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_第1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_第2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_第3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_第4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浅析《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摘要:《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书中所涉及的“义”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这部作品所强调的“义”是一种涵盖了“忠”的“义”,因此宣扬“忠义”才是其主旨。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作品中人物的“义”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使人物往往成为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本文从相关背景入手,阐述了《三国演义》中“义”的作用,并以关羽、诸葛亮、刘备三个典型人物作为代表研究作品中“义”的悲剧性。关键词:义;《三国演义》;悲剧性

目录一、前言 1二、《三国演义》中“义”的作用 1(一)义超越了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层次 1(二)义成为集团内部保持稳固与平衡的重要因素 2(三)义与忠、仁等结合,构成忠义、仁义的道德、政治范畴 3三、《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3(一)关羽“义”的悲剧性 3(二)诸葛亮“义”的悲剧性 4(三)刘备“义”的悲剧性 5四、结语 6注释 7参考文献 7PAGE8一、前言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发生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以及魏、蜀、吴三国纷争,开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结束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时间跨度很大,差不多一个世纪。全书的线索是“义”,里面讲述了百年的朝代兴亡的故事进行贯穿,使这部历史小说成了“义”的颂歌。《三国演义》与“义”是密不可分的,小说共120回,几乎每回都有“义”的表现,有的回目中“义”的描写多达数次,涉及众多的人物,并且与战争、外交、性格、情节等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的主旨。可见,“义”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义”的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的尖锐冲突,忠义难挽颓波,这就使三国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大悲剧,而《三国演义》中的“义”也具有浓厚的悲剧性。《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著作。其伟大之处不仅表现在罗贯中以史诗般的气魄展现了三国时代近百年的历史演进,总结了封建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把对于历史主体一人的深切关注,置于三国乱世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背景之上,突出了人物在巨大苦难乃至毁灭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人格、生命意志和人类尊严,而这正是《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所在。《三国演义》的作者极力表现“义”的积极作用,极力描写刘、关、张之间的义气,对关羽身上的义气更是不遗余力地赞美和歌烦,对其他人物身上的义气也花了不少笔墨,《三国演义》对“义”的渗透写是相当充分的。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拟以关羽、诸葛亮、刘备三个人物为中心,阐述《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描写。二、《三国演义》中“义”的作用(一)义超越了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层次《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在这之后虽说没有再次结义,但是这个义子在全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一步步壮大的刘蜀国。这里面核心是桃园三结义,以及三顾茅庐请到的卧龙先生还有赵子龙,以及黄忠来降还有桃园三兄弟为义献身,还有姜维为了蜀国尽忠,这里无一不包括义字。《水浒传》就是用义字把独行于江湖的各路好汉召集到一起,落草为寇的,这些水泊梁山好汉一个个聚集在一起,先是“七星”创业,然后又三山聚义,从29条好汉慢慢发展到108将,这都是义字驱使的结果。这个集团在壮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义字在慢慢发挥作用,这是这个集团可以一步步壮大的最根本原因。桃园三结义的结义原因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们最终为了义丢了性命,把他们的价值打了折扣,但是刘备始终没有违背一生仁义的准则:“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1]治新野、弃樊城、走襄阳,这些都是把人民看成根本。刘备死后,诸葛亮鞠躬尽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为了统一天下。这个义不只是兄弟之义,也是名族之义。(二)义成为集团内部保持稳固与平衡的重要因素1、义成为维护团结的重要因素。在义的基础上,有一种道德的机制,大家自觉遵守,他们在行动以及目的上是统一的。领导人刘备很注意团结工作,一致对敌,这里面义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同时也是非常努力的,知人善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因为刘备仗义,才能让他的兄弟为他卖命,视金钱如粪土,再大的诱惑也不为所动,关羽是这样,赵云是这样,诸葛亮也是如此,即使刘备已降,姜维还一心报国,自刎不辱,他们都将自己的私念抛却,忠于刘备和刘备的统一大业,始终恪尽人臣之职。2、义成为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义使得集团内部在封建等级上大家依然平等,称兄道弟,还许下山盟海誓,为了义大家不惜牺牲一切,对一切都不在乎,名利还是美女还是地位,这些它们都不放在眼里,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凝聚起一帮有情有义的汉子,它们有统一的目标,统一大业,为了这个目标每一个人都愿意牺牲自己,大家都是无私的,没有野心,只想帮助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这样这个集团才能和谐稳定的发展。《三国演义》里面的曹魏集团里面朝秦暮楚者的人有很多,所以经常发生叛乱,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有很大的疑心病,喜欢残害百姓,野心很大,还在利益的驱使下成立自己的小集团,这样就不可能稳定。刘蜀集团仁义之施,集团内部就会有仁义效应。刘备仁政爱民,弃樊城、走襄阳坚持带领百姓,这样获得民心;诸葛亮擒孟获七擒七纵,就是在攻心,还亲自释放被孟获裹挟的百姓,发给食物,被蛮人称为“慈父”;徐庶为刘备所用,却被曹操要挟,刘备以仁义为重,放庶归曹,使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火烧赤壁的连环绝计,被徐庶识破,却未透露,否则,赤壁大战的结局将会重写;白帝城托孤,刘备明确告诉诸葛亮,如刘禅不才,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却始终没有丝毫野心,甚至多次贻误战机而从前线回到刘禅跟前,为的是不疑;直至刘蜀集团失败的大局已定,尚有姜维等大批忠贞死节之士。(三)义与忠、仁等结合,构成忠义、仁义的道德、政治范畴《三国演义》中义为道德内核,以忠、仁为政治瞻首,求得目标的一致性,并左右着集团的发展道路、斗争理想和政治归宿。刘备行仁政,标义举,仁治天下,义统三军,以仁义达到了政治与军事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统一,在各方争霸时脱颖而出,因为它的手下都是精英,当仁心和雄心在一起发生冲突的时候,做到舍生取义。三、《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一)关羽“义”的悲剧性关羽是全书在表现“义”的主旨的核心人物,作者把关于塑造成一位忠义英雄。在《三国演义》里面,把张飞、赵云、马超、许褚都塑造成勇武超人的豪杰,关羽之所以是忠义的化身,是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关羽的“义”决不是一般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作者宣扬关羽的“义”,贯穿了刘、关、张从结义到尽义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关羽追随刘备,“效死勿去”,这不仅是为了知恩图报,而是当时的刘备身处艰境。他们想要患难与共,这就是义,符合大家的道德观念。关羽的义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他在历史上同时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广大群众的赞扬。一方面,他被封建统治者推崇,进爵封庙。还有,中下层知识分子也向往关羽和刘备“君臣加兄弟”的关系。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崇尚他的重义品质,一般用此来鼓舞自己在患难之中同心休戚,组织队伍与统治阶级抗争。然而,关羽的性格同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关羽出身底层,他就有侠义气质,这是他的悲剧性所在。下邳兵败,张辽劝降时,关羽严词拒绝:“某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2]但当他听到降曹可以把刘备一家保全,还可以找刘备,为了不辜负盟约,关羽竟低头降了曹操。同样,对于曹操的“厚遇”,关羽表面上不领情,实际上他已经在心里感谢曹操,为了义气主动请缨,诛颜良,斩文丑,解白马之围;又为了报恩,在赤壁之战中放了曹操。面对哭泣的曹操,他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放虎归山,他受情义之恩背叛了忠义,然后牺牲自我。关羽的这些行为,也可以说是对刘蜀事业的背叛,是不“忠”,但作者却认为是“义”,是美德颂扬和渲染。这种所谓“义”的行为,同刘备“兴复汉室”的政治原则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作品却在关羽的悲剧性中把它们统一了起来。对于读者,经常被这种悲剧气氛感染,然后将这种背叛也当做义来理解。关羽悲剧性性格所造成的另一严重后果就是蜀吴的破裂。关羽东吴集团视为鼠辈,不重视执行联吴抗曹的既定国策,致使吴蜀矛盾的激化,给刘蜀事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也是和忠义是矛盾的。但是,在关羽的悲剧性格中,却得到了统一。关羽之死写得十分悲壮感人,他重“义”品质得到了冶炼化,也最终把他的性格理想化,升华到了一定的境界。(二)诸葛亮“义”的悲剧性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臣对君是绝对“从一而终”的,而且“君臣”的关系里面,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把一生奉献在刘蜀事业上,这就是《三国演义》中“义”的重要体现。诸葛亮最初居隆中,虽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3],但是对天下大势很清楚。出山后,运筹帷幄,表现出很厉害才能。白帝城托孤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又屡建奇功。他没有野心,但有统一天下的壮志。相对来说,司马氏父子就很差劲了。诸葛亮的“忠”不仅是报先帝的“知遇只恩”,还忠于他所追求的目标,但他的“忠”还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也是因为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才成就了“忠臣至公”的典范。这种“忠义”,注定了诸葛亮必然是悲剧的。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刚开始是很矛盾的,他通晓天时地利,在一开始就有暗示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作者还是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然后从始到终都在歌颂诸葛亮的这种悲剧情怀。诸葛亮悲剧性格的闪光点在于,当他清醒的认识到“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睹也”,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蜀汉处于艰境的情况下,即使快要失败的时候,他依然不放弃尽忠。为了蜀汉事业,他抱病南征北伐,临阵督战,甚至“亲校簿书,自理细事”“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不过数升”。临终前还遍观各营,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4]这种悲剧情怀让后代人每每想起都泪流不止,“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惜哉!”真是“无志决身歼,不计利钱之孔明,则谁传扶汉之心于千古”。[5]作者也歌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这和作者的理想是分不开的。这种“忠义”观,在封建时期是统治者需要的,也是符合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的。(三)刘备“义”的悲剧性在《三国演义》里面,英雄典型来说,相比关羽、诸葛亮,刘备的形象不是十分完美,但从“义”上分析,他的性格却是鲜明的。作者是刘备的政治抱负与“忠义”放在一起了,刻画明主和仁君的形象。刘备的做人准则就是“义”。他爱民,这是义,在那个时期,有战乱有暴力,大家都有自己的野心,所以说他很男的,尽管说他的目的是为了统一,但在当时还是非常受百姓喜欢。在小说里面,刘备对老百姓仁义和曹操对待百姓残暴形成鲜明对比。刘备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刚上任喜安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6]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当时后有追兵,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自身难保,他却没有扔下百姓逃跑,经常讲:“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为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7]这和董卓的行为是全然相反的。由此,刘备“仁德”之主的名声传遍天下,这为他可以得到很多人才是有帮助的,对他的创业起到重要作用。刘备当了皇帝之后,刘、关、张三人之间,还保持着“桃园结义”的初衷,这就是“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在封建社会君王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小说中塑造的曹操非常奸诈、很暴力,就与刘备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曹操把“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人生哲学,他为了给父亲报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他讨袁术,却因为缺粮错杀了粮官王卮;在曹操称王之后,却大杀功臣,如陈琳、杨修等功臣劳士,这是封建帝王常实行的残酷政策。从各种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小说中“拥刘反曹”的观念,也表现出封建时期百姓爱“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刘备重义,不仅是对汉室,“欲申大义于天下”,还有他的个人义气,重兄弟之情,后者把“义”的理想化达到了巅峰。刘备认为兄弟之义大过国家社稷,经常在政策里面带有个人感情,经常一意孤行,不采纳好的建议。在这里,他的兄弟之“义”和恢复汉室的“忠”是对立的,但也符合他的性格发展,否则,刘备就不是刘备了。“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8],这就是因为“义”。把刘备塑造的过于理想化,他的“义”是那么悲切执着,坚贞不拔,他的性格很纯净。作品歌颂桃园三结义为忠义而生而死的一生,体现了典型人物悲剧性的完整性,还暗示了蜀汉事业将以悲剧而告结束的必然性。四、结语《三国演义》之“义”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义”既是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人物的唯一性格,又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义”的对比以及“义”之间的矛盾对凸显和揭示人物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都能从中得以显现,“义”成为了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所刻画的人物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收到了极大的审美效果。而且“义”与性格的关系和“义”与战争的关系一样都成了揭示作品“义”的主旨的重要手段。《三国演义》在写“义”的时候主要突出的是其积极作用。然而,“义”只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产物。桃园三结义是异性兄弟结义,实际上还是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所以它和“忠义”很有缘,常被利用缓解社会矛盾,成为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工具。“义”尽管是在个人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下表现出来的,自发的品德,但是依然是在个人感情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通常是短浅的,没有原则性的,把恩义看的很重,不能负“义”。为了“义”,可以做一切,不顾后果。所以关羽才会放了曹操,不分敌我,只为义气;刘备才会不顾大局,为了小义背叛大义,最终失败;张飞才会为关羽报仇而不顾一切,强迫三军限期挂孝亲征,最终被部下所害。这都是“义”产生教训,所以后人一定要深思。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三国演义》中“义”的复杂性,既要看到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悲剧的一面。要学会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才能发扬其优良传统,剔除其封建糟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