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肖洛霍夫的生平和创作第1页/共30页••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如担任办事员和扫盲教师,参加武装征粮队等。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后来又回到哥萨克村里上学。十三岁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对乌克兰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业。1919年至1922年这段时间里,年轻的肖洛霍夫为红军做过各种工作,其中一项是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大部分哥萨克人却竭力抵制布尔什维克的“横征暴敛”。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1923年,肖洛霍夫与一位哥萨克的女
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1923—1924年间在《青年真理报》上登载了他的三篇杂文《考验》、《三》、《钦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第2页/共30页
1925年他们回到了顿河地区定居。《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巨大成功使肖洛霍夫声名鹊起,经过14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闻名于世。1926年,他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合为一集),受到文坛的关注。在集子的20多篇小说中,作家把严峻而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中间和个人关系之间展开,在哥萨克内部尖锐的阶级冲突的背景中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悲剧情景和众多的悲剧人物。早期作品特色鲜明,但艺术上还欠成熟。1940年,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完成。小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30年肖洛霍夫见到了斯大林,1932年肖洛霍夫成为一名正式的苏共党员。根据后来发表的文件,肖洛霍夫曾两次在斯大林的亲自过问下,于30年代救助过遭受饥荒和政治清洗的顿河人民。1938年肖洛霍夫本人受到人民内务委员会的迫害,但由于斯大林的帮助而幸免于难。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上过前线,写了许多通讯、特写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洛霍夫两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1939年他获得列宁勋章,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0年获得列宁文学奖金,并获其他多种荣誉。他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斯大林死后解冻时期的苏联文学界的高压政策,因而声誉下降,但在人民中间仍受崇敬。1984年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鲁齐林诺村去世。第3页/共30页二:作品情节简介第4页/共30页
《静静的顿河》共4部8卷,肖洛霍夫从1925年开始创作,到
1940年完成,历时14年之久,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上的一面镜子。
《静静的顿河》反映了1912-1922年哥萨克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哥萨克的战前和平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七月社会主义革命;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和战后生活。
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村里,有一位名叫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年轻人,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他俩的恋爱很快地传遍整个部落。其父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替他娶了一位富农之女娜塔莉
亚为妻,而贤淑的娜塔莉亚,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但是,葛利高
里已完全沉迷于阿克西妮娅的热情,他无法满足于娜塔莉亚,而重
回到畸恋中。其父在盛怒中与儿子起了冲突,葛利高里便不顾一切
偕阿克西妮娅私奔。他暂时在李斯特尼斯基将军的府里工作。娜塔
莉亚在失望之余企图自杀,但未成功。
不久,葛利高里即被征召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在前线出生入死时,在后方的阿克西妮娅却在少主人的诱惑下,开始与他陷入缠绵的热恋之中。受伤返乡、得知此事的葛利高里,在愤怒之余便回到顿河岸的父亲家里。当他获得十字勋章,又重回战场时,娜塔莉亚已生下一对孪生儿。后来,俄国发生大革命,哥萨克族的人都离开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葛利高里却加入红军,担任队长,与白军作战,但又再度受伤返乡下。内战风暴逐渐逼近顿河沿岸,哥萨克人为了抵御红军,保护村庄,这也奋勇作战,葛利高里无奈只好加入村人组成的军队。第5页/共30页
自此起,顿河即陷入持续展开的血腥战斗中,葛利高里的命运也象被顿河的强风吹拂般,无法安定下来。战后,在倾废的村庄中,他与阿克西妮娅重逢,两人也再度绸缪在一起。不久,他以叛军师长的身分,率军与红军对抗。此时已怀身孕的娜塔莉亚得知丈夫的心又回到阿克西妮娅身上时,企图堕胎,却失败而死亡。后来,红军的势力如排山倒海般很快地控制了整条顿河,身为叛军的葛利高里只好带着阿克西妮娅,混在逃难的人群里逃亡,但逃至诺瓦洛西斯特时,不得不投降,转而为红军效力。最后,当葛利高里由红军退伍,回到在逃难途中因患伤寒而返回鞑靼村的阿克西妮娅身边时,却因他以前曾有反革命行为,而传出要逮捕他的风声,至此,他不得不逃亡加入匪徒组织,再度与红军对抗。
可是此时的匪徒们已军纪散漫,在无可忍受之余了,他决定带阿克西妮娅离开,寻找属于两人的新天地。他俩想趁着暗夜,骑马逃走,不料被红军发现,阿克西妮娅被子弹击中,失去生命。此时的葛利
高里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
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
的就是年幼的儿子——米夏洛而已。第6页/共30页人的魅力第7页/共30页《静静的顿河》中没有一个概念化的英雄,有的只是一群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顿河的平凡儿女。它展现的不是什么英雄主义,而是“人的魅力”1、葛利高里小说的主人公,顿河鞑靼村麦列霍夫家的小儿子。与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相爱,却接受父命娶了同村首富的女儿娜塔利亚。战后他一直在各种政治势力间徘徊犹豫不知所归,充满了矛盾痛苦,直至最后,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他,拥有的只剩下自己的儿子了。“我在道路纵横的世界上,夜来临,打开您的门,家的世界啊”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持了近乎完整的人性浓浓的人情味娜塔利亚——人间的天使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妻子,贤惠,善良,羞涩,纯洁,公婆理想的好儿媳。对葛
利高里一见钟情,以后的日子里,无论丈夫对她多么绝情,她始终对他一往情深,可以说对丈夫的爱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一看到葛利高里,她的两只惺忪的眼睛“这个女人是为了你才活着的”就放射出那样明亮的喜悦光彩”追求专一坚贞的爱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念念不忘的也还是自己的丈夫,尽管她的死原本就是因为丈夫的不忠米沙特卡悄悄回答说:“妈妈躺在内室的时候……她还活着的时候,把我叫了去,这样嘱咐我:‘爸爸回来的时候——你替我亲亲他,告诉他,叫他疼爱你们俩。”丈夫对她是疼爱的,这种爱虽然不同于对阿克西尼亚的爱,但却另有一种柔情……顿河女性第8页/共30页阿克西妮亚——“我曾经爱过了”第9页/共30页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情人。少女时即遭父亲强暴,婚后又备受丈夫虐待,痛苦的生活使她面对葛利高里的爱情时表现出其晚熟爱情的全部激情。“为了我整个的痛苦的生活,我非爱不可!你们杀死我我也不怕”“他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亲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大胆泼辣,“她什么也不怕,真是个好样的女子”善良聪敏,极会察言观色热烈地爱着葛利高里,只要他的一个口信,一张纸条,无论前面有什么危险她都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走。“你上哪我就上哪,就是去死我也愿意!”三次随葛利高里出走,三次失败,最后死于红军征粮队的枪下,
死时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世界啊,当我死后,请在你的静谧中,为我留下’我曾经爱过了’这一句话”较之娜塔莉亚,有点世故老练……妲丽亚——草原上的野蔷薇第10页/共30页麦列霍夫家的大儿媳妇,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风流放荡“她生在世上,就像红柳条儿,又柔软,又美丽,人人都可以和她亲近”,无所拘束,不讨公婆喜欢。丈夫死后,她也心如刀割,但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身染梅毒,不愿难看的死去,自沉顿河。伊莉尼奇娜——尼俄柏的眼泪
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母亲,在战争中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丈夫,最后在对小儿子等待中死去。她就像悬崖上那个永远流泪的母亲杜尼娅
麦列霍夫家唯一的女儿,善良懂事,体贴,善解人意,执意嫁给了杀死了自己哥哥的米沙,婚后却因为无法理解丈夫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以及丈夫和哥哥之间的矛盾痛苦无奈
“她包了一头巾干净麦子,拿到坟地上,撒到彼得罗、娜塔莉亚、妲丽亚的坟上,好叫鸟儿一早就飞到亲人的坟头上,她的一颗孩子般纯真的心完全相信,死者会听到悦耳的鸟叫声,会高兴的”麦列霍夫家的其他成员第11页/共30页彼得罗——麦列霍夫家的大儿子他是一个喜欢战争的人三个喜欢战争的人(战争中一切制度规范都不起作用了;战争中所有人的痛苦减轻了自己原本就有的痛苦;战争中有些人可以不走寻常的路子便青云直上)处事圆滑,懂得变通善良在哥萨克暴动中,死于红军米沙的枪下潘捷莱——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父亲性情暴躁,但对家人怜爱有加有点幽默的味道(可爱)虚荣,胆小,世俗,有时候蛮不讲理他参战回家先问的往往是牛,粮食和财产
“他的生活经历了一场战争,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决定什么也不管了:听天由命吧!”两个坚定的信徒第12页/共30页“人的一生注定是某种信仰的信徒,对于这个信徒来说,信仰就是他的一切”叶甫盖尼.李斯特尼次基执着地信仰沙皇和旧的时代(孩子般天真的兴奋),但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他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米沙布尔什维克的忠实信徒,因为这个信仰杀死了自己朋友葛利高里的哥哥,与朋友反目,杀死无辜的老人……三:作品的思想意义
《静静的顿河》着重写了在新旧政权、白军和红军、新世界和旧世界斗争过程中,以葛利高里为代表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和他们中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悲剧命运,以及在两个时代急剧转变中的哥萨克世界。其思想意义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主题:(一)顿河情结
肖洛霍夫曾说“我是在劳动哥萨克的环境里长大的,劳动哥萨克后来在国内战争年代支持苏维埃政权,被称为红色哥萨克……生活更新了,顿河更新了。它的居民—热爱劳动、性格坚毅、个性顽强的人民也新生了。而这种更新生活的一部分,都写在我的作品里了。”肖洛霍夫生于顿河,长于顿河,斗争于顿河,创作与顿河,他和顿河和哥萨克心心相印。第13页/共30页(二)人性、战争与悲剧《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中间最主要的因素是其自身性格的复杂性。葛利高里有正直、仁爱、反抗的一面(追求人性),可当外部压力与之发生冲突时,又表现出屈从、残忍与
背叛的一面。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人性,决定了这样一个有着正确标准的哥萨克青
年陷入了痛苦的泥潭之中,导致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深渊。第14页/共30页(三):悲剧意味的爱之歌第15页/共30页
《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用他多情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娜塔莉亚和阿克西尼亚这两个俄罗斯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震人心扉。由于彼此不同的家庭环境、性格、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她们选择了崎岖坎坷却迥然不同的人生路程,为生活奋力挣扎,为爱人倾尽一生,为爱情耗尽挚情,她们身上折射的女性光辉照耀着世间的每个角落,她们是爱情的化身,爱情的守护者,用她们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对比娜塔莉亚与阿克西尼亚:1.家庭环境和性格不同2.爱情观不同3.多舛的悲剧命运相同
虽然娜塔莉亚和阿克西尼亚有诸多的不同,但她们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却惊人的相似。从爱出发,用艰辛的生命历程划了一个圈,殊途同归,归于生命的消失—死亡,然而她们的死亡皆不是正常的:特殊的时代和频繁的战争使她们本该健康的生活在阳光下的生命却最终消失在残酷的现实中。只是由于不同的生活信念,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的方式,演化出不同色彩的死亡。娜塔莉亚死的缠绵悱恻,阿克西尼亚死的豪爽壮烈,她们都用丰满细腻、鲜活真实的女性形象踏上了不可逃避的命运悲剧。
她们都曾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都曾经努力的争取与强大的历史发展抗衡,虽然等待她们的只有挫折、灾难、困苦和死亡,但是从她们的爱情和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悲观而是悲壮,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她们身上闪烁着女性灿烂的光辉,她们也会因这些光第16页/共30页艺术特色第17页/共30页
“肖洛霍夫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什么创新,他用的是使用已久的现实主义手法,与后来的小说创作艺术出现的一些模式比显得简单而质朴,但这一主题的确无法用其他手法来表现……”——诺贝尔奖授奖词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没有!每一种现代主义离开了现实主义都会成为无根之水,成为空中楼阁。小说不是隐藏,不是让读者在迷宫里晕头转向,也不是让读者赞叹建筑
迷宫者有多么高超的手艺,更不是小说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赏。作为小说家任性的肆
意妄为和心血来潮,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实验,这些实验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没有一种
小说手法的成就能够超越现实主义,也没有一种现代技巧能够构建起《静静的顿河》这
样一部宏大的哥萨克史诗。”一、对死亡的至悲至美的描写第18页/共30页1、娜塔莉亚——缠绵的死如水般的性格,缠绵的柔情“妈妈,您别嚷嚷……不然会把家里人吵醒……”“妈妈,您把米沙特卡和波柳什卡叫醒……我想看看他们……我觉得不大好……”“妈妈,您给我穿上那条绿裙子,……葛里什卡喜欢我穿这条绿裙子……”中午,她死了。(从她拖着血身子回家到这里,仿佛过了漫长的世纪,一直以来的紧张悲痛的心让这最后的一句话又做了狠狠的一击)“爸爸回来的时候——你替我亲亲他,告诉他,叫他疼爱你们俩”“一阵剧痛向刺刀一样扎进了他的心里”对死亡的至悲至美的描写第19页/共30页2、妲丽亚——凄艳的死
放荡的生活使她染上了梅毒,她选择了自杀。“我不漂亮啦,浑身要干瘦了,我就要活活地烂掉……我不愿意这样,决不!”
“对于我来说,现在上帝一点用处也没有啦,就这样,这辈子上帝已经碍了我不少事了!”
“我还要再活些日子,要好好的看看人世,最后看几眼。要不然,你可知道,咱们真是白活啦!活着的时候,天天跑来跑去,周围的什么都看不见”顿河太美了!
“要是想想的话,死也不好受……”“不过,一想到死,我也觉得高兴,到阴间里就能和彼得罗见面了……我就说,“彼得罗,我的当家的,收留你这个不走正道的妻子吧”“姊妹们,我走啦!”对死亡的至悲至美的描写第20页/共30页3、阿克西妮亚——脆烈的死这个性格刚烈泼辣,经历了无数苦难的女人,死时没来的及说一句话,死的那么突然,那么脆烈“他抬起头来,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看到头顶上是黑黑的天空和亮得耀眼的黑黑的太阳”(神来之笔)4、潘捷莱二、宗教文化因素第21页/共30页1、用宗教节日(民间东正教)标志事件日期
小说的第一卷战争开始以前没有明确的日期,而是靠宗教节日来标志事件“三一节那天起,就开始割草了”
“在耶稣受难日那天夜里,几个娘儿们凑在科尔舒诺夫家的邻居佩格拉娅家里闲坐。”“你还记得,前年谢肉节的时候咱们打群架的事吗”
圣诞节是鞑靼村哥萨克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葛利高里从镇上回来时真是束手无策:圣诞节已经快到了,但是他还什么都没准备好”也正是从这个圣诞节开始,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渐渐偏离了常轨,葛利高里开始到沙皇的军队去服兵役,鞑靼村人的噩梦开始了。此后在小说对战争和哥萨克人动荡不安生活的叙述中,再也没有用宗教节日标志事件。宗教文化因素第22页/共30页2、娜塔莉亚
耶和华
神对女人说:“我要大大增加你怀胎的痛苦,你必在痛苦中生产儿女;你要恋慕你的丈夫,他却要管辖你。”
(《圣经.旧约.创世纪》)集中了东正教文化中几乎所有的美德,但却是一个带着夏娃的罪恶来人间受难的天使丈夫的不忠自杀堕胎而亡宗教文化因素第23页/共30页3、格里沙加爷爷的《圣经》“这《圣经》上说的不就是咱们这个混乱的朝代吗?”“我的百姓做了迷失的羊,牧人使他们走差路,使他们从大山转到小山……”三、外貌描写第24页/共30页
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健康分开”。
“民歌中关于美人的描写,没有一个美的特征不表现着旺盛的健康和均衡的体格”小说在描写人物时,往往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人物优柔的体魄,而很少详细地去描绘她们的五官面庞。阿克西妮亚:“像白桦树一样白嫩的、毫不羞耻的叉开的两条腿”“笔挺的脊梁,丰满的双肩”娜塔莉亚:“两条好看的长腿”“干活磨粗糙了的两只大手”妲丽亚:“露水溅在她那白嫩的光腿肚上,很像新鲜的奶汁”这绝不是表现肉欲和色情,而是在这种健康的体态下表现勤劳的品格女性人物正面出场时大都是在干活四、哥萨克民歌
民歌在小说中起了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它们起到了或深化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塑造人物性格,或宣泄情感等作用。对煎熬于战火中的哥萨克而言,民歌成了他们表达思想、倾吐心声、排遣郁闷、寻觅知音的共有的渠道。通过这些民歌,我们看到在马背上长大,一生都不能摆脱战争的哥萨克戎马生涯的全貌。在肖洛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绘画夏日雪糕课件
- 国际项目经理(PMP)案例-环保公共汽车研制项目课件
- 升降机安全检测报告书及检测内容
- 水墨中国风清明节日PPT模板
- 人卫版内科学第九章白血病(第4节)
- 建筑节能技术课件
- 环保节能空水冷系统在高压变频器上的应用
- 学习型区县、市结构图
- 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经典讲义(PPT)
- 207卒中患者时间节点控制表
- 硅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多元智能自评量表九种智能自测自我认知探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