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1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3页,第Ⅱ卷为第4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各等级之间可以相互牵制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政权并未集中在最高统治者手上,而是通过分权,层层分享部分权力,据此可判断,在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分封制的分权,没有体现相互牵制,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分权,没有体现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2.《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反映出西周()A.周王牢固管控地方 B.敬祖习俗非常盛行C.礼制维护分封等级 D.丧葬背离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死者的地位越高,丧礼越隆重,殡葬时间越长,这种丧葬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礼仪,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有较大自主权,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不够牢固,排除A项;材料中的对葬礼的规定是源于等级制度,无法体现对祖先的敬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丧葬制度是宗法分封制下等级礼仪的重要体现,与宗法制并不背离,排除D项。故选C项。3.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因为这一变化()A.开创了新的时代 B.说明华夏族开始形成C.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表明宗族关系的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发展为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可见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符合历史进步潮流,C项正确;A项只是笼统地说“开创了新的时代”,未能具体说出新时代的进步性所在,排除A项;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与华夏族开始形成没有直接关联,炎帝和黄帝是华夏始祖,排除B项;宗族关系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只是次要的一点,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是政治制度的进步,顺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4.商鞅变法以军爵为中心重新确立国家等级制度。国人的一切政治与经济利益均与军功所获得的爵位来确定,不同的爵级则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待遇。这项设计()A.巩固了贵族政治传统 B.顺应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以军爵为中心重新确立国家等级制度。国人的一切政治与经济利益均与军功所获得的爵位来确定,不同的爵级则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待遇”可知,材料所述是军功爵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有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顺应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项正确;军功爵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军功爵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军功爵制顺应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不是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5.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时代特点有()①各诸侯纷争不断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华夏族发展壮大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加广泛得以发展壮大、民族间进一步得到交融,①③④的组合成立,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判断有误,①②③组合不成立,排除A项;②判断有误,②③④组合不成立,排除B项;②判断有误,①②④组合不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民族融合 C.政权分立 D.诸国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可知,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改革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不断融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不断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分裂动乱,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 D.中外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相符,A项正确;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排除B项;据所学,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C项;据所学,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A.发展教育事业 B.强化地区管理 C.加强皇权统治 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意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C项正确;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的行为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A.改善国内交通 B.促进经济发展 C.改善百姓生活 D.巩固秦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一,巩固秦朝统治,D项正确;改善国内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是秦朝修建驰道产生的影响,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驰道的修建与百姓生活改善没有直接联系,且修建驰道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0.“近世言秦政,率(大多数都)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不)可一一深非也。”由此可得出()A.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B.秦朝的专制制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C.不能够非议秦朝的专制统治D.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积极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B项正确;材料认为秦朝专制制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秦朝郡县制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当时,霍去病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匈奴未灭,何以家为C.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D.精忠报国,迎回二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结合所学可知,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匈奴,留下赫赫战功,B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体现的是唐蕃会盟,排除C项;“精忠报国,迎回二圣”,体现的是岳飞抗金,排除D项。故选B项。12.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其次,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这表明董仲舒()A.用教化来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 B.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化的原则C.借儒家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 D.赋予了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强调教化要与政治挂钩,道德教化要融入政治活动当中,才能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因此董仲舒赋予了儒家文化典籍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D项正确;民众的个人行为只是材料涉及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除此之外材料还涉及到政权的稳定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而不是只强调道德中的三纲五常,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吏的道德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结束了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是西汉衰落的根源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使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中朝手中,D项正确;结束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西汉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列措施反映了()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本题主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唐玄宗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归纳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总体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B.北民南迁,南方崛起C.政权稳固,国家一统 D.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只有短暂的局部统一时期。北民内迁,中原人口南迁,民族关系进入大融合时期。因此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6.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 D.唐太宗建立唐朝,统一中国并进行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故选D;其它三个选项均表述正确,故排除ABC。17.下面诗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A.分封制 B.均田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民众通过读书参加考试获取功名的信息,反映了是古代科举制的相关信息,D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其依据是孝廉,排除C项。故选D项。18.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人。这说明了宋朝()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以及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①②正确,A项正确;宋朝以前已有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增加考试科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A.军功爵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主要依靠门第选官,材料中的“拥护门第”“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C项正确;军功爵是商鞅变法中以军功的大小来授予官职,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把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地方做诸侯,排除B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官标准是才能,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图反映了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反映出()A.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至唐代(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及题干图片中尚书、尚书台、尚书省等在三省六部制形成中的演变过程,可知沿袭变革是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排除A项;中央集权针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是中枢体制的变动,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21.白居易用“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诠释自己一生思想和行事。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朝()A.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三教并行政策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白居易的思想中包含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诗歌创作的信息,排除A项;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是在宋朝,排除C项;材料与中外交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盛世局面。下列有关隋唐盛世局面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吏治相对清明,选贤任能

②儒学和乐府诗成为文化主流③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

④科技成果突出走在世界前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吏治相对清明,选贤任能;经济上,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科技文化上,科技成果突出走在世界前列,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儒学和乐府诗成为文化主流,是在汉朝时期,②错误,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23.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创设了通判一职,起到了制约地方长官的作用,A项正确;宋代设置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政大权,排除B项;通判对知州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宋代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牵制中书门下,排除D项。故选A项。24.赵普认为:“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为此,宋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④州一级增设通判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初吸取唐末五代以来武将擅权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要求,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够全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25.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设转运司 B.派文官任知州 C.强化“四监司” D.设置枢密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枢密使分化相权,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D项正确;提举刑狱司是地方机构,不符合对相权的调整,排除A项;转运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派文官担任知州属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相权,排除B项;宋朝时期,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安抚使,分管财政、司法、储备粮食平抑物价、治安边防,四监司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26.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A.体现了重文轻武特点 B.造成官冗兵冗费C.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D.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二府体制到三权分立体制的转变有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排除A项;三冗问题是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排除B项。故选C项。27.元朝行省管辖区内,管辖着包括军政、民政、财政在内的一系列事务。但是辖区内各级官员的任命、升迁、考核均由中央政府负责。这说明元朝()A.中书省负责监察地方行省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 D.边疆与内地管理实现一体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虽然在地方的权力较大,但是中央政府牢牢掌控着官员的任免、升迁,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书省的作用,排除A项;行省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效率较高,排除C项;元朝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并未实现管理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28.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到了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行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这反映出行省()A.权力不断扩大与中央分庭抗衡 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机构的双重特点C.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D.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可以看出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机构的双重特点,B项正确。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地方要服从中央,排除A项;本题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项;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对于材料行省制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9.“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及所学可知,宋代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在“商业革命”中的突出表现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项正确;“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属于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属于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属于唐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30.南宋时海外贸易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政府改变了以往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厚往薄来”、“示以绥怀”的做法,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这说明当时()A.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 B.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摆脱了政府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南宋海外贸易收入成为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政府在政策方面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这显示了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的特征,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宋代政府的财政结构,因此无法判断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排除B项;宋代实行宽松的抑商政策,不等于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行为无法导出海外贸易脱离政府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优点有哪些(答对任意三条即可)。【答案】31.演变: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2.不同: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3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参政愿望强烈。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优点:①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②打破士族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④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⑤为其他国家文官选拔所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演变: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知,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小问2详解】不同: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知,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根据材料三“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根据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参政愿望强烈;根据材料三“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评价:根据材料三“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打破士族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其他国家文官选拔所借鉴。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材料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四唐朝中枢行政示意图(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该制度。(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3)依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的中枢行政制度并简析其积极作用。【答案】(1)分封制。

评价:分封制对巩固西周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长期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2)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表现: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内外朝制;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实行察举制,完善了人才选拔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和游侠等社会不法行为。(3)制度:三省六部制。

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材料“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积极作用是分封制对巩固西周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是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长期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小问2详解】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可知,秦朝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表现:根据材料“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内外朝制;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