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_第1页
202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_第2页
202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_第3页
202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_第4页
202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一.新课导入

(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

二.相关介绍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

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

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

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

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

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

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

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

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

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远望: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人

一近看_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一一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一一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言之成理即可)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一《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二.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

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三.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

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一一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

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

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

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3.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

-“白雪歌”一>咏雪(天气情况)

诗题-“、辛邛必「人物(诗人、武判官)

送武判吕_

L归京”[事件(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4.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T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

第二部分-(11-14)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

(11-18句)一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送别-(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细读感悟

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总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f兼外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帐内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J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帐外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奇早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

风势之猛。

“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丽

“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

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

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

繁荣壮丽。

新奇的比喻,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将肃杀

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

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奇寒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着墨

于感觉,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

上的景致。

“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

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

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

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

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

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

送别。承上启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夸张,突出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

“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

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

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

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

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

之情不言自明。

纷纷暮雪下车袁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拟人、夸张,“犁”字用得十分精确,

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

飘动的情状。

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

严寒。

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

的气氛。

轮台东n送看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

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茜天山足各”既表现出了风雪

之猛:,蛤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

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

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

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

思乡之情。

4.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

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即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奇早

咏雪-奇丽描边塞奇异

以景衬情i一皿卜什

-奇寒一匚>风光,抒惜

情景交融n、

「饯别别惆怅之情。

L惜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新课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

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

南二安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

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

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

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相关介绍一一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

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

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

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

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3.赏析文本。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

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3)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

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

的不满。

小结: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黎、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过零丁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

们的名字及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

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

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o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

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

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赏析文本。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

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

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

千古流传的名句。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新课导入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

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一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

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等。

相关介绍一一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

八景,引人入胜。

三.写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

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

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

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