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稳固单元检测A组根底题组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奉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这有助于促进族群融合,C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在春秋时期,A项错误;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形不成新兴政治力量,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西周通过分封制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周族以外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这说明分封制()A.使血缘关系由复杂向单一转变B.实现了周王对地方的严格控制C.以政治认同感推动了族群认同D.使宗法制度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答案C此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室在全国的政治统治地位,并促进了家国一体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表达分封制推动血缘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自主性,“严格控制〞的说法不当,排除;D项,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并不靠分封制取得合法地位,排除。3.“会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种重要政治活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这说明当时()A.传统宗法分封秩序得到恢复B.礼乐制度已经全面瓦解C.“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D.争霸战争违背历史潮流答案C材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说明当时周王室政治影响力尚在,“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礼乐制度尚未全面瓦解,故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传统宗法分封秩序逐渐瓦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春秋时期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没有表达争霸战争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详实记载B.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C.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D.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答案B据图文可知,图1字体是甲骨文,?史记?中并无关于甲骨文的详实记载,A项错误;图2字体是金文,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物上所刻的一种文字,对于研究先秦历史有重要的价值,应选B项;图3字体是小篆,整齐稳定、平衡对称是隶书的特点,C项错误;图4、5字体是楷体,形成于汉末,D项错误。5.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根本食物答案C由材料“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可知,勇士敬佩赵盾即使身为重臣,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故不忍心将其杀害,由此可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应选C。材料没有表达出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排除A;材料表达不出晋灵公残暴,残害忠良,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普通民众的饮食菜谱,故无法得出鱼已经成为民众根本食物的结论,排除D。6.东周时期,?春秋?等经传动辄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就连卫、郑、晋、鲁等国也不例外,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思想文化高度繁荣C.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D.统一的条件根本成熟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春秋?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周礼的要求,不符合的就是蛮夷,符合的就是华夏,这反映了当时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应选C项。材料没有表达民族、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思想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春秋?此举恰恰说明诸侯纷争的乱局,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排除D项。方法技巧注意将材料信息与时代环境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孔子竭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并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7.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那么分居,贫民有子那么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材料“富民有子那么分居,贫民有子那么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出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达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表达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8.夏商周三代时,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时两者逐渐合而为一。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地域界限的打破B.贫富差距的缩小C.等级结构的改变D.宗族意识的消除答案C此题考查的是秦汉社会阶层的变化。根据材料“秦汉时两者逐渐合而为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贵族特权没落,从而出现“氏用以别贵贱〞到“两者逐渐合而为一〞的开展趋势,故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姓氏的变化主要是等级结构改变的结果,与地域界限的打破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贫富差距没有明显的缩小,并且也不能成为当时姓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宗族意识没有消除,中国古代宗族观念影响深远,故D选项错误。9.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见,刺史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了尊卑失序C.削弱了丞相权力D.造成了封国问题答案A此题考查的是刺史制度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品秩虽低但可以代表中央监察品秩高的地方官,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及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有导致尊卑失序,不会削弱丞相权力,也没有造成封国问题,封国问题与汉初分封有关,故B、C、D三项错误。10.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答案D此题考查汉代兴儒,旨在考查学生的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丞相的出身经过了由功臣为主,到功臣子、文吏为主,再到经学之士为主导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儒士地位的提高,折射出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丞相出身的变化,无法从整体上表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A项错误;丞相权力被削弱与题干信息无关,B项错误;题干未表达外戚干政问题,C项错误。11.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公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D.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兴旺答案C从材料可知,汉朝初年对王国“买马〞的态度是“严格限制〞“必须经皇帝批准〞,因为马匹可以用来装备骑兵,会对中央造成威胁,应选C项。材料所述问题与君主专制加强、重农抑商和农耕经济均无关,排除其他三项。12.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开展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C.传统儒学的影响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答案B西汉前期“女子不厌再嫁〞,到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儒家伦理纲常对人们的影响日深,应选B;此变化与商品经济关系不大,故排除A;传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形成汉代新儒学,所以导致变化的不是传统儒学,而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故排除C;整个西汉时期都是自然经济形态,所以D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1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开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应选D项。材料没有表达丝绸之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开展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中西方交通通道比拟,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交通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比拟,不能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35分)14.(节选)历史研究·方法·史观(10分)材料一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局部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认;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王国维?古史新证?(1)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什么方法?说明其作用。(4分)材料二如图为西周中期青铜器燹(音xiǎn)公盨(音xù,盛谷物的礼器)及其铭文拓片,铭文开首写道:“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意为“上天授命大禹治水,大禹凿开大山,疏浚河道……〞。材料三写于夏、商、西周三代,编订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材料四?诗·长发?曰“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2)指出材料二、三、四的史料类型。对照上述三那么史料中的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发现?(6分)答案(1)方法:二重证据法。作用:由考古资料补充文献资料的缺乏,证明文献资料所载的史实。(2)史料类型: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或考古文献)、材料三、四是传世文献史料(或文献资料)。发现:三那么史料可能是同一来源;可能互相引用;也可以互相印证;还可能证明至少是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解析(1)方法:根据材料一中“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等信息,可知其方法为“二重证据法〞。作用:根据材料一中“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认;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等信息,可知以考古弥补文献缺乏以及用考古证明文献记载属实。(2)史料类型:由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可知其为考古所得实物史料;由材料三、四的古籍名称和内容,可知其属于文献资料。发现:根据三那么史料的时间和关联,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还可以推出其可能是同一来源;可能是在互相引用;三者互相印证;还有据三那么史料的说法可知至少是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15.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5分)材料一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方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方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材料二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但凡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仁、义、礼、乐,皆其具也。古之王者明于此,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摘编自?资治通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主要原因及其积极作用。(11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主张对汉代人才选拔的影响。(5分)答案(1)原因: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稳固统治;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拟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效劳。(2)创新: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3)影响:通过设立各级学校,使国家能够培养和选拔更多人才;使儒生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对象。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政府选吏时的依据、对象、程序等,与客观形势和现实问题有关,即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稳固统治和旧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中“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可知能提高基层官吏的素质;由于被选用者比拟熟悉当地情况,会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并且这样做还能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效劳。(2)创新:根据材料二中央和地方官员“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等,比照材料一的选吏对象、标准、程序、整体侧重,进行归纳。(3)影响:根据材料三“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通过教育促进国家大一统的主张,直接推动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通过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使儒生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对象。B组提升题组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还规定,白叟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并依据户口册核对老年人的家庭及其产业状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这说明秦汉之前的养老制度()A.注重礼制和孝道B.带有宗法色彩C.受儒家思想影响D.重视礼法并施答案A此题考查先秦时期的养老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以?礼记·王制?记载的养老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对优秀历史传统的认同。?礼记·王制?记载的殷、周养老制度注重了礼制和孝道,A项正确;政府专门对养老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表达不出宗法色彩,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养老制度,不受春秋时期才产生的儒家思想影响,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表达“法〞的作用,D项错误。2.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答案D此题以墓葬礼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墓葬青铜礼器在较大地域范围内具有相似性,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有进一步的融合,D项正确;不同地区的青铜礼器具有相似性,并不代表各地生产力水平趋于平衡,A项错误;题干描述的是青铜礼器的相似性,而不是其宗教功能,B项错误;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与题干信息无关,C项错误。3.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开展的束缚答案D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礼制的标准设置,战国时期“城郭不必中规矩〞说明传统礼制对城市开展的限制被打破,故D项正确;战国时城市规划思想打破西周时的中正有序,并不是城市规划混乱,故A项错误;市坊分区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当时城市仍然以政治功能为主,故C项错误。4.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局部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晋国的“作爰田〞,还是鲁国的“初税亩〞,都成认了私田的合法并且征收赋税,这说明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应选A项。材料没有表达争霸战争与经济改革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晋鲁率先改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达经济改革与加强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开展,生产力的开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开始出现。为此,统治阶级进行经济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B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开展。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晚期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开展,出现了许多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大商,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开展,并不代表当时冶铁业对生产开展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战国晚期出现因经营冶铁业而致富的人,并未反映当时冶铁业成为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选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战国晚期冶铁业的开展,并未反映其影响社会稳定。6.?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开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韩非子一方面主张约束民众,另一方面要求减轻人民负担,这说明韩非子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应选D项。材料无法表达韩非子受到荀子“性恶论〞的影响,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既要严刑峻法,也要减轻人民负担,并非主张“仁政〞,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韩非子思想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方法技巧注意全面理解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约束百姓与减轻人民负担,其出发点都是维护统治。要防止片面解读和理解材料信息。7.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与西周“分土建邦〞相比拟,最主要差异在于()A.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适应了统治的需要C.加强了“大一统〞政体D.加强了血缘宗族色彩答案A此题考查的是秦朝郡县制。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郡县直接对中央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当时均适应了统治需要,故为两者共同点,而非差异,排除;C项,“大一统〞局面的加强出现在汉代,排除;D项,郡县官员并非血缘世袭,故不能加强血缘宗族色彩,排除。8.阅读下面表格,从中得出的结论是()汉文帝五年至景帝中元六年西汉初年施行“放铸钱〞政策,准许民间自行铸钱?史记·平准书?记载:吴王濞“即铜山铸钱,富埒天子〞,又如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汉武帝时取消“放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有A.“放铸钱〞的实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B.取消“放铸〞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汉武帝收回铸币权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D.发行货币取代增加租税成为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答案B此题考查的是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旨在考查学生的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取消“放铸〞政策,将铸币权收归国有,能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项正确;实施“放铸钱〞会增强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A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武帝收回铸币权并非这一政策的开始,C项错误;发行货币并不能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D项错误。9.以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开展状况的表达。据此推测他表达的是()★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那么和教条★思想一致的时代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B.汉代儒学的开展C.宋明理学的兴起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答案B“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表达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汉代儒学,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儒学不存在天人感应的思想,排除A;宋明理学以天理为核心,是三教合一的产物,材料没有表达,排除C;明清之际新思想表达为早期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材料没有表达,排除D。10.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是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这表达了()A.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B.郡县制尚未广泛推广C.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D.啬夫由中央直接任命答案A据材料,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是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可知,亭乡长官分工明确,百姓重视,以至于“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这是中央集中管辖的郡县制下的地方自治特点,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早在秦朝郡县制就已广泛推广,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汉代是统一王朝,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亭乡那么是郡县之下的民间自治机构,长官不是中央任命,D项错误。11.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说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答案C根据材料“?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可知相权削弱,君主集权加强,应选C项。“中朝决断国事〞说法错误,国事的决断权在皇帝,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达“外朝负责执行〞,排除B项;材料无法表达宰相能力平庸,排除D项。12.汉代士人在具备了根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答案B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时机。题干表达了察举需经过层层选拔测试,表达了察举制注重官员吏治才能,所以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3.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闸课程设计地板计算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
- 职业体验课程设计与实施
-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讲稿2
- 药店销售活动课程设计
- 群桩计算 课程设计
- 自动扫雷课程设计
- 物业管理行业采购工作总结
- 2024年秋季学期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3.3 海陆的变迁
- 美容美发行业前台接待总结
- 反思单元 沈括的“海陆变迁”说(习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河南专用)
-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阅读与训练主题+工匠精神(含答案)
- 装表接电培训课件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彩版)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 CJJT 164-2011 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
- 2023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政治真题 (含解析)
- 中医科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学习试题
- 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要点课件
- 6.2《青纱帐-甘蔗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