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的形态结构_第1页
论学科的形态结构_第2页
论学科的形态结构_第3页
论学科的形态结构_第4页
论学科的形态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学科的形态结构

2004年,作者发表了《学科理论》一文,探讨了学科的本质性质。他认为,学科的本质是主体为了教育和发展而选择的。它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观结构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原始结构(客观现象)和二级结构(客观现象研究形成的知识)。12006年,针对有学者认为上述观点只是属于学科的知识形态说,而不是学科的活动形态说和组织形态说的看法,笔者对学科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学科不仅是知识形态,也是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学科是由这三种形态组成的统一体。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核心,学科的活动形态是学科的基础,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本质之所在,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是与学科的知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有联系的非本质属性。2在此,就这一观点再谈一些认识,以厘清学科建设和改革思路,树立科学的学科建设与改革观。一、学科组织形态与学科知识的本质属性学科的知识形态是指学科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学科的活动形态是指学科知识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师生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是学科产生的前提,编撰活动是学科产生的直接途径,教与学的活动是学科的存在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是学科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科的组织状态实际上既包含学科知识的组织状态,也包括人以知识和活动为纽带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组织状态。前者指的是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后者指的是以知识的研究、传授和创造为基础所形成的学科队伍,诸如教研室、院、系、所等学术组织。由于学科的知识形态是一种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范畴体系,其本身就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组织特性,因此可以说,学科的知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这样,当我们说学科的知识形态时,实际上就是指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当我们说学科组织形态中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时实际上也就是学科的知识形态。在学科的三种形态中,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是指学科所具有的全面育人的属性。这种全面育人的属性是由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全面育人的特性所决定的,学科知识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情感和思想的体现及人格力量的外化。在从事知识的研究、编撰、传授和创新活动中,人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有可能获得知识所蕴含和表达的智慧、情感和思想,从而使人的整个人格得到提升。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是学科的非本质属性,这是因为学科的活动形态是围绕学科的知识形态而进行的,学科的组织形态是以知识及其活动的形态为纽带而建立的。可以说,学科所具有的这种活动性和组织性都是围绕学科的本质属性即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服务的。然而,学科的知识形态虽然是学科的本质,但如果没有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所体现出的活动性和组织性这些非本质属性,学科的知识形态是无法产生的;学科的知识形态产生以后,也无法加以表达、运行和发挥学科知识形态的作用。可见,学科知识的全面育人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的活动性和组织性的非本质属性是学科两个不可分割的属性。有学者可能认为,学科的活动形态才是学科的本质或核心,其理由是学科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虽然学科的活动是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或前提,但这种基础或前提本身并不是学科的本质,只有在这种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知识形态才能反映学科的本质。有人还可能认为,在学科活动之中所产生的不只是学科的知识形态,还有学科的组织形态,学科的组织形态才是学科的本质。因为上面的分析认为学科的本质体现在学科的知识形态之中,而学科的组织形态包括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也就是说,学科的组织形态本身就包含了学科的本质。不仅如此,学科知识所具有的智慧、情感和思想等全面育人的属性是通过学科组织中人的活动的对象化而实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学科活动的对象而产生的。因此,学科知识所具有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学科中人的本质。所以,学科的本质不仅体现在学科的知识形态中,还体现在学科组织中人的身上。因此,学科组织形态所体现出的学科的本质要比只认为学科的本质体现在学科的知识形态之中更全面。这种观点认为,学科组织形态中的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体现了学科的本质。这种看法笔者是赞同的,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学科的知识形态本身与学科组织形态中的知识组织形态是一致的。当我们说学科的知识形态体现了学科的本质时,也就承认了学科组织形态中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然而,如果说学科的本质还体现在学科中人与人所形成的组织的人身上,笔者认为就值得商榷了。诚然,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全面育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学科中人的对象化活动而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科所具有的本质就体现在学科组织的人身上。这正像人的本质虽然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而形成,人的本质并不体现在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人身上,而体现在人的对象化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一样,学科的本质并不体现在学科活动的人身上,而体现在学科人的活动所创立的知识形态上。如果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身上,就等于说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显然这样来看待人的本质就犯了逻辑上循环定义的错误。不仅如此,人的本质之所以不是体现在人身上而是体现在人与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上,是因为在所谓抽象的人的身上是看不出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的,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才能看出人的本质。如人的本质属性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学术关系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来。学科的本质不体现在学科组织中人的身上,而体现在学科的知识形态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单从人的角度是看不出学科的本质的,只有从人所创立的知识的角度,透过知识所表达的智慧、情感和思想才能看出知识的本质。二、知识形态的理解上述对学科本质的再认识与笔者之前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之前的理解不仅反映了学科的知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这一非本质属性。所谓反映了学科的知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是因为这一认识很清楚地说明了学科是一种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所谓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非本质属性,是因为这一认识已经反映出了学科的活动形态。这种活动形态是说学科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这种互动的活动既有主体对原客体结构的研究活动,也有主体对次客体结构的编撰活动。说这一认识反映了学科的组织形态是指这种理解反映的是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因为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之所以有区别,是指之前对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不太全面。一方面是指这一认识在学科的活动形态说上只说明了学科是研究知识的活动和编撰知识的活动,而没有反映学科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造知识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指这一认识在学科的组织形态说上只说明了学科是知识的组织形式,而没有反映学科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上分析表明,先前对学科的认识,并不只是学科的知识形态说,这种认识也反映了学科的活动形态说和组织形态说,只是这种认识对学科的活动形态说和组织形态说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全面而已。如果要提出一个既能反映学科知识形态说的本质属性,又能全面反映学科活动形态说和组织形态说的非本质属性的学科的定义,可以将之前对学科的定义修改为: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这种对学科的理解反映了知识形态说这一本质属性,这里所表达的知识形态既有教育领域里的学科知识形态,也有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学科的知识形态。因为这种理解指出了学科是围绕知识的研究、传授、创新而产生和发展的组织体系,知识的研究和创新主要涉及的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学科,而知识的传授主要涉及的是教育领域的学科。这种理解还全面地体现了学科的非本质属性。首先,这种理解全面地反映了学科的活动形态,说明学科是在研究活动、编撰活动、知识的传授活动和知识的创新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其次,这种理解全面地反映了学科的组织形态,因为这种理解所说的学科的组织体系很明显首先应该是知识的组织体系,然后才是在知识的研究、知识的编撰、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教学与研究组织等。以上对学科的再认识与其他学者对学科的知识形态说、活动形态说、组织形态说和综合形态说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知识与学科的关系学科的知识形态说对学科有如下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在科学领域从学科与科学知识关系的角度,认为学科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而对知识所进行的一种整合,如德国学者黑克豪森认为学科是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的科学研究,3这种看法指的是科学学科。第二种看法是在教育领域从学科与教学的关系的角度,认为学科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以后形成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学科就是教育科目,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学理论对科学知识加以选择和重组所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4又如有学者认为学科是在学校、学院或大学学习或教授的知识的一门分支;5《汉语大词典》(1989)将学科解释为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现代汉语词典》(2000)将学科解释为一种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知识或学问的门类。如果将笔者的理解与上述观点进行对照不难发现,第一种看法,从知识说的角度来看,是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学科,但却忽视了教育学科的知识,对学科知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我们不能单独把科学学科或教育学科所体现的本质当做整个学科所具有的本质;从活动说的角度来说,这种看法虽然看到了科学研究的活动在学科形成中的作用,但却没有看到知识的编撰活动、教学活动和知识的创新活动在学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组织说的角度来说,很明显,这种看法并没有指出学科是一种组织的形态。可见这种看法对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第二种看法,从知识说的角度来看,从教育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学科,忽视了科学学科的知识。这种理解对学科知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不全面,从活动说的角度来说,这种看法虽然看到了学科产生的编撰活动,却并没有看到学科知识的研究活动、教学活动和知识的创新活动;从组织说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只指出了学科的知识组织体系,而并未指出学科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可见这种对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至于不是从科学和教育领域而是直接从更高层次上对学科的认识,从知识说的角度来看,它包含了教育学科的知识和科学学科的知识,这种看法对学科知识形态本质属性的理解是可取的。然而,从活动说的角度来说,它涉及到的只是学科知识的“划分”活动,这种划分活动,可能更多地涉及到的是知识的研究和编撰活动,而未能提及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从组织形态说来看,这种看法提到的只是知识或学问的组织形式,而没有涉及人的组织形式。可见,这种看法对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也是不全面的。对学科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的认在活动形态说中,有学者认为,学科是一群人通过教育手段从事的某些活动。6有学者认为,学科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创造性社会活动。7我们对学科的认识不同于这种活动形态说就在于这种活动形态说只看到了学科的活动形态而没有看到学科的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认为学科的本质体现在学科的活动形态上而不是体现在学科的知识形态上。而且,对学科活动形态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学科的教育活动、知识的研究活动和创造知识的活动,而并没有看到学科产生的编撰活动。学科是教学的组织形态在学科的组织形态说中,有学者认为学科是由同一领域的专家联结而成的一种组织方式,如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8还有学者认为,学科就是指一种机构或组织,如认为学科是指“学界的组织”或“学术的组织”,即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机构。9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如日本学者欢喜隆司认为,“学科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10很明显,这种看法只看到了学科的组织形态,把学科的组织形态当做学科的本质形态而不认为学科的本质是学科的知识形态,没有注意到学科的知识形态和活动形态。而在组织形态里,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学科是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组织形态的一面,忽视了学科首先是知识的组织形态的一面。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不全面综合形态说是把学科的知识形态、组织形态和活动形态中的某两种形态综合起来看待学科,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可以从形态上把学科区分为知识形态的学科和组织形态的学科。学科在知识形态上是关于知识或教学科目的分类;在组织形态上是指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的细胞。6这种看法认为学科既是知识形态又是组织形态。第二种看法认为,学科是联结各领域专家的一种组织方式,学科活动的共同内容就是知识操作,而其本身就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8这种观点认为学科既是组织形态又是活动形态。综合说尽管覆盖了学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中的某两种形态,但却忽视了学科的另一种形态,如第一种看法认为学科既是知识形态又是组织形态,只看到了学科与知识形态、组织形态之间的联系,并未同时看到学科与活动形态之间的联系。因此,这种看法虽然抓住了学科的知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但对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欠全面。第二种看法认为学科既是组织形态又是活动形态,只看到了学科与组织形态、活动形态之间的联系,并未同时看到学科与知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作为学科本质的知识形态。这种看法对学科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也欠全面,因为这种看法只提到了组织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未能提到知识之间的组织联系。对学科的活动形态,只提到了知识的教学活动,而未提知识的研究、编撰和创新活动。对学科本质的再认识有助于厘清学科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树立科学的学科建设与改革观。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和学科组织的建设与改革三个方面。学科知识的建设与改革是学科建设与改革的核心,任何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实质上都是围绕学科知识的建设与改革来进行的。学科知识的建设与改革主要是要彰显和恢复学科知识全面的本质属性。学科活动的建设与改革是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学科活动的建设与改革包括学科科研活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