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_第1页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_第2页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_第3页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_第4页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8300130095周安妮广播电视新闻学FORE120001.01语言学导论08300130095周安妮广播电视新闻学FORE120001.01语言学导论①《西方修辞学》,从莱庭、徐鲁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一月第一版,622页②《隐喻认知功能探究》,谢之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六月第一版,1页①《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97页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摘要]隐喻(metaphor)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表面上看隐喻只是一种润饰辞藻的修辞手法,然而其背后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反映出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古往今来也有无数大家对隐喻进行研究。本文作者凭借其所掌握的基础语言学知识,试图初步地从语义学(Semantics)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结构、本质、意义和运用。[关键字]隐喻语义学字面意义/比喻意义本质认知一.引言在大学以前的初等教育中,“比喻”常被强调,然而“隐喻”却极少提到。使我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产生兴趣的是熊学亮教授的著作《语言学新解》上的一个例子:Youarewastingmytime.Thegadgetwillsaveyourhours.Idon’thavethetimetogiveyou.Howdoyouspendyourtimethesedays?以上的语句都是“时间是金钱”这种基础隐喻的变体,是用与“金钱”具体概念有关的东西来衬托出抽象概念“时间”的价值①。在这些语句中,比如“waste”和“time”、“spend”和“time”都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但从未想过这也是一种隐喻的搭配,从中我看到了隐喻神奇的魔力并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Lakoff(1987)认为,“隐喻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因此我把这无处不在的隐喻作为我期末论文的主题,希望能初步地了解这朵语言学中的奇葩。二.历史中的隐喻在西方,隐喻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修辞学的历史息息相关。西方修辞学诞生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当时希腊的民主形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议会上进行政治辩论和在法庭上辩护法律辩论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学习演讲、劝说、辩论的艺术,修辞学就此诞生。亚里士多德是当时一位著名的修辞学家,他的《修辞学》一书是最古老也是最有影响的修辞学著作,为西方古典修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的隐喻观也成为那一阶段隐喻研究的代表。他在其著作《诗学》中说:“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过来做隐喻,或借‘属’(genus)作‘种’(species),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Aristotle,Poetics,1457)亚里士多德把隐喻视为“名词的替换”(epiphoraofthename),这种替换恰恰是诗学与修辞学中的交叉(theintersectionofthepoeticsantherhetoric)①。他认为诗歌中要大量运用隐喻,隐喻通过词的替换而使在情节中的意义得到提升。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外无数的诗歌中得到验证,如Catullus的诗“Sunscansetandreturnagain/Butwhenourbrieflightgoesout/There’soneperpetualnighttobesleptthrough.”,我们很容易能看出诗人以太阳的升落隐喻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此十分相似的是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亚氏从诗学和演讲这两个领域出发来阐述隐喻,他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修辞学的依据“属”、“类”对辞格进行划分;隐喻的替代论和对比论接收了隐喻相似性的特点,侧重于相似基础上的对比与替代;概念隐喻说则注重“属”与“类”的关系并再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认知功能的研究②。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隐喻的语义学研究时期,该阶段的研究受盛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很大的影响。结构主义大师Saussure认为意义仅存于符号体系之中,或者说意义通过符号体系产生,而并非独立存在于真实世界。这种“结构之外不存在意义”的观点使学者们更多地把隐喻放在与其相关的结构中考虑。查理兹(I.A.Richards,1893-1979)提出了著名的隐喻“无所不在的原则”(omnipresentprinciple),认为语义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话语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隐喻的多学科研究阶段。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纷纷投身于隐喻的研究,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大相径庭的观点、看法。正如霍乃克所说:“任何一种隐喻视角的研究对从另一个角度的人来说都有可能认为对方不是在研究隐喻。”(Honeck,CognitionFigurative:Introduction,1980)在这些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有莱考夫(Lakoff)和①《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孔多塞,何兆武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35页②《论语言》,LeonardBloomfield,袁家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第一版,525页③《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97页①《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87页②《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97页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的命题、BipinIndurkhya的认知互动观等等。三.隐喻与语义语言是用来表达大千世界的,对世界的感知有相对和绝对之分,用语言来表达人对世界的感知结果,也可产生绝对语义和相对语义两种情况①。相对语义包括绝对语义的变体、与具体使用场合或语境结合产生的情景语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语义三种情况。笔者认为,若隐喻是“名词的替换”的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它其实是借用了这个名词的相对语义。举个例子,当某个艺人被公司放弃或者闲置时八卦报道中常常用一个词“雪藏”,这一隐喻就是从“雪藏”的绝对意义“冷冻、隐藏”中派生出来的。又如在一部电影中男孩给女孩送了一朵干瘪的玫瑰,女孩对男孩说:“我想你也应该浇浇水了。”如果没有上下文女孩的话可能使我们摸不着头脑,但一旦放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下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个隐喻的含义——女孩对男孩像对这朵玫瑰一样不满意。至于借用语言的文化语义中产生的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英语口语中常用的“hell”、汉语中的“泰山(岳父)”、《诗经》中喻指美德的香草等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荷马把“wounds”写作“mouths”,那么这个“mouths”就成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隐喻,而在汉语中“伤口”本身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说法。还有几种隐喻是我们常见却不甚注意的,一种是用某一部分或者某一现象来喻指整体,比如小说里常有的一句话“他停止了呼吸”,大家都知道这代表死亡,但呼吸停止就是死亡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说并不是,因此这里只是用“停止呼吸”这么一个不那么残酷的现象来代表死亡,广义上说也是一种隐喻。另一种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固定为习惯用法的隐喻,即死喻(deadmetaphor),Thelegsofthetable、thefaceofwater、themouthoftheriver、针眼、山腰等等都是死喻。中国的四字成语中很多本来都是隐喻,用多了以后人们甚至把原意给遗忘了,比如逃之夭夭,出于《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意指形容桃花开得茂盛而美丽,由于“逃”和“桃”谐音,现在现在就变成了逃跑的意思,勾心斗角(钩心斗角)、水落石出等无不如此。死喻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固化的结果,很难将其与词义明确区分开来②。孔多塞断言:“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①《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孔多塞,何兆武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35页②《论语言》,LeonardBloomfield,袁家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第一版,525页③《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97页④《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137页隐喻。”①这一点从中国的甲骨文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字原本都是以抽象的图画来喻指整个行为或者过程。因此研究死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或起源。关于隐喻的是怎么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肯定有不同的方式。笔者认为Bloomfield在他的著作《论语言》中提出的语义变化的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Bloomfield把古今的语言、不同地区的语言和语言结构进行比较,认为“有些创新改变了一个形式的词汇意义而不是它的语法功能那个,这一类的创新叫做意义变化或语义变化”②。这种创新往往能扩大或缩小或改变语言意义的范围,从而形成隐喻。比如bitter是由原始日耳曼语“咬”[’bitraz]([’bi:to:]“我咬”的派生词)演化而来,“咬”隐喻“涩、苦的味道”。英语fee(经费)是古英语feoh的变形表的现代形式,后者的原意是“牲口、牛羊、财产、金钱”。当我们要得知语言原始的或者说变化前的意义时,我们往往还要重构当时的历史背景。如德语中的Kaiser(皇帝)和俄语中的tsar是通过借用的孽生词,来源于拉丁语caesar,是罗马大帝凯撒(GaiusJuliusCaesar)的名字的一般化。我们可以看出caesar一词以其原指的典型代表在这些语言中喻指着皇帝。更为神奇的是,caesar这个词据说是动词caedo(我割)的派生词,最初取这个名字的人出生时施行了外科手术,正由于这个传说人们管这种手术叫做caesarianoperation(剖腹手术)——我们不禁要惊叹语言之间的联系多么奇妙!四.隐喻、事实和谎言说到隐喻不得不提到语言的字面意义(literalmeaning)和比喻意义(figurativemeaning)。当代认知语义学把若干语外因素也纳入了语义学的框架,并认为这两者的界线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③。首先要确定的是,到底什么是语言的“字面意义”。是语言最初的意义,还是语言最常用的意义?当我们说一个隐喻,比如thefaceofthewater,怎么确定“face”是个隐喻而并非字面意义呢?因此塞尔(Searle)在考察隐喻时引入了“真值”概念,其基本精神是听话人接触到隐喻时,首先注意到说话人有意违背格莱斯的质量原则,讲的不是实话。一当发现隐喻与常规意义不一致时,听话人便会推导其非本义解释④。但是塞尔设定了两个客观意义(表述意义和语08300130095周安妮广播电视新闻学FORE120001.01语言学导论①《隐喻的含义》,戴维森,牟博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一版844、848②《隐喻的含义》,戴维森,牟博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852、867③《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64页句意义),并认为说者没有说出语句含义,而听者通过表述含义明白了说者的语句含义。既然听者听懂了,那么怎么能说说者没有说出其语句含义呢?比如一个人说:“天很热。”听到的那个人可能就知道要去开空调,按塞尔的说法这种情况下说者到底有没有说出他所想说的?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陷入了怪圈,因此经常受到质疑。戴维森(Davidson)就对塞尔的思路提出了强烈异议。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无非就是其所涉及的那些语词的最严格的字面上的解释”,隐喻完全依赖于这些语词的通常含义。”因为如果说隐喻所用的词儿另有一个(隐含的)意义,那么隐喻本身就会消失。例如前面说到的上帝的圣灵临近水面(thefaceofthewater),如果这句话里的face另有一个隐含的或曰扩展的意义,可以用来述说水的表面,那么水就有了面,水面就不再是一个隐喻①。因此如果我们要从这一角度确定什么是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话就只能等所有的隐喻都死掉了。既然如此,分辨这两种意义似乎更不可能了。戴维森在其著作中举了一个例子——约翰顿有这样几行诗句:“当我们的血液竭力分娩出/精灵的时候,就如同她能产生灵魂一样,……/纯洁无暇的情人的灵魂也必定如此降生。……”现代的读者差不多都会以为“spirit”这个词是个隐喻,然而对约翰顿来说却毫无隐喻可言,因为他本来就相信“圣灵(theSpirit)……是血液中有活力的精细部分,它们是介于灵魂和肉体之间的中间物……”②我们眼中的隐喻在诗人的眼中却是一个事实。戴维森还举了隐喻和说谎的例子。一个女人既相信女巫的存在,又相信她的邻居不是女巫,当她说“她是一个女巫”时,既可以以隐喻的方式解释这句话,也可能是有意骗人。同样的语句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达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他由此得出结论:隐喻和其他言说的差别是使用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有别③。笔者赞同戴维森的观点。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的界限要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甚至具体的使用人来划分,正如隐喻既可以是隐喻,又可以是事实或者谎言一样。假设语言意义是M大圈,当它孤立存在的时候是没有两种意义之分的,它包含的所有意义都在M这个范围之内。只有当这个M大圈被放到或说使用到某个情境E中,在这个情景E的作用下M才分为L部分(字面意义)和F部分(比喻意义)。见下图:①《隐喻的含义》,戴维森,牟博译,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一版,851页②Gibbs1994,《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王文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1页随着使用情况的不同,语言(隐喻)和事实将得以区分。当初海明威所乘坐的飞机被目击失事后,纽约《镜报》在大字标题上用“lost”隐喻海明威的去世。当结果表明海明威还活着时,《镜报》仍用这个标题,只是“lost”变成了它字面意义“失踪”。在这个例子里受众如何解释“lost”这个词就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大背景,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使人困惑的是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并不像上图所表示的那样有十分明显的界限。比如当你接待一名来自土星的来访者,你想教他“地板(floor)”这个词,那么通常的做法就是领着他走在地板上、指向地板、踩踩地板,然后告诉他这个是“floor”。你以为他已经学会了,但有一天你们到了土星上,那位朋友对着宇宙中蓝色的圆球告诉你这是“floor”。那么是他错了吗?是他把地板和地球弄混了吗?然而你怎么确定他的话不是一个隐喻呢?因为但丁就曾把地球看做“使我们热情洋溢的小圆场(thesmallroundfloorthatmakesuspassionate)”①。我们又回到了本节开头提出的问题,看来这两种意义不仅不是泾渭分明,反而是十分模糊且难以确定的。无数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对于笔者浅陋的语言学知识而言,这已经是不可知论的范围了。五.什么是隐喻给一个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要定义什么是“红”。这种情况对于隐喻来说也不例外。许多学者通过频度分析发现,人们在每分钟的语言交际中平均使用1.80个新隐喻和2.08个旧隐喻,假设每人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说话,那么一个人60年的生涯中就要制造出多达4,700,000个新隐喻,使用21,140,000个旧隐喻②。然而这“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却是众说纷纭,并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隐喻的基本作用是组织我们的概念系统,以人之为中心;另一方认为隐喻仅起变①《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17页②《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10页异的效应,在隐喻理解中起到妆饰和情感作用①。当我们追溯到词汇的源头,会发现英语中的隐喻一词metaphor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across”,即“由此及彼”,可见隐喻其本意就是把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不约而同地,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也曾提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然而其他的学者并不认为这一简单的概念就能解释隐喻,比如麦考马克(1985)就认为一个定义太泛,可适用于对任何语义的解释,如人们常以一个词或一个经验来联系另一个词,但语言分析家的任务是如何将一个隐喻从另一个隐喻区别出来②。于是经过不断的提出、辩驳、修正过程,西方对于隐喻的本质问题主要形成了四种理论,分别是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和映射论。下面笔者就通过文章开头的例子来简要谈谈自己对这四种理论的初步见解。Youarewastingmytime.Thegadgetwillsaveyourhours.TimeismoneyIdon’thavethetimetogiveyou.Howdoyouspendyourtimethesedays,Thatflattirecostmeanhour.这是一组以“Tmeismoney”为中心的隐喻,如果一个中学老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可以用money来比喻(隐喻)time呢?”想必地下积极的中学生应该有许多回答:“time和money一样珍贵”;“time和money一样可以被花费”;“我们可以像节约money一样节约time”等等。如果你把money看做是time本来的表语——比如“ofpreciousness”——的替代,那么你就是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替代论(TheoryofSubstitution)的支持者。在你的,或者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里,money是属,preciousness是种,前者所指的范围更广,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或替代了后者。因此所谓隐喻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但是你的观点受到了很多质疑,因为按你的说法词义成了客观实体,隐喻也成了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ornament)”(束定芳,2000:3)。于是你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认为money和time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起隐喻是由于两者之间的特征比较。隐喻的实质就是比较,是中学①《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王文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2页②《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王文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6页生头脑中对源于两个不同义域的词time和money彼此之间相似性经过比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这样你的理论就进化为了“比较论(SimilarityTheory)”,比起“替代论”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并且不再依赖同义域的上下位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你并没有摆脱替代论的影子,只不过是对同一问题所展开的两个方面的理解。替代论揭示的是隐喻的表现方式,比较论欲反映的是隐喻的现实基础①。你的另一条路是突破原有的观点的桎梏,看到time和money之间的另一重联系——互动。这一隐喻之所以能建立,是因为并置的两个概念time和money通过彼此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启示,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当中学生看到老师给出的句子,time和money在他们的头脑中就被放到了一起,他们的大脑就会千方百计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并产生一个意义,即隐喻所要表达的意义。这就是“互动论”(InteractionTheory),你最大的供功绩就在于鲜明地提出隐喻是语义变化的发酵剂,其意义的实现有赖于原始域和目标域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②。学无止境,随着研究的深入,你发现一句Timeismoney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的隐喻,比如括弧右边的几个句子,均来这句基本隐喻。你还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基本隐喻,比如“lifeisjourney”、“alltheworldisastage”、“loveisaflower”等等,这些基本隐喻被称为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s)。这些隐喻概念生成了许多日常生活的表达式,甚至我们的概念、语言、行为的构建都是隐喻式的。由此你的理论转变到了“映射论”,开辟了隐喻研究全新的空间。关于“映射论”是如何“映射”,两位大师Lakoff&Johnson给出了系统的解答,他们认为隐喻映射就是就是原始域到目标域的一种转换(transfor)。我们可以用下图模拟这一映射:①《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蓝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118,119页②《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3页③《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59页X代表一个语言表达,它原来的所指是原始域中的一个特殊结构,当我们用X的隐喻义来谈论目标义时,就是将原始域中相关的特殊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①。六.隐喻与认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种修辞手法,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换句话说,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为我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据去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新力。这个认知过程就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②。那么隐喻是如何搭建语言和认知之间的桥梁呢?首先以语言为载体的隐喻可以作为一种认知的方式。通过隐喻人们能动地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利用原始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来获得关于目标域的知识。比如:Histeacherisashardasnails.“histeacher”和“nails”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在人们现有的语言结构中,两者并无共同点也不能等同起来。这样作为focus的nails和作为frame的histeacher就产生了意义上的冲突。而通过隐喻两者的非相似性成为共同的基础,人们尽管对histeacher一无所知,却可以由这一隐喻得知其性格。其次隐喻可以作为一种传导方式。这种传导隐喻(Conduitmetaphor)是由雷迪(MichaelReddy)在1979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基本论点是:说话人将思想(物件)置于词语(容器)中,将它们(顺着管道)传送至听话人,然后由听话人将思想/物件从词语/容器中取出③。雷迪为证明其观点举了几个例子:Trytogetyourthoughtsacrossbetter.NoneofMary’sfeelingscamethroughtomewithanyclarity.Youstillhaven’tgivenmeanyideasofwhatyoumean.不难发现这三个句子中都包含这死隐喻,分别是“getsthacross”、“comethroughtosb”和“givesbanidea”。我们不能按照其表面的意思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因为如果feelings真的可以像心灵感应一样comethrough(传给)某人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交际系统了。但是当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死隐①《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60页①《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徐萍,原载《职业圈》2007年第15期②《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98页③《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徐萍,原载《职业圈》2007年第15期④《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97-107页喻)时,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语言(或者隐喻)似乎是帮助某人从自己储存的物质材料中去构筑一个复制品,这个复制品有多大精确度取决于很多因素①。那么语言(隐喻)在某种程度上说就在帮助人们传递内在的思想和感受。隐喻也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由于隐喻概念的系统性(thesystematicityofmetaphoricalconcepts),隐喻构建着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的行为方式(Lakoff&Johnson,1980:4)。作为深层的认知机制,隐喻还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通过隐喻概念衍生出的各种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描述新的情景,处理新获得的抽象概念,扩大语言和思想的界限。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这样的句子来评论北宋词人秦观:“少游词最为凄婉,至‘可堪孤管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诗人的风格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词评家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化无形为有形,使读者仿佛切身感受到了秦观“凄婉乃至凄厉”的文风。七.无处不在的隐喻隐喻像是一条红线,贯穿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始终。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时空,就必定有隐喻的影子——它似乎成了人类思想的土壤,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而再不仅仅是一种润饰辞藻的手法。小到修辞学,大到哲学,没有哪个领域可以脱离隐喻而独自存在。在如此多的智慧之花中,笔者信手采撷其中一朵——诗歌——来一展隐喻的风采。诗是隐喻,隐喻是诗,以说古今中外的诗歌无不是隐喻所构成的。我们从EmilyDickinson的诗句“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死亡的领悟;从小野小町的诗句“他应该明白,我不是海浪中摇曳的水草,任由采集者肆意造访”中感受到了爱人对她深深的伤害;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新陈代谢万物更替的感慨;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感受到了箜篌声的动听优美。然而我们怎样体会到诗歌背后隐藏的感情的呢?当代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孤立的结构系统,而是足以使得脑将经验概念化的一般的认知过程。隐喻作为语言和认知的桥梁,①《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60页①《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徐萍,原载《职业圈》2007年第15期②《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98页③《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徐萍,原载《职业圈》2007年第15期④《认知隐喻学》,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97-107页通过映射把通过映射将源域中的身体或文化经验图式结构投到抽象的目标域中。因此普通读者之所以能够和伟大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并能深入其作品的内涵,是由于诗人和普通人共享基本的经验图式及思维模式,拥有相同的心智能力①。举个例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到得读者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在当时,也就是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看着自己国家的土地被掠夺被蹂躏,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种感情经验和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经验是一致的。除了体现其认知功能,诗歌中也蕴含了许多概念隐喻。如前文提到的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内含着“lifeisada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而莎士比亚则以“lifeisastage”这一概念隐喻写就的名诗唤起了无数人对人生的思考(Alltheworld’sastage,/Andallthemenandwomenmerelyplays./Theyhavetheirexitsandtheirentrances;/Andonemaninhistimeplaysmanyparts.——AsYouLikeit2.7)。诗歌中的隐喻除了隐喻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隐喻的原创性和新颖性就是决定诗歌质量的关键。隐喻用多了就会变成死隐喻,而一首包含着太多死隐喻的诗歌注定不会是优秀的作品,那些流芳百世的名诗名篇无不包含着诗人的创意和灵感。诗人最爱说“愁”,说得多了便毫无新意,而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伯恭(DeanBurgon)1845年的一首诗里写道:Arose-redcity,halfasoldasTime,最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