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的哲学意蕴
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是,西方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僵化的身体理论,而中国哲学中没有夏哲的单一起源理论。学者们多数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并未出现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以本体论为主要形态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所追求的“超越”只是基于“形”的一种对“道”的体悟,它仍然是人自己的体悟,并不是对不可感的东西的概念性的思考,中国传统哲学的超越性不同于形而上学的超越性,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明中国哲学中的“道”不离“形”、“形”不离“器”,他们进而断言,中国自古以来就不具有西方的本体论传统。在西方,德国思想家们较早开始关注中国的道家,犹太神学家马丁·布伯、科学家海森堡、思想家海德格尔就是这方面的几位代表。布伯(M.Buber,1878-1965)于1910年就翻译出版了庄子的《言论和寓言选集》,他在后记中说:道就是原始的“未分状态”,在布伯看来,道根本不打算阐释世界,而是认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真实生命的统一之中。他的结论是:主宰东方各民族的是一种合一性,它同西方的命运观和上帝创世观截然不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所不同。尽管“道”不是一种纯粹知识性的理解,尽管道还是一种“未分离”的状态,但是布伯所持的“它同西方的命运观和上帝创世观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值得商榷与推敲的。下面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恰好证明“道”与西方的上帝创世观的相似之处。一、道为神,不即来,也不是应然的名字道是什么?老子说,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是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的。道“混而为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老子概括道的特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第二十五章)可见,道是幽冥、恍惚、寂寥的,它绵绵不绝,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可以识别的物象,它却是天地万物之根源。这样一种虚无缥缈、难以把握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天地万物的“原因”,它本来没有名字,“道”其实也不是它真正的名字,只是为了便于谈论,权且称之为“道”。所以老子承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第十五章中也有:“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因为道微妙玄奥,没有人能够把握它的究竟,所以人们才会用永久的热情去探析它,勉强描述、刻画它。我们所谈论、所理解的道,只是关于道的描述与刻画,但是实际上,能够用语言所描绘出来的,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道了;它被赋予的名字,也不是应然的名字。所以他说,“道隐无名”(《老子》第四十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为了探究世界的本源,老子不得不努力寻求最接近这种“原因”的描述。受《老子》影响,随后出现的其他典籍,在提及道的特点时,说法基本都是一致的。如:《管子·内业》篇中有:“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原道训》中有:“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道应训》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有关道的描绘,《淮南子》中还有:“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原道训》:“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主术训》);“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说山训》);“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修务训》);等等。所有这些说法,无非还是表明道“幽冥恍惚”、无形无声、不能言说、不可捉摸的特点。总之,道是幽冥隐秘的。与道的这些特征相似,在基督教神学著作中,上帝作为一切事物的本原,也是隐秘的、不可言说的,因而又被称作“神圣的统一”。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神秘神学》这样说:“神圣的统一乃是一个坚固者的隐秘的、持久的和至高无上的基础,这远远不可言说、不可认识。”神学家们又认为,上帝可以在万物中被认识,然而又与万物都不同。他通过知识与不知而被认识。关于他有着概念、理智、理解、接触、感觉、意见、想象、名字以及许多其他东西。另一方面,他不能被理解,词语无法包含他,名字无法把握他。他不是存在物中的一员,也不能在它们的任何一个之中被认识。他被万物分有,又不是万物中的任何一个事物。他对所有人从万物中都是可知的,他又不是任何人可以从任何一事物中认识的。他包容并限定、容纳并预知万物,自己却不为它们所把握并超出任何知觉、想象、意见、名称、言说、理会或理解。他环绕世界并超出世界,他比天高,比一切存在都高,他是一切,他又不是任何具体事物。所以,作为万事的原因复又超越万事,他当然既是无名的,又具有一切存在者的名字。因而,他被誉为奇妙的“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从而也是无名。他超过一切名之上,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德国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库萨也称上帝为“幽冥”的,库萨说:“当我尽可能高地上升时,我就看到你是那无限。因此,你是不可接近、不可理解、不可称道、不可复现和不可见的。”同时,上帝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凡是人所知道的都不是上帝,凡是人所概括的都不与上帝相似,上帝超越了这一切。上帝既不是无,也不是某个事物;既不是可言说的,也不是不可言说的,也不是既可言说又不可言说的,而是由于他那超凡的无限性,凡是能够以选言的和联言的方式借助赞同或者反对说出来的东西,都不适用于他。他是唯一的本原,先于任何关于他所能形成的思想,就连存在也不适用于上帝,因为上帝既不是无,不是不存在,也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而是存在与不存在的一切本原的源泉和起源。但即便如此,这也仍然不能是上帝的规定性,因为上帝先于一切本原。绝对的名称,无论是存在、神性、善、真理、能力,还是任何一种别的东西,都根本不能用来称道那不可称道的上帝,它们只是以各种各样的理性方式表达出不可称道的上帝罢了。库萨借一基督徒的口说:“上帝既非被称道,亦非不被称道,亦非既被称道又不被称道。由于他那超凡的无限性,凡是能够以选言的和联言的方式借助赞同或者反对说出来的东西,都不适用于他。他是唯一的本原,先于任何关于他所能形成的思想。”所以,任何试图论证上帝的举动,都是从在下者向超越者上升,它攀登得越高,语言便越力不从心;当它登顶之后,将会完全沉默,因为它将最终与那不可描绘者合为一体。只有如此,才可迫近那位“既不可被不存在,也不可被存在所描述”的,并是“无名的,又是有一切存在者的名字”,才能进入那超出理智的黑暗,那时,论者将发现自己不仅词语不够用,而且实际上是无言与不知。在这里,以一种言语无法描述的方式,预先存在着一切知识的目的,它是理智与言说都无法把握的,也是完全无法被沉思的,因为它超出一切事物之上,它全然超出了我们认识它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它也等同于那不可以名、也不可以道的“道”了。二、地天同天地千物,我是个领无限者老子这样描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老子》其他章节中,道也被称为“谷神”、“玄牝”、“天地根”。既然为根为本,道在天地创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亦即《庄子·齐物论》与《淮南子·原道训》中反复描述的“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道是本原、原因,在天地创始之前就是万有的最初的形态。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上帝也被称为“时间之先者”,因为他先于日子、永恒和时间……他先于时间、超出时间,并且是时间与季节的变化的泉源。所以基督徒宣称,上帝先于永久的时代,因为他在永恒之前并高于永恒便已存在,是昔在、今在、永在。在这里,过去、现在与将来归于一致。上帝也被誉为“比永世更先”的“预先存在者”,万物与所有时代都从他那里获得它们的存在,所有的永恒与时间都从他来,他是一切永恒、时间和各种存在的泉源与原因。“有”、“无”、“有始”、“未始”等在《庄子》与《淮南子》中绕口令般罗列的指称道的亘古存在的时间概念,在基督教著述中,有时也被“开端”、“终端”所取代。库萨不无激情地宣称:“伟大的上帝啊,你的大就是没有终端的。因此,我把你看作是一切事物的不可度量的尺度,从而也是一切事物的无限的终端。因此,主啊,作为无限者你是没有开端和终端的。你是没有开端的开端没有终端的终端;你是没有终端的开端、没有开端的终端。你如此是开端,以致你也是终端;你如此是终端,以致你也是开端。你既不是开端也不是终端,而是超越了开端和终端。你是永受赞颂的绝对的无限自身。”不难看出,这段论述,跟《庄子》如出一辙。道作为本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六章中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管子·心术上》中有:“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故遍流万物而不变。”《淮南子·原道训》中也说:“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道生养万物,把自己慷慨地分赐天地万物,自身却不会减少,因为他本身是虚无的,所以,任何伤害对他都没有影响,他永远不会有任何损耗,永远不会有任何改变。与道相同,所谓的上帝也是“完全的”,就是说上帝不可能增加或减少,因为他是永远完满的,他预先就在他自身之中包容万物,他在永无止息地、同一地、满溢地和从不减少地涌流着。在基督徒眼里,上帝是超越地、永恒地、不可改变地和从不变换地“相同”。他永远是如此,永远对万物是同样的,永远确实不变地处于他自己超本质的统一性的精妙疆域之中。在他之中没有变化、衰退、恶化或变换。他既不会增大,也不会减少。《管子·宙合》篇中对道做了这样的描述:“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间,不可名而止。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心术上》中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淮南子·原道训》中对道做如此记载:“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缪称训》中说:“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这些记载表明,道囊括天地万物,上通天上,下达地下,因而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并且,道是至大的,在它外面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同时,道又是至小的,在它里面再也不能包容任何别的东西。道像个巨大的口袋,装载着天地万物,有关创世纪的论著也把上帝比作容器,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神秘神学》中这样说:“至善产生万物,并且是彻底完善的原因。在他当中‘万物靠他而立’,而被维系和保存,就像在一个宏大的容器之中似的。”根据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对道的认识,“宙合”不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囊括一切的容器吗?涉及道的大小之辩,西方学者有关上帝的论述更为透彻、深入:一方面,上帝被称作伟大的,因为他特有的“大”被给于一切大的事物,被倾倒于一切的“巨大”之中,而且还远远超出其上。他的“大”包容一切空间,超出一切数量,在其富足中远远越过了无限性,满溢着伟大的工作和喷发着无尽恩赐。这些恩赐无论如何广泛地被万物所分有,也不会有任何减少,仍然保持着同样的超富足性。它们不会由于被分有而减损,只会更为慷慨丰盛地喷发出。这“大”是无限的,既无大小也无数量,在无法理解的宏大者的绝对超越的喷发下波涛汹涌。另一方面,“微小”或微妙被用于描述上帝的本性,因为他不是笨重、远处之物,因为他轻松无阻地穿遍万物。实际上,“小”是万物最基本的原因,世上没有一部分不分有“小”,故而在这个意义上把此词用于上帝。因为这是某种无碍地渗透万物、振奋它们的东西,它刺入任何存在,甚至魂与灵、心中的思念与打算,所有的被造之物在它面前都是显然的。库萨也说:“由于它是无限,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它之外。绝对的无限囊括了一切事物,包含着一切事物。……无限既不能更大也不能更小。……因此,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于无限之外。假如无限不在自身中包括了一切存在,它就不是无限了。”“无限既不比任何东西大,也不必任何东西小;也不如任何东西相等。当我考虑到无限既不比任何可以被给予的东西大,也不比任何可以被给予的东西小时,我就说,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因为,它既不更大也不更小。因此,我把它理解为存在的相等,但这种相等也就是无限。”而这个无限就是永恒。三、万物皆提前发现,一切都被先进的世界《老子》中出现了“一”这个范畴,如四十三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发生学也有阶层或者梯级划分的话,这里实际上存在着道、一、二、三、万物,共五个层阶组成的金字塔。“一”仅次于道,是道所派生的居于第二位阶的范畴。“一”在《老子》第三十九章中反复出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段话中,“一”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出来。《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弃累而无根。”在这段记载中,“无形”就是“一”,“一”贯通天地,“一”之外没有别的本源,因为它本身就是原因、根本。创世说中也出现了“一”这个概念。在上帝与“精神”以及“理智”或者“理性”的关系上,创世说认为:上帝对于精神来说并不是另一个东西,他与自己的精神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不是有另一种上帝的理智,另一种上帝的道,另一种上帝的精神。……理性的生命里根据自身的能力包容了一切事物,“父子关系”也就是摒除一切变异和区别,把一切融合为一,这种融合同时也就是一转化为一切。一方面,上帝就是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在其中结合在一起的那个一,又是一转化为一切,以致一切都能是其所是;另一方面,在理性直观中,一切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一和一存在于其中的一切这两个方面又吻合起来。所以,上帝又被称作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太一。”库萨这样论证“一”与其他一切存在的关系:“正如感觉既不能把握也不能感知心灵的事物,正如表象与形状不能包容单一的无形的东西,正如有形体者不能触及不可触摸的和无形体的东西,同样真是无疑的是:诸存在者也被超乎存在之上的无限所超越,众理智被超于理智之上的‘一’所超出。事实上,不可思议的太一是一切理性过程都无法把握的。任何词语都不能冀及无法言说的善、太一、一切统一之源和超存在之在。它是超出心灵的心灵,超出言说的言道,它不能由任何言谈、直觉、名字所理解。它存在,但其存在方式与任何其他存在的存在方式皆不一样。作为一切存在的原因,它本身超出存在,并且唯有它方能对何为真正的存在作出最具权威性的说明。”上帝既是“一”,又同时把自己——“一”分赐给所有存在。他散布于一切之中,但却不失为一个统一体。既然上帝是一种以某种方式超越了存在的“存在”,他将存在赋予万物,并使整个世界得以产生和存在,那么可以说他的单一存在被多重化了,因为他从自身中将如此之多的事物带入存在。但他仍然是一,一点也没失去自己。他在杂多中保持为一,在流程中统一。他将自己的一分布给宇宙的每个部分以及宇宙总体,他以一种不变的和超越的方式是“一”。他既非一个复合体的一个部分,也不是诸部分的一个总和,他超越了存在者中的统一,他产生着、完善着、保存着一切统一与一切复多。“一”与其他存在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万物皆预先被包容于太一之中,并且被作为内在统一者的太一环抱着。所以《圣经》把整个上帝之统治即万物之因描写为太一。而且,“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只有同一个圣灵”;这些又都以彻底的不可分性处于上帝的“一”之中,在他之中,万物皆被结合于一个超越的同一体的进程之中,和它们预先存在的超越性之中,而成为一。故而万物被归之于上帝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正是通过他、在他中和为了他,万物才存在、共同安排、持存、成立、“完全”并被回转。世上无物不在太一之中,太一是超越之上帝的名字。万物皆由于太一而据有自己的独特存在和据以“完全”与保存的过程。他是万物的唯一原因,他先于所有的部分与全体、有限与无限、确定的与不确定的。他确定了所有存在着的东西,也确定了存在本身。他是事物的原因,也是事物总体的原因。他同时与事物同在,又先于它们、超出它们。四、上帝为措施,道为人而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如所周知,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由道生成。《老子》三十四章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淮南子·诠言训》中有:“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故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皆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物物者亡乎万物之中。”道深不可测,高不可及,负载天地,贯穿无穷,他把自己赋予万物,因此而产生了各种存在。但是,道本身却不是任何一种物,不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它是“物物者”,生有万物,统领万物,自己却不被局限在某一种具体的物或者存在中。道家倡导无为,道无为而生成万物。按照西方创世说,上帝是万物的原因,他自己却不是一件事物,因为他以超存在的方式超越了所有事物。他无所为便成为万物的原因。他在万物的中心,万物都在他支配之下。由于他,世界才产生并存在。与道的无为一样,上帝创造万物也是“无所为”的,亦即上帝造物并不通过进行创造而造出被造。这一点上,与道无为而创设万物也是一致的。按照道家创世理论,道不仅生成了鸟兽鱼虫、高山大川,还生成了日月星辰、凤凰麒麟,生成了天与地,以及天地中的一切。创世说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包括非理性的灵魂,包括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的、两栖的以及打洞的动物,亦即一切有感觉力的和活着的存在者,它们皆由于上帝的存在而有了灵魂和生命。植物也因为上帝而具有了营养功能、生命和运动。不仅如此,没有灵魂和没有生命的物质,也是因为上帝才存有的,它们从他那里得到了它们的存在状态。上帝也在世界之中,环绕世界并超出世界,他比天高,比一切存在都高,他是太阳,是星星,是火、水、风和露水,是云、房角的头块石、磐石,他是一切,他又不是任何具体事物。所以,作为万事的原因复又超越万事。不仅如此,西方关于创世的论述相对于中国古代道生万物的理论更加系统而完备。不但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产生自上帝,而且上帝还被视为运动与静止的泉源、起源、维系者、目标或目的。心智与灵魂的存在与生命由他而来。从他之中还产生了自然中小的、同等的和大的东西,产生了万物的尺度与比例,事物的混合、总体以及部分,普遍之一与多数、部分之间的连接,万物背后的统一,整体的完善。从他之中产生了质与量,大小与无限,聚合与分离,无边界者与有边界者,范围、秩序以及超级成就,要素与形式,一切的存在、力量以及行动,一切状态、知觉,以及表达,一切概念、把握、理解,一切统一。简而言之,一切存在均从他产生,在他当中存在,并向他回归。因此,他是万物的起始,从他之中产生了存在本身和各种存在,所有的泉源和所有的目的、所有的生命与不朽和智慧、所有的秩序与和谐和力量、所有的保存、建立和安排、所有的理性与理智和知觉、所有的属性和静止与运动、所有的统一和混合与吸引、所有的凝聚和区分、所有的界定,以及所有仅仅存在着就能赋予万物以特征的属性。从他当中还产生了灵魂的本质、宇宙中万物的本质,以及在其他物体或我们的思考过程中存在着的属性。由此看见,道生万物的理论实际上是很抽象的,西方的创世理论则更加系统而具体,条理清晰而且论证充分,概括地涵盖了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一切可能的存在形式以及各种存在之间的关系。五、第二,生物来源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万物创始理论。又,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计算及评估协议(2024年版)
- 专业解答婚前财产协议疑问(2024年版)
- 2024年企业合并协议(金融行业)
- 仓储监控安保协议
- 2024年广告发布合同违约责任及赔偿规定
-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债权转让协议示范样本(2024年版)
- 借款承诺协议 (2024年版)
- 2024年二手手机交换协议书
- 2024年广告公司合同样本:劳务协议
- 五上《美丽文字民族瑰宝》
- 大一微积分练习题
- 浅谈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践
- 七人学生小品《如此课堂》剧本台词手稿
- 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临沂大学
- 初中数学 二倍角问题专项教案
- 市政工程项目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
-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
-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教学大纲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
- 幼儿园:智慧阅读读懂孩子-读《聚焦式观察》第二章有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