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志的叙事主体经典民族志有什么样的叙述者《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的例子
一、民族志的叙述模式19世纪末,科学主义的“信仰”建立了一个中立的、没有价值的人类研究方案,并对所有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身处人文社会科学阵营的人类学也不例外。马林诺夫斯基曾说:“科学旨趣所到之处,业余爱好发展出来的领域便面貌一新,民族学就这样把法则和秩序引入了看似光怪陆离的事物之中。”1以马氏为主将的功能主义人类学一向以“科学”自许,马林诺夫斯基提炼出一套以“参与观察”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方法”,强调“田野作业”在人类学中的核心地位。在此观念影响下写出的民族志,称为“科学民族志”或“经典民族志”。220世纪30年代后,功能主义民族志逐渐成为民族志写作的范式。之后,功能主义理论式微,而其开创的“现实主义民族志”写法依然被视为评定民族志好坏与可靠性的标准。这种“错位”发展肯定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的目光开始转向文化书写本身,涌现出《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1986)、《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1986)、《重新把握人类学》(1991)、《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1996)等开创性著作。与此同时,《当代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辩证人类学》、《人类学年鉴》等人类学国际权威杂志先后发表了马尔库斯、克利福德、克拉潘扎诺、泰勒、邓金等人反思民族志表述的论文。随着新一代学人与海外学者的交流、碰撞,民族志对人类学研究的奠基作用在国内愈来愈受到重视,有的学者出版或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志文本,有的从人类学、民俗学、新社会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口头诗学等不同角度审视民族志的书写问题,发表了见地独到的论文。这表明学界已经在关注民族志的“写文化”转向,这一领域确有值得深入开掘的余地。在“写文化”的视野中,经典民族志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民族志“Ethnography”一词由民族、种族(ethno)与记录、书写(graphy)合成,所以民族志既是一种与“民族”有关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与“书写”有关的文体概念(genre)。自诞生那天起,人类学就注定自己学科上的折中性质,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必然向其他学科开放。一个折中的学科,其表述方法注定也是折中的。3作为文体,民族志的独特性在于,它既不是纯粹的学术论文,又不是纪实的历史文本,也不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又包括或可以包括这三种文体的成分。民族志叙述有相当灵活的表现空间,对事实和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对“所志对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论”,对情节冲突、人物个性的刻画及其间融入表述者情感和文学性修辞策略、艺术技巧所体现出来的“文”,三者以不同的比重被不同的民族志作者加以匹配。借用叙述学的理论工具和概念,4选取特定的文本,将视线聚焦于民族志的叙述模式,是当前民族志的表述研究可供选择的角度之一。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谁在讲述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生活?是马林诺夫斯基吗?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肯定会在心里嘲笑他的无知,并说“当然是马林诺夫斯基!”但是,一个叙述学家可能会再次嘲笑你的无知,因为在他看来,作为真实作者的马林诺夫斯基与作为隐含作者5的马林诺夫斯基不是同一个,他真正关心的也许还不是这二者,他提出一个对于分析《航海者》这个文本最有意义的概念,那就是作为叙述者的马林诺夫斯基,因而,《航海者》的讲述人既是马林诺夫斯基又不是马林诺夫斯基,或者说他被一分为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叙述学以一种相对科学的态度反对好奇心促使我们去找寻文本背后的作者,拒绝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作者加以“索隐”的意识形态化冲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叙述学隔离了真实作者与文本,从而与罗兰·巴特的“作者死亡观”或者福柯的“话语暴力论”遥相呼应。叙述者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讲故事的人”,6“表达出构成文本的语言符号的那个行为者”,7或者是“进行叙述的媒介”。8叙述学源于小说分析,所以尽管它的研究范围、对象正不断从虚构叙述向真实叙述、社会叙述扩展,使它成为一种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新锐工具,它的“出身”还是让许多研究者对这种正在形成的趋势有所保留。有的研究者认为,与虚构叙述作品不同,对于非艺术、非虚构的叙述文本,没有必要区分作者和叙述者,“作者不需要塑造一个叙述者,他自己就是叙述者”。9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民族志的叙述属性进行定位,因为如果民族志被界定为非艺术、非虚构的叙述文本,那么按照这种观点,它就只存在叙述者与作者同一的叙述主体。另一个问题是,对于叙述者与作者关系类型的二分法是否成立,也就是说真实叙述是否就意味着叙述者与作者同一?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作者与叙述者完全重叠的叙述?民族志作为一种科学的文本,被认为是真实的并且也是对修辞艺术加以限制的文本,但随着对同一个对象截然不同的认识在人类学界所搅起的阵阵关于人类学家诚实与否的漩涡,以及同一个民族志作者的不同文本中出现对同一个对象的不同描述和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民族志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10本文的立场是,一部民族志必然是一个特定叙述者所叙述的特定文本。这意味着叙述风格、修辞策略的差异,也就意味着虽然被加以限制,但无法避免的“叙述艺术”的存在。当民族志成为一种“叙述艺术”,它的叙述者就成为最重要的分析对象。二、“中国村庄”的相关著作20世纪30、40年代,处在草创时期的中国人类学就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功能主义结缘。在西方导师的训练熏陶下,中国人类学家写出了他们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民族志作品,涌现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1945)、林耀华的《金翼》(1948)和许烺光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1948)等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视为民族志的典范。60多年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以下简称《台头》),11是一部关于中国北方乡村社区的学术著作。杨懋春先生以自己出生、成长的台头村为研究对象,全面描绘了台头村的日常生活情境,包括它的地理位置、村民、农业、生活水平、家庭构成与关系、作为基本经济群体和祭祀群体的家庭、婚姻、儿童养育、村落组织、村内冲突、村庄领袖、村内关系,等等。该书出版不久就在美国人类学界以及中国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多次再版,并被西方许多大学的相关专业列为中国研究必读书目。作者的导师、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著名人类学家林顿亲自为之撰写了序言,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代表了社区研究的某种趋势,即依赖文化“边缘人”来获得关于社区无偏颇的事实和理论体系。12随着近年来中国乡村人类学回访研究的开展,“台头”再次引发了学界的重视。13笔者将以它的文字为例,从叙述者的可感知程度、参与事件程度、知情程度和叙述可靠性等角度,勾勒、分析经典民族志叙述者的共同特征。1.外显与内隐的交替并行“是啊,那个女人也娶了媳妇。”“你能想到吗,那么穷的人家也能给儿子成婚。”“为什么不能?那是个正派人家,老老少少干活卖力,为人诚实。我就不明白他们的儿子为什么不能结婚。”“是啊!申伯说得对。如果像那样的男孩子不能结婚,我看这里就没有人配有妻子了。”……儿子的结婚提高了这家的社会地位。14在上面这段话中,叙述者有时是内隐的,难以发现其身影,比如谈话部分。有时是外显的,可以被清晰地感知,比如最后一句话,“儿子的结婚提高了这家的社会地位”,这是对对话部分的评论,让我们明显地感知到了叙述者的存在。内隐叙述者常以中立的姿态出现,让事件按自身的逻辑发展,也不试图说服读者。外显叙述者则对讲述的人物、事件、情境发表议论。《台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文体的折中性,经典民族志的叙述者经常表现出一种外显与内隐交替并行的特点。在叙述社区环境、日常生活场景、时空制度、婚姻形态等静态事实,即对事实和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的部分,叙述者往往是内隐的,不易被读者所感知,例如:台头村坐落在胶州湾西南岸群山环抱的一片平坦土地上。从台头村往东穿过胶州湾是一个小半岛,青岛城就位于该半岛的南端。15这里的主要作物有小麦、黍、大麦、大豆、玉米、甘薯和花生。菜园里种着各种蔬菜,有卷心菜、萝卜、洋葱、大蒜、荠菜、芫荽、红萝卜、黄瓜、菠菜、各种菜豆、南瓜、豌豆和甜瓜。也有各种水果,但产量不高。这儿没有果园,大多数的菜园旁可以看到一两棵果树。16“二月二”就是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也是祈祷丰收的节日。除几个基督徒家庭外,所有家庭都要向土地神献祭。17但在对“所志对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论”的部分,“作者”、“我们”等明显表征叙述者的语词出现了,叙述者跑到了台前,发出可被清晰感知到的“声音”,例如:作者认为,如果传统的对村庄生活的社会控制完全由一系列固定的正式法律取代,也是不幸的。18我们看到新县制有几点不足。最明显的不足是以十作为决定各个单位大小的基础——10户一甲,10甲一保,10保一镇。从社会控制的目的看,10户的小单位是令人满意的,但从农村重建的角度看,保和镇各自不应局限于10甲和10保,因为这么小的单位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钱和人员。19我们不知道台头村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为村民没有出生和死亡的正式记录,至今也没有人对该村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的有关数据作过任何调查。在作者记忆所及的那几年里,台头村在这方面没有发生任何异常的情况。2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典民族志文本的叙述者呈现出“内隐”与“外显”并置的特点,但在具体文本中二者的比重仍有明显的区分,因为经典民族志的要义是“作者尽量隐身,以描述的客观性来支持方法的科学性”。21为表现叙述的客观、中立与科学性,《台头》的叙述者绝大多数时候都“内隐”在行文中,少有站出来判断、解释或评价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寻找《台头》的隐身叙述者,分析它的真实身份。2.异质性/同质性“天喜”是约四十年前出生于台头村的一个男孩的小名,这一名字表达了父母感激老天使他降生。天喜是父母的第四个孩子、第三个儿子。该家庭有四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其中一个女孩很小的时候就死了……22据说天喜早年经常生病……23关于天喜第一次上学有个有趣的故事……24天喜在母亲去世后一年从集镇学校毕业……25《台头》用整整一章的篇幅(第16章“天喜的故事”)讲述村中一个名叫“天喜”的少年的故事,将对村落文化的探究深入到个体的心理和情感领域。这是该文经常被人谈及的一个章节,26因为真实、生动而广受称道,同时,它另类的文学化风格也引来争议。那么,“天喜”是谁?为什么作者对他的家庭、他成长中的故事如此熟稔?为什么作者要浓墨重彩地去摹绘他的生活?单从叙述看,叙述者位于事件之外,天喜则是事件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天喜的故事,二者不是同一个人。但参考作者生平和自述,我们知道了天喜就是杨懋春本人。为什么作者用讲述他人故事的方式讲他自己的故事,成为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根据叙述者参与事件的程度,叙述学将处于事件外部的叙述者称为“异质性叙述者”,将作为人物出现在事件里的叙述者称为“同质性叙述者”。叙述者与所述事件分别构成异质关系或同质关系。辨析异质性或同质性是依据文本自身的内证,而非各种外证。27天喜虽是“天喜的故事”中的人物,却未在书中以叙述主体的身份讲故事,故不可因为外在的原因(他是该书的真实作者)而误以为他是这个部分的同质叙述者。经典民族志中,异质叙述最为常见。学者单枪匹马深入实地,观察他者的生活,然后带着与己无关的陌生人的故事返回,这是民族志书写为我们刻画的作者原型。在经典民族志文本中,叙述者几乎总是超然于事件之外,因为研究者与对象构成的是了解与被了解、认识与被认识、研究与被研究的二元对立关系。作为分析、阐释和叙述一方的民族志作者虽然身陷田野,对田野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但科学性、客观性的追求,使他假设了对象只是与己无关的客观物,不会因自己的介入有所改变。在最终呈现的民族志文本中,研究者在田野的蛛丝马迹被抹去,与对象的互动和情感纠缠也就无迹可寻。《台头》这类在家乡作的人类学研究,作者与叙述对象在血缘、人际、情感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作者本人无法避免也要成为文本中的人物,情况则更加复杂。在“天喜的故事”这个部分,我们发现《台头》坚持了经典民族志异质性叙述的特征,在该书的其他一些章节,类似情形还可以见到。比如,所述对象同样是作者本人时:近三十年来,台头村没有哪个家庭赢得过上述两种声誉……虽然有一杨姓成员几年前大学毕业,但他的家庭至今仍未从他的学术成就中获得较高的声誉。28她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成了著名的专家,村民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他们母亲花费的心血和远见卓识。29所述对象与作者关系非同一般时(如下例中的妇女即为作者的母亲):在家族、家族分支、小街坊中,也有妇女担任领导职务的,但她们的领导作用主要局限在影响其他妇女上。最近15年来只有一名妇女表现出对整个村庄的领导作用。她是整个集镇区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妇女,她鼓励村中的基督教徒,经常邀请信徒到她家中做礼拜和聚会。30同质性叙述者多从事件内人物的视角出发,但“某人”无法讲述“他”不在场的画面,也无法知道他之外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叙述者的视阈受到限制。31而经典民族志对异质性叙述者的偏爱,则克服了这个问题,叙述者远远地注视着一切,与事件保持一定距离,他冷漠地叙述,以获取对事件客观真实的再现,让读者看到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种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很大权威的叙述者,往往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能力知道并说出一切事实,在对所述内容的知情程度方面,是典型的“全知叙述者”。在对“台头村”进行新旧对比时,叙述者这样说:今天的年轻人已经采用了新思维,他们对旧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浓厚的感情,因而很可能会改变这种方式,在他们的谋生地永久定居下来。如果中国移民这一传统的恋家特征得以保持,那么乡村一定会更健康、更称心如意,乡村地区一定更易受现代文明影响。32“今天的年轻人已经采用了新思维”这个判断使我们感受到了叙述者强大的洞悉能力。后面的虚拟句“如果中国移民这一传统的恋家特征得以保持,那么乡村一定会更健康、更称心如意,乡村地区一定更易受现代文明影响”同样提示着一个游离在故事之外,但又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始终在控制着叙述。3.“他就在其注”即在充放电的道路上性患者最后要探讨的是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这同样是经典民族志塑造其科学权威的关键。里蒙-凯南将叙述的可靠性与叙述者的权威联系起来,认为可靠叙述者的标志就是他对故事所作的描述、评论总是被读者视为真实的权威描写。33在关于如何使叙述者显得更可靠的分析中,她的结论是,内隐的叙述者一般比外显的叙述者更可靠,异质性叙述者比同质性叙述者更可靠。34经典民族志通常都出自可靠的叙述者,我们以《台头》中的一段话为例来看。书中第一章有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它是借南来行客的目光来描写的:a在夏天,居民区的南部相当美丽,在河的两边有几块森林沼泽地。b不久前,当乡村生活比较安定,潘姓家族兴旺发达之时,这个村庄曾为南来的行客所羡慕。c在到达河边以前,南来的行客几乎看不到村子,因为有一道浓密的绿树挡着。但继续往前走,村子便突然出现在他眼前。他就在村民们眼光的注视下行走,同时他也可以看到农夫在菜园里锄地,或在打谷场上劳作;妇女在河堤上洗衣服;孩子们在周围玩耍;人们在高柳下闲坐或劳作;还有高大的牛或骡站在河岸上。35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这个段落分为三个部分。a是一段风景描写,风景描写展示客观的景致,其中的叙述者通常是不可感知的(内隐的)和异质性的。在这类描写中,叙述者的主观判断被掩藏在画面后(虽然主观性其实无法避免,比如“相当美丽”就是一个判断),但景物呈现会给人以客观的错觉,容易让读者产生信任,可靠程度较高。b中叙述者的身份颇耐人琢磨,这是一个完全洞悉村庄的人的讲述,他知道不久前这个村庄曾经安定,知道村庄中潘姓家族一度兴旺发达,“南来的行客”曾经对村庄的美丽和安定心生羡慕。“南来的行客”作为聚焦者(“看”的人),应该是来自村庄之外的一个人,但叙述者(“说”的人)则既在村内又在村外,这使他的叙述既被限制同时又游离在外,这种两可的身份进一步展示了他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塑造了他的权威。c借“南来的行客”的视角,展示村庄的景色,仿佛“跟拍”这种镜头语言的使用,镜头随南来行客的移动缓缓展现台头村的景致,一切缓慢地舒展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也可以看到农夫在菜园里锄地,或在打谷场上劳作;妇女在河堤上洗衣服;孩子们在周围玩耍;人们在高柳下闲坐或劳作。”“南来的行客”这里是聚焦者而非叙述者,作者不过借他的脚去走,借他的眼睛去看,因为从“他就在村民们眼光的注视下行走”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另有一个说话人,这个说话人就是叙述者。这句话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我看见)他就在村民们眼光的注视下行走”。这里对聚焦者和叙述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南来的行客”因身体力行卷入事件、事实,他的讲述在可靠程度上明显低于处在事件之外的“异质性叙述者”的讲述。所以,这里只借他的眼睛去看,却未借他的口来说。“南来的行客”是谁?一个显然虚构的人物却出现在严肃的非虚构文本中,使我们无法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他的出场。我们从“作者前言”得知,该文本是作者“在远离村子几千英里的地方,完全凭记忆写作的。”(第9页)但文章通篇不用“我似乎看见……”,“我想起……”这样描摹真实写作状况的语句,而假借一个身临其境的过客的眼睛去看。显然,作者用这种巧妙的手法解决了经典民族志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即在场与科学客观间的矛盾,南来的行客“在场”,但叙述者却是客观中立的另一“人”,前者是民族志合法性的来源,代表一种真实却无法避免局限性的视角,后者塑造叙述的权威但回避了民族志的标准实践过程。三、内隐、异质叙述与客观化的叙述模式:民族志叙述的创造性与权威性归纳而言,经典民族志的叙述者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可感知度方面,叙述者多是内隐的,体现出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在参与叙述的程度上,多为“异质性叙述者”,因为在事件之外,故占据了较高的叙述权威位置;在知情程度方面,它往往是无所不在,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服务合同11篇
- 2024年度企业上市融资顾问服务合同协议2篇
-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兽医药理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新能源项目承包经营合同示范文本3篇
- 2024CFG桩基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保证合同
- 2024年度体育产业运动员劳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运输合同履行中的争议解决机制3篇
- 2024年度房地产贷款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合同2篇
- 2024商铺租赁合同申请与租赁场地环境评估报告3篇
- 中建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
- 2022年全国应急普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库-共4部分-1)
- 船用动力系统电气化改造实践
- 木制品加工销售承包协议
- 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任务三-国开(ZJ)-参考资料
- 汽车修理厂喷漆合作合同
- 模拟法庭课件教学课件
- 吉林师范大学《微积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5的认识比大小课件
- 教科版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含八套题)
- 大学与文化传承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