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积累 谈写作_第1页
话积累 谈写作_第2页
话积累 谈写作_第3页
话积累 谈写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话积累谈写作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特点: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风景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着个小布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这个布袋,原来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蒲松龄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让所有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难题,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写作更为犯难。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是不够的。教师需捕捉机会,进行补充训练,指导学生“积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诗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写作中的“积累”工作呢?笔者以为:

积累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要求学生要多记精彩的片段,多记名言警句。积累语言的途径有二:一是阅读。激励学生平时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现代报刊,并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疏的词语时,打开词典查清它的含义;遇到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时,分门别类作好摘记。二是生活。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随时提醒学生,走在大街上,看到优美精辟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时,随时记下来;在欣赏电视节目时,听到精彩的人物台词时,马上拿笔记本作记录;唱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时,可以把歌词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积累素材。凡是在写作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注重素材的积累。著名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积累了几十个生动的故事,写到作品中的只有三个。素材越多,写作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写到文章里去的就越精。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文章是社会生活在头脑里能动的反映,要想正确地“反映”,就需要认真地观察。每个人的双眼像一台“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经过大脑的储存、分析、加工,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因此,要求学生平时要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投入生活,并用日记的形式及时记录。古人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秋毫,纤毫皆审。对于学生不一定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但应有这样的意识。强调学生在观察记录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地观察,这样积累的素材才会生动形象。

记得今年学校举办第十届运动会,我班一个女同学长跑时,由于脚抽筋中途倒下了,在医务室接受急救时,她哭了,一边哭,还一边不停地念叨着:“这次我们班肯定没名次了,都是我害的,没能跑完。”在场的同学也都哭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我把原计划改成作文指导课,要求:①以昨天的“运动会”为题材,写出你印象最深或你认为最感人的一幕;②注意“以点代面”详略得当;③题目自拟。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丝毫见不到昔日写作时那份担忧与恐惧,因为他们个个有话要说,尤其那几个掉泪的同学,更觉眼前一亮,或许她们正愁“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一个同学忍不住叫道:“老师,昨天我们已经把它写成日记了,写了整整三页呢!”“好,那就把它按要求改成‘主题突出’的作文吧!”就这样,他们开心地在作文本里耕耘着——我很自豪,为自己帮他们找到了灵感而自豪。

谁说学生的生活积蓄感情贫乏,虽然他们每天都在学习,日子如复制一般,然而今天上的课就与昨天的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堂截然相同的课,同中求异,写作或写日记时,就写那个“异”,那个“异”也就是所谓的灵感——清晨扫街道的清洁工,校园里捡垃圾的老奶奶,课堂上同学放的响屁……都会触动他们的心灵,成为写作的上等材料。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能轻松地写出一篇篇感人至深,能引起共鸣的文章来。

积累思想火花。观察是写作的基石,思考是写作的关键。因此观察之后,还要思考。因为观察仅着眼于表面现象,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提炼出主题。“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其实“为什么”的结论就是人的思想火花。人的思想火花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如不及时抓住,就可能再也寻不到它了。所以,一旦有了思索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