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示意图、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和研讨西周形势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了解中国早期的纪年方法,感受地理因素对历史的影响(时空观念),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由来,知道早期国家的特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习二重证据法等史学方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感到骄傲,增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了解二重证据法。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个地方,叫二里头,同学们还记得吧,据说那里是夏王朝的都城遗址。二里头在河南洛阳,河南在地理上属于北方,那里的人主要是以面食为主,不像我们湖南人,主要是以稻米为主。,教学新课:一、天下为公——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史前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当首推农业的发明,而最有利于农业发生和发展的,,2、众多的文化遗存讲述:中华文明起源很早,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先后出现了诸多史前文化遗存,主要集中于辽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流域,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结合板书加以介绍):问: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国史前文化区系示意图,从图中能获取什么信息?预设:史前文化分布广泛,各地都有;分布不均,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集中在大河流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相互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便于交流。教学设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从地图中获取深层次信息。感受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二、天下为家——从部落到国家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才叫文化的原因。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人们不仅每天都有的吃,而且还会有大题的剩余粮食,慢慢地有些人就把这些剩余的粮食等据为已有,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存在明显的巨大的贫富差距,这就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出现以后,慢慢地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两类人。一类人呢负责劳动,这些人被称为劳动阶级;另一类人则近乎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人就是剥削阶级,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原始社会的平等也因此被阶级社会的不平等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文明开始诞生。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前面我在介绍良渚我用的不是文化而是——文明。为什么呢?老师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了。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41大家可以看教材上的《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城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等级的划分,其中等级最高的就是居住在良渚古城中心莫角山宫殿区的贵族阶层,虽然叫山,其实完全是人工堆土堆出来的一个高丘。无论是城,还是这个人工山,都是需要组织大规模劳力进行建设的事情。除了古城,后来考古学家11条水坝(出示图片)。古代良渚巨大的城市遗址和长3.5公里、宽十几米的巨型水坝显示出当时存在一套统治管理的制度,按照学者的观点来讲就是,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也就是说,良渚的统治者统治着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并可以征用这些地区的人力与物力。正是基于这些信息,人们确定距今约5300年的良渚是文明,那里存在着早期的国家。三、天下为一——夏商和西周1、夏商周更替讲述:良渚文明存在了1000余年(距今约53004300年),然后似乎一夜之间就突然消亡、消失了。但是良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建城理念、以及玉琮玉壁等,被后来的二里头文化所吸收。甚至于良渚文化不人道的人殉制度,也成为后期华夏文明某个阶段中一个令人不快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与良渚文明等史前文化纷纷衰退不同的是,位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迅速强盛起来。二里头方能够强盛起来,是和它能够吸收周边文化成就密不可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二里头发现的多种农作物,就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区域,二里头文化同时种植食用这些不同的农作物,意味着二里头文化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了。至于二里头是不是传说中的禹都?目前还不能百分百肯定,能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商以前的强大国家。而商的历史不是传说,因为得到了甲骨文的证明。商的遗址特别是著名的殷墟,考古工作员在那里除了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之外,还发掘出了很多的青铜器,比如著名的后母戊鼎等,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商很发达也很强大。这个是著名的四羊方尊,这个是大禾人面方鼎,宁乡出土了大量商文化青铜器,结合文献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通“俘”)荆之旅。”——《诗经·商颂·殷武》我们可以确定,商的势力范围曾经深入到楚地。除此之外,通过文献和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商文明对周边文明成果的吸收,也证实了商文明对周边文明的文化辐射与影响。比如著名的三星堆青铜器,就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而我的设计过于强调中原文明对周边文明的吸收,忽略甚至完全无视中原文化所表现出巨大的辐射力。所以后来增加了对四羊方尊和三星堆青铜器的说明介绍,其中四羊方尊出土于长沙,属于乡土史内容。但是,强大的商最后却被一个小国周所灭,时间是在甲子这一天。甲子是中国古代的纪时方法,通过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时间,这种方式既可纪年,也可以纪日,纪年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中的甲午、辛丑就是,纪日就比如说西周灭商这一天是甲子就是纪日。我们怎么知道是在甲子这一天的呢?因为传世文献中有记载,比如“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尚书·牧誓》但是,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甲子这天,毕竟孤证不立。结果呢,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利簋(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如那时的青铜器普遍带有铭文一样,利簋上也有铭文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克昏夙有商(灭了商)”——利簋铭文利簋是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利簋铭文证实了《尚书·牧誓》的记载是正确的,即在西周那个时代,人们记忆中武王灭商是在甲子这一天。教学设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双重证据法的应用。原设计还涉及周灭商是公元前1046年的考证,经李凯老师提醒:“李学勤先生最后几年曾说,这年代不好说。不是中学能落实的”。所以最后仅保留对于甲子日的考证。2、西周的统治讲述:殷商虽然被灭,但还有大量原来的族人,难保不会死灰复燃。对于其它方国,在面对共同敌人时,与周携手合作;商人灭亡,周人掌控天下,他们是否心服也很难说。如何处理好新生政权潜在的离心势力,是定都背后困扰周王的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统治东方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就是让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带人到新征服地区建立国家。出示地图《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问:从图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预设:同姓封国较多;同姓封国集中在边疆地区战略要地;异姓封国集中在中原地区;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王族和周天子有血缘关系,比较可信,那其他人呢?周天子也和他们建立血缘关系,那就是娶他们的女儿,比如武王的老婆就是齐国姜太公的女儿。可见,分封制跟血缘是有密切关系的。这种根据血缘来分配权力财富的制度叫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介绍层层分封的宗法原则,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源于商代的内外服制,而宗法制也源于商代,商代晚期就已经实行嫡长继承制了。猜一猜:商纣王就是根据嫡长子原则继承王位,但是他有两个哥哥,为什么?(他妈生他哥哥时不是正妻,生纣时是正妻西周的井田制也是源自于商朝,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就是金文,是源自于商代的甲骨文。正是在吸收借鉴商的经验的基础上,西周成为称雄几百年的大国。3、西周的灭亡问:分封制源于商代的内外服制并有所创新,它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分封制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危机呢?讲述:西周末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内忧外患使得西周的灭亡最终不可避免。公元前771年,一支少数民族武装(书上叫犬戎,有说是玁狁又作猃狁xiǎnyǔn)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课堂小结:西周灭亡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