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_第1页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_第2页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_第3页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_第4页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广西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内容索引基础知识•自主梳理要点突破•对点演练拓展知识+题型突破——研大题[网络构建知识串联]基础知识•自主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始农业的产生(1)产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影响: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应用,促进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的形成,也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宋朝稻麦复种技术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经济作物增加。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明清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生产模式:中国古代手工业存在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2)主要行业

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业范围的不断扩大(2)金融业的发展①货币中国古代布帛等实物货币曾长期流行,与金属货币并行使用。宋元时期,纸币开始使用。明清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②信贷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实物借贷和货币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到了清朝,资本性借贷得到显著发展。(3)商业主体的变化①官商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官商垄断商业。秦汉及以后,官商垄断着利润最高的盐、铁等行业。清朝的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②私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私商兴起;之后,私商在中国古代商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及社会生活的变迁1.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土地国有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瓦解。②土地私有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之后,土地私有制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2)重农抑商政策①确立商鞅变法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②松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3)闭关自守政策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逐渐保守,多次实行“海禁”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宋朝社会生活的变迁(1)门第观念的淡化到宋朝,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人们更加重视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门第观念淡化。(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宋朝以后,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四、中国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和医疗1.中国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中国古代的医疗(1)古代的疫病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明朝末年鼠疫横行,给明军、大顺军和华北民众均带来了巨大影响。(2)疫病的防治中国古代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3)中医药成就①中医理论:《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②中医治疗: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③中药典籍:《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著成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要点突破•对点演练要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三大变革

2.个体农耕经济出现的三大原因和产生的六大影响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

4.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探规律唐中期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北方开始转冷,有“湿冷,多风尘暴雪”。因此,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河南,内蒙古地区出现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青铜器有可能是通过交易流通到内蒙古的,排除A项;“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出现铁器,故选B项;“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可以证明东周时期大冶铜矿已开采,但不能证明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箭头并不能佐证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2.(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答案A

解析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销售,反映了当时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买鱼苗,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3.(2021·全国乙卷,25)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原地区的民户数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江南地区的民户数则急剧增长,这说明在此期间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民户数量,而非豪强大族势力的盛衰,排除B项;汉朝中原地区经济依然比江南地区发达,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排除C项;江南地区民户数量增多,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排除D项。素养提升

4.(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

A解析

由于西晋的占田制和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政府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B项;题干材料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项。方法技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5.(2023·江西赣州期末)某同学在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料笔记时制作了下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谚语解读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变动开始合法化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D“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可知古代劳动人民细心耕作,禾苗繁茂,精耕细作的理念得以体现,故选C项。题干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但“开始合法化”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题干材料“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意思是: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挨冻。该谚语强调重视衣食的生产,这体现出重农的思想,但未涉及抑商,排除B项。题干材料“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指的是农业是根本,种地比经商可靠,这体现出重农抑商观念,排除D项。易错点拨

审题不清:仅根据题干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得出了土地兼并(即土地所有权变动)的信息,但忽视了“开始合法化”的解读并没有对应的信息,结果错选A项。▶易错点2

宋朝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6.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到了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B.政局动荡引发耕作方式变革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D.江南地区人民饮食习惯改变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南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包括在江南地区的推广,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体现之一,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南北经济实力对比情况,不能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耕作方式变革是生产技术进步和江南地区开发导致的,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易错点拨

错失主旨:没有审清题意,而是看到题干材料描述的是从北宋到南宋的农业方面的变化,就错误地对应知识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结果错选A项。要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六大突破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是固定时间和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5)商人地位:秦汉以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现象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现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现象[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扩大,中国手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作用有限,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兴起于西汉,D项错误。故选C项。2.(2022·辽宁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朝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选C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朝瓷窑选址多位于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3.(2022·湖北卷,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因铸币材料严重短缺而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题干材料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题干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朝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4.(2022·江苏卷,5)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可知此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故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明显松弛,排除B项;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与朝廷放松社会控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反而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宋朝工商税增加的原因5.北宋初年,统治者在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大名府都设立了都商税院,专门负责征收工商税。南宋时,又在各州、府、县、镇增设征收商税的分支机构“都商税务”。这反映出宋朝(

)A.政府抑商政策趋于强化B.政府治理体系因时而变C.冗官问题进一步加剧D.工商的经济负担加重答案

B解析

“都商税院”的设立是宋朝政府重视商业税的表现,说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税的比例越来越大,政府对税务征收体制进行改革,B项正确。易错点拨

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这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这是工商税增加的主要原因。▶易错点2

明朝江南市镇的发展6.(2023·广东开学考)明初,在各地设立课税机构,在府称司,在州县称局。机构位置除省级行政中心外,多位于交通要道或坐贾行商人口聚集区。明初全国有课税司局400余处,如下表所示。这说明当时(

)地区顺天北直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云南贵州广西课税司151012131288481044814课税局96584619141536781661231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江南市镇较为发达 D.南方的赋税压力大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课税机构设置于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的人口聚集区,且题干表格中江南地区的课税司局数量较多,据此可知江南地区市镇经济较为发达,故选C项;从课税机构的设置不能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动摇”这一结论,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政府在南方各省设立课税机构较多,但不代表其赋税压力大,只能说明南方税收数额较多,排除D项。易错点拨

概念不清:误认为江南地区课税司局相对较多就是南方的赋税压力大,结果错选D项。要点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隋唐经济制度变革的两大表现

2.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3.宋朝时期社会的四大变化

探规律推动宋朝社会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国家统治政策的变化。[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江苏卷,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答案C

解析

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故选C项;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2.(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汉武帝通过选官制度、币制改革、抑制商人、盐铁专卖制度等增加财政收入,却单单不增加农业赋税,这说明汉武帝重视农业和农民,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汉武帝不是汉初的皇帝,此举并不是为了服务于汉初的战事,排除B项;汉武帝在农业之外征收了大量赋税,不能体现藏富于民,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3.(2022·天津卷,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朝(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宋人“服紫”之俗在当时非常盛行,犯禁颇为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宋朝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4.(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官府一再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认为农工商贾之家都希望成为“士”阶层,郑至道则认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这说明尽管官府强调重农抑商,但民间真实情况并不如此,苏辙和郑至道的说法则表明宋朝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秩序下,四民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D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汉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5.(2023·河南洛阳、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汉昭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盛赞盐铁官营:“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而与会的贤良和文学们则指出:“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盐铁官营调整了社会利益B.有为政策失去存在必要C.国家财政面临严重的困难D.统治者的根基开始动摇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桑弘羊、贤良和文学们对盐铁官营政策的不同评价,桑弘羊盛赞盐铁官营,而后者则认为盐铁官营使百姓困乏,由此可见,盐铁官营政策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不同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有为政策失去存在必要,排除B项;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统治者根基的动摇,排除D项。易错点拨

一是过分推理:误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转折词“而”,认为本题考查的侧重点是转折之后的内容,即贤良和文学们的主张是考查的重点。进而从他们反对盐铁官营的态度推理出国家不能干预经济,即有为政策失去存在必要,结果错选B项。二是错失主旨:误认为题干材料中关于盐铁官营争论的出现,是因为国家财政出现了问题,结果错选C项。▶易错点2

宋朝规范土地买卖契约的本质6.(2023·福建龙岩期中)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可知当时政府很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故选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交易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理念的变化,排除A项;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土地买卖交易并没有规定商业交易的媒介必须是纸币(交子),排除D项。易错点拨

错失主旨:误认为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契约及田产纠纷处理原则的规定非常详细,体现的是政府对田产交易的限制,结果错选C项。要点四中国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和医疗1.宋朝“商业革命”的六大特点

2.中国古代与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五大差异

中国古代的城市西欧中古时期的城市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从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西欧中古时期的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中古时期的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市民阶级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西欧中古时期的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然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3.中国古代预防疫病的四大举措

探规律由于中国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疫病对公共卫生造成剧烈冲击,政府特别重视疫病的防治。[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

解析

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夜市繁华,勾栏瓦肆中有说书杂耍的人,热闹非凡,B项正确;红薯、玉米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A项错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银元自外国传入并开始使用,C项错误;黄色为宋朝皇室专用色,而且元朝以来,棉布才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D项错误。2.(2022·浙江6月等级考试,5)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堤长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答案A

解析

由“烟村”“渔户”等,可知该诗描写的场景位于农村地区,而草市就是农村集市,由“吏征渔户税”“堤长簇贩夫”等,可知有官吏征税、贩夫较多,这说明集市有一定规模,交易商品丰富,故选A项;商帮会馆出现于明清时期,而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故排除B项;材料“吏征渔户税”说明商业活动受到官吏监管,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俞大娘航船”,排除D项。3.(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富豪往往喜好兴建园林,这是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并没有被颠覆,排除A项;世俗化审美趣味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不是在明朝初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国家制定”“官修”“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体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神农本草经》《唐本草》与宋明理学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中国古代民居的思想内涵5.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理念出现的原因是(

)A.房屋建设成本的影响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的影响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是题干材料体现的设计理念,故排除;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易错点拨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民宅一般受传统思想影响,比如宗法观念、儒家思想等;而皇宫一般体现君主专制的特点。▶易错点2

汉朝主流思想对中医学伦理的影响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东汉和帝时,太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自己“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就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反映出东汉(

)A.医学发展注重汲取民间经验B.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C.疫病流行D.中医治疗注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可知太医郭玉主张对患者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根据题干材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可知张仲景认为学医既可以治疗君王亲人的疾病,又可以救助贫苦百姓。两者都体现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医学发展注重汲取民间经验,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疫病流行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医治疗注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信息,排除D项。易错点拨

审题不清:没有看清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民本思想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反而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必尽其心力”“精究方术”的信息,将其理解为注重临床经验总结,结果错选D项。拓展知识+题型突破——研大题[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为此,深入反思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1)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是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2)北方以旱田粟(后为麦)作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3)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4)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的兴修,并制定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通过调整改善生产关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5)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农业经济政策。(6)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地区,是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布特点。[题型突破]“特点、异同类”非选择题[例题](2022·湖北卷,17)[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穊种,七月、八月犁奄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命题解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