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课时:40min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教学内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纲要上第7课)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制度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涉及制度的方方面面,范围很广。隋唐时期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以前代制度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选官制度方面,从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在中央机构方面,三省六部制的确定和完善,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唐代的赋税制度有着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征收赋税的主要标准,也从人丁转向了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制度与时俱进,逐步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助推隋唐盛世的出现。本课从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方面,说明汉唐间制度发生的重要变化、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历史上作用,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发展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影响,认识到三种制度的利弊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与教材的结合,了解各项制度的发展背景、内容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历史解释: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家国情怀:通过隋唐时期所做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强大,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选官制度的流变与科举制度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化及三省六部的确立;赋税制度设立的依据;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作用与特点。(二)教学难点制度变革的历史动力;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导学法、史料研习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盛世。盛世的产生,一方面依靠英明的君主个人的努力和励精图治,另一方面,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也会带来结构性的影响。隋唐时期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以前代制度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那么隋唐时期的制度创立有何渊源?其流变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的内容,了解隋唐制度的流变与创新情况。(二)新课讲授1、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过渡】治理天下重在用人,官员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统治水平,因此,对官员的选拔可谓是古代中国一件重要的大事。师:选官制度的核心在于对官员治国能力的检验,不同时期对官员要求不同,选官制度也随之变化。在隋唐之前,历代君主选拔官员的方式是如何演变的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西周时期贵族的传承依据什么?没错,是血缘,以宗法制形成了世卿世禄制。秦商鞅变法,打破了血缘的垄断,看重军功,由此产生了军功授爵。再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察举制,举孝廉举贤良,依靠乡里的清议也就是口碑来评判人的品行。察举制以才德选人,虽说才与德的标准不太好衡量,但至少体现了道德品质在选拔官吏中的地位。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人口流动大,原本的乡里清议不再适用,另外由于选官权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魏时期曹丕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也就是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的官职。初创时期的选官标准主要是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是后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大家都听说过西晋时的文学家左思吗?就是写作《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那位大才子。虽然他才高八斗,但是却因出身贫寒没能得到重用。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他的作品《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世家子弟登上了高位,而有才能的人被埋没在低级职位中),就会感受到他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之情。师:对于以上种种问题,隋唐的皇帝对选官制度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呢?生:设立科举制。师:没错。隋朝建立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设立科目,分科取人的形式选拔官吏,是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汉代就有考试制度,当时地方上通过察举推举出的人要经过考试,然后再量才录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考试的地位。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明经考试要求考生熟读并且背诵儒家的经典(包括注疏)。明经出身后,经吏部试合格,大多被选授为县丞、县尉、县令,普遍地成为州县基层的地方官员。像韩愈、白居易、柳宗元都曾参加过明经科考试。进士科以诗和赋为主,重视应试者的文学才华。唐代所有科举试中,进士的名声最高,“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相较明经科,进士科的难度也更大,以至于当时有这样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比较容易,30岁考中已经很老了。但进士很难考,50岁考中还算年轻,然而一旦考中便能声名远扬,以后可能会仕途顺畅,飞黄腾达。图中的“雁塔题名”一词也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到了武则天时代,继续完善科举,增设了武举和殿试,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人被称为天子门生,极为荣耀。 相比以往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有何进步之处呢?我们知道,在察举制之下,若想做官,得先由他人推荐。(可类比如今的高考制度)而科举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投牒自进,自由报考”,无须他人举荐,士子可以自由报名,官吏没有阻挡或干预的权力和必要。就像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说的一样“此制的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几乎人人都可报考,这就扩大了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什么进步的地方呢?公开考试更加透明,应选者必须参加由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以程文定去留”,也就是以你在科场上所写的文章的优劣为去留依据。考试的公平性、考试的信效度大大提升了。按成绩录取使选材有了客观的标准,比道德更加容易衡量,比门第更公平。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名人轶事:王播“饭后钟”)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人才选拔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这就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实施也意味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2、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过渡】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流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在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在讲述唐朝的中枢机构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秦朝以来中枢机构的演变。大家还记得秦朝在中央设立什么吗?对,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随后,汉承秦制,基本延续了秦朝的设置,但是汉武帝时期皇帝认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因此为了削弱相权,武帝设置了什么?很好,中朝也叫外朝,提拔身边亲近,但身份低微的人组成以皇帝为核心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保留了执行的职责。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省六部制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萌芽,到了隋朝才正式确立。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完成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有没有同学能根据这幅示意图讲述一下当时的决策流程?生: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驳回,让中书省重新再草拟。一件事情通过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师:很好。其实尚书和中书早在汉朝就有了,不过当时还不是省,地位还不够重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形成,共同辅助皇帝决策,并承担了执行权力。所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逐步演变的产物,到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分工比较明确,又相互牵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驳回,让中书省重新再草拟。一件事情通过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统领六部,六部亦是各有分工,共同执行具体的决策。三省的长官都可以被称为宰相,而且他们虽然各有分工,但是却并非纯粹埋首于自己所负责的领域而缺乏交流,而是会共同议事,聚在政事堂对某些重大事情进行讨论,这也就蕴含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师:了解了三省六部制的基本情况后,大家认为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什么好处?生: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利于政策制定准确度的提高;设立政事堂,减少冲突;相互牵制,加强皇权等。师:大家总结得都很有道理。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集思广益也有利于决策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所以隋唐盛世的出现绝非偶然,制度创设功不可没。三省六部制还有另一方面的影响,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大大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唐太宗时还经常给品位比较低的官员特定的名号,比如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些人也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成为宰相。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进一步增加了宰相的人数,由秦汉时期的独相变为群相,这就稀释了宰相的权力,同时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呢,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过渡】刚刚我们讲完了选官制度和中枢机构,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政治层面,而对于统治来说,除了政治制度之外,经济命脉亦是十分要紧,其中赋税制度关系到国家财富的多寡,也影响着国家力量的强大。师: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纺织品,包括丝绸和布。由于这一时期战争和动乱频繁,导致大量无主土地出现,国家掌握的土地数量增加,为了恢复生产,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了均田令,国家授予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接受土地的农民要承担数额固定的租和调,也就是向国家缴纳赋税。成年男子当时被称为“丁”,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初年沿用均田制,并在租调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改革,形成了租庸调制。多出来的这个“庸”是什么意思呢?原本服徭役是要百姓亲自去参加劳动,比如修筑一些工事等,其实每年也就服役二十天,看起来似乎时间不算长,但问题在于一是来回路上要花费大量时间,二是可能会赶上播种或收割的时机,影响农业生产。唐朝为了解决徭役的这种问题就进行了改革,农民如果不想去服役,可以用丝绸或者布来代替,以庸代役,农民免去了服役的奔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同时,政府也增加了赋税收入。需注意的是,租庸调制的推行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实行均田制,社会上有大量耕种自家土地的农民。然而到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风气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逐渐瓦解,在籍农民土地不足,无法应付赋税,于是纷纷逃亡,在这样的大势下,租庸调制日渐受到冲击。【过渡】面对租庸调制的失灵,统治者便想办法对赋税制度进行调整,以保证税收和百姓的生活。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主要根据资产征收户税,根据田亩征收地税,并且在南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配合着南方一年两熟也就是粮食一年内成熟两次的特性而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财产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那同学们看看,相对于租庸调制,两税法收税的主要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对,是从人丁转向了财产,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点非常重要,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也因此减轻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因此,从具体的制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税法有哪些进步意义呢?首先它将原本很多税收的名目并入了户税和地税,是不是简化了税收的名目呀?但同时它并没有减少国家税收,因为它扩大了税收对象,比如说商人也要交税,税收的收取也更精准了,那么也就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且“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方式也减轻了人身控制,激发了社会活力。(三)小结师:我们回顾今天所学内容,会发现隋唐制度演变中有不少共通的地方。第一,制度演变中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呢?最重要的是时代变化,旧制度出现了很多问题,士族的衰落导致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导致租用调制无法维持。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积极推行改革也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改革科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