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陆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研究
发烧登格热(df)和发热登格列奇(dhf)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与中国南省接壤的东南亚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病例,并发病率高,因此具有地方影响力。1978年首次在广东省佛山市报道登革热暴发疫情,继而,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也先后报道,尤其广东省近期频频发生登革热疫情,究竟是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还是本地已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对此,笔者作一简要综述。1流行趋势1.1登革型登革热流行概述1873年Monson最早报道我国厦门曾发生过登革热。1917年登革热从南亚传入我国大陆,先后在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及台湾等省发生流行。1928~1929年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香港和台湾等地均有流行。上个世纪40年代初,登革热不仅在东南沿海省份流行,甚至蔓延到内陆汉口等地。该病得到迅速控制,除云南、北京等地有个别病例输入外,未再有病例的报道。经过30多年静息期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突然发生了由登革Ⅳ型引起的登革热流行;1979年中山市出现了由登革Ⅰ型引起的登革热流行;1980年海南省儋州市突发登革Ⅲ型引发的登革热大流行,1985年该市又暴发了由登革Ⅱ型引起的DF/DHF流行。在登革Ⅰ~Ⅳ型流行期间,登革Ⅱ、登革Ⅲ均由海南省传到广西和广东省。但登革Ⅰ和登革Ⅳ未见在海南省流行。进入21世纪,广东省登革热疫情不断出现,几乎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并呈现出隔几年就有一次流行,浙江省温州、杭州等地也有输入性病例报告,2004年宁波慈溪市因输入病例而致暴发疫情。1.2病例数据及疫情发生情况1978~1989年广东省共报告了66190例病例;1990~2000年先后有13个市发生了登革热疫情,共报告病例9747例(见表1),且登革Ⅰ~Ⅳ型病毒都能分离到。2001~2006年共报告了2897例登革热病例,波及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12个地市,除2005年外,每年都有暴发疫情发生,共发生了51起本地暴发疫情。登革热疫情连续发生,不排除存在形成地方性流行-病毒长期在本地区循环的可能。1.3广东省登革热传播的输入性病例研究罗会明等对世纪年代广东省登革热病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分离的登革热病毒毒株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的病毒毒株核苷酸有很高的同源性,认为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外国登革热流行相关联,广东省登革热病毒可能来源于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国家,其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但是,近年来对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的调查发现,登革热始发病例无外出史;当地无输入性病例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病例与大规模流行病例的登革热病毒血清型也不一致(例如: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输入病例是Ⅲ型,而其他在当地流行的却是Ⅰ型),因此,登革热病毒是否在广州地区已经长期存在宿主中,并会在适当条件下传播给人群,造成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已由输入性转为地方性疾病的问题值得探讨。2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登革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登革热的流行与当地伊蚊密度、人群的免疫屏障和人口密集程度等因素有关,并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1登革病毒的自然疫源性(1)人: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病后5天内病毒血症期,有可能被伊蚊叮咬而传播。人被感染后不一定发病,约有90%以上为亚临床和隐性感染者,无症状的登革病毒感染者在本病的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人是登革病毒的主要扩增宿主。(2)动物宿主: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长臂猿、猕猴等)是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在东南亚存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非灵长类动物可以成为传染源。有报道称猴子、蝙蝠、猪、鸡等在登革病毒保存和扩散中起一定作用。(3)自然疫源地类型:(1)丛林型循环:主要是通过栖息于树冠的伊蚊与非人灵长类之间传播、保存病毒,此为登革病毒自然疫源性的原始循环,并可将病毒扩散到乡村和城市地区。(2)乡村型和城市型循环: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其流行以“伊蚊※人※伊蚊”形式传播。2.2经媒介伊蚊感染传播登革热是一种必须经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其传播媒介是伊蚊,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能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有13种,在我国主要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方式为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时将登革热病毒传染给人或动物。媒介伊蚊是登革热传播的必备条件,缺少伊蚊的地方,即使有传染源的传入,也不会造成登革热的传播。我国伊蚊分布比较广泛,尤其南方亚热带省份,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传播的基础。同时,登革热病毒又具有能在媒介伊蚊中经卵和子代传播的能力[9~12],因此,由于登革热的传播特性,在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南部亚热带地区登革热流行会从“输入病例※本地病例发生及流行※地方性流行”这个模式发展。2.3人群感染后病毒对同型病毒的免疫人群对任何一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都较敏感。初次暴发时可使大量人群发病,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只能维持2个月至1年。我国一些地区间歇性出现登革热疫情主要受人群对登革病毒免疫水平变化有关。2.4媒介伊蚊密度高我国南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夏秋季雨水充足,气候适宜伊蚊的生长繁殖,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监测数据显示,媒介伊蚊密度较高,布雷图指数大多超过安全系数,成为登革热流行危险地区[13~17]。同时,由于人口密集,人们防控意识差,存在不良居住卫生条件和习惯,且随着人员、贸易交往日益频繁,为登革热传入传播创造了条件。3根据登格热病毒长期存在的理论依据3.1利用rt-pcr方法感染登革热病毒登革热病毒能够经卵传递传播已有很多学者做过报道。1983年Khin和Aye首先报道埃及伊蚊可经卵传递登革热Ⅱ型病毒。在我国,唐士元1991年首次从自然界蚊卵、幼虫和雄蚊中分离到登革热病毒,证实登革热病毒能够经卵传递到子代。宋秀玲等通过RT-PCR方法在人工感染登革热病毒白纹伊蚊的子11代蚊虫体内仍能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郭晓霞等用RT-PCR方法在白纹伊蚊滞育卵内也检测到了登革热病毒,且在滞育卵解除滞育后发育而来的子1代幼虫和成虫中均检测到登革热病毒,证明登革热病毒能够在白纹伊蚊滞育卵内存活,这些发现对解释登革热病毒的越冬有一定价值。由此可见,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完全有可能通过经卵传递的方式长期在种群中保存登革热病毒,并通过子代传播登革热病毒。3.2登革热病毒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在自然界中,有学者也对其他宿主动物是否感染和传播登革热病毒进行过调查。DvSilva等的一项血清学调查表明,1986年10月至1987年2月,登革热病毒曾在斯里兰卡野生恒河猴种群中传播。另外,张浩燕等用RT-PCR方法和单克隆荧光抗体技术对我国海南岛棕果蝙蝠的脑细胞和血清进行检测发现,在登革热流行区相当部分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在非流行区检测结果为阴性,证实蝙蝠也可能是登革热的贮存宿主。而在我国云南省的一项血清学调查中,张海林等在西南边境热带地区的多种动物(恒河猴、棕果蝙蝠、猪、猎狗以及鸟类)血清中均检测出登革热病毒阳性。提示人们:家畜、家禽不排除携带登革热病毒的可能。3.3登革热传播的传播特点美国曾对白纹伊蚊吸血习性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该蚊主要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血液,宿主动物范围很广。野外捕获蚊虫的血液来源鉴定表明,64.0%为哺乳动物,16.9%为鸟类血,15.7%为兔血,人血仅为5.2%。这也说明,登革热病毒完全有可能在人与这些动物之间传播。综上所述,根据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场地服务合同范本
- 工程机器转让合同范本
-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物流房租门面合同范本
- 私营公司工程合同范本
- 酒店管理转让合同范本
- 锅炉安装合同范本
- 第08讲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应用(4考点+19题型)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 2025典当行借款合同书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青岛理工大学
-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花岗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原料》(编制说明编写要求)
- 《电子线路CAD》课程标准
- 《扁桃体摘除术》课件
- 市场推广服务费合同
- NB-T 47013.15-202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5部分:相控阵超声检测
- 湿地公园运营投标方案(技术标)
- 完整版新概念第一册笔记(张云生)word版
- 白塞病诊断和治疗课件
- 基准地价技术报告
- 静安区实验室施工方案模板
- 《上海奉贤区S村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的调查报告》42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