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夯实基础——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一、三国与西晋(1)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3)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1)背景:①西晋时,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2)灭亡: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五胡内迁(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内迁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畜牧业、商业)的发展;③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④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兴亡与统治(317-420年)(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灭亡: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东晋灭亡。(3)统治:实行士族制度。(士族政治,门阀政治)①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②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2.南朝的更替:420年,刘裕建宋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3.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渐南移)(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⑤其他条件: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2)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①有利于江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②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只保有长江以南地区,且长江上游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南北对峙中,南方明显处于劣势。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两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淝水之战①时间:4世纪下半叶。②双方:氐族建立的前秦和东晋。③结果:晋军大败前秦。④败因:由于前秦政权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⑤影响: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3)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即“汉化”);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2.北朝: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①时间:5世纪后期。②内容:(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鲜卑贵族的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2)实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②说汉语: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定门第,通婚姻: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门第;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评价: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基础巩固——备学考1.(2023春·广东)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土地大量开垦B.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D.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2.(2023春·广东)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3.(2023春·广东)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4.(2023秋·江苏)经过自东吴以来二百余年的开发,江南地区的经济已赶上并局部超过北方。江南的开发主要得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先进的生产技术C.稳定的社会环境 D.人口的大量南迁5.(2022秋·福建)下图所示建筑位于蜀汉故都,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该建筑位于今天的(

)A.北京 B.成都 C.杭州 D.南京6.(2022秋·江苏)孝文帝下诏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项政策的作用不包括(

)A.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B.保持鲜卑族的民族传统C.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7.(2022秋·河南)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明此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C.江南生产工具先进 D.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8.(2022秋·海南·)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9.(2022秋·北京·)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10.(2022秋·江苏)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B.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11.(2022春·湖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攻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12.(2022秋·福建)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D.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13.(2022秋·福建)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

)A.沿袭了鲜卑习俗B.促进了南北统一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平城迁都14.(2022春·山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15.(2022春·北京)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6.(2022秋·江苏)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A.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17.(2022秋·江苏)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18.(2022秋·海南)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A.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0.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晋()A.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B.士族专权C.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D.国力强盛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22.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材料反映了魏晋名士的行为举止意在()A.顺应自然张扬个性B.尊崇道家无为而治C.行为放荡讥讽朝政D.掩饰对现实的失望23.从地理方位来看,下面哪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24.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刘备“能尽时人之器用”,孙权身边“异人辐揍,猛士如林”。不过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在这种抗衡中,孙刘联军也只能做到“守则有余,攻却不足”。这一状况反映出()A.曹魏政权实力较强B.九品中正制助推各国人才流动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蜀汉的正统地位受到士人怀疑25.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26.孝文帝时大多数人主张迁都比洛阳富裕的邺城(今河北临漳),而孝文帝却选择“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的洛阳。这一做法旨在()A.保障北魏政权粮食供应B.更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C.缓解鲜卑贵族内部矛盾D.完成南下伐齐统一的大业27.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A.促进民族交融B.激化民族矛盾C.加速北民南迁D.导致北魏分裂28.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规律的是()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29.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30.南朝时,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有些地区实行稻麦轮作,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可知,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A.北方农民的南迁B.政治清明C.民族之间的融合D.国家统一31.《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B.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D.少数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32.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体现东晋政治显著特点是()A.君权强化B.士族专权C.文官政治D.藩镇割据33.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34.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由此带来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使北方趋于平静35.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此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西晋②北魏③曹魏④前秦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6.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民族交融B.经济重心南移C.士族南迁D.地处运河枢纽37.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A.南京B.扬州C.杭州D.洛阳38.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39.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司马昭40.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交融加强4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4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A.匈奴B.鲜卑C.羌D.越族参考答案:1.C2.B3.C4.D5.B6.C7.D8.C9.C10.D11.D12.D13.C14.A15.C16.C17.D18.C19.C20.B21.B36A能力提升——备高考1.(2022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2.(.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4.(.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4年大纲卷)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6.(.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7.(2017.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8.(2023·湖南卷)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9.(2023·广东卷)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10.(2019·上海卷)“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11.(2015·上海卷)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12.(2014·重庆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3.(2014·上海卷)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C.唐朝 D.北齐14.(2013·福建卷)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15.(2012·上海卷)“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参考答案:1.C西晋实行分封制,结果引发八王之乱,后世引以为戒。但同时,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家大族日益坐大,也威胁到了封建皇权专制,所以从南朝刘宋时期开始,仍然采用分封王室子弟镇守边疆和要塞的方法来抗衡地方士家大族势力。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唐朝继续推行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加上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唐太宗又撰写《氏族志》重新分定士族,此时,士家大族的威胁相对减少,对皇子皇孙的控制就加强了,故C正确。2.D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4.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6.D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不符合史实。D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为正确选项。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