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_第1页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_第2页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_第3页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_第4页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1提出问题1.1从pehall的三种城市化模式来看,城市化是协调的(1)以民为本,稳定适宜的城镇化结构,是工业化发展的长期、稳定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协调发展,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场所,尤其是长期稳定的正规就业,吸收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的农民,形成了一个稳定有序的城市化结构。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2)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在城市农村人口转移在前,就业安排在后。主要表现在非洲、南美洲地区,大量的由于土地贫瘠或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而实际上也无法找到正式工作,流浪汉、贫民增多,以至于在这些国家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其面积占到城市总面积的30%。即使在联合国人居总署所在地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全市有30%左右的面积为贫民窟。这种城市病的出现,带来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下降、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城市的发展走入了歧途。(3)以城市为依托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化初期和中期,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而到了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重新向农村转移,这种情况在北美和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日本的大城市中,现在每年有1%的城市人口迁居农村。正是由于城市化初期的人口向城市集聚过快,过于集中在大城市,所以现在出现了逆城镇化的现象。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第一种模式,这是一条健康有序的城镇化道路。第二种模式要力图积极排除,当然也要避免第三种逆城镇化现象的过早出现。1.2在城乡的发展、社会资本的城乡差距是制约与动力的主要方面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岗位的过程。没有就业岗位的创造,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拉力方面来说,存在以下五种:(1)工业与农业生产效率差距和劳动力价格差距。据世界银行测算,发展中国家工业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差距平均为2.5倍,而我国为4-4.8倍。工农业生产效率的差距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个差距的存在,吸引着农民进入城市,差距越大,对农民的吸引力就越大。(2)城乡生活条件、商业、文化服务设施的差距,吸引富裕的农民迁移到城市中享受生活。(3)城乡就业机会和子女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子女送到城市中接受教育,许多城市中小学特为这些“乡下子女”就学设立的高收费特设班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40%。这一类先“教育移民”,然后“就业移民”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多。(4)城乡投资机会和消费多样性的差距。由于城市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平台,其产业组织呈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状态,为因兴办农副业或乡镇企业而先富起来的农户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农户的“投资移民”对我国城镇化的实际贡献是巨大的。(5)城乡可利用的社会资本的差距。同样一家企业,在农村、城镇和城市所获得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企业所在的城市越大,获得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越丰富。如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先是把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机构迁往大城市,而后又把企业总部迁入大城市。这种转移的过程就是利用社会资本的过程,是一种趋利的动向。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21世纪的企业,谁获得社会资本越多,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方面来说,存在以下三种:(1)农村土地的“产权化”。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30年甚至50年不变的政策,并为农民建立土地档案,实际上使农民拥有了某种程度“土地产权”,土地就成了农民可以离土离乡进城就业或创业的保险机制。(2)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民有能力支付入城居住和工作的成本而进入城市。(3)农业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农产品加工和市场的开拓,必须通过城市才能找到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1.3目前,中国城市化的三种发展趋势(1)乡镇、农村劳动力市场负增长。在农村在“七五”、“八五”期间,乡镇企业产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现在却出现了负增长,这意味着乡镇企业已经失去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与乡镇企业原来的经营机制局限性、产业组织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原有乡镇企业的制度安排存在内在缺陷。(2)有新增人口的情况在1978-1999年间,全国城镇新增人口2.1亿,其中小城镇吸纳了1.4亿,占城镇新增人口的60%。小城镇曾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1200万,许多小城镇不仅没有能力容纳这些新增的劳动力,而且原来已吸纳的劳动力也因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不足而纷纷另找出路。(3)小城市发展难以实现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萎缩,不能提供就业岗位,带来了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衰退,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分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过度集中,原有的梯次选择、有序移民的机制将不存在。这样一来,就极易萌发城市病。不研究这些倾向性的问题,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就很难实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1)要再造小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2)要培育中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3)实现特大城市、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要从过去的摊大饼式发展转向组团式、指状式发展。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实质,就是要使城市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实现空间的有机疏散以避免严重城市病的产生,必须要有许多卫星镇的超前发展,产生反磁力,吸引大城市人口向卫星镇转移,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结构转型。所以,大中城市能否健康发展也可以归结为卫星镇和小城镇的发展。把以上三个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城市的发展能否超越城市规模经济的限制。现在学术界比较强调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才有规模经济,城市越大越好。但这种观点是没有经过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的,如付诸实践将是十分危险的。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城市发展可以超越城市规模经济限制的有效策略呢?2基本理论框架2.1从文献记载的市场系统和系统构成了一种普遍的集群结构许多生物比我们人类的历史更悠久,有的已有几亿年的历史。一个有趣而又普遍的现象是生物总是以同类共聚的集群状态而存在的。生物系统存在着有中心模式和无中心模式两种集群(表1)。我们常见的蜜蜂、白蚁、灵长类动物等等,如蜜蜂,有一只蜂王;白蚁,有一只蚁王;灵长类动物,有首领。称之为有中心的集群现象。而无中心模式,如南美的圭也那蜘蛛,一个群体内有几万只蜘蛛,这些蜘蛛群落并没有蜘蛛王,所有的蜘蛛都是平等的,但群体的活动却十分协调。大部分鱼类、微生物类也都是没有什么“头领”而存在的。在生物系统中,一个群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低于这个数量,这个群体就不会存在。群体的存在不是取决于个体,而是取决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的数量少了,相互作用的强度低了,复杂程度降低了,该生物系统就有可能会走向衰退。经济系统也存在有中心模式的集群(如以母公司为中心、以商标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的集群)和无中心模式的集群(如市场型、网络型企业集群)。这两种模式的集群在世界上广泛地存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彼特教授对集群深有研究,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其理论为世界所公认。他认为,经济系统是由不同类型的层层叠叠的集群所组成。集群学属于经济学的前沿,现在有许多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城市系统也同样,既存在单核心的城市群、单核心产业的城市组团这样的有中心模式集群,也存在多核心的城市群和混合产业的城市组团这样的无中心模式集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就是多核心的城市群,香港、广州、深圳是该区域的三大核心城市。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城市系统是属于集群结构的。计算机系统也可分为有中心模式的局域网和无中心模式的网格系统——通过网络把所有计算机的存贮和运算能力整合在一起。英特网就是典型的无中心模式的计算机集群。所以,无论是从几亿年前的生物体,还是当今最新的计算机,其以集群状态的存在,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自然的规律。这与人类自身的聚居现象极其一致,只是我们以前对此很少进行类比性研究。2.2实然的群体结构理论模型(1)作为复杂系统的城镇自组织系统,在经历上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效利用自然、社会等资源的循环方式。为什么城镇体系是以这种形式存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为什么古代延续至今的城市结构演进方式是这样的?这是由于城镇经历了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淘汰后,形成了一套对社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凡是循环利用方式不良的城市,肯定已经衰退甚至是消亡了,这样的城市只有通过考古才能重见天日。只有那些对社会、自然资源能够有效循环利用的城市才能存在。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存在而且发展就可以证明其有效率。仿生学研究的是单个生物体。科学家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这些生物体经历了几亿年的进化后仍然存在,没有其他东西比这些生物体对资源环境利用的效率更高的了。但我认为,对社会问题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宏观仿生学,因为任何生物体都是以集群的状态存在的,生物群体与个体都是经历了几亿年历史的进化淘汰。既然群体结构存在是广义的,所以我们研究宏观仿生学得出的结论就可能具有普适性。(2)从下而上的自组织城镇化优于从上而下的被组织城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量的城镇都是行政定点、国家投资、自上而下设立的。但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市场经济,大量城镇的出现是从下而上推动的。如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大量地出现了自组织为主的城镇化,这与东北、西北地区从上而下为主的城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农民自主进城创造就业,后者是国家项目定点办企业,将被征了土地的农民转为工人;前者具有自我增长的动力,而后者靠的是国家投资;前者具有演化、分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基本上是没有增长动力,除非国家不断地投资。同时,前者作为自组织系统对外部环境或内部的变化会做出自适应的调节,而后者则比较僵化被动,不能做出适应性的调节。(3)自组织系统的进化有其内在规律。自组织系统是从低组织度向高组织度形式演进,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层次向多层次,从小范围到大范围,这符合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和现实情况。(4)自组织与被组织系统可以相互转化。如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也是自上而下的。从1950-197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率只提高了1个百分点。1978年以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突飞猛进,因为改革开放赋予了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原来的被组织系统转化成了自组织系统。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种自组织系统,而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被组织系统。实践已经证明,这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5)要产生自组织的结构,最重要的是要构筑自组织结构的条件和环境。只要创造了转化的初始条件,自组织结构就会出现涨落,到了一定程度出现分叉,而后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态,经过这样几个周期,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混沌状态。城市群也是按照这样的路径演进的。所以,改革开放、加入WTO、以市场化为基本动力,这些都为城镇集群系统从被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化提供了初始条件。(6)城镇系统内部的各种层次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城镇集群演进的根本动力。任何一个系统,不论其简单或复杂,之所以能够变化演进,在宏观上能够适应外部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关键是系统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去我们研究生物,是个体的仿生学为主,忽视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我们的短视行为。这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信息、能源、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变更。任何技术创新都会带来城市发展动力的变化,像高速公路、信息时代的英特网、电力能源和运输工具等的变革进步,都会对城镇集群体系的演进带来影响。为什么?因为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因此而发生了变化。2.3企业集群的特征我们可以对集群结构的分析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外的集群;另一个是城市内部的集群。既然城市任何系统的演变是由系统内部构成单元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城镇化最基础的动力源,就是企业集群。那么,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有生命力的小城镇与丧失了动力的小城镇的根本区别,是后者没有企业集群的存在。有生命力的小城镇,其企业集群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1)企业集群的观点,主要是教师为什么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城镇上有十几家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按照过去计划经济的观点,这就是重复建设。但如按照企业集群的概念,这一点也不奇怪。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产权明晰的民营企业之间能自发形成相互竞争又合作的网络。生态系统和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大数定理,即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企业集群包括生物系统就不可能生存、繁衍,物种也会逐渐消亡。(2)企业集群提供服务的模式农民进入集群创业和退出企业集群转业非常容易。农民最熟悉的经营模式就是家庭生产加社会化服务的双层经营模式,而企业集群就提供了这样的模式。在企业集群内,农民可以家庭形式进行生产,只不过生产的产品由过去的农产品变为工业产品,同时集群可以提供品牌、中间品市场、组装线、销售等另一层面的服务。正因为农民对这一模式非常熟悉,所以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创造的双层经营的企业集群模式,改变和提升了原来的乡镇企业经营模式。(3)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由于一户家庭一般只生产一种零部件,而生产这一零部件的企业有几十家,同类企业就形成了竞争关系,哪家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质量好、成本低、工艺改进快,哪家企业就能生存,这就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而且由于一家企业只生产一种零部件,农民创业的门槛就低,所需的设备投资也较少。同时,高度的专业化生产,使得农民对知识的积累速度非常快。(4)任一项技术的推广对象,比自己相似,模仿教育集群内的所有新产品都是分散创新的,分散中又有合作,在协作中形成了“干中学”。通过仔细研究农村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得知:任一项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都是亲帮亲,戚帮戚,邻居帮邻居,互相模仿学习而扩散的。同类企业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而且还有相互学习模仿的合作关系,以中国人的血缘、地缘文化联接取代了西方社会的市场联接。通过“干中学”,迅速地把农民改造成为工人,而无需专门的培训,这种学习的功能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是很强大的。(5)企业集群是一种柔性生产体系由于集群内是分散创新而又协同对外的,所以集群对市场的变化十分敏感,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协作生产什么,与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国有企业生产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集群是一种“柔性生产体系”。集群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而自适应进行调节,这就是集群能够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6)锁眼企业生产的企业集群选择的产品大都是可以分离式生产的,生产链拉得很长,每一道生产工序都由许多家企业来生产。如一件衬衣可以分解为12道工序,每道工序就有好几家企业在竞争性生产,即使衬衣锁眼这道工序,也有专门的锁眼企业加工生产。这些企业的平均规模都很小,甚至仍停留在家庭工场的阶段,但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满足了社会化大生产对效率的要求。(7)解决国际市场环境一家一户的企业通过集群整合,以某一“产品”的合力切入全球生产链,形成整体对外的竞争力。一个规模很小的城镇,是很难全面融入国际大循环的。由于集群可以某一产品、某一产业融入国际市场,所以浙江、广东的外贸出口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哈佛大学的彼特教授把集群的这种特征称之为钻石结构。虽然钻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其开拓市场的刚性和“硬度”就大不相同了。进入与退出机制、大数定理、较低的交易成本,这是市场经济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离开了这三大要素,市场经济就不复存在。从集群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城市外的集群——城市群,还是城市内的集群——企业集群,集群结构都具有相似性,都可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进行描述分析。3初步应用分析3.1促进建筑企业的聚集,提高城市规划创新企业集群化是城市集群化的基础,城市规划要符合企业集群化的内在规律。(1)企业集群理论分析国外城市化的实践已经证明,适度的城市混合区,其经济活力最强。以前我们只能用统计数据来表述,找不到活力强的原因。由企业集群理论分析可得出:适度的土地混合使用,能使得同质与异质企业之间就近互相交流,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机制的建立。这正是企业集群化的初始条件之一。(2)对城市经济架构的认识不足,造成了“三大”的布局构成任何城市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其空间结构都是已经被证明有效率的,包括城市的老城区。如保护修复以后的丽江古城,成了经济增长的亮点。为什么?因为丽江古城的街坊、民宅、店铺、景观和能源的供应与消耗构成了最低成本,所以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我们要尊重这种布局构成。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把巴西的巴西利亚、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作为城市发展的榜样,这两座城市的总体规划都是通过国际竞标设计产生的,城市具有广阔的街道、草地和广场,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技术美,但都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经济萧条。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到城市的有机构成。我国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中,把老城区全部推到重来,实际上是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有机构成。(3)改变原有的优惠政策,引入大学和研究系统的任何基本单元对集群化的作用因素都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凡是具有正向外部性作用的单元,在规划、土地供应上应给予优先。如深圳市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优惠政策,因深圳没有足够的技术源,于是该市就花费20多亿资金,引入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深圳设立科技园区,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正向外部性,对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互补性很强的技术源作用。所以,深圳市在规划选址上,就把科技园区设立在环境相当优越的麒麟山庄旁边。3.2通过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协调,提高城市竞争力(1)城市组团活力不够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上,我们也曾注意到城市的多组团布局,但为什么许多组团没有活力呢?这是因为功能单一或纯属居住区的城市组团不符合集群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可能形成城市物质空间紧凑型组团式发展和开阔的生态空间相协调的格局,到最后,城市只能是摊大饼式发展。(2)卫星镇的专业集群化这是有效解决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手段。许多城市都想按照卫星镇的模式来发展,但都失败了。关键的问题是找不到卫星镇比原来的主城区有更强大的反磁力。如果卫星镇不能在某一核心产业方面超越主城,卫星镇就没有自身发展动力。卫星镇内的产业组织必须以集群化的模式来发展,主城要为卫星镇的发展提供扩散源,而且卫星镇的动力源在某一专业领域内要比主城强,那么相当一部分同类企业和产业就会向卫星镇集聚。所以,卫星镇的发展大多以专业集群化的模式存在,有可能是企业集群,有可能是大学城的模式。如牛津和剑桥都是伦敦的卫星镇,它们不仅没有被伦敦所吞没,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存在赋予了这两个卫星镇经济发展的营养源,保持了牛津、剑桥镇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我们对卫星镇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缺乏认真研究。(3)精心组织主导spec发达国家城市的快速郊区化,导致经济成本——基础设施投资费用比紧凑型城市提高了8倍,同时因为城市向郊区蔓延,对大自然的干扰大大增加,造成生态失衡和生物种类的锐减。针对这些问题,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Smartgrowth)理论和规划导则。我们也要通过一定的规划调控手段,降低城镇建设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这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4)地铁延伸线两侧土地关系城市规划要与城市经营协同,这在国外的TOD开发模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要修建一条从主城通往卫星镇的地铁延伸线,我们必须对地铁延伸线两侧的土地预先控制好,一旦延伸线建成,这两侧的土地就会升值。这时政府对这些土地有意识地进行调控经营,就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样的经营理念可以延伸到公园、大学、体育馆等大型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品。(5)“三权分立”:学欧洲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计划经济年代所创立的从上到下的规划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已经基本失效,而城市内部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所以,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既不是英法等国的从上而下的监督管理体制,又不是美国那样每个城市都设立的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制约机制,可谓漏洞百出、调控无力。当前,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历史街区消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建筑风格千城一面等诸方面问题,已经印证了现有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弊端。如果规划管理纯属地方事务,那地方政府就要学美国,也搞“三权分立”,但我国的政体决定了我们不能这样做。而且我国土地少,资源也不丰富,较有借鉴学习意义的是欧洲的管理体制,但我们没有学到欧洲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精华,只是对欧洲现在的管理体制感兴趣。欧洲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在城市化完成以后建立起来的,如果完全照搬,就有可能与我国当前的高速城镇化相冲突。因为欧洲城市化完成以后,城市的建设量非常之少,目前整个欧盟的年建设量不足我国上海一个市。所以,要学欧洲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就应学习欧洲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的管理模式或二战以后的城市重建的管理模式,这才能与我国现时高速城镇化过程的管理相配套。我们千万不能去克隆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规划管理模式。3.3企业集群化模式,是城市小康社会,或城市了小城市(1)要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形成协调城市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把各自为战整合成整体竞争力。(2)创立基于法治与尊重个体利益的调控机制。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既缺乏法治的权威,又缺乏尊重个体权益的利益机制。如对水资源,国外就引入了水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