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5《我与地坛》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5《我与地坛》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5《我与地坛》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5《我与地坛》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师:去年的12月30日早上在学校吃早饭的时候,有消息传来说史铁生去世了。在座有的老师当场就哭了。在那饱含深情的泪水中,我看到的是一份哀悼,一份怀念。今天,就让老师先带着深深的怀念陪着大家走进地坛。请同学们听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先生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关系?(PPT)(教师朗诵课文1-3段配乐《神秘园》)师: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先生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关系?生:就文章而言,上面有一句话写到这是宿命的关系。师:你认为先生和地坛是一种宿命的关系,怎么理解这个宿命?生:“我常觉得这中间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四百多年。”那么我想因为作者那时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他说这是一种宿命的关系。师:这个宿命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这个地坛是在干嘛?生:等待着他。师:这四百多年的等待。你能不能跟我们说说,400年前的地坛是怎么样的?生: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玉砌雕栏。那么也就是说在400年前,这些都是非常的美好,非常的新的,不像400年后这样的。师:但是400年以后的地坛,刚才这位同学说了,浮夸的琉璃怎么样?被剥蚀了。鲜艳的朱红,被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那为什么这样子一个地坛,作者说是在等他,哪位同学能说说看?生:因为在第三段中他说地坛等他,“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然后下文又说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联系上一位同学所说,现在的地坛是一个比较荒芜的,也就是说跟作者当时的心境是非常像的。师:跟作者当时的心境是非常像的。忽的残废了双腿的作者看到眼前这样子一个荒芜的地坛,大家觉得他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生:共鸣,同病相怜。师:共鸣,同病相怜。对,我们说同病相怜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感情,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是吗?我们可以想象,当作者走进地坛之前,他在想一个什么问题啊?自己的双腿残废了,文章的话讲他当时是失魂落魄的,所以他当时其实一个劲的在想什么?生:死。师:在这篇文章中,其实有这个命题。作者是真的想死,失魂落魄的他,心情其实是极度烦躁的,但是正是地坛的荒芜让他产生一种同病相怜,一种共鸣的心理,从而让他的心情慢慢的,怎么样?生:平静下来。师:为什么能够平静下来呢?生:在第三段最后: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还有第五段,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触须,这些景物给作者一种园子非常荒芜但是园子并不衰败的感觉。师:并不衰败,仅仅是不衰败吗?生:还有着生命的气息。师:你能不能帮我们来朗读一下这段文字?(生朗读:蜂儿如一朵小雾……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师:很好,请大家思考一下,假如说荒芜的地坛带给作者一种心灵的平静的话,这段文字又给作者怎么的启示?生:因为作者之前也跟他刚刚进入地坛所想象的一样,地坛是荒芜的,跟他自己双腿残废了一样,但是他又从地坛的荒芜中看到了生机,他或许也觉得自己残废了双腿的一生还能爆发出新的生机。师:说的非常好。大家看一看这些景物,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没有?生:都是一些比较细微的事物。师:是的,实际上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弱小的生命体,对不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细微或者弱小的生命体来写?生:我的理解是在那时作者他已经感到这个地坛和自己一样,但是他看到这些细微的生命能够为自己活下去,让作者感觉到这地坛还有生机,感到自己对未来应该还有一丝希望。既然这些细微的事物他们都能在地坛这种很荒芜的情境中都能坚持活下去,而且活出自己的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这些细微的事物一样活下去。师:说的真好,生命不在于长与短,强大与弱小,也不在于完整与残缺。生命的本身,他最大的精彩就在于——活着。顺其自然的,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展示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属于自己的风采。有关于这一段,刚才同学朗读的这一部分,它都是引号引起来的。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说明他们是引用的,引自哪篇文章?生:《我之舞》师:对,小说《我之舞》,这是一部带着明显的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地坛的草丛中发现了一对老人的尸体。然后主人公连续不断地对生与死的追问。那么大家看看作者对生与死的追问,在地坛给了作者荒芜但并不衰败的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找到答案没有?生:在第六段的最后一行: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个可以辩论的话题……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师:很好,答案是怎样的?嗯,生是一种事实,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要不要急着去死呢?生:不要。师:所以当作者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大家看看,剩下的就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生:活下去。师:活下去,而且是?生:怎样活的问题。师:这一部分的文字需要我们通过语言的缝隙去触摸作者的精神世界,才能够感受到文字温度的一段语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读的过程中也请大家思考,地坛是否让先生明白了到底该怎样活?(PPT)(生朗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师:好,这里有六个譬如,请大家思考一下地坛是否让先生明白了怎样活,带着这个问题大家细细地品读这一部分,如果有想法的话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彼此品味的成果。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我首先是从开始的两个譬如,先是从落日和雨燕来讲,因为地坛中有落日的时候,他是非常灿烂的。还有雨燕出来高歌的时候是十分苍凉的。生:我的理解是如果把生命比作最后的太阳,那么照的灿烂是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力爆发出的一种美。师:嗯,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太阳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够将世界的坎坷照得灿烂,那是一种美,对吗?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讲的是年老的时候,史铁生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年龄大吗?生:不大。师:他没有年老,可是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他腿残废了,是吗?落日马上就要消逝了,但是他能在消失之前把这个世界把自己照得灿烂,能够给作者一种怎样的启示?生:就是即便是残疾了,作者最后也要活得很好。师:即便是残疾了,作者最后还是要自己生命的灿烂,这就是一种活法,是吗?好,这位同学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来,其他同学还有吗,说说看。生:这里一共有六种譬如,每个譬如都是表明作者不同的情感,里面有苍凉,然后到对草木的一些感受,我的理解是作者想到了自己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如果克服这些挫折,这些挫折就会变得的更加美好。这时候作者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应该是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生:我觉得作者讲这些譬如应该就是象征着人的一生。师:怎样理解?生:比如说,落日我觉得就象征着人年老的时候,然后园中最落寞的时间就像是人在低潮的时候。仍然有一群雨燕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地苍凉。而且就是说在你活的最低谷的时候仍然有人在背后支持着你。师:大家觉得这个雨燕是背后的人吗,还是象征着作者?象征着谁?生:象征着作者。师:可能理解上有点偏差,再思考一下,好吗?有同学举手,说说看。生:可能每个譬如都有点不同,但是我感觉到他整个的有种共同点,就是说想表达作者的一种感觉吧,就是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该有点痕迹。生:我觉得像后面两个譬如,譬如这些苍黑的古柏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我觉得这就说明作者知道有些东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师重复强调:有些东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但是人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依然能够留下一些什么东西来证明自己存在过(师重复强调:人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依然可以留下一些什么东西来证明自己存在过)。然后“暴风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我觉得夏天给人一种非常灿烂热烈的感觉。师:灿烂、热烈,大家想想,也请这位同学思考。他说这15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他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他的。请大家找找看,不能改变的是什么?比方说第一句中的是什么?第二句中的对象是什么?……生: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骤临激起的灼烈而清纯的气味、秋风忽至,早霜降临时飘摇或坦然安卧的落叶。师:好的,请坐。大家思考一下,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他们的修饰词,刚才这位同学说了,如果我们用语言色彩来表述的话,这些修饰词几乎都是冷色调的,注意到没有。比方说,落日在寂静的光辉下,雨燕是在什么时候啊?落寞。孩子的脚印什么时候出现的?冬天雪地。古柏是什么颜色的?苍黑的。气味在什么时候出现?暴雨骤临。落叶在什么时候落下?秋风早霜。这些冷色调的意象给人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悲凉。师:仅仅是冷色调吗?生:也有暖色调。譬如----(略)师:暖色调象征着什么?生:生命力。师:生命力,一种希望,一种美好。你看六幅画面中的事物,不被改变的事物即使是面对着恶劣的环境,他们也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你来说说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生:嗯,我觉得是不管在生命中遇到什么挫折,都能乐观积极地去面对他们。师:是啊。你们看,他留下了令世人感动的《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包括我们今天在学的《我与地坛》。他从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北京市作协的副主席,他真的明白了自己该怎么活。他成功了,或者说,他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除了双腿残废之外,他的两个肾也坏了。每周两次的透析痛苦不堪。但是他还是笑着对朋友调侃说:我的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乐观地开着他那辆破损不堪的苦难的生命之车继续行驶着,直到燃尽生命的最后一滴汽油。我们说,作者在这里是怎样过来的?大家看一看,是谁给了他力量?(生:地坛)实际上在这一系列苦难中,是地坛给了作者以救赎(板书:地坛、救赎)师:是地坛荒芜而并不衰败的景象让作者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又是地坛教会了作者到底该怎么活。所以我们说,地坛让作者从苦难当中把自己救赎出来。那么,第二部分,仿佛都在说我跟我母亲的故事。母亲和地坛有什么关系啊?生:因为作者在双腿残疾了以后,经常到地坛里去,呆在地坛里,他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而经常到地坛里去寻找他,所以说地坛与母亲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师:地坛和母亲是因为母亲常常到地坛里去寻找他,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在母亲寻找先生的这么一个过程当中,在这些文字背后,实际上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深深的爱,还有什么?生: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师:非常好,请坐。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文字当中,这两段是最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愧疚。我们公认的朗诵最好的男生帮我们读一下好吗?来。(生朗读: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着……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师:好的,非常好,名副其实,来,大家鼓鼓掌。纠正两个字,大家可能也听到了。一个是骄阳高悬,还有一个是车辙,对。我们说史铁生的一生真的是苦难的一生,这份苦难曾经让他一度想要去死。那么大家看看,在我们听了这两段文字之后,假如史铁生的脑海之中浮现他母亲的影子。他还会去死吗?生:不会,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从生出来,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了,有很多人会随着你的出生来关心你,因为你的一切感到快乐感到悲伤,所以如果史铁生想到死的时候脑海里能浮现出母亲的身影,他就应该会想到,母亲是多么地爱他,多么关心他。就是这种爱这种关心,能让他从死的念头里面摆脱出来。师:他不仅不会死,也许他会更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够报答他的母亲。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说史铁生的母亲(板书:母亲)已经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另一条道路。在史铁生生长的过程当中,始终沐浴着母亲的光辉。在史铁生精神跋涉的过程当中,始终有母亲的陪伴,从这个层面来讲,母亲实际上已经成了另一个地坛。师:海德格尔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他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PPT)寻找自己的家园,对史铁生而言,家园是哪里?生:地坛。师:对史铁生而言,家园是谁?生:母亲。师:母亲。我们说文本选择的其实是节选,《我与地坛》一共有七个部分,这里只有两个部分,如果大家课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读一读文章的3-7部分,大家也许能找到史铁生更多的救赎之路,史铁生更多的精神家园。周国平曾经这样评价史铁生,说他是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哲学气质的作家。自发哲学气质的作家,为什么?因为在史铁生的作品当中,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