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验收评价(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1页
专题验收评价(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2页
专题验收评价(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3页
专题验收评价(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4页
专题验收评价(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验收评价(三)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3·浙南名校联盟联考)《后汉书》对上计制有如下记载,州郡属官“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即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赈灾救济等情况上报中央。据此可知,上计制除了考核政绩外,还有利于()A.打击门阀士族势力B.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计制度下,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由御史参与审核计算,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这有利于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B项正确。2.(2023·温州二模)汉代太学创立之初即“设科射策”,对学生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的按成绩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职。“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据此可知,西汉太学()A.是西汉官员选拔的唯一来源B.以分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C.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D.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每年都要考试太学学生的学问和才能,并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授予相应官职或除名,反映出西汉太学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C项正确;西汉官员选拔的方式还有察举、征辟等,排除A项;分科考试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四书”直到元代才成为教育和选官的内容,排除D项。3.(2023·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上疏抨击当时的选官制度“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公以为格,坐成其私”等种种弊端,建议“弃魏氏之弊法”。其抨击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284年”以及“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可知,该选官制度侧重家世,“魏氏之弊法”说明该选官制度由曹魏创设,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C项正确;世官制看重血缘关系,不是曹魏政权所创,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排除B项;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D项。4.(2023·浙南名校联盟联考)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A.导致南北分卷B.给政治增添了活力C.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D.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解析:选B根据材料“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亦许解送’”等可知,这一变化使出身工商杂类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给政治增添了活力,B项正确;南方和北方经济和文化差距的拉大导致南北分卷,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员的考核,排除C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就已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不是宋朝时期才打破的,排除D项。5.(2023·绍兴二模)“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表明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御史大夫②行御史台③给事中B.①御史台②府州军监③按察使司C.①御史中丞②都察院③巡抚巡按D.①监御史②肃政廉访司③监察御史解析:选D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员,①为监御史;元朝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②为御史台或肃政廉访司;明朝设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监察地方官员,③为监察御史,D项正确。6.明中后期,基于地域平衡理念,吏部各司的司官每省各有定额,司官升转出部或请假归家,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后来这一现象逐渐蔓延至巡抚、提学、科道、翰林、部属等官缺,各省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逐渐增强。该现象()A.适应了科举分地定额取士的现实B.体现了官僚政治生态的恶化C.表明中央政府政治权威逐渐衰落D.反映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选B“各省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逐渐增强”表明明中后期形成了官僚之间的政治集团,容易结成党派,发展地方势力,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表明当时出现了官僚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故选B项。7.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在范围上具有全国统一性,被称为“现代素质教育的肇始”。下列选项中,体现“在范围上具有全国统一性”的举措是()①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②1905年,设立学部③1912年初,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④1929年,颁布《考试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都是清政府对全国教育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①②符合题意;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是全国性的选官改革措施,④符合题意;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是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当时全国并未统一,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8.1914年2月27日《政府公报》称:“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下列各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考试任用之法”指的是第一部《考试法》B.该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更具开放性和平等性C.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落实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D.甄别的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甄别审查了解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淘汰庸劣不合格的官吏,用意在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D项正确。9.(2023·浙江十校联盟联考)近代某法律规定了公民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法律颁布的第二年,考试院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第三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举行,实际应考人数为1872人,其中女性有20人,年龄自20岁到50多岁,籍贯涉及20多个省。据此推断这一法律可能颁布于()A.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从而推断颁布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反映的特征不符,均排除。10.(2023·宁波二模)1905年,袁世凯等人上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收敛)不虞(预料)之诡谋。”由此可知,袁世凯等人奏请立停科举旨在()①改变国家形象,让外国人诚心相待中国②革新选官形式,构建北洋政府文官体系③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④切断读书与选官、做官的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认为科举制被外国人所诟病,因此希望立停科举,改变国家形象,让外国人诚心相待中国,①正确;1905年尚处于清朝,②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认为立停科举,可使留学生励志潜修,就不会被革命党妖言惑众了,③正确;“切断读书与选官、做官的联系”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11.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见,英国文官制度()A.避免了政党政治之间的相互斗争B.消除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的滋生C.形成了一套绝对完整的晋升制度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官员的职业性,减小政府在交替过程中的脱节,保持最高效率等,说明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D项正确;文官制度并不能避免政党政治之间的相互斗争,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绝对完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2.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有特殊地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A项正确;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也未体现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排除C、D两项。13.18世纪末,英国海军财务处长和陆军审计处长每年分别花500镑、1000镑雇人代理;书记员查理每月有81镑13先令的工资,但是他一面雇人顶替,一面又为一位法庭的文官弗雷泽代职,赚取27镑3先令的年薪。这表明()A.文官制度需要改革 B.官僚机构不断扩大C.官吏制度存在弊端 D.恩赐制导致官员腐败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官员不在岗位履行职责,而是雇人顶替或替代他人,这表明英国官吏制度存在弊端,故选C项。14.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调查英国人事制度,提出文官改革建议:将政府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分途而治;事务文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以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作为提升文官的依据。这些建议()A.推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逐渐形成B.完全防范了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弊端C.奠定了现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D.说明了政党更替影响了文官的选用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诺斯科特和屈维廉提出将政府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等文官改革建议,推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逐渐形成,A项正确;“完全防范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奠定基础,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党更替对文官选用的影响,排除D项。15.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试,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通过的美国文官法案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解析:选A据材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试,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2023·浙江名校联盟联考)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科举考试概况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据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整理材料二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由考试院执掌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系列考试制度。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这十年中国的时局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政府有较多的精力来推进公务员制度。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官吏选拔制度的缺失,广大的知识分子对重新建立官吏制度有强烈的要求。英国是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正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然而,虽然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但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诸多的缺陷。——摘编自王宇眉《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材料三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摘编自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并指出其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及其影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代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比前代大幅度增加;南方人逐渐占优。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科举制的公平化。(2)思想与制度基础: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缺陷:建立在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基础上;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3)选举方法: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影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科举制该被废除吗?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某历史研究小组为研究这一问题,搜集了以下资料。材料一九月十七日(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酸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摘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注:刘大鹏,山西太原乡绅,生于1857年,1894年中举)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