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时空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素养目标及核心考点

1.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考点)

2.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220年589年十六国【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220年到229年,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三国鼎立:

政治上设中书令,分尚书权,开三省六部先河;

将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

依靠士族,创立九品中正制,禁止宦官、外戚专政;(1)背景:①东汉末年,察举制被门阀士族操控,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②战乱导致人口流离,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标准:最初

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后注重家世九品中正制经济上恢复生产,实行屯田制,采取军事化管理;文化上尊孔崇儒,招揽人才曹魏:(3)目的:把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4)实质:为解决朝廷选官与乡里清议的统一,是察举制的延续和发展(5)作用:①缓和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争取了世家大族对曹魏代汉的支持②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6)局限:士族势力强大,选官被世家大族左右,成为了维护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7)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庶族地主(商人地主)的兴起,要求政治上掌权;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制度相辅相成,是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的最大特点(8)特点:具有贵族政治色彩,士族垄断政权2、短暂的统一:西晋建立(1)西晋的社会治理

加强尚书台权力;

分封诸王,其军队成为地方武装,(八王之乱)

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世家大族与特权政治相结合。士族门阀势力恶性发展政治: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①时间:太康元年(280年)②目的:保证国家掌握适当土地和财政收入。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晋书·食货志》3、西晋的灭亡

3、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下。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1、统治集团严重奢侈腐化。宗王权重,引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西晋从此衰落,阶级矛盾加剧,诸族举兵内迁,史称“五胡乱华”,中原大量百姓与士族南迁))2、民族内迁引发的民族矛盾。

史称永嘉之乱五胡内迁(1)原因:a:东汉王朝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诱招少数民族南迁b: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此消彼长,导致民族迁徙c:西晋实行错误的分封制,形成八王之乱,晋室分裂,民生凋敝,胡人趁机南下夺取政权d:北方进入寒冷期,游牧民族南下拓展生存空间(2)概况:a:东汉末年:西部和北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魏晋时期,北方汉人锐减,胡人内迁形成高潮;西晋时期,外族已占当地人一半。b: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3)五胡乱华:西晋政权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激起少数民族反抗。(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起兵,建国号“汉”,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3.东晋与十六国(1)东晋立国:东晋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于318年即皇帝位,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2)东晋的社会政治:①“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

经济:②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东晋士族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田余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方给予确认的制度。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

1.含义:3.形成过程:(4)西晋时期,士族依靠世袭封爵的家族,在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2)东汉:士族兴起,豪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3)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1)西汉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形成(5)东晋:士族门阀势力与皇权并立,门阀政治达到鼎盛(6)隋唐:科举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①政治:②经济:③社会生活:④文化:

4.内容: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士族占有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5.特点:(1)门品决定官品(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2)以豪强士族、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封建庄园经济为基础;(3)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6.评价: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积极: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推动南方的开发。

消极:门阀势力的迅速扩张,导致了皇权与士族的矛盾。二、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1.江南开发的历史条件:①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

③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资治通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书·货殖列传》④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兴修水利等①农业生产的发展: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江南推广。

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产粮区。②手工业的发展:

江南成为出齐、蜀之后的纺织中心。

青瓷为代表的南方瓷器进一步发展。

造船业得到迅速发展。

造纸术比前代更加进步。③商业的发展:

荆州、扬州、益州成为新的工商业城市。2.江南开发的表现:3.江南开发的影响:(1)南北经济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古代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向东、向南移动(3)促进南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融合(4)吸引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4.江南开发的启示:(1)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影响经济发展(1)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高考链接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1)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北方“十六国”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之势(3)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4.南朝与北朝

(1)南朝的更替

5世纪至6世纪末,中国南方与北朝对立的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①宋与元嘉之治清理户籍,减轻赋税;劝农兴学,休养生息,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出现“元嘉之治”。②萧齐的旋起旋灭479年,萧道成逼宋顺帝“禅让”帝位,建立齐朝,史称萧齐或南齐。③梁武帝及其时代优容士族;宽纵皇族;提倡佛教,兴建佛寺。④陈的兴起与归于一统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而自立,建陈,为陈武帝。589年,隋灭陈,归于一统。①三省六部制的奠基:中央行政机关——尚书省中央决策机关——中书省、门下省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逐渐形成三省体制。1、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2、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3、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2)南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强化

②地方行政体制和职官建制都督刺史;州郡国县;地方特察制度③选举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萌芽(梁之“甲科”)(3)北朝的更替(1)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与南朝相比,北朝的官僚政治在运作上更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度上赢得了众多进步。所以我们认为,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1)途径:(2)实质: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

1.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频繁战争(各族间的征战)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友好交往(联姻、通婚、贸易、杂居、交流)边疆的开发(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

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根据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响

3、特点: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4、影响:(1)为多民族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3)促进各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

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有“八百七十余万口”。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合作探究二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涉及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迁徙涉及阶层多。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背景:

①严峻的形势: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游牧民族威胁;②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的崛起与强大;③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④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2)改革的内容:a: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b:经济: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1)含义: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原因: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3)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4)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5)意义: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6)瓦解: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土地制度:均田制(2)改革的内容:c:穿汉服:说汉话: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d: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e:通婚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拓拔(皇族)元姓独孤刘姓丘穆棱穆姓步六孤陆姓贺赖贺姓贺楼楼姓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奠定基础。(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积极:消极: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高考链接2】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5.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耕作方式:水利灌溉:开发边疆:1.农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

曹魏改制东汉的翻车用于灌溉(人力)十六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精耕细作方式)(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