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周1测 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周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埃及人不仅建金字塔,也修神庙。而且总趋势是,越往后,神庙便修得越宏伟高大,在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与之相应的是,祭司作为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能量极大,而且越往后便越膨胀,越强势。最初僧权还没有从王权中分化出来,国王就是最大的僧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僧权便从王权中分离出来了。既然国王必须依靠僧侣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那么国王与祭司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矛盾和冲突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随着祭司阶级权势日增,王权与僧侣势力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严重,且越到后来,越显得不可调和。事实上,从古王国后期起,祭司阶层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与王权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埃及社会在被迫供养一个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以外,还得遭受庞大祭司阶层的经济压迫和掠夺。在太阳神崇拜之新神学的强制下,埃及社会被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为之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同时,埃及人还为形形色色的小神祇修庙塑像,而且还举行复杂的祭拜仪式。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不用说,祭司作为一个寄生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及至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僧侣的权势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新高度,阿蒙高僧的职务竟已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改为父子世袭!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第四十六年的一次审判中,十名审判官中竟有九人为僧侣。僧侣阶级权势之大,无以复加,即便这一时期埃及国势日衰,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甚至晚至希腊人统治埃及时,神庙僧侣仍然拥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这对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为有效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不得不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对祭司们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凡此种种表明,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只能是一个成绩不菲的先行者,却不可能对西亚地中海世界进行深度的整合,这项工作只能留给后起的文明来做。这就是为什么较之“发迹”之前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虽然所掌握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多得多,却没能表现出长久维系一个强大国家、使文明不断成长壮大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埃及文明作为最早的文明之一,虽然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帝国,虽然以种种方式包括军事行动启动了西亚地中海世界的整合进程,却注定只能是开个头而已。(摘编自阮炜《文明的毒瘤》,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埃及人热衷于追求死后的永生,执着于来世,他们建金字塔,修神庙,在追求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B.最初的僧权与王权是合二为一的,国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最大的僧侣,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僧权从王权中分离了出来。C.古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得祭司阶层成为古埃及一个特殊的寄生阶层,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极大。D.祭司与国王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关系,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答案D解析“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埃及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承受着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和庞大的祭司阶层的双重经济压迫和剥削。B.祭司靠新神学强制埃及社会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并为各种各样的神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C.祭司利用控制古埃及人民的精神世界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对社会的掠夺,而且随着僧侣势力的增大,这种控制和掠夺越发变本加厉。D.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阿蒙高僧的职务改为世袭制,并出现了一次审判的十名审判员中有九名都是僧侣的情况,可见当时僧侣阶级权势之大。答案B解析被强制崇拜的是法老,“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也是为法老举行的,文中说“同时,埃及人还为……祭拜仪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司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是埃及社会的毒瘤,即使是在埃及国势日衰之际,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B.由于僧侣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为有效统治埃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极力巴结讨好祭司们。C.古埃及人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费于虚无缥缈的来世关怀,这种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文明只能是一个先行者,而不能对西亚地中海地区进行深度整合。D.王权与僧权纷争不断,所以埃及虽掌握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却不能长久维系一个强大的国家、使文明发展壮大。答案D解析因果关系不当,原因应是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神湾“啄木鸟”周立耘①“当!当当!”层峦叠嶂的雪峰山深处,不时传来啄木鸟尖嘴啄病树般笃实而锐利的声音,不仅给这片寂静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气,也牵动着我们的好奇之心。②跨过神湾大桥,穿过神湾坳隧道,来到茅房溪二号大桥,凭栏远望,一群身着黄马甲的“啄木鸟”,正攀附在桥梁底部除锈刷漆,手起锤落,发出阵阵悦耳的声音。他们头上是拔地而起的群峰,脚下则是万丈深涧。我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③“啄木鸟”们来自湖南怀化工务段溆浦桥隧车间神湾工区。“悬挂”在柘溪水库岸边的神湾工区,以险峻闻名于沪昆铁路线。9月25日上午④神湾桥隧工区坐落在湖南省安化县境内雪峰山脉下,没有村庄,也没有田园,只有一座座抬头也难望到顶的古老而神秘的陡峭大山。工区的三层小楼,背靠雪峰山脉,面对柘溪水库,三面环资江水,环境安静而优美,2012年底工区被怀化工务段评为“十大最美工区”。迎着江风,班长严鲲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了上来:有他们去年冬天熏的“神湾腊肉”,自己种的“神湾南瓜”……谌哲明兴冲冲招呼我们喝“神湾茅台”——他们用杨梅泡的米酒。谌哲明说:“干一天活累了,大伙晚上喝几口酒聊聊天,解闷去乏。”⑤几年来,他们累计检查养护的线路20000多公里,发现伤损夹板、垫板等设备配件不计其数。每天行走在两股钢轨间,弯腰巡检、看方向,低头抬头百余次。日月往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啄木鸟”们都扎根在工区,义无反顾地坚守着安全信念,用无畏而坚实的步伐在铁路线上铿锵前行,近万余根轨枕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⑥他们虽然长年守着铁路,看着铁轨,但要出门,却只能靠两条腿。摆在职工们脚下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乘船一个半小时去平口;一条是陆路,沿着铁路步行8公里,到烟溪。他们的家属最远的在重庆,最近的在平口镇,离得也有几十里。所以,守望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虽说生活很寂寞,但他们都很乐观。袁旭东2006年到的工区,家在安化县城,每次回家都要坐3个小时的船。他说:老婆嫁给我这几年,我一直都没好好陪过她。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她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双方父母。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老婆如果不跟我一样热爱这铁路,日子就没法过下去。妻子常常发短信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我理解并支持你,加油!”这条短信他珍藏了很久,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想想妻儿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他就感到有了无尽的动力。回忆及此,这个汉子坚毅的双眼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愧疚。2012年,在神湾坚守了十多年的工长谌哲明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章”,他的妻子被怀化工务段评为“十大最美工嫂”⑦中午,谌哲明担着饭菜来到桥头。大伙围拢来,盛饭、夹菜,有说有笑地蹲在路旁吃了起来。陪在一边的怀化工务段党委副书记雷建华说,他们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油漆、电焊、砌筑,样样都精通。他们像啄木鸟般,坚守在这片山区,养修巡检,清除铁路隐患,守护铁路安全,用无声的旋律演奏了一曲温暖和谐的安全乐章。⑧我再次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有改动)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两段对工区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说明铁路工人工作的单调寂寞,衬托他们的美好心灵。B.第④段写班长严鲲他们吃饭的情景,是为了说明铁路职工生活物质条件得到了充分保障,这也表现了他们的知足常乐。C.本文写到了铁路职工的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铁路职工工作的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及其家属的赞美。D.本文是一篇新闻通讯,采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再现了铁路职工工作、生活的情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B解析写他们吃饭的情景,是为了表明他们生活简朴,展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两段对工区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说明铁路工人工作的单调寂寞,衬托他们的美好心灵。B.第④段写班长严鲲他们吃饭的情景,说明了铁路职工生活物质条件得到充分保障,表现了他们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C.本文写了两位职工的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正面体现了铁路职工的工作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妻子的赞美。D.文中引用党委副书记雷建华的一番评论,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表现了铁路职工的精湛技艺和高尚情怀。E.本文是一篇新闻通讯,采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再现了铁路职工工作、生活的情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答案BC解析B项吃饭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简朴,展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C项应是侧面描写,表现了铁路职工的工作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和职工妻子的赞美。6.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试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5分)答:答案标题新颖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将铁路职工比作啄木鸟,形象地概括了铁路职工辛勤的工作状态和保护铁路安全的工作性质,也恰当地表达了对铁路职工奉献精神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解析赏析标题的妙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标题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标题体现的思想内容,三是标题与全文的关系,四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文章的主旨)等。标题中的“神湾”指工人工作的地点;“啄木鸟”是比喻的手法,体现出他们工作的性质;再结合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即可得出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孙道荣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激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了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引出下文淳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E.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的纯朴民风。答案BD解析B项“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表述错误。D项“表现了……厌倦”“寄托了……忧虑”表述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淳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8.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分)答:答案(1)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凉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向我们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2)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3)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9.“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1)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2)“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的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的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3)前后对比,突出主旨。以前,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以前,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阼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摘编自《明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答案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登庸”“御极”。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答案A解析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道,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他不应该庇护冯保。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B.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D.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答案B解析“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说法不对,应是“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希居正指劾之”句中“希”为“迎合”之意。“指”为“旨”的通假字,“意图”之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译文:(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译文:答案(1)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2)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参考译文魏学曾字惟贯,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升郎中。有宦官为商人请求支取上万两粮草银,魏学曾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不久,升为光禄少卿,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年,当地少数民族大举进攻永平。魏学曾进驻山海关,用檄文让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取得大胜。(魏学曾)升为右副都御史。于是,他调换将吏,整理屯田两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被朝廷封赏。后因病离任。又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很快改在吏部任职,转为左侍郎。穆宗皇帝去世,大学士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官弹劾他。魏学曾修书大学士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您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您之手。今天的事情是不应该庇护这个阉官。”张居正大怒。等到高拱被赶出朝廷,满朝的文武都大惊失色,唯独魏学曾高声地说:“皇上登位伊始,就贬逐顾命大臣,诏书出自何人,不能不公开告诉百官。”他要求各位大臣到张居正的府邸争论此事。各大臣大多数不肯去,张居正也以疾病推辞各大臣来访。从此更加与张居正相违悖。魏学曾贬为南京右都御史。没有上任,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万历十九年(1591)春天,内阁大臣王锡爵推荐魏学曾。起用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第二年,哱拜反叛,于是煽动各部落叛乱。陕西全境震动。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赶赴灵州,另遣游击赵武赴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贼南渡。第二天,叛贼胁迫庆王登上东城,乞求暂时罢兵,诡称愿意献出首倡叛乱者的脑袋。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六月再一次攻城,连战不下。起初,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以赎罪。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叛贼将刘东旸、许朝同谋五十余人杀死。七月,魏学曾与叶梦熊、梅国桢定下计策,决黄河大坝让黄河之水灌城,水达到城下。八月,黄河决口,大堤毁坏,城外水深有八九尺,东西城崩塌百余丈。叛贼更加害怕,要求和议,悬而未决时,魏学曾因得罪被罢官。朝廷命令叶梦熊代替他,叶梦熊于是取得成功。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是他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尚书石星以下多说魏学曾无罪。李如松也说:“魏学曾被逮捕时,三军将士泪如雨下。”叶梦熊也将功劳归于魏学曾。皇帝不听,魏学曾在家乡居住数年后死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舟中望京邑欧阳修东北归川决决流,泛艎①青渚暂夷犹②。遥登灞岸空回首,不见长安但举头。挥手嵇琴③空堕睫,开樽鲁酒④不忘忧。青门柳色春应遍,犹自留连杜若⑤洲。注①艎:一种木制大船。②夷犹:犹豫,迟疑不前。③嵇琴:古琴的一种,相传为嵇康所创制。④鲁酒:称自己的酒,表示酒很薄。⑤杜若:香草。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首联写水流情状,大船泛于青渚而迟疑不前,表现了路途的遥远和路况的艰险。B.颔联中“遥登”与“举头”两词,可以看出诗人期盼回到京城的急迫心情。C.颈联写诗人因不见长安而低眉弹琴,举杯喝酒,流露出诗人极度失望之情。D.尾联可以看出诗人不再想回到京城,因为这里香草遍野,春色迷人。E.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坐船回京城时既迫切又犹豫的矛盾心情。答案AD[A项表面写大船泛于清渚而迟疑不前,实写诗人内心犹豫。D项不是“不再想回到京城”,是回不到京城的愤激之情;前后也没因果关系。15.是因为“青门柳色”,作者就“犹自留连杜若洲”吗?(7分)答:答案不纯粹是,“青门柳色”只是一个幌子而已,诗人真实的内心是想回到京城,却不得见长安,只是空回首罢了,不觉陡然生出无限惆怅,所以假说就留连杜若洲,这样也照应了“泛艎青渚暂夷犹”句。(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庄子《逍遥游》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大鹏起飞时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赤壁赋》中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事我都要鼎力相助。②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在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③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④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⑤这座沿海城市自从被列为经济开发区之后,一时华盖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⑥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A.②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①④⑥答案A解析①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此处误用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属于谦敬错位。②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符合语境。③鼎足而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而句子是指两者之间,不合逻辑。④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句子是描绘新年联欢宴会的场面的,符合语境。⑤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符合语境。⑥芝兰玉树:表示才德出众的优良子弟。用在此处属于使用对象不当。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相比劣质煤,清洁煤既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节煤率大约在20%以上,但其推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B.我说的古典意义上的宪制的概念,跟中国所谓的“宪”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近代以来成文宪法的概念,而是西塞罗时代一直讨论的宪制问题。C.据气象台消息,一股冷空气进入新疆北部,将在近期侵袭我国中东部地区,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华北中南部的雾霾天气将会逐渐消散。D.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及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那么他们的身体会更健康。答案B解析A项“大约”和“以上”都表示约数,重复赘余。C项搭配不当,“天气”不能“消散”,可将“天气”删去。D项“买菜、煮饭”与“干家务活”概念交叉,把“及”换成“等”。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①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②在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③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④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⑤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A.②④⑤③① B.②⑤④③①C.①⑤③②④ D.③④②①⑤答案B解析此类题目要求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文段内容可知,前一个句子论述的观点是“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后面的句子是举例证明这一观点。从句子衔接上看,⑤④具有因果关系,故先⑤后④;在内容上,②⑤具有递进关系,故先②后⑤;与“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在内容上相衔接的是③,与“不要误了”相衔接的是①,故选B项。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比较是认识对象间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逻辑方法。它可以在异类对象之间进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富兰克林曾将天上的闪电与地面的电火花这两个长期被人们认为是毫无联系并且截然不同的客观对象作了比较,认识到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