选址规划与建筑空间设计应满足急诊科医疗工艺设计的要求,包

括建设规模、功能使用、医疗流程以及医疗设备使用所需的建筑条件。

4.1.4急诊科的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应根据不同医院的定位要求研究确定,当无相

关数据时可参考下章节中提供的相关参数。

4.2急诊科医疗工艺设计与参数

4.2.1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置急诊科。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

务相适应的建设规模。

4.2.2急诊科应独立成区,应与医技、手术室、住院部有便捷联系。

4.2.3急诊科应符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相关标准。宜预留

一定的扩展空间。

4.2.4急诊科出入口应有足够空间满足应急救援和急救车循环的需要。并设有救

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

道。

4.2.5急诊科出入口宜有专门的空间设置洗消分检区,用于特殊情况(如疫情防

控、突发公共事件等)时,特殊(污染/感染患者)与普通急诊患者分开。

4.2.6急诊科应根据功能需要设置满足急诊患者诊疗流程中的所有功能。宜包

括:预检分诊区、候诊区、患者就诊区、抢救区(室)、复苏室、留观区、EICU、急

诊病房、洗胃室、清创室、治疗室、急诊检(化)验室、急诊超声室、急诊X线和CT

检查室、挂号室(处)、收费处、急诊药房、安保区、处置室、库房、杂用间、污物暂

存室、开水间及卫生间等。急诊科应设置其他辅助区域,包括办公室、示教室、更衣室、

值班室等。为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急诊科应依国家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相关要求设置,并宜具备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

4.2.7作为国家级或区域创伤中心的医院,宜根据创伤中心建设相关要求设置

创伤(外科)复苏室及急诊手术室。作为国家级或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医院,宜

根据建设相关要求统一设计和部署,并确定急诊导管室的设置。

4.2.8急诊患者采用4级病情分诊模式,以I、II、III、IV来表示。并根

据病情分级和资源调配方案,设置首诊区中的红区、黄区和绿区。

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如下表:

病情分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包括(但不限于):需CPR、紧急行气管插管、

Ⅰ濒危患者

快速液体复苏等,以及其他应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的患者。

Ⅱ危重患者病情有进展至生命危险和(或)致残危险者,任何NEWS≥7分的患者

有急性症状或急诊问题,但目前没有确定的危及生命或致残危险的患者,

Ⅲ急症患者

NEWS4~6分患者

症状轻微患者或非无明显症状患者,因为其他原因就诊的患者,NEWS0~3分

Ⅳ非急症患者

患者

注: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上调一级。有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危重程度上调一级

4.2.9应将I级、II级患者应分诊至红区。根据III、IV级患者的病情安

排其在绿区或黄区的相应(科室)诊间就诊。

4.2.10转运Ⅰ级和Ⅱ级急诊患者住院时应由急诊医护人员护送至住院病房,并完

成床旁交接。转运途中配备便携式抢救设备,包括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氧气供应装置、

简易呼吸器等,必要时配备转运呼吸机、负压吸引装置等。

4.2.11普通就诊区宜设通用诊室和专科诊室。通用诊室用于处理常规急诊患者

(宜以序号标识诊室名称);专用诊室为需要特殊设备的各个专科提供诊疗条件,如妇

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4.2.12急诊抢救室宜按照急诊科每日就诊患者不低于4%的规模设定抢救床位,

每床净使用面积宜不小于12㎡,每床建筑面积不宜小于30㎡。没有条件单独设立洗

胃室的医院,洗胃功能可以安置在抢救室中。

4.2.13急诊留观区宜根据急诊日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留观床位数,观察床位

数宜为日急诊患者数的8-12%,或占医院总床位数2-3%。医院可根据本地区患者情况

及医院需求做上限调整。急诊患者留观时间不宜超过72h,之后应根据病情离院、住院

或转院。

4.2.14急诊住院区包括急诊综合病房和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急诊综合病房是医院专科住院病房的补充,急诊综合病房床位数不宜

少于日急诊患者人数的8%-10%或占全院床位总数的5%,病房设置满足《综合医院建筑

设计规划》GB51039-2014中相关要求。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应按照急诊医疗自身特点和急诊危重患者救

治需求配置。EICU主要收治红区分流的CPR后患者、严重创伤和中毒患者、其他需要

住院诊疗的急重症患者。EICU床位数宜不少于急诊患者日就诊人数的4%,并且宜不低

于6床。空间布局需满足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和危重患者抢救需要。

4.2.15急诊科辅助区域宜设医务人员独立出入口。出入口应满足从院区的其他区

域直接进入相对集中和独立的医务办公值班区域,并在区域的入口处就近设置通过式更

衣间。急诊手术室、急诊EICU等工作区域的出入口宜符合手术中心及重症监护室等相

关要求。医护人员卫生通过后,进入工作区域;完成医疗业务工作后,应通过卫生通过

或更衣间返回医务办公值班区域。

4.2.16急诊科洁净物品可通过公共通道运送到急诊的各个区域,在各个区域中应

设立清洁物品的二级库房,便于分区管理使用。

4.2.17急诊科的各个区域应设立污物暂存间(区),急诊医疗区生活垃圾和医疗

垃圾应分开设立不同的暂存间(区)。污物应先集中到各个污物间(区)暂存,后统一

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库或者垃圾中转站。

4.2.18急诊科各区域及房间功能关系图如下:

5选址与规划布局

5.1规划布局与功能

5.1.1新建医院宜预留应急救治场地,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结合未来发展用地合

理规划,在满足功能和安全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组织院区各建筑区位,且保证一定

的面积和日照条件。

5.1.2急诊科宜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与急救车方便到达的部位。设置直升机停机

坪时,宜与急诊科之间设置急救通道。急诊科与门诊部可设有便捷联系。

5.1.3急救门厅应方便急救车停靠,抢救室应临近门厅,便于到达,沿途地面执

行无障碍设计且有明显指引标志。抢救室宜靠近分诊处和急诊手术室,以便最短距离抢

救。

5.1.4急诊科外宜设立筛查区(间)或隔离病室(区)。至少设置一间配有独立

卫生间的标准隔离观察间、儿科观察室。隔离室(区)或隔离单元宜设单独出入口,入

口处设缓冲区及就地消毒设施。

5.1.5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宜选在急诊科较中心位置或相对独立的单元。

5.2交通组织规划

5.2.1急诊科宜设置独立的急救车出入口,临近城市道路。急诊科入口应形成环

形道路,避免拥堵。宜设置急救车专用停车位。

5.2.2急诊科入口需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

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5.2.3条件允许可设置儿科急诊独立出入口。急诊人行出入口与急救车行出入口

宜可分开设置,并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中的相关规定。

5.2.4急诊入口邻近处可设置社会临时车位或快速下车区,为患者和照顾者提供

紧急临时停车服务,也方便行动不便患者或残疾患者快速下车。

5.2.5急诊出入口应设置雨棚,入口可为自动门,门宽不小于1.8米,方便推床。

5.2.6有条件的可设直升机停机坪,需符合国家相关航空医疗运输管理规范和标

准。停机坪需与急诊科设置急救通道。

6建筑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急诊科可设首诊区、留观区和住院区,并设配套的相关辅助用房;

6.1.2急诊科应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急诊科抢救区宜

与关联度高的医技科室如手术部、ICU、检验科、影像科、DSA等医疗部门有便捷通道,

并应当为急诊患者转入住院治疗设计便捷路线。

6.1.3大型医院可按急症危重的不同程度将首诊区划分抢救区(红区)、快速就

诊区(黄区)、普通就诊区(绿区)。配置必要关键抢救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形成专用

医技核心区,其余各区围绕其布置。不同分区之间宜有高效便捷的医患联系通道。

6.2建设规模

6.2.1急诊科建设规模应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目前建标110-2021)标准

实行。

6.2.2急诊科建设规模按医院总床位数量应分5个级别:200床以下,200-499

床,500-799床、800-1199床和1200-1500床。

6.2.3急诊科床均面积宜符合下表规定:

综合医院建200床以200-499床500-799床800-1199床1200-1500

设床位规模下床

急诊科床均3.3%-6.6%3.39%-6.78%3.48%-6.96%3.42%-6.84%3.36%-6.72%

建筑面积

注:1500床以上的医院,参照1200床-1500床床位规模的建筑面积标准执行。

6.3急诊科分区

6.3.1急诊科常用的布局方式有集中布局方式、多层次分区布局,且应遵守以下

原则:

集中式布局适用于小规模急诊科设置,日诊疗量少,减少分诊环节,诊疗

区和候诊区直接与分诊大厅相连,通过大厅将患者分流到各个诊区,布局紧凑,流线便

捷。

多层次分区布局适用于大规模急诊科设置,日诊疗量大,根据患者诊疗流

程,进行空间递进设计,通过医疗主街串联各个功能检查区,可在一些节点上向上,向

外拓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条件的可在某些节点上置入户外庭院,各科室围绕

庭院布置增加通风采光。

6.4公共区域

6.4.1可设置候诊、卫生间、安保、120值班室等用房和为患者服务的公共设施

室等用房。

6.4.2急诊科可分设急诊、急救大厅;并设置通往室外的专用出入口及通道。

6.4.3宜设置坡度小于1:20的平坡出人口为急诊的主要出入口,出入口地面应

平整、防滑,设有无障碍出入口的上方可设置雨棚。

6.4.4大厅入口部应设预检分诊区,面积不小于45平米,有显著标识,空间宽

敞、明亮、通风,可配备商业设施、候诊椅、饮水器、充电设备,方便患者及陪护人员。

候诊区在设置正常座椅的时候,要预留轮椅、推床停留空间,一般大于10平米。避免

轮椅停留在通道上的不安全感以及造成的交通拥堵。

6.4.5室内通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净宽宜不小于2.4米,并设置扶手。

6.4.6公共卫生间尽量靠近公共区域,宜设儿童洁具。

6.4.7急诊科每层公共区域宜设置至少一处母婴室,并靠近公共卫生间。

6.4.8急诊科供患者和污物使用的电梯,可作为病床电梯。

6.5诊疗区:

6.5.1抢救区(红区)

抢救监护区应设置抢救室、洗胃室、复苏室等,二级以上医院宜设置急诊

手术室(或急诊清创室)、EICU及配套用房。设置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其用

房可设在此区或就近设置,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抢救室应直通门厅,有条件时宜直通急救车停车位,门的净宽不宜小于

1.2m;设置移门时,门的净宽不宜小于1.4m急救的主要出入口宜设无坡度出人口;

抢救室抢救单元和抢救床位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及实际需要确定。抢救室内

宜设抢救床位、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等。急诊流量较小的医院的治疗室、处置室也

可与留观区域、EICU区域合用。

抢救室每床净使用面积宜大于20m²;抢救床的四周都应留有足够空间,

平行排列床位的间距宜≥1.5m。抢救床沿与墙面的距离宜≥1.0m,床与床之间宜设置分

隔帘。

急救复苏室和洗胃间宜在抢救室内独立设置,面积宜不小于20m²;

每个抢救单元应设氧气、吸引、压缩空气等医疗气体的管道系统终端和多

功能电源插座。

设置急诊手术室宜与抢救室相邻,面积宜大于25m²,并设立配套的准备

间和污物暂存间等用房。

6.5.2快速就诊区(黄区)

黄区患者虽然病情稳定,但症状严重(如严重疼痛)或因各种病情变化需要尽快处理

提供诊疗的区域。该区域可独立设置,也可依据医院具体情况设置在红区或留观区内。

6.5.3普通就诊区(绿区)

普通就诊区首选诊间方式,在应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采取开放性诊桌

方式。

急诊诊室面积不宜小于12m²,宜采用门净宽1.2m的单门或门净宽1.3m

的子母门;诊室内设置按门诊常规诊室设置。妇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根据

不同专科特点设置妇检床、综合治疗台等检查治疗设施。

6.5.4留观区

急诊留观区可区分成人与儿童,并设配套的配液间、治疗室、处置室、库

房等。急诊留观空间规模应根据医院输液流量确定,当急诊留观与门诊输液共享空间设

置时,宜规划好不同患者的就诊流线。

6.5.5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EICU宜自成一区,可邻近抢救室设置,也可在急诊区域独立设置;

EICU应根据不同医院等级和医院实际需要设置不同规模。内部功能用房

包括重症监护床单元、隔离单间、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污物污洗间、设备间、谈

话间、库房、办公用房、值班用房等。根据不同规模,选择与抢救室部分用房共享,或

根据需要全部完整设置。

6.5.6医技区

宜满足急诊应急诊治和绿色通道的医技检查服务要求,宜设置放射、超声、

心电等检查,CT、MRI、DSA、内镜检查可一体化设置或设有便捷通道。

急诊区域内宜设置急诊检验,并与医院检验科设有快捷标本传送通道。

6.6诊疗辅助区

6.6.1宜设置急诊大厅、自助服务、挂号、缴费、急诊药房、采血和配备为患者

服务的公共设施室等。

6.6.2护士站、挂号、取药、预检、导诊及采血和采集其它标本等对外公共窗口

宜设置低位服务设施。

6.7辅助办公区域

6.7.1办公室

医护办公用房宜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办公室宜有避免直晒和眩

光措施。

办公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主任办公室净面积不宜小于10㎡,

室内除工位外还要布置沙发等用于接待用;办公室净高不宜低于2.6m。

6.7.2会议示教室

会议示教室可分设中、小会议示教室,小会议示教室使用面积宜为30㎡,

中会议示教室使用面积宜为60㎡,每人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8㎡。

会议示教室平面长宽比不宜大于2:1,宜有扩声、放映、多媒体、投影、

灯光控制等设施,可有隔声、吸声和外窗遮光措施。

6.7.3更衣、值班、茶歇、库房、卫生间

医护更衣、卫生间宜靠近医护出入口处,可按照使用人数需求确定更衣室

大小,设置相对独立的卫生洗手、卫生间、更衣间、淋浴区以减少相互影响。

值班室宜设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单元式值班室,卫生间宜直接对外通风采

光,条件不允许时,可有机械通风措施。

茶歇区作为医护工作人员集中休息、就餐空间可根据急诊区域面积、规模、

使用人数确定面积。

6.7.4有科研、教学任务的用房应遵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置。

6.8建筑与装饰

6.8.1急救区的装修宜充分考虑便于清洁、防静电和防火的要求;病床之间、病

床与中心工作站之间尽可能保持视觉通透,病房之间可使用半玻式隔断,中间装配窗帘

便于观察。

6.8.2辅助区域的门可为木质门,其他区域皆宜为非木质门,门上宜有观察窗。

其他推拉门和污物处理区的平开门皆宜有自动开关,并应有“断电即开”功能。抢救区

进出的门,净宽不宜小于1.4m,当采用电动悬挂式自动门时,应具有自动延时关闭和

防撞击功能,并应有手动功能。

6.8.3患者卫生间地面应平坦,坐便器旁应设输液挂钩和安全扶手,应有报警按

钮。

6.8.4建筑装饰应遵循不产尘、耐腐蚀、耐碰撞、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

防火要求的原则。宜进行装配化施工安装。儿科急诊用房的装饰应体现儿童就诊特点。

6.8.5急诊各区墙面上的设置的插座、开关、各种柜体、观片灯等均宜嵌入墙内,

踢脚不应突出墙面,墙与地面交界处宜做成圆角。患者经过的走廊应设防撞带。

6.8.6抢救区两床之间宜设活动硬屏风式隔断

6.8.7抢救区装饰材料应采取防静电措施。所有饰面材料的表面电阻值应在106

Ω~1010Ω之间。

6.8.8急诊噪音控制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留观区的噪音不要超过白天

45dB(A),傍晚40dB(A),夜晚35dB(A)。地面覆盖物、墙壁、天花板应尽量采用高吸音建

筑材料。

6.8.9房间墙壁材料应遵循以下要求

卫生间、污洗间等相对湿度超过80%的房间墙壁应采用瓷砖或其他防水防

霉材料;

污物处理区的墙面和地面均应采用耐清洁和消毒的材料,墙壁可采用无机

抑菌性材料;

抢救区、检验区及其桌柜等可能被污染以及需要手触及的局部表面宜用无

机抑菌性材料;

候诊区墙面宜采用耐清洁、抗碰撞材料;

使用防水防霉涂料的,应根据使用情况定期复涂;

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的有关规定。

各类用房的面积、净高和走廊的宽度以及无障碍要求,除本标准有规定外

均应遵循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和有关专业标准的规定。

装饰色彩针对不同候诊人群的特点,候诊区空间的色彩也宜有所不同。采

用不同的色彩,可起到功能分区和引导病人的作用,又可增强病人的正向心理感知。诊

室宜采用浅色调,以米黄或白色为主,能舒缓患者情绪,检查是色彩宜采用暖色系,营

造出自然温馨的室内环境,留观病房色彩宜与当前家庭装修常用的色泽相同,一般用浅

色系,色调平稳。

7医疗设备配置

基本设备应配置中心供氧设备、中心负压吸引设备、医用冰箱、空气消毒机、床单元

臭氧消毒机、多功能抢救床、查体床、清创床、听诊器、手电筒、体重计。

三级综合医院或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可移动无影灯、多功能清创仪等。

监护设备应配置耳温仪、多功能监护仪、便携式转运监护仪、便携式小脉氧、电子血

压计。宜配置有创血压监测设备。三级综合医院或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

PICCO、床边ACT监测设备、颅内压监测仪、脑电图监测仪、脑功能监测仪、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气囊压力持续监测仪、肺生物电阻抗成像设备、连续

经颅多普勒成像设备。

救治设备应配置输液泵/微量泵、有创呼吸机、无创和便携式转运呼吸机、除颤仪、

洗胃机、心肺复苏仪、可视喉镜、体温管理设备、雾化器、振动排痰仪、电

子止血带等。宜配置纤维支气管镜、高流量吸氧设备、主动脉球囊阻断设备、

ECMO设备、快速加温输液设备。三级综合医院或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

床边血液净化、临时起搏器、电子胃镜、肠内营养泵、振动筛孔雾化器、呼

吸振荡排痰设备、主动脉球囊反搏设备等。

诊断设备应配置心电图机、床旁超声机、POCT设备(应至少配置床边血气、胸痛5

项、血糖仪)等。三级综合医院或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凝血功能监测仪、

血栓弹力图、酮体监测等POCT设备、床边X线。

转运设备应配置转运床、转运箱、转运板、平车、轮椅、担架。

防护设备三级综合医院或有需求的医院可以配置生物安全柜。

其它宜配置有线/无线通讯设备,三级综合医院或有需求的医院宜配置5G网络信

息系统。

8建筑设施设备

8.1给排水

8.1.1一般规定

急诊科的给水、排水、消防、污水处理,应与医院统一规划设计。

管道穿越隔离观察病区的墙壁和楼板时应加设套管,管道和套管之间应采

取密封措施。

8.1.2给水

急诊科生活给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的有关规定。

生活给水、热水、冷却循环水、医疗用水等系统的供水应满足急诊科24

小时的使用需求。

室内给水、热水的配水干管、支管应设置检修阀门。隔离观察病区给水引

入管上应设置倒流防止器,倒流防止器应设在清洁区内。

生活热水的加热设备出水温度不应低于60℃,热水出水时间不大于10S,

热水系统与冷水系统的供水压力应平衡。

急诊科下列场所的用水点应采用非手动开关,并防止污水外溅:

①公共卫生间的洗手盆、小便斗、大便器;

②抢救室、监护室、诊室、检验科等房间的洗手盆;

③其他有无菌要求的需要防止院内感染场所的卫生器具。

采用非手动开关的用水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医护人员使用的洗手盆,以及细菌检验科设置的洗涤池、化验盆等,应采用感

应水龙头或膝动开关水龙头;

②公共卫生间的洗手盆应采用感应自动水龙头,小便斗应采用自动冲洗阀,蹲式

大便器应采用脚踏式自闭冲洗阀或感应冲洗阀。

8.1.3排水

急诊科检验用房应设专用洗涤设施,并应定期在排水管中投加消毒剂,排

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的管材。

急诊抢救室的地漏应采用可开启的密封地漏。

清洁区排水应与隔离观察病区排水分别收集。隔离观察病区排水管及通气

管不应与其他区域的管道连接,排水管应单独排出,经灭活消毒后与其他医疗排水

合并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通气管口应设高效过滤器或其它可靠的消毒装置,并应

使通气管口四周的通风良好。

根据需要在急救车停放区域设置冲洗和消毒设施。

8.2暖通通风要求

8.2.1一般规定

急诊科的暖通、通风系统应根据急诊科的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

状况及政策、节能环保和生活习惯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设计急诊科的暖

通、通风系统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在急诊科的暖通、通风系统的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

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急诊科的暖通、通风系统的设备、管道及配件安装需要考虑操作和维修的

空间需求,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用的足够空间,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提供运输

和吊装的条件或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急诊科的暖通、通风系统应根据现有国家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考虑防震或

其他防护措施。

急诊科的暖通、通风系统应考虑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要求。当设计对施工、

调试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

急诊科的暖通、通风系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8.2.2采暖系统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急诊

科应设置供暖设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

严寒和寒冷地区急诊科主要房间的室内采暖设计温度应采用18℃~

24℃;夏热冬冷地区急诊科主要房间的室内采暖设计温度主要房间宜采用16℃~22℃;

设置值班供暖房间不应低于5℃。

急诊科的分诊大厅等大空间的采暖系统宜为地板采暖,供暖室内设计温度

宜降低2℃。

急诊科采暖系统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规定。

8.2.3通风系统

设置新风系统的急诊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急诊科新风

换气次数宜大于等于3次/h。

新风系统可全年24小时连续运行。

急诊科的处置室、石膏间、创伤处置室、抢救室、留观室洗涤机室、干燥

机室、污物室、公用厕所、换药室应设排风,排风换气次数宜为10~15次/小时。

急诊科的分诊大厅和急诊隔离区的通风系统宜设置全新风的运行模式。

急诊科的通风系统、消防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防火规

范要求。

8.2.4空调系统

急诊科的空调室内温度宜为18~27℃,相对湿度宜为30%~70%。

急诊科的空调系统应能全年24小时连续运行,不宜和医院其他区域共用。

诊科的分诊大厅空调系统宜独立设置,并具有全新风运行模式。

急诊隔离区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并有排风系统,相对负压不小于5Pa。

发热门诊室的负压应不小于10Pa,排风出口应设在无人流频繁或滞留的空旷场所,排

风口处设可以原位消毒检漏的高效过滤器。

没有特殊要求的急诊手术室宜按照《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

的IV级手术室进行设计。

设置全新风空调系统的急诊科功能单元宜设置排风热回收系统。

急诊科的空调系统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规定。

8.2.5冷、热源系统

急诊科的的冷热源宜独立设置,并应能全年24小时连续运行。

急诊科冷热源应符合国家相关节能规范的规定。

急诊科的的冷热源使用的冷媒应为环保冷媒。

需要冬季运行的急诊科的的冷热源室外管路应设置防冻措施。

8.3电气

8.3.1供配电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充分保障急诊科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并根据医疗场

所分类及自动恢复供电时间的要求进行设计。

急诊科医疗场所分类及自动恢复供电时间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急诊科医疗场所及设施的类别划分及要求自动恢复供电的时间

场所类别自动恢复供电时间

医疗场所及设施012t≤0.5s0.5s<tt>15s

≤15s

急诊诊室、分诊处、候诊区、

药房、收费、检验、会议室、√---√-

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

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复苏室、--√√(a)√-

重症监护室(EICU)

急诊观察室、病房、治疗室、

创伤处置室、影像检查室、功-√--√-

能检查室(B超、心电)

注:(a)指的是涉及生命安全的电气设备及照明。

急诊科的用电负荷分级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急诊科用电,负荷等级应不低于一级。

②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中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设备及其照

明用电,应为特级负荷。

特级负荷除双路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供电,一级负荷宜增设应

急电源供电。急诊科应急电源的供电时间,三级医院应大于24h,二级医院宜大于12h。

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中用于生命支持的电气设备,

应设置在线式不间断电源(UPS)供电,应急工作时间不小于30min。

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等2类医疗场所,用于维持生

命、外科手术、重症患者实时监控和其他位于患者区域的医疗电气设备及系统,均应采

用医疗场所局部IT系统供电。

急诊科局部IT系统,应配置绝缘故障监视装置,以满足有关监测要求。

急诊科电气设备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均应采用电磁式。急诊科内1类和2

类医疗场所,应根据可能产生的故障电流特性,选择A型或B型剩余电流保护器。

8.3.2照明

急诊科不同场所一般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急诊科不同场所一般照明的照度标准值

房间或场所参考平面及高度照度标准值(lx)

急诊门厅、挂号厅、候诊区、急诊走廊地面200

急诊影像检查(CT、DR)主机室、留观室、0.75m水平面200

病房

急诊分诊处、诊室、治疗室、收费室、护士0.75m水平面300

站、功能检查室(B超、心电)、急诊重症

监护室(EICU)、会议室、办公室

急诊影像检查控制室、急诊检验、药房0.75m水平面500

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0.75m水平面750

急诊重症监护室、留观室、病房及病房区走廊应设置夜间值班照明,照度

宜大于5lx。夜间值班照明设置要便于医护人员操作。

急诊科应采用高显色指数光源,照明光源的颜色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同类产品的色容差不应大于5SDCM;

②急诊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一般显色指数(Ra)不应低于90,其他场所不应低于

80;

③特殊显色指数(R9)不应小于0。

LM

急诊科选用光源和灯具的闪变指数(Pst)不应大于1。

急诊科室内一般照明光源的色表可根据其相关色温分为两类,其适用场所

宜按表选取。

表急诊科光源的颜色分类

光源颜色分类相关色温(K)颜色特征适用场所示例

Ⅰ<3300暖急诊病房、留观室

急诊诊室、治疗室、收费室、护

士站、重症监护室、抢救室、手

Ⅱ3300~5300中间术室、会议室、办公室、检验、

药房、门厅、挂号厅、分诊处、

候诊区、影像检查室

注:当选用LED光源时,色温不宜高于4000K。

急诊科应选用光生物安全无危险类(RG0)或1类危险(RG1)灯具。

急诊科安全照明、备用照明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应设置安全照明;

②急诊科其他场所应设置备用照明;

③安全照明、备用照明宜作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并维持正常照明的照度。

急诊手术室、抢救室等用房的入口处应设置工作警示信号灯。急诊影像检

查(CT、DR)室等用房,应设置防止误入的红色信号灯,红色信号灯电源应与机组联锁。

急诊科的引导标识系统宜采取电光源照明,标明急诊科各区域位置。标识

照明宜与急诊患者病情分级相结合便于分流急诊患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1级、2级患者进入红区进行支持、抢救和诊疗,设置红区标识照明;

②3级患者在黄区进行诊治,设置黄区标识照明;

③4级患者在绿区就诊,设置绿区标识照明。

④标识照明牌安装高度在2.5m及以下时,其供电回路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

器。

⑤标识照明的平均亮度应使人距标识1.5m处可清晰辨认标识的文字和内容。

0急诊科的照明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公共区域照明、夜间照明、标识照明等,宜在分诊台、护士站、值班室等处集

中控制,并根据自然光和使用情况分组、分区控制,当集中控制采用自动控制时应具备

手动控制功能。

②急诊诊室、治疗室、收费室、病房、留观、重症监护室、办公室等,宜单灯设

置照明开关,就地控制。

③急诊抢救室、手术室、药房、会议室等,宜分区或分组设置照明开关。

8.3.3环境消毒电气设施及其他

急诊诊室、治疗室、抢救室、手术室、留观室、病房及其他需要灭菌消毒

的地方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灯具吊装高度距离地面宜为1.8m~2.2m,灯具安装数量不

宜小于1.5W/m3。紫外线杀菌灯应确保在无人状态时开启,并具备有人断电的功能。

紫外线杀菌灯应与其他照明灯具不同开关控制,采用延时开关并设置于房

间外便于识别和操作的位置,延时开关底边距地宜为1.8米,并应有防误开措施。

急诊科的防雷和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建筑物电

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

②急诊抢救室、手术室、苏醒、重症监护室电源应加装浪涌保护器。

③急诊抢救室、手术室、苏醒、重症监护室、治疗室、留观室、淋浴间或有洗浴

功能的卫生间,应采取辅助等电位联结。

急诊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4建筑智能化

8.4.1一般规定

急诊科智能化系统应结合医院等级、管理水平、发展规划等进行设计,提供面向医

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以及面向后勤管理人员的“智慧管理”,

并应具有适用性、开放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8.4.2信息化应用系统

急诊科宜设置智能卡应用系统,实现各分系统之间智能卡应用的共享和统一,实现

出入口控制、考勤、会议、餐饮、缴费、停车、电梯控制等“一卡通”式管理。

8.4.3智能化集成系统

急诊科宜预留智能化集成系统接口。

8.4.4信息设施系统

急诊科宜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综合布线系统数据传输主干线缆应采用单模或多模光纤。

②水平应采用六类及以上的4对对绞电缆,手术室、影像科等传输信息量较大的

场所,宜采用光纤到桌面的布线方式。

③可按照医院整体网络系统形式,采用无源光网络的形式,进行主干及水平线缆

的布线。

④根据需要分别设置内网、外网和语音信息插座,满足数据和语音的需求,信息

插座的设置宜不低于表的规定。

表急诊科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点位设置标准

医疗场所标准配置增强配置备注

1个语音/工位1个语音/工位门外内网

诊室1个内网数据/工位2个内网数据/工位数据用于

1个内网数据/门外1个内网数据/门外候诊呼叫

急诊抢救室1个语音/床同左

4个内网数据/床

分诊台1个语音2个语音

4个内网数据5个内网数据

用于信息

候诊区2个内网数据4个内网数据发布及候

诊呼叫

1个语音/窗口1个语音/窗口外网用

挂号、收费2个内网数据(其中一个2个内网数据(其中一个用于途:挂号、

用于信息发布)/窗口信息发布)/窗口银行卡、

1个外网数据/窗口2个外网数据/窗口微信支付

1个语音/窗口

取药2个内网数据(其中一个同左

用于信息发布)/窗口

1个语音/工位1个语音/工位门外内网

功能检查(B1个内网数据/工位2个内网数据/工位数据用于

超、心电)2个内网数据/设备3个内网数据/设备候诊呼叫

1个内网数据/门外1个内网数据/门外

影像检查控制室:1个语音,6个内比标准配置增加1个内网数

(CT、DR)网数据,1个外网数据据光纤点

每间手术室设置8个内网

手术室数据,分别安装在墙上和比标准配置增加一个内网数

吊塔上(吊塔上不少于4据光纤点

个内网数据)

急诊病房、留2个内网数据(1个数据比标准配置增加1个外网数

观室用于护理呼叫)/床据(IPTV)

2个语音,6个内网数据2个语音,8个内网数据(其

护士站(其中1个给呼叫系统,1中1个给呼叫系统,2个给大

个给大屏)屏)

1个语音/工位1个语音/工位

医生办公室2个内网数据/工位2个内网数据/工位

1个外网数据/工位

处置室、治疗1个语音1个语音

室1个内网数据2个内网数据

重症监护室5个内网数据/床同左

药房、会议室、

会诊室、走廊内网、外网无线网络全覆同左

及公共区域盖

急诊科宜设置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信号覆盖率100%并覆盖手机

信号全频段。

急诊科宜设置无线对讲系统,满足保安、物业、后勤、护工等人员的互相

通信联络的需求。

急诊科宜设置信息网络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宜根据信息重要级别和安全程度,分别设置供医疗信息使用的内网、公用信息

传输的外网和医院智能化设备专网,无线网络全科室覆盖。

②宜采用光/电、无源光网络等组网方式。

③网络系统干线传输线路应有冗余,接入交换机或光分器应安装在弱电竖井(电

信间)内。

急诊科宜设置有线电视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会议室、会诊室、值班室等场所宜设置有线电视插座。

②急诊门厅、挂号厅、收费厅、取药厅、候诊区、输液室、休息室等公共场所宜

设置有线电视插座。

③急诊病房宜设置有线电视插座。

急诊科宜设置公共广播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公共广播宜具有实时发布语音广播的功能,平时用于业务及背景音乐广播。

②公共广播宜能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s内,向相关广播区播放警示信号(含

警笛)、警报语音或实时指挥语音。

急诊科宜设置会议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会议室、会诊室等场所宜设置会议系统。

②会议系统可根据需要配置多媒体显示设备、数字会议、会议扩声等功能。

③用于专家远程会诊时,宜具备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远

程交互等功能,实现医疗资源互联互通。

④会议系统宜具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功能,接到火灾自动报警联动信号后,

自动终止会议,会场扩声系统自动播放紧急广播或警报。

急诊科宜设置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宜在急诊门厅、挂号厅、收费厅、取药厅、候诊区等公共场所配置发布各类医

疗服务信息的显示屏和供患者查询的多媒体信息查询端机。

②宜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互联。

急诊科宜设置时钟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宜在护士站、病房走廊、手术区、重症监护室等处设置数字子钟,且子钟宜设

置在摄像机拍摄的范围内,能清楚的录入显示时间。

②采用标准通讯接口与子钟及其它各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通讯,从而保

证整个系统时间与卫星标准时间同步。

0急诊科宜应用物联网技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可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输液、智能病床、智能查房、智能发药、智能点

餐、院内定位与导航等物联网服务。

②可对医疗设备、检测试剂、消毒器械、防护用品及医疗废弃物管理等进行全流

程信息化管理。

8.4.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急诊科宜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机电设备、净化空调、医用气体、空

气质量等进行监控。

急诊科宜设置建筑能耗监管系统,对急诊科的水、电、冷热量、氧气等各

种能耗用量进行分类统计。

8.4.6公共安全系统

急诊科可设置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收费处等可设置入侵报警系统,并与视频监控摄像机联动。

②急诊诊室、护士站、分诊台、收费处等宜设置紧急报警装置。

③入侵和紧急报警信息的存储时间建议不低于30天。

急诊科宜设置视频安防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急诊门厅、挂号收费厅、分诊区、护士站、候诊区、急诊分诊处、急诊走廊宜

设置监控摄像机

②电梯厅、楼梯出入口、120停车区等重要区域宜设置监控摄像机。

③急诊病房、留观室和重症监护室、收费室、医患沟通室等重要部位宜设置监控

摄像机。

④急诊科监控摄像机宜增设拾音器。

⑤视频监控信息存储时间宜不低于30天。

⑥急诊科视频安防系统宜具有与时钟系统校时功能,确保各摄像机记录时间一致。

⑦宜具备智能分析功能,包括全景监控、行为侦测、电子围栏、人数统计、人员

拥堵滞留检测、人脸识别等功能。

急诊科宜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急诊检验、化验、收费、重症监护室等重要部位宜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宜采

用非接触式。

②宜结合智能卡应用(一卡通)系统,将出入口、考勤、消费等功能进行统一管

理。

③宜具有对时间、地点、进出人员等信息的显示、记录、查询、打印功能,记录

存储时间宜不低于180天。

④宜能接收消防联动控制信号,并应具有解除门禁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