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必备知识清晰化关键能力系统化核心素养情境化大题突破必备知识清晰化中外历史纲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国际法的发展一战后成立国际联盟;制定《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2.金本位制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经济与社会生活】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大危机。(2)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1)1922年苏联成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2)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3.陆海交通发展(1)汽车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2)20世纪初,飞机时代开始。【文化交流与传播】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东欧、亚洲、非洲等地的传播,与当地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使这些地区出现了两次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进步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关键能力系统化整合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益紧张。2.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3.主要战线西线(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南线。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4.战后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争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等会议上缔结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2)国际联盟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影响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5.主要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这场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整合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前提——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1)思想背景:1903年,列宁主义的形成。(2)成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重要意义对俄国使俄国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对世界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2.概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内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方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到1937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苏联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影响积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整合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东亚中国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的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的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埃及华夫脱党领导埃及人民进行反英斗争。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克里姆领导反西班牙和法国侵略的斗争并建立里夫共和国埃塞俄比亚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1)阿根廷:共产党领导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2)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3)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4)墨西哥:进行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整合四

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1.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还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经济与社会生活(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墨西哥分别培育出玉米、小麦新品种。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2)居住条件的改善: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3.思想文化的发展(1)思想: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主与民族独立意识不断发展,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2)科技: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1908年,美国福特T型汽车诞生,成为当时先进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3)文化: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服装等文化的交流。整合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年)1.背景(1)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统治。(2)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3)绥靖政策: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德国“闪击战”突袭波兰、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3.世界人民的抵抗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4.二战的影响(1)对欧洲:欧洲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3)对苏联: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4)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5.战后秩序(1)雅尔塔体系①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的会议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②评价: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成立①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②原则:“大国一致”原则。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核心素养情境化微点1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真题引领1.命题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国家对非洲态度的转变[2023·湖北卷,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答案:B解析: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非洲民族独立意识觉醒,依靠武力的方式会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传的方式更加隐蔽,能够动员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B正确;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是外在次要原因,并非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C;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与殖民国家对非洲人态度的转变无关,排除D。故选B项。2.命题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2023·全国乙卷,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3.命题点:一战期间的英国政策[2022·山东高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B解析:战争初期对法国有限军事援助,意在让德、法相互削弱,符合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随着形势变化,如果法国与德国媾和,那么德国势力将迅速壮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所以英国才与法国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国,仍然体现的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所以B项正确;如果要尽快恢复欧洲和平,在战争初期就应该全力援助法国以终结战争,故排除A项;即使法国退出战争,英国也不会单独对德作战,其他战线还有俄国等国,故排除C项;若要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无法解释英国政策的变化,故排除D项。4.命题点:一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领域多个部门的控制[2021·辽宁选择性考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转型属于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5.命题点:二战期间日、德、英、苏、美五国军火生产情况[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答案:A解析:据材料“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可知,1942年后,美国军火产值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即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选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腾飞、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发展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已出现,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深化认知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蕴含的国际矛盾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1)世界经济危机后二战前各国的发展(2)二战中雅尔塔会议成立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即五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大国一致”原则是战时盟国为维护战后和平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联合国安全体制的基石。(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对欧洲:欧洲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②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③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的威望。④对国际格局: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创新应用1.[2023·广东部分名校高三联考]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后,某报刊评论说:“这场军事比赛的麻烦在于,它进入了加赛局,而德国既没有替换的投球手,也没有代打。”此观点意在说明(

)A.德国开始丧失战争主动权B.美国参战使态势发生逆转C.两军事集团力量趋向平衡D.美国决定了战争胜负走向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使战争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材料强调了两大军事集团力量发生变化,但不能说明战争主动权开始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军事集团出现失衡,而不是趋向“平衡”,故排除C项;美国参战虽影响了战争胜负,但不等于决定了战争胜负,故排除D项。2.[2023·重庆缙云教育联盟一模]下图为巴黎和会三个实际操纵国英、美、法三大国对德国和苏俄的态度示意图。这体现出此会议的共识是(

)A.反对苏维埃俄国

B.提升欧洲地位C.认可美国的领导

D.加紧制裁德国答案:A解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法三大国虽然在处置德国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对苏俄态度基本一致(经济封锁、武装干涉),图示用弓箭拉开来说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对付苏维埃政权,故选A项;巴黎和会是一场讨论一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提升欧洲地位并不是巴黎和会的共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并没有完全认同美国的领导,排除C项;三大国中只有法国希望严厉制裁德国,排除D项。3.[2023·河北联考]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为抵制洋布,他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他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在他的号召下,印度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由此可见,甘地的活动(

)A.加快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B.促进了印度民众的真正觉醒C.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D.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人民在其带领下举行罢工、罢课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利于推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故选D项;甘地抵制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印度民众早在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就已然觉醒,早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B项;“一致”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4.[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如图漫画名为《援助之手与自由火炬》。左边的漫画上方有一个人,他正在用力摇动闸门的卷轴,升起的闸门上写着: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右边的漫画中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身后的带有镣铐的巨手象征着苏联。该漫画的寓意是(

)A.美英两个大国操纵了世界局势B.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尖锐对立C.美国援英实则遏制苏联D.反法西斯国家同仇敌忾

答案:D解析:左边漫画说明美国对英国进行援助;右边的漫画说明英国、美国在传递自由火炬,而苏联被镣铐锁住,但是巨手朝向火炬的方向,意味着英美和苏联有共同的诉求,即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国家同仇敌忾,维护自由,故选D项;美国援助英国,说明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并不能操纵世界,排除A项;苏联巨手朝向火炬方向,说明英美和苏联有共同的诉求,即此时处于二战时期,而非冷战时期,排除B项;遏制苏联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微点2对抗与发展——不同经济模式的探索和世界经济的继续发展真题引领1.命题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3·广东卷,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答案:C解析:1924年斯大林为了迅速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先进的工业国,逐渐建立起“苏联模式”,工业领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题干材料“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工业人民委员部”数量不断增加等这些信息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这些做法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时间上与题干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比例失衡问题是“苏联模式”长期实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为各个工业人民委员部的建立导致的结果,故B项错误。“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并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故D项错误。2.命题点: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2023·湖南卷,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答案:B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3.命题点: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22·湖南高考]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意图就是想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该学者并没有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不符合实际,反而认为是“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正是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4.命题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2022·湖北高考]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A.输出了革命文化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在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输出了革命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与题意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依据史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实行,十月革命过程中乃至结束后,都需要经济的支持,B项正确;瓷盘的出口就能打破外交孤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兼有两个时代标记”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5.命题点:苏联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经验[2022·广东高考]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可知,列宁认为“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办法是去除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通过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会改变阶级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故排除B项;列宁主张消灭小农,反对家庭经营,故排除C项;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是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深化认知1.苏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政策特点或实质影响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2)其本质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2)布尔什维克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小生产者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高度集中:苏联模式(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1)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2)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2.罗斯福新政体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创新应用1.[2023·山东日照高三联考]1919年,苏俄建立了总局管理体制,即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面按工业部门设立总管理局,为企业下达生产计划,调拨原材料,收缴制成品,垂直管理企业。其首要目的是(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实行工业扶持农业D.加快工业建设步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战时经济体制,将全国大中小企业全面收归国有,由国家对社会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以实现集中力量取得战争胜利的目标,故选A项;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正式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将所有的粮食优先保证战时供应,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2.[2023·深圳市光明区高三模拟]下图为苏联(俄)在某一时段工业产值变化示意图。下列选项中符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史实的是(

)A.市场经济体制赢得较大优势B.生产关系变革助推工业增长C.城乡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D.西方经济技术封锁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题干所示为苏联(俄)由于推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加快了工业建设,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选项错误;苏联工业化建设中,城市发展加快,C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选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引进了欧美一些经验和技术,选项D排除。3.[2023·湖北武汉高三调研]下表是苏联集体农庄的相关数据,这一时期的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B.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

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57.085.9233.3243.7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1.06.015.78.5集体农庄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4.933.687.499.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9~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数不断增加,参加农庄的农民比重不断提升,表明苏联正在推行农业集体化,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故选C项;材料是关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无关,排除A项;苏联集体农庄并不是现代农业,排除B项;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4.[2023·安徽安庆二模]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和失望情绪。但同一时期,苏联文学则生机勃勃,一大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许多歌颂现实的优秀作品。由此可见,两者(

)A.经济状况的巨大反差B.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C.军事斗争的不同状况D.冷战对峙的攻守态势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所表达的社会思潮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此时西方正处在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学中的不同社会思潮正是对同一时期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故选A项;反映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是二战后的冷战,排除B项;20世纪20~30年代,双方并未发生战争,排除C项;冷战对峙的攻守态势出现在二战以后,排除D项。大题突破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开放探究题]真题研析——在品悟中探寻规律[例]

[2023·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一战后,计划重启。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据《谢菲尔德每日电讯》等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答案:证据: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8分)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