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632-2023 10千伏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_第1页
DB34-T 4632-2023 10千伏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_第2页
DB34-T 4632-2023 10千伏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_第3页
DB34-T 4632-2023 10千伏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_第4页
DB34-T 4632-2023 10千伏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100CCS

F

2234 DB34/T

4632—202310

千伏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for

receiving

of

power

users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4/T

4632—2023前言

................................................................................

III1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24

...............................................................................

45 用户受电工程用电规划

...............................................................

45.15.25.35.45.55.6

一般要求

.......................................................................

4用电负荷分级

...................................................................

4重要电力用户的界定和分级

.......................................................

5电力用户用电容量确定

...........................................................

5供电电压等级确定

...............................................................

7敏感用户的供配电要求

...........................................................

76 变配电站房

.........................................................................

86.1 一般要求

.......................................................................

86.2 站址选择

.......................................................................

86.3 配电装置布置

...................................................................

86.46.56.66.7

建筑要求

.......................................................................

8通风、排水、照明

...............................................................

9防涝抗灾要求

..................................................................

10绿色建筑

......................................................................

107 接入部分

..........................................................................

107.17.27.37.47.57.67.7

一般要求

......................................................................

10供电电源

......................................................................

11接入方式

......................................................................

11接入线路

......................................................................

11分布式电源接入

................................................................

12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

........................................................

13应急电源接入

..................................................................

138 受电部分

..........................................................................

148.18.28.38.48.58.68.7

一般要求

......................................................................

14电气主接线

....................................................................

14电能质量

......................................................................

15无功补偿

......................................................................

15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

............................................................

15配电自动化

....................................................................

16调度和通信

....................................................................

16DB34/T

4632—20239

电能计量...........................................................................

169.19.29.39.49.5

一般要求.......................................................................

16计量方式.......................................................................

16计量装置.......................................................................

17用电信息智能采集...............................................................

17负荷管理.......................................................................

1710

设备选型..........................................................................

17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

一般要求......................................................................

17变压器........................................................................

1810

开关柜

.................................................................

18环网柜........................................................................

180.4

kV

开关柜

.................................................................

19电缆..........................................................................

19架空线路......................................................................

19无功补偿装置..................................................................

20配电自动化与保护装置..........................................................

20直流电源.....................................................................

2011

防雷与接地........................................................................

2111.1 一般要求......................................................................

2111.2 防雷..........................................................................

2111.3 接地..........................................................................

2112

工程检验和维护....................................................................

2112.1 一般要求......................................................................

2112.2 工程检验......................................................................

2112.3 维护..........................................................................

22参考文献..............................................................................

23IIDB34/T

4632—2023 本文件按照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能源局归口。电公司。红、王宏震、卢沉、潘海龙、顾阔军、杨金龙、张锐、李金涛、杨辉。IIIDB34/T

4632—202310

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

10

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的总则、用户受电工程用电规划、变配电站房、接入部分、受电部分、电能计量、设备选型、防雷与接地、工程检验和维护。本文件适用于居住区外

kV

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电力用户的新装、增容、变更、减容受电工程,20

电压等级供电区域电力用户受电工程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945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GB/T

19862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GB

20052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24337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GB/T

29328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GB/T

29772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通用技术要求GB/T

33593 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T

5006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981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DB34/T

4632—2023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2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

55037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DL/T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

634.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L/T

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DL/T

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L/T

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DL/T

860.5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5部分: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DL/T

5044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用户受电工程 power

electric

customer由用户出资建设,在用户办理新装、增容、变更、减容等用电业务时涉及的电力工程。3.23.33.4

接入部分

power

access

part用户受电装置的变配电设备进线点至电网同一电压等级公用供电设备连接点之间的线路工程。受电部分

power

part用户受电装置中变配电设备进线点及以后部分的变配电工程。重要电力用户 important

power

customer性有特殊要求的用电场所。3.5双回路double

circuit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回供电线路,

两回供电线路可以来自同一变电站的同一母线段。3.6双电源double

power

源进线的同一变电站内两段母线。3.7多电源multiple

power

supply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回以上供电线路,至少有两回供电线路分别来自两个不同变电站。3.8自备应急电源 self-emergency

power

supplyDB34/T

4632—2023电源。3.9预装式变电站 pre-installed

一个或数个箱体内,又简称为“箱式变”。安装在户外的预装式变电所(站)又称为户外“箱式变”。3.10分布式电源

resources接入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位于用户附近﹑就地消纳为主的电源,包括分布式发电和储能。3.11分散充电设施dispersal

charging

建的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设施,包括充电设备﹑供电系统、配套设施等。3.12电动汽车充电站 EV

charging

电设备、监控设备、配套设施等组成。3.13电网公共连接点 public

coupling

point

of

the

grid用户受电装置通过架空线路或电力电缆线路接入公用电力网的位置。3.14电能质量 power

of

electric

压不平衡度、频率允许偏差等指标来衡量。3.15非线性负荷 distortion

load具有波动性、冲击性、不对称性的负荷。3.16供电半径 power

supply

radius降。3.17低压电力用户用电容量

voltage

power

user

capacity低压电力用户接装在电能计量装置内的所有用电设备计算容量(kW)的总和。3.18敏感用户 sensitive

customer含有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超过国家标准规定范围的用电设备的电力用户。3.19干扰源 interference

接入电力系统的具有非线性、不平衡、冲击负荷的用户或电源。3.20保安负荷 protective

用于保障用电场所人身与财产安全所需的电力负荷。DB34/T

4632—2023a)

直接引发人身伤亡的;b)

使有毒、有害物溢出,造成环境大面积污染的;c)

将引起爆炸或火灾的;d)

将引起较大范围社会秩序混乱或在政治上产生严重影响的;e)

将造成重大生产设备损坏或引起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4 总则4.1 10

kV

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应遵守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标准和政策的有关规定。4.2 受电工程采用的设备、元件和器材,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优先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和节能环保型的成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产品。4.3 受电工程建设应对电磁污染、声污染及光污染采取综合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相关要求。4.4 受电工程建设应根据电力用户和用电负荷的特点、规模和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远近结合,近期为主,适度超前。5 用户受电工程用电规划5.1 一般要求5.1.1 电力用户受电工程供电方案应根据用户用电性质、用电容量、用电需求、用电负荷重要程度、比较后确定。5.1.2 等内容。5.1.3 用户终期变压器容量在

MVA

及以上的受电工程,宜同步规划

变电站及线路进出通道,预留

变电站建设用地。5.1.4 10

kV

用户新建受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和主体工程设计前,建设单位编制的供配电设施管线、供电容量、站房设置、自备电源配置等受电初步方案应满足供电企业的要求。5.1.5 同步投运、同步管理。5.1.6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应与其它设备统筹安排、同步设计、同步或分期施工与验收,充换电设施电容量、变配电设备位置、充换电设备位置、线路通道等。5.2用电负荷分级5.2.1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上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详见表

1。用电负荷分级依据特级1)2)3)一级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2)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3)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或造成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二级1)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2)中断供电将影响较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或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三级不属于特级、一级和二级的用电负荷。DB34/T

4632—2023表1 主要用电负荷分级表1 主要用电负荷分级1.5.3 重要电力用户的界定和分级5.3.1 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以及供电中断的危害程度,重要电力用户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重要电力用户和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5.3.2 特级重要电力用户,是指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供电中断将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电力用户。5.3.3 一级重要电力用户,是指供电中断将可能产生下列后果之一的电力用户:a)

直接引发人身伤亡的;b)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c)

发生中毒、爆炸或火灾的;d)

造成重大政治影响的;e)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f)

造成较大范围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5.3.4 二级重要电力用户,是指供电中断将可能产生下列后果之一的电力用户:a)

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b)

造成较大政治影响的;c)

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d)

造成一定范围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5.3.5 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是指需要临时特殊供电保障的电力用户。5.4 电力用户用电容量确定5.4.1 负荷计算5.4.1.1 a)

在方案设计阶段宜采用单位指标法;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需要系数法或利用系数法;b)

对于异地迁址及扩容的工业生产用户,在供电方案确定阶段宜采用产量类比的方式估算用电容量;c)

用电设备台数较多,各台设备容量相差不悬殊时,宜采用需要系数法;d)

对于不同工作制的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应换算至统一的设备功率;DB34/T

4632—2023e)

当消防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大于火灾切除的非消防负荷时,应按未切除的非消防负荷加上消防负荷计算总负荷,否则,计算总负荷时不考虑消防负荷容量;f)

建筑物消防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应按共用的消防用电设备、发生火灾的防火分区内的消防用电设备及所有与其关联的防火分区消防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之和确定;g)

单相负荷应均衡分配到三相上;当单相负荷的总容量小于计算范围内三相对称负荷总容量的15%

15%

与三相负荷相加。5.4.1.2 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负荷时,应将配电干线范围内的用电设备按类型统一划组。配电干线的算负荷之和再乘以同时系数。计算变电站高压侧负荷时,应加上变压器的功率损耗。5.4.2 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确定5.4.2.1 应根据负荷重要程度、用电性质、用电容量、运行方式和供电半径等条件综合确定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5.4.2.2 应按实际需要设置,单个变电站变压器不宜超过

4

台。5.4.2.3 变压器台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满足用电负荷对可靠性的要求;对于有二级及以上负荷的用户,宜选择两台或多台变压器供电;b)

对季节性负荷或昼夜负荷变化较大的用户,宜采用经济的运行方式,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选择两台或多台变压器供电。5.4.2.4变压器容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

装有单台变压器时,其额定容量应满足全部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根据负荷发展应留有一定的容量裕度,并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变压器长期运行负载率不宜大于

。b)

装有两台及以上变压器时,断开任意一台变压器,其余变压器的容量应满足全部特级负荷和一、二级负荷的用电。5.4.2.5 变配电站房内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

0.4

kV

时,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

kVA,当仅有一台时,不宜大于

1250

。5.4.2.6 柱上变压器的单台容量不宜大于

400

;预装式变电站变压器采用干式变压器时,单台容量不宜大于

800

采用油浸式变压器时,单台容量不宜大于

630

kVA。5.4.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容量的确定5.4.3.1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额定输出功率宜优先选用以下值:7

kW、10

kW、42

kW,直流充电桩容量按实际需求确定。5.4.3.2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负荷宜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需要系数按表

2

进行选择。

Kx

1.0

0.817

49

0.650

0.4

1.0

0.616

0.40.90.6DB34/T

4632—2023表2充电设备需要系数选择表表2充电设备需要系数选择表5.5.1 10

kV

电压等级5.5.1.1 用户申请容量在

160

kVA~10

10

MVA

kV

50

kVA~160

),采用

kV

供电更经济合理时,可采用

kV

5.5.1.2用户申请容量超过

10

时,应依据当地电网情况,结合用户生产特性,兼顾主要用电设备需要系数、同时系数等因素,确定采用更高等级电压供电或

10

kV

多回路供电;当采用

kV

路供电时,供电容量不宜超过

40

MVA,占用变电站

10

kV

馈电回路不宜超过

4

个;当采用高一级电压等级供电更经济合理时,可采用高一级电压等级供电。5.5.2 220V/380V

电压等级5.5.2.1 用户用电设备总容量在

kW

及以下的,且无三相用电设备时,可采用低压

220

V

供电。5.5.2.2 用户用电设备总容量在

kW

及以下的,宜采用低压

380

V

供电。5.5.2.3

kV

容量可适当提高。5.5.3 非线性负荷用户电压等级应根据接入系统设计评审意见确定供电电压等级。5.6 敏感用户的供配电要求5.6.1 供电企业可根据电网实际情况选择较高电压等级作为敏感用户的供电电源。5.6.2 供电电源宜采用多电源或双电源供电,当任何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至少仍有一路备用电源能对敏感用户供电。5.6.3 宜通过内部配电网络优化和重组,实现敏感用户集群化供电,以便于开展分层分级防治。5.6.4 保护配置及整定应与电网侧保护相适应,与电网侧重合闸策略相配合,并应符合

GB/T

14285、DL/T

DL/T

的规定。5.6.5 根据用电需求,临时性敏感用户宜采取加装移动式储能系统、快速固态切换开关设备等措施提DB34/T

4632—2023高供电质量。6 变配电站房6.1一般要求6.1.1 变配电站房的设计应与供电企业最终确定的供电方案一致。6.1.2

50053

的规定。6.1.3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变配电站房,宜根据负荷分布和供电半径要求设置在建筑物设备层、中间避难层或顶层。6.1.4 变配电站房应设置设备运输通道及独立电缆敷设的通道。6.2站址选择6.2.1 变配电站房站址的选择,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a)

接近负荷中心;b)

接近电源侧;c)

方便进出线;d)

方便设备运输;e)

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f)

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g)

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物质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风侧;h)

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处,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当贴邻时,相邻的隔墙应做无渗漏、无结露的防水处理;i)

不宜设在对防电磁干扰有较高要求的设备机房的正上方、正下方或与其贴邻的场所。当需要设在上述场所时,应采取防电磁干扰的措施;j)

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毗连时,变电站的所址应满足

GB

50058

以及相关防火规范的要求。6.3 配电装置布置6.3.1 开闭所、变配电站结构形式根据用电设备台数以及出线方式等因素确定,并宜单层布置;当采用双层布置时,变压器应设在底层,设于二层的配电室应设搬运设备的通道、平台或孔洞。6.3.2 配电柜采用柜底出线,且电缆采用电缆沟敷设方式时,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室内地坪至梁下净高度不宜小于

m坪至梁下净高度不宜小于

3.6

m。6.3.3 配电装置的长度大于

6

m

(屏)离超过

15

m

时应增加出口。6.3.4 高压配电室内成排布置的高压配电装置,其各种通道的最小宽度应符合

GB

50053、GB

50060的规定。6.3.5 低压配电室内成排布置的配电屏的通道最小宽度,应符合

GB

50054

的规定;当配电屏与干式变压器靠近布置时,干式变压器通道的最小宽度应为

800

mm。6.4 建筑要求DB34/T

4632—20236.4.1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的消防设计应符合

50016、GB

50053、GB

50060、GB

50229、GB

55037的规定。6.4.2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长度超

7

m

时,应设有

2

个以上独立对外开启的门(包括设备通道和人

0.6

m于

1.8

m,门高不应低于

2.7

m。6.4.3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宜设自然采光窗,窗户下沿距室外地坪高度不宜低于

m,并设置不大于

3

×3

mm

孔的钢丝网封闭或不锈钢防盗网栅。6.4.4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设备基础及电缆沟宜采用

标号及以上混凝土整体浇筑、防水等级达到I

级。6.4.5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墙体应平整,内墙及顶棚表面均应抹灰刷白,地面应打磨平整,站房内顶棚不应吊顶设计。6.4.6

m

1/50,防水级别为

I

级,屋顶防水层采用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其他高性能防水材料双层铺设,边缘设置300mm

的翻边或封檐板。屋面不宜设置女儿墙。6.4.7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应考虑设备运输方便,设置运输设备的通道、吊运平台或孔洞,设备运输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m,通道地坪至梁下净高度不应小于

3

m。6.4.8 当开闭所、变配电站房设于建筑本体内时,不应设置于沉降缝、温度缝、结构伸缩缝、分期缝正上方或正下方,不应与垃圾中转站、菜市场、厕所等易积水场所共用墙体。6.4.9 开闭所、高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电容器室、控制室内不应有无关的管道和线路通过。6.4.10 离,并具有独立门户。6.4.11 预装式变电所、户外式环网柜的基础及围栅,符合下列要求:a)

基础埋深不应低于周围地面

0.5

m;b)

布置处应有检修通道和运输通道,操作面应留有方便操作的检修平台;c)

围栅应使用不锈钢管焊接安装;d)

设备基础检修孔洞应用钢板封堵,基础四周应刷安全警示反光漆。6.4.12 10

kV

及以下的预装式变电所、户外式环网柜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3

m。6.5通风、排水、照明6.5.1 防水材料进行封堵。6.5.2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内宜采用自然通风,并装设除湿、空气调节设施及通风换气设备。通风换气设备应在所内开启,并装有自动定时控制和自动恒温控制装置。6.5.3

1.0

m,灯具不应采用吊链和软线吊装。6.5.4

220V/380V

当有两回路所用电源时,宜装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6.5.5 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内应急照明持续供电时间应不小于

3

h,并能在所内手动控制。6.5.6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内设备间应设置检修电源插座箱,并由本所低压供电,检修电源线截面不应小于

4

²。6.5.7 预装式变电所、户外式环网柜通风采用自然通风,维护或事故抢修时采用强迫排风,通风百叶窗应采用

2

mm

厚钢板冲压百叶窗,百叶窗孔隙不大于

10

mm,并在外框外设置防鼠网。柜体基础排水DB34/T

4632—2023

3%

×

mm,并位于井盖正下方。6.6防涝抗灾要求6.6.1开闭所、变配电站房的站址应位于区域内地势较高处,并开展灾害风险评估,考虑区域内涝风险。当条件受限不能满足时,应采取防洪防涝措施。6.6.2开闭所、变配电站房的站址确定后,用户在后期发展建设中应考虑防止出现因区域建设导致站址相对高度发生变化。6.6.3 供配电设施及用房的防涝,应符合以下要求:a)

室外地面±0.00

标高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其开闭所、配电房、备用发电机用房等供配电设施及用房应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以上;b)

室外地面±0.00

标高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其开闭所的供配电设施及用房应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以上,变配电站房宜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以上;当建设条件受限,无法建设在地面一层及以上的,建筑物有地下二层或有地下多层时,且满足下列要求,变配电站房可设置在地下一层:1)

变配电设备所在平面应高于地下一层的正常标高;2)

地下二层的净高不应低于

2.2

m,且建筑面积不应小于地下一层;3)

地下室的出入口、通风口的底标高应高于室外地面±0.00

标高;4)

应制定变配电站房正常运行的防洪涝、通风及灾害停电应急措施;5)

应符合内涝风险评估的要求。6.6.4 并应避开不利地段。6.6.5有变配电设施的地下室,其出入口、通风口、排水管道、电缆管沟、室内电梯井、楼梯间等,地下室出入口截水沟不应与地下室排水系统连通,且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6.6.6 结构及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应符合

50011、GB

50260、GB

50981

的规定。6.7绿色建筑6.7.1 新建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应满足噪音等环保方面要求。变压器室内应采取有效防震、降噪消声措施。6.7.2

GB

50034、GB

55015的规定。6.7.3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应结合建筑本体设置能耗监测系统。6.7.4新建独立式开闭所、变配电站房宜设置光伏发电系统。7 接入部分7.1 一般要求7.1.1 对新增土地使用的

电力用户,政府行政规划部门在提供经营性用地、划拨用地规划设计闭所或在用户建筑物内设置公用配电站房。7.1.2对用户含有电能质量干扰源设备接入电网,干扰源接入后应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其10DB34/T

4632—2023治理。7.1.3 电能质量指标接近或超过

GB/T

14549、GB/T

24337、GB/T

12325、GB/T

、GB/T

15543、GB/T

15945

规定的限值或允许值的公共连接点不宜接入新的干扰源。7.2 供电电源7.2.1 重要电力用户的供电电源应采用多电源、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当任何一路或一路以上电源发求应符合

GB/T

29328

的规定。7.2.2 普通电力用户的供电电源应根据用电负荷的分级进行配置。7.2.3 临时性电力用户可通过临时敷设线路方式接入或采用移动发电设备等方式满足用电需求。7.2.4 供电企业供给用户的电能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电力行业标准。7.2.5 电力用户受电工程的供电电源点应依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需求、负荷分级、负荷特性、用电容量、供电距离﹑区域公共电网现状、发展规划及所在行业的特定要求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2.6 应考虑区域地形、地貌和区域规划发展要求,就近选择电源点。对多个可选的电源点,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3 接入方式7.3.1 电力用户接入电网方式应根据重要电力用户分级和用电负荷分级选择确定,并应符合

29328、GB

55024

的规定。7.3.2 电力用户受电变压器总容量大于等于

5000

时,宜采用专线接入方式。7.3.3双电源供电的电力用户,其供电电源不宜取自同杆架设的双回及以上架空线路。7.3.4 有特殊要求的电力用户接入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由电力用户和供电企业协商确定。7.4接入线路7.4.1 电力用户外部接入线路应根据城乡区域发展规划、电网规划和电力通道条件选用电缆、架空线路或架空-电缆线路方式供电。7.4.2 符合下列情况的受电工程,宜选择电缆方式接入:a)

通过变电站、公用开闭所、环网柜、电缆分接箱等电网公共连接点接入电源;b)

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或用电负荷较大;c)

位于城市中心繁华区域、人口密集地区、高层建筑区、污秽严重地区及线路走廊狭窄地区。7.4.3 电缆敷设的路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

城镇电缆线路路径应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道路走向相结合,保证与其他市政设施管线的安全距离,并由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和供电企业统筹确定;b)

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c)

在满足安全要求条件下,选择电缆较短的路径;d)

便于敷设、安装和维护;e)

避开规划挖掘施工的区域。7.4.4 敷设电缆用的土建设施宜按用户远景规划并预留适当裕度一次建成。7.4.5 电缆线路通道的标识应在敷设路径起、终点、转弯及接头处,以及直线段每隔

设置电缆警示桩。11

220

400

380400

MW10

DB34/T

4632—20237.4.6 乡镇地区农网和城市配网电缆敷设条件不允许的区域,可选择架空线方式或架空线—电缆方式接入供电。7.4.7 架空导线线路路径的选择,符合以下要求:a)

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减少与道路、河流、河渠及其他设施的交叉跨越,不应横穿跨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等重要设施,应优先采用“分区供电为主、电缆下穿为辅”的方案;b)

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的路径走廊应与各种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统筹安排;c)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区域建设发展情况,避开可能危害人身安全、生态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的区域和洼地、冲刷地带、不良地质区域、林区及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区域;d)

架空线路不应跨越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建筑,仓库区域,危险品站台及其他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相互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或电塔高度的

1.5

倍。1

kV

及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可燃性建筑屋面。7.4.8 针对严重自然灾害和恶劣运行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开展差异化设计,并符合以下要求:a)

通过覆冰地区的重要线路应采取防冰措施;b)

污秽地区应采用耐腐蚀导、地线,土壤腐蚀严重地区应采用铜质材料接地网;c)

多雷区和强雷区的雷电易击段应安装固定外串联间隙避雷器,对雷击故障仍难以抑制的雷电易击段宜同时采取提升绝缘子的绝缘水平、加装架空避雷线或绝缘横担等措施;d)

大风速区应加大窄基塔、钢管杆的使用比率,同时应加强软基地质下的杆塔基础应用。7.5 分布式电源接入7.5.1 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方案应明确并网点位置;当用户内部有多个分布式电源时,应明确并网点和公共连接点位置。7.5.2 分布式电源接入前,应对接入的配电线路载流量、上级变压器容量、开关短路电流分断能力进行校核,向电网反送潮流不应超过设备限额的

80%。7.5.3 间谐波等电能质量指标应符合

GB/T

12325、GB/T

12326、GB/T

14549、GB/T

15543、GB/T

15945、24337

的规定。7.5.4 分布式电源运行适应性、低电压穿越、耐受系统频率异常能力应满足

GB/T

33593

的规定。7.5.5 通过

10

电压等级并网的变流器类型分布式电源应在公共连接点或用户受电装置变配电设备进线点处装设符合

GB/T

19862

规定的

A

少于一年。7.5.6 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宜符合表

3

的规定。表3表3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参考表

10

DB34/T

4632—2023表3 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参考表(续)7.5.7分布式电源接入

220

V表3 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参考表(续)7.5.7分布式电源接入

220

V

断故障电流能力的开关设备;通过

10

kV

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在并网点安装易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带接地功能、可开断故障电流的开断设备。7.5.9通过

V

识应标明“警告”、“双电源”等提示性文字和符号;通过

10

kV

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在并网点标识“当心触电”、“分布式电源并网点”等提示性文字和符号。7.6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7.6.1大型、特殊电动汽车充电站宜由双电源方式供电。7.6.2当接入充电设施造成配电变压器过载时,可采取对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段进行优化控制的技术措施,,裕度。7.6.3 既有停车位配建充电设施应根据变压器容量、用电高峰时变压器负载率等选择接线方式。当采用单母线接线时,负载率不应超过

100%;当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时,

每个分段的负载率不应超过

60%。7.6.4 交流充电桩线路侧剩余电流保护器的型号应与其内部的剩余电流保护器相同。7.6.5 电动汽车充电桩应合理布设、三相均衡地接入低压配电网,避免低压系统中性点偏移、电压异电,应安装相应滤波、电能质量检测装置,并符合

GB/T

29316

的规定。7.6.6大型公用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应采用专用变压器,不宜接入其他无关的负荷。对于用地性质为租赁方式的充换电站,可采用箱式变电站供电,并设置相应安全设施。7.6.7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供电线路满足以下要求:a)

新建停车场应将低压电源引至充电车位附近﹐并应配置配电箱,配电箱至分散充电设施应预留电缆通道;b)

充电设备宜采用专用供电线路;c)

电缆路径应规划合理,管明敷等方式,户外电缆线路宜采用电缆沟槽或穿保护管埋地的方式敷设;d)

220

V/380

V

三相回路应选用五芯电缆,220

V

单相回路应选用三芯电缆,且电缆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e)

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应符合

GB

50217

的规定,且电力电缆截面应按大一级选择,主干线的截面应结合分散充电设施负荷计算结果,,并应留有一定的裕度;f)

向充电设备供电的线路应选用铜导体,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型,当线路敷设在户外时,外护套宜采用钢带铠装,电线宜采用聚氯乙烯绝缘类型;g)

电力管线与其他市政管线之间的平行或交叉距离,应符合

50217

的规定,电缆接入供电和用电设备时,不应对柜内端子或连接器产生额外应力。7.6.8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接入应符合

GB/T

29772

的规定。7.7 应急电源接入13DB34/T

4632—20237.7.1 应急电源的配置应根据用户负荷重要性、用电容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确定。7.7.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用户应设置自备应急电源:a)

在电力系统瓦解或不可抗力造成供电中断时,仍需保证供电的;b)

对环保、防火、防爆等有特殊要求的;c)

具有特级负荷,或具有二级及以上负荷且供电企业无法提供第二路电源的;d)

重要电力用户。7.7.3 符合下列情况者,应配置外接应急电源接口:a)

省市机关、防灾救灾、电力调度、交通指挥、电信枢纽、广播、电视、气象、金融、计算机信息、医疗、教育等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b)

具备特级和一、二级负荷的电力用户;c)

其他重要电力用户。7.7.4 供电企业向有重要负荷的用户提供应急电源,应符合独立电源的条件。有重要负荷的用户在取得供电企业供给的应急电源的同时,还应有非电性质的保安措施,以满足安全要求。7.7.5 自备应急电源配置需满足以下要求:a)

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电源容量应满足全部保安负荷正常供电的要求,配置容量应不小于全部保安负荷容量的

120%;b)

应急电源的切换时间、切换方式、允许停电持续时间和电能质量应满足用户安全要求;c)

自备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应装设可靠的电气或机械闭锁装置,防止并列运行。7.7.6 自备应急电源的种类包括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不间断电源、蓄电池和其它新型自备应7.7.7 当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为

s

以上的供电,可选用快速自启动的发电机组;当允许中断供电时油机不间断供电装置。7.7.8 备用电源的用电负荷严禁接入应急电源供电回路。7.7.9 自备应急电源工作时间,应按用户生产技术上要求的允许停电过程时间确定。8 受电部分8.1 一般要求行。8.2 电气主接线8.2.1 电气主接线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

根据负荷等级、进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及负荷性质等条件确定;b)

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和便于扩建等要求;c)

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宜减少配电级数,简化接线。8.2.2 电气主接线的主要型式包括:a)

单母线接线;b)

单母线分段接线;c)

线路变压器组接线。14DB34/T

4632—20238.2.3电气主接线型式的选择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

具有两回

kV

线路供电的特级、一级负荷用户,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

kV

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b)

具有两回

kV

线路供电的二级负荷用户,宜采用单母线分段、线路变压器组接线,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0.4kV

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c)

单回线路供电的三级负荷用户,其电气主接线采用单母线或线路变压器组接线;d)

开闭所、环网室

10

kV

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8.2.4 特级和一、二级负荷用户高压侧运行方式包括:a)

两回及以上供电线路同时运行,互为备用;b)

一回供电线路主供,另一回供电线路备用。c)

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回

10

kV

专用架空线路或电缆供电,当采用电缆引出时应采用两根电缆组成的电缆线路,其每根电缆应能承受全部二级负荷,且互为热备用。8.3 电能质量8.3.1 用户受电端供电电压的偏差允许值,应符合下列要求:a)

10

kV

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系统电压的

±7%;b)

220

V

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系统电压的

、-10%;c)

对供电点短路容量较小、供电距离较长以及对供电电压偏差有特殊要求的用户,方协议确定;d)

GB/T

12326

的规定。8.3.2 用户负荷注入公用电网连接点的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限值应符合

GB/T

24337

的规定。8.3.3 对电能质量有特殊需求的电力用户,应自行加装电能质量控制装置。8.4 无功补偿8.4.1 无功补偿应采用分层分区与就地平衡、就地补偿与集中补偿、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的方式。8.4.2 无功补偿装置宜采用成套装置;并联电容器装置,其容量和分组应根据就地补偿、便于调整电压及不发生谐振的原则进行配置。8.4.3 用户在高峰负荷时,供电计量点的功率因数应符合下列要求:a)

容量在

100

kVA

及以上的高压供电的电力用户,功率因数不低于

0.95;b)

农业用电功率因数不低于

0.85;c)

其他用户和大、中型电力排灌站,功率因数不低于

0.90。8.4.4 无功补偿装置应具备分组自动投切的功能,分组电容投切时不应产生谐振。8.4.5 无功补偿装置的安装容量,应根据用户的功率因数计算后确定;当不具备计算条件时,宜按配电变压器容量的

20%~

进行配置,无功补偿宜采取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相结合的方式。8.4.6电容器应采取抑制谐波或涌流的措施;

kV

电容器组宜根据预期的涌流采取相应的限流措施;低压电容器组宜加大投切容量且采用专用投切器件。8.5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8.5.1 电力设备和线路应装设反应短路故障和异常运行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应能及时反应设备和线路的故障和异常运行状态,并尽快切除故障和恢复供电。15DB34/T

4632—20238.5.2 电力设备和线路的继电保护应有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必要时可增设辅助保护。8.5.3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配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宜采用成熟可靠的微机保护装置。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配置应符合

14285、GB/T

50062

的规定。8.5.4 分布式电源应设置电压、频率、线路、防孤岛等继电保护装置,具备失压、过压跳闸和检有压合闸功能,并应符合

33593

的规定。8.6 配电自动化8.6.1 配电自动化终端主要技术参数及功能应符合

DL/T

的规定。8.6.2 馈线自动化的模式应根据配电网络结构和一次设备的现状,结合通信基础条件,合理选择馈线自动化实现模式(集中型、就地型或分布型)。8.6.3 配电通信网通信方式的选择宜符合以下要求:a)

配电接入层通信网络可采用光纤专网、配电线载波、无线专网、无线公网等多种通信方式;b)

对通信通道质量要求较高的馈线自动化区域宜采用光纤专网通信方式;c)

配电通信采用无源光网络时使用专用纤芯。8.6.4 配电自动系统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对于遥控应使用基于加密认证的技术进行安全防护。8.7 调度和通信8.7.1 需要实行电力调度管理的用户包括但不限于:a)

10

kV

专线供电用户;b)

10

kV

双回路及以上线路供电,并有并路倒闸操作的用户;c)

有自备电厂、分布式电源等

10

kV

电源并网的用户;d)

对供电质量有特殊要求的用户;e)

重要用户。8.7.2 有调度关系的用户,宜采用专用光纤通道或其他通信方式,通过远动设备上传用户端的遥测、遥信信息,同时应配置专用电话与调度部门进行联络。8.7.3 用户配电室内应完全覆盖无线通信信号,确保用电服务终端无线通信正常。9 电能计量9.1 一般要求9.1.1 电能计量点宜设置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如产权分界点不具备装设条件的,可路供电、有多个受电点的用户或不同电价类别的,应分别设置计量点。9.1.2 有自备电厂的用户,应在其电网并网点、自备电厂发电关口装设送、受电电能计量装置。并网点上装设的电能计量装置应具备双向计量功能。9.1.3 专线供电线路的另一端应设置考核用电能计量点,预留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安装位置。9.1.4 接入公共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应根据运营模式设置计量点,并符合以下要求:a)

发电全部上网的,在供用电设施产权分界处设置关口计量点;b)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上网电量、发电量、用户自用电量应分别设置计量点;c)

自用电从发电设备外获取工作电源的,发电设备自发自用电量和外部工作电源用电电量应分别设置计量点。9.2 计量方式16DB34/T

4632—20239.2.1 10

kV

10

kV

供电且容量在

kVA

及以下的,也可采用高供低计方式;单电源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的用户应采用高供高计的计量方式。9.2.2 220V/380V

电压等级用户,负荷电流为

60

A

及以下时,应采用电能表直接接入方式;负荷电流为

A

以上时,应采用电能表经电流互感器接入的计量方式。9.3 计量装置9.3.1 用电计量应配置专用的电能计量箱(柜)。计量箱(柜)前后门(板)应能加封、加锁,并能在不启封的前提下满足抄表需要。9.3.2 用电容量在

315

kVA

10

kV

用户应配置高压计量柜,

及以下可采用计量箱。9.3.3 各类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准确度等级应符合

DL/T

的规定。9.3.4 经互感器接入的贸易结算用电能计量装置应按计量点配置电能计量专用电压、电流互感器或专用二次绕组,不应接入与电能计量无关的设备。9.3.5 电能计量专用电压、电流互感器或专用二次绕组及其二次回路应有计量专用二次接线盒及试验接线盒;电能表与试验接线盒应按一对一原则配置。9.3.6 计量装置应安装于室内,室内不具备安装条件的可装于外墙面或其它合适位置;对于室外装设的计量装置,应采取有效的防水和散热措施,防护等级不低于

。9.3.7 计量装置的安装位置应便于抄表和现场校验。9.3.8 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中性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电能计量装置,应采用三相三线有功、无功或多功能电能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电能计量装置,应采用三相四线有功、无功或多功能电能表;b)

中性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电压互感器,宜采用

方式接线;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电压互感器,宜采用

Y0/y0

方式接线,其一次侧接地方式和系统接地方式相一致;c)

三相三线制接线的电能计量装置,其两台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与电能表之间应采用四线连接;三相四线制接线的电能计量装置,其三台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与电能表之间应采用六线连接;d)

低压供电,计算负荷电流为

60

A

及以下时,电能计量装置接线宜采用直接接入式,计算负荷电流为

A

以上时,宜采用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9.4 用电信息智能采集应符合关口计量技术要求。9.5 负荷管理9.5.1 10

kV

电力用户应纳入负荷管理范围;负荷管理系统接入前,电力用户与供电企业应进行负荷确认,用户保安负荷不应接入负荷管理系统。9.5.2 10

kV

电力用户新装受电工程的负荷管理装置应与用户受电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投运。9.5.3 负荷管理终端的接入,应针对负荷断路器配置及类型,确定断路器接入方式,建立负荷控制回路。用户受控负荷的高、低压开关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9.5.4 负荷管理终端宜安装在计量表柜内,条件不具备时,可将负管终端安装在负管控制箱内。10 设备选型10.1 一般要求17DB34/T

4632—202310.1.1 选配,入网设备应选用技术性能先进、经济性合理、可靠耐用、少维护的电气设备。10.1.2 电自动化设施,并利于改造实现目标网架,提高抵御自然、外力灾害的能力。10.1.3 证设备在负荷波动或转供时满足要求。10.1.4 型号混用。10.2变压器10.2.1 器能效等级应不低于

GB

20052

2

级能效标准;干式变压器应配备温控器和风机。10.2.2 乡镇、农村等非噪声敏感供电区域,对于平均负载率低、轻(空)载运行时间长的用电负荷,宜采用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供电。10.2.3 配电变压器的接线组别应采用

Dyn11。10.2.4 有环保要求的场所不应选用油浸式变压器。10.2.5 配电变压器的柜门应有防误入带电间隔的措施,设备应安装防误入带电间隔闭锁装置。10.3 10

开关柜10.3.1 封闭式开关柜或环保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柜。10.3.2 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要求;所用变柜宜选用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弹簧操作机构,具备手动和电动操作功能。10.3.3 开关柜防护等级在柜门关闭时应达到

IP3X

IP2X

用≥2

mm

的敷铝锌钢板,气箱箱体应采用厚度≥2

S304

不锈钢板。10.3.4 动化系统接口要求。10.3.5 潮湿场所的移开式开关柜断路器及负荷开关应采用固封技术。10.3.6 技术。10.3.7 柜体应配置带自检功能的带电显示器(带二次核相孔、按回路配置),应能满足验电、试验、核相的要求;母线柜及馈出线柜配备带电显示器、带电闭锁装置。10.3.8 应设置压力释放通道,通道的喷口不应正对人行通道。10.3.9 观察窗应使用机械强度与外壳相当的内有接地屏蔽网的钢化玻璃遮板。10.3.10配置的互感器应采用干式绝缘,技术性能应符合

50063

10.3.11 电压互感器等柜内设备应经隔离断口与母线相连,不应与母线直接连接。10.3.12 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单元宜选用额定电流不大于

80

A,熔断器额定开断电流不小于20kA。10.4 环网柜10.4.1 18DB34/T

4632—2023的小型化全绝缘、全封闭的间隔型或固体绝缘环网柜。10.4.2动和电动操作功能,配置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并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要求。10.4.3 柜内进出线处应设置电缆固定支架和抱箍。10.50.4

开关柜10.5.1 防护等级不低于

。10.5.2 低压进线总开关、分段开关的额定电流在

A

及以上时,宜采用框架式空气断路器,并具有微处理器的电子式控制器,低压出线开关不宜采用微型断路器。10.5.3 低压抽出式开关柜的框架应优先采用敷铝锌钢板,钢板厚度不小于

2

mm。各种大小抽出单元的机械联锁机构应有明显的工作、试验、抽出、隔离等位置;相同规格的抽屉具有良好的互换性。10.5.4 低压开关的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a)

低压进线或母联开关应有瞬时脱扣、短延时脱扣、长延时脱扣三段保护,根据实际需求和用电性质配置失压或者欠压保护;b)

在规划及实施配电自动化区域,宜采用带通讯功能的智能型低压断路器;c)

重要变配电站房

0.4

kV

开关柜,宜选用具备在线整定功能的智能断路器和数显仪表。10.6 电缆10.6.1 10

kV

电缆应选用铜芯电力电缆。10.6.2 电缆时,应选用铠装电缆。10.6.3 电缆截面选择应符合

GB

50217

的规定。10.6.4 变配电站房

0.4

kV

第一级出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

6

mm10.6.5 10

kV

电缆宜采用冷缩式电缆接头和中间接头。10.6.6 电缆在室内、电缆沟、电缆隧道和电气竖井内明敷时,不应选用易延燃的外护层。10.7 架空线路10.7.1 10

kV

用耐候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导线,严重污秽区域宜选用耐候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导线。10.7.2 低压架空线路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架设方式宜采用分相式。10.7.3 夹,应采用绝缘引线、绝缘罩等进行绝缘封闭。10.7.4 延时复位。10.7.5 承载力要求。10.7.6 10

架空线路宜选用

15

m

m

环形混凝土电杆;路边电杆不宜采用预应力型混凝土电杆。10.7.7 低压架空线路宜选用

12

m

发展需求,可按

10

kV

线路电杆选型,为

10

kV

线路延伸预留通道。10.7.8 径及生产年份等。19DB34/T

4632—202310.7.9 受地形或施工条件所限,转角杆、耐张杆可灵活选用钢管杆、窄基铁塔或复合材料电杆等。10.8 无功补偿装置10.8.1 配电变压器低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