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6《芣苢》《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6《芣苢》《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6《芣苢》《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6《芣苢》《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时间备课地点主备人参加人员教学课题《芣苢》、《插秧歌》课型新授课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了解《诗经》的相关基础知识,也学过关于劳动的古诗。但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经》的重要特点,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插秧歌》中描绘的劳动情景,通过阅读两首诗歌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和特点。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形式特点,理解相关词语的意义。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劳动热情和欢乐,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4.理解两首诗歌的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形式特点。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劳动热情和欢乐,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理解两首诗歌的劳动之美。教学准备教案PPT优化方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过程设计旁批《芣苢》、《插秧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问题引导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学生活动导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一代代炎黄子孙,春种希望,秋收喜悦,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同学们认读字音,解释重点词语,齐读正音。(具体见课件)2.请同学回顾《芣苢》及《插秧歌》的相关知识。《诗经》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如《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下山的描写就是平铺直叙,用了“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可憎的大老鼠,就用了“比”的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起兴,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①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人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三、赏析诗歌,感悟形式1.《芣苢》、《插秧歌》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芣苢》描写了侧重于写劳动的过程;《插秧歌》侧重于劳动场景的描写。2.《芣苢》的劳作过程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明确】品味动词,还原场面动词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采摘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3.《芣苢》都是相同的结构,换了一个词,结构相同,可以压缩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可以吗?【明确】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了脚步。那是一群农家女,在春日的暖阳里,正在无忧无虑的笑着,叫着,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在平原旷野上采着芣苢。在春光中,大家脚踏晨露,各自向田埂、路边的杂草丛中寻找芣苢,他们兴致勃勃的边走边唱:“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在春草的清香里,她们穿梭往来,不停地寻找着,摘取着,她们越采越多,越采越高兴,热烈的劳动,伴随着抒情的歌声,使整个田野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语言的反复,重章叠句里是她们对劳动的热爱。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4.《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这一首诗仅仅通过六个字的变化,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的描绘了出来。5.请几位同学来表演采芣苢的过程。四、比较阅读,鉴赏《插秧歌》1.《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场景概括突出特征主要意象反映主题插秧紧张有序农家辛苦忙碌全家插秧动作:抛、接、拔、插田夫、田妇、大儿、小儿雨中劳作衣着、神情斗笠、蓑衣、大雨夫妇对话动作:低头折腰田夫、田妇、插秧、鹅、鸭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请简要赏析。【明确】(释字义)“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析手法)运用动作描写和白描的手法(描景象)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点作用)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少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3.“笠是兜鍪蓑是甲”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明确】①“笠是兜鍪蓑是甲”巧妙地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手法)。②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效果)。③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却充满了苦涩意味,表达了对冒雨的农民深切的关心(情感)。4.“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如何理解“只不答”?【明确】“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5.请结合诗歌内容,你体会到了劳动具有什么特点?【明确】繁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家人抛、接、拔、插,都在劳动。紧张。“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比喻,把农夫比作战士,把雨中插秧比作一场战斗,与老天抢界间。“雨从头上湿到胛”,可见雨中插秧也非常辛苦。辛苦。“唤渠朝餐歇半霎”,顾不上吃饭,而且是“朝餐”,想见为了抢时间,一大早就起来干活,一直没吃饭,劳动了老半天了,仍不肯歇,一小会儿也不肯歇。6.《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和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并填写下表。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女子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充满着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发热热情。劳动者的欢歌。《插秧歌》白描、比喻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形象的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劳动者的颂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