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循环系统1_第1页
第五章 循环系统1_第2页
第五章 循环系统1_第3页
第五章 循环系统1_第4页
第五章 循环系统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系统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的循环途径。2.心脏位置、外形和体表投影。3.心内各腔的结构、心的构造、心包和心的传导系。4.动脉的起点、行径、分支和分布区域。5.静脉的属支和收集范围、行径、归宿。6.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回流去向。

目的要求: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第二节心脏第三节血管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淋巴系统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第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它可分为:组成

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功能:运输血液、参与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组织,淋巴器官。

功能:将部分组织液回收至静脉。

一、组成第一节心血管系统总论二、血液循环一、组成心脏右半心左半心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左房室口

二尖瓣右房室口

三尖瓣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二、血液循环人体的血液循环,借助心脏节律性搏动,血液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返回到心脏。根据血液循环路径的不同,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属支冠状静脉窦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器官内毛细血管右心房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及其各级属支↓左心房特点:路程长,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到全身各处,把代谢产物运回心。特点:路程短,只通过肺,把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和的动脉血。静脉血: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暗红的血液。动脉血:含氧丰富的鲜红色的血液。动脉:由心脏输出的血管。静脉:输送回心脏的血管。体循环的动脉血管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肺循环的肺动脉血管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而肺静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心房入静,心室出动上下相通,左右不通肺动脉里走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走的是动脉血第二节心一、位置二、外形四、心壁的构造三、心的各腔六、心的传导系五、心包七、心肌的生理特性八、心动周期

心脏

heart

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隔。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一、位置二、外形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四沟、四腔心尖:圆顿,由左心室构成,朝左前下方。心底:朝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上下腔静脉分别从上、下注入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分别从两侧注入左心房。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大部分隔心包被胸膜和肺遮盖,小部分隔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邻近。胸肋面上部可见起于右心室的肺动脉干行向左上方。膈面(下面):呈水平位,朝向下方并略朝向后,隔心包与膈相邻,大部分由左心室,一小部由右心室构成。下缘(锐缘):介于膈面与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左缘(钝缘):居胸肋面与肺面之间,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参与。右缘:由右心房构成。四条沟

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冠状沟(房室沟)后房间沟四个腔左、右心室左、右心房左肺静脉左肺动脉右肺静脉右肺动脉左心室右心室心尖右冠状动脉左肺动脉主动脉弓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前室间沟右心耳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三、心的各腔(一)、右心房(三)、左心房(二)、右心室(四)、左心室

上腔静脉口入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卵圆窝

卵圆孔闭锁后

的遗迹。出口

右房室口(一)、右心房

1、入口:右房室口

纤维环

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2、出口:肺动脉口

纤维环

肺动脉瓣(二)、右心室图一、图二图一图二入口

4个肺静脉口出口

左房室口(三)、左心房

1、入口:左房室口

2、出口:主动脉口

纤维环

主动脉瓣(四)、左心室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心瓣膜和纤维环的上面观与心相连的主要大血管主动脉(左心室)肺动脉(右心室)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肺静脉(左心房)二心的各腔:

右心房前部:右心耳,梳状肌后部3个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1个出口:右房室口左心房前部:左心耳后部4个入口:左、右肺静脉口1个出口:左房室口流入道(右房室口)

三尖瓣腱索乳头肌流出道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右心室流入道(左房室口)

二尖瓣腱索乳头肌流出道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左心室

(一)、心壁的构造

1、心内膜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滑润的膜,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心内膜向心腔折叠就形成心瓣膜。

2、心肌层:由心肌细胞组成,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层较薄,由浅深两层组成。心室肌较厚,尤以左心室为甚,一般分为浅(外斜)中(中环)深(内纵)3层。

3、心外膜:即浆膜性心包的脏层,包裹在心肌表面。表面被覆一层间皮,由扁平上皮细胞组成。间皮深面为薄层结缔组织。

四、心的构造深层中层中层浅层(二)、房间隔(房中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房间隔向左前方倾斜,由两层心内膜中间夹心房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由卵圆窝,是房间隔最薄弱处。(三)、室间隔(室中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呈45°倾斜,室间隔上方呈斜位,随后向下至心尖呈顺时针方向作螺旋状扭转。室间隔可分为肌部和膜部两部分。纤维层致密、厚;上方包裹出入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下方与隔中心腱相连。浆膜层心包五心包壁层脏层(心外膜)围成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六、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等。心肌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两类: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前者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主要功能是收缩;后者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心的起搏点。长梭形,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矢状位的扁薄结构,冲动从心房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延搁再传至心室。七、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电生理特性机械活动特性(一)兴奋性心肌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1.静息电位稳定,-90mV机制:K+外流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室肌为例)神经纤维Ap02.动作电位Ap具有上述特征的心肌细胞快反应C特点:复极缓慢而复杂;上升支和下降支不对称;分为0~4期。(1)去极化过程(0期)历时:电位变化:机制:-90mV+20~30mV1~2ms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内流快通道快反应电位(2)复极化过程历时:电位变化:机制:+30mV0mV10msK+外流(主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Ito电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0期和1期锋电位

2期(平台期)历时:电位变化:机制:100ms~150msK+外流外向离子流:0mV,缓慢内向离子流:Ca2+内流慢通道+-+-外向(复极)内向(去极)

3期(快速复极末期)历时:电位变化:机制:0mV-90mV100~150msK+外流,钙通道失活

4期(静息期)

主动转运跨膜离子转运:Na+-K+泵Na+-Ca2+交换体Ca2+泵Na+K+Na+Ca2+Ca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3.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分期时程兴奋性机制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0期~3期(-55mv)无Na+通道完全失活局部反应期-55mv~-60mv局部反应Na+通道刚刚恢复相对不应期-60mv~-80mv低于正常Na+通道尚未恢复超常期-80mv~-90mv高于正常Na+通道完全恢复膜电位距阈电位近以心室肌为例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4.收缩期舒张早期收缩与舒张交替活动,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正常的心脏是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一次窦性兴奋冲动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者来自异位起搏点的兴奋刺激,则心脏可以出现一次提前的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期前收缩由一次提前的动作电位引起,它也有不应期。如果心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紧接着有正常的窦性兴奋冲动下传到心室,落在期前收缩的不应期之内,这次正常的窦性兴奋就不能引起心室收缩,而出现一次“脱失”,直到下一次窦性兴奋到达心室时才能再次引起心室收缩。因此,在一次心室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正常为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概念: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和各级自律细胞的相互关系窦房结房室交界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100次/分)(50次/分)(25次/分)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节律(病理)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抢先占领:窦房结自律性高,首先兴奋超速驱动压抑:潜在起搏点长期处于“超速”兴奋状态2、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绝对值较小。L型Ca2+通道激活机制:Ca2+内流(ICa-L)(2)0期去极化速率慢,不超过10V/s传导速度很慢。慢通道(3)复极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机制:慢Ca2+通道逐渐失活K+通道激活K+外流(Ik)Ca2+内流(5)4期自动除极较快。K+外流(Ik

)进行性Na+内流(If)进行性机制:外向电流:内向电流:T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最重要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心室肌细胞B窦房结细胞特点:闰盘(缝隙连接)功能合胞体特殊传导系有序的传导几乎同一时间传导至心肌的各个部位(三)心肌的传导性

心肌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指标:Ap沿细胞膜的传播速度缝隙连接传播速度:心房肌:0.4m/s

心室肌:0.4-0.5m/s优势传导通路:1-1.2m/s

房室交界区:0.02m/s(房室延搁)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途径: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延搁)左右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网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束心室传导性特点(1)心房(心室)内传导较快肌C同步兴奋(2)房室延搁(0.45~0.1s)机制: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很慢,其中结区最慢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入心室的唯一通道意义: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2.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

心肌纤维的直径传导速度(2)生理因素

主要因素

已兴奋部位Ap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传导速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奎尼丁苯妥英钠去极化速度静息电位水平缝隙连接密度高,传导速度快(四)收缩性“全或无”式的收缩:左右心房同步;左右心室同步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相互交替。对细胞外液中Ca2+的依赖性强。胞质内钙离子浓度(肌质网不发达,钙储备量较少,依靠胞外钙离子的流入)是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关键。八、心脏的泵血过程历时:概念: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房和心室均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心律75次/分1个心动周期为0.8s心房心室全心舒张期(一)心动周期的概念(cardiaccycle)(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动力:基本原理:心脏节律性舒缩活动压力梯度推动血液流动血流方向:瓣膜的开放和关闭以左心室为例:心室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容积缩小,房内压力升高,将其内血液挤压入心室。心房壁较薄,收缩力不强,由心房收缩推动进入心室的血液量通常只占心室总充盈量的25%左右。1.心房收缩期(0.1s)2.心室收缩期(0.3s)(1)等容收缩期(0.05s)心室收缩心室压>心房压房室瓣关闭心室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为封闭腔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2)射血期(0.25s)缓慢射血期(0.15s):快速射血期(0.1s):心室收缩心室压>动脉压动脉瓣开放由心室入动脉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达峰值射血快、多心室肌收缩减弱室内压、主动脉压均下降射血减慢2.心室舒张期(0.5s)(1)等容舒张期(0.06~0.08s)心室舒张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房舒张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封闭腔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2)心室充盈期(0.43s)快速充盈期(0.11s):心室肌舒张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由房入室血流迅速由房入室血流缓慢由房入室减慢充盈期(0.22s):血液进入心室主要靠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所形成的“抽吸”作用心房收缩期(0.1s):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在心的射血过程中,心室的活动处于主导地位心脏的射(泵)血时程心动周期(三)、体表心电图(ECG)1.概念: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按一定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导到身体表面。如果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电变化,所记录的图形。2.测量:细胞外记录法,即膜外两点电位差。3.电极放置位置不同,记录的心电图曲线也不同。

P波:由右、左心房的去极化产生,波幅低于0.25mV,历时0.08-0.11s。PR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间,一般为0.12-0.2s。它反映兴奋从心房开始传导到心室所需的时间。P-R段:指从P波终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由于这时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内传导,形成的电位很小,在心电图上一般不能得到反映,正常情况下为基线水平。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依一定顺序发生去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历时0.06-0.1s.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间,它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都处在动作电位平台期,各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很小,电位回到基线水平。T波:由心室复极化产生,波幅一般为0.1-0.8mV,历时0.05-0.25s。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和心率呈负相关。U波:T波之后0.02-0.04s,有时可记录到一个低而宽的电位波动,与T波方向一致,波宽0.1-0.3s。意义不清。九、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搏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射血分数(EF)=舒张末期容积(125ml)收缩末期容积(55ml)之差:搏出量(70ml)搏出量舒张末期容积×100%健康成年人:55%~60%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L/min.m2)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静息心指数: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一般身材的成年人:3.0~3.5L/min.m270ml×75=(4.5-6L/min)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搏出量×心率健康成年男性安静时心指数(cardiacindex):(二)、心脏泵功能的调节以心输出量作为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由搏出量和心率两个因素决定。搏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心肌收缩的力量和速度(动力)与阻碍心肌缩短的力量(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