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基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基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基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基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基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基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容闳(1828—191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为最早的中国留美大学毕业生。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指()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强化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D.将民众爱国运动纳入政府领导2.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D.体现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3.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贵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体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是()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开平煤矿C.天津机器局D.福州船政局4.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5.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6.左宗棠曾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浸至歇其旧业。”这反映出()A.外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C.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D.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7.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A.光绪帝没有掌握朝廷实权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8.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日两国国情相似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9.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10.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国人,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A.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B.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C.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指洋务运动()A.发动“商战”,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B.开办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C.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教育体制D.改革政治体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民主宪政之门12.中国近代的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项规定()A.无视中国人的生命权B.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C.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D.破坏了中国的文明遗产13.针对法国破坏中越宗藩关系,两江总督刘坤一指出,越南为中国外藩,中国本应保护。法国“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B.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C.体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14.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我有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A.清朝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B.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C.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15.历史学家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C.英国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D.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16.太平天国建立了“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圣库制度,按此要求,农民要把自己除去口粮之外的劳动所得统统上缴圣库,再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一做法()A.有利于激发农民革命的积极性B.推动人人平等的社会的建立C.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7.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竟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8.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马地臣也坦言称“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19.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20.“英国人这样有步骤地在中国进行掠夺并使中国人服从其指挥,乃至于他们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贸易、报纸、商港和政治。”这种情形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1845年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yōng,堵塞)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丝、茶等农副产品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摘编自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开始艰难地近代化的探索。……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9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所学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推动作用。(11分)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初至江宁(南京),杨逆日朝洪逆所,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日时……届时大门外伪引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张德坚《贼情汇纂》材料二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曾国藩《讨粤匪檄》(1)依据材料一,判断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材料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定都天京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理由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4)材料一、二体现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1-5BBBAC6-10BDBCA11-15BBDAB16-20CABCD21.(1)中国的土布土棉滞销,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起步艰难,但影响深远。作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