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的电视评论特点_第1页
新闻1+1的电视评论特点_第2页
新闻1+1的电视评论特点_第3页
新闻1+1的电视评论特点_第4页
新闻1+1的电视评论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新闻1+1》的电视评论特点摘要:目前,在信息化时代,大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电视评论栏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借助专业的评论演说人员快速的呈现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和看法,表明对事情的态度和导向,以启迪广大受众。尽管中国电视评论节目很多,然而综合评估来看评论到位、有内涵又受受众追捧青睐的却廖廖无几。《新闻1+1》凭借着央视对它这个新闻时评栏目代表的全力支持,在主题定位、内容风格、评论特色等方方面面为众多的新闻评论栏目作出了表率和参考蓝本,揭开了评论栏目模式创新的崭新篇章。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新闻1+1》的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关键词:《新闻1+1》;电视评论;特点

目录一、《新闻1+1》的创办背景 1二、《新闻1+1》栏目构成要素 1(一)选题是节目架构思想的基础 1(二)主持人是节目良好沟通的驾驭者 21、从双人谈话模式到一人担饰两种色角 22、主持人言语的选择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 2(三)直播凸显了节目的时效性 2三、《新闻1+1》评论节目的特点 3(一)评论形式双向互动 3(二)评论内容从普通话题到敏感议题 4(三)评论语言注重平衡、冷静、理性、全面 5(四)主持人为评论参与者、新闻观察员 5四、《新闻1+1》栏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一)存在问题 61、互动渠道不畅通 62、连线形式与内容的不平衡 7(二)改进措施 81、完善互动机制 82、平衡连线形式与内容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0PAGE11一、《新闻1+1》的创办背景《新闻1+1》是由2006年停止播放的《央视论坛》流变演化而来。《央视论坛》播放的初衷是挖掘众多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新闻性最强、谈论空间最大的内容进行评价议论、阐释,以求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它的性质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重点扶植开发的一个专门用来评论演说的节目。尽管表象显示该栏目的主题挑选、制作一直紧跟栏目初衷,但是实际操作却发现该节目的制作过程与当初的定位不相符。赵征宇教授持续跟进研究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一年时间里该栏目能够查出来的95期节目,发现该栏目的“述”的性质超越“评”的性质,占相当大的比例,评论的主题尽管包括了生活各方面,也涉及发展到了中国社会、政经、文教等多个方面的热点新闻和话题上,然而综观全局不难发现诸多评论节目的严重不足,比如“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对文件的降解和公告上”、“几乎所有观点都是一个声音,话题的深度进展不足”、“时效性不强”等。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白岩松、水均益等对新闻事件全面、深入、系列评说剖析的《360度》,栏目推出的初衷是进一步报道关注性特别强的新闻,综合收集最接近事实真相的各方讯息,最快捷的回应突发事件。当时,央视和受众都特别重视和期待此档节目,一度被誉为晚上新闻节目的领导栏目。然而在实际操作方面,这个栏目的新闻报道手法庞多,表明上是解说时事,事实上却一心追求广大和全面,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一档栏目里却包含多种新闻报道方式,名为时事解析,与栏目初衷不符而被停止播放。二、《新闻1+1》栏目构成要素(一)选题是节目架构思想的基础录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诸多的组成元素里题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节目题材的选择不但社会意义深远,有代表性、启迪性和长远发展性,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并引导他们积极讨论深思,并且可以增强栏目的形象,让栏目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突出并实至名归。所以,可以这样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新闻评论节目题材的选择。《新闻1+1》的选题则是主要集中在“时事策略、受众关注的话题、突然发生的事情”等等上,新闻话题必须符合当天最受关注、最新发生、最快三个特点,竭力多方位、精确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原样和新闻事件折射出的相关现象,并且对新闻事件进行多维的多样化解说。竭尽全力将精准、纯正、尖锐作为新闻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展现新闻最真实的样子。(二)主持人是节目良好沟通的驾驭者1、从双人谈话模式到一人担饰两种色角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里的主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评论演说,能够自我掌控节目发展的朝向和进度,主持人的引导对节目话题的发展演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甚至会作用于整档节目的传播效果,特别是新闻直播节目里,因为直播是同时同步使得主持人在节目中讲述的话语变得不可更改,一定要特别精准的判断评析所传达的讯息,引导话题的发展演化,务必传播发挥舆论的正能量,洞悉新闻的内涵,将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观评判标准传达给广大观众。就《新闻1+1》而言,双人模式也就是由董倩或者李小萌担任的节目主持人和白岩松担任的新闻评论员两人搭配形成的一种模式,其中如果节目带有浓烈的专业色彩,则会指定比较专业的特约评论员来进行评论演说。不管谁担任主持人或者评论员,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都很融洽和谐。虽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同一个事情,但是受思考方法、表达方法和知识构成的影响,在沟通交流的进程中差距和分歧越来越明显,有效地避免和调和此类分歧是对主持人临场应变能力的一大挑战,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节目演播之前充分周详的考虑到全部可能出现的状况并做好应对准备。电视评论节目里的主持人和评论员的风格都具有独特性,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彰显自己风格特色的同时融洽的互相配合以达到共鸣。2、主持人言语的选择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在指定的语言环境中,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对受众的接受能力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也是主持人被受众赞同认可与否的关键所在,另外,也与受众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受息息相关。无论什么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本身都不会是个错误,关键是在种种语言环境的衬托下,语言使用的得当性、逻辑性和情理性。观众在意的不是语言传达出的表面意思,而是语言背后隐含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此种语言氛围中启发的情感共鸣。《新闻1+1》作为一档即时性很强的电视直播节目,整个演播进程并不是全部确立好的,或许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给受众带来不好的体验或者不必要的误会。(三)直播凸显了节目的时效性直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充分凸显了即时性,能够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成为当下媒体间互相竞争的核心要素。直播新闻评论节目能够同时实现关心注意和评价事件,可以借助现场采访和互通电话的手段,丰富节目内容中对事件多方面地认识,为现场评论提供更多的讯息参考和更加丰富全面的观点。对于受众来说,在及时汲取丰富的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讯息的同时,可以更加全面和理智的考量节目中表露的分析和评论。直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向广大受众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现场事件的看法、评说,更重要的是透过对事件多维度的认识,探寻出新闻事件形成的原因,要想全盘多角度的认识事件,一定要具有精确、详细、实际的材料讯息,在这个前提下,观察员才能够呈现出理智且具有前瞻性的看法观点,以使得对事件的评论更让人信服,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因为《新闻1+1》节目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新闻事件都是最近发生的,有些甚至是同步直播,所以它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现场及时性,故而广大受众观看的期待就大大提升,这也是它深受受众喜爱的原因所在。例如,《新闻1+1》中呈现的时间点通常是“我们看到就在昨天”“就在今天上午”“再过20分钟左右,也就是上海早上9点整”等。三、《新闻1+1》评论节目的特点自产生之时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展现了它区别于普通新闻报道的独特优势。《新闻1+1》模式、内涵、用语和主持人方面都凸显出迅速、公平、理智、有内涵、自由等等特色,正是这些使得它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巨擘翘楚。(一)评论形式双向互动传统电视评论中的新闻评论大多是附加性的评论,为新闻事实服务的,主持人几句不疼不痒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言几乎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达不到警示作用。所有涉及人员的用语都经过很多遍的审核检查,涵盖主持人、专家、嘉宾的语言,这就使得所有语言呆板、官方、普通,观众能够接触到的也是很普通很平淡的话语,最多也就是一种参考看法。但是《新闻1+1》则启用了所谓的双人模式,主持人和评论员相依相偎,尽管董倩和李小萌担任的是主持人角色,然而她们却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更多的是引导问题的呈现发展,甚至在重要的地方进行大有帮助的补充说明和平衡,以免评论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或者是使受众不信服。看节目时我们时常听到如下对话“岩松,你觉得呢?”“岩松,我认为……可能隐藏在这件事情后面”,白岩松经常用“恐怕我不这样认为……”来展现个人对事件的质问怀疑,如此就很好的平衡了多方观点,使得受众在这种两者的探讨交流中得到更深刻的看法。《新闻1+1》的初衷是“普遍的新闻,独到的解析”,独到的解析主要表现在它通过个别案件折射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并非单纯的针对事件本身或者单个的人。例如,在《中国人,要回家》这期节目中,大家明显知道春节回家特别拥堵,却仍然背上很多行囊,通宵达旦的排队买票。在节目里,究其原因,白岩松的点评直击核心,一张车票虽小,但是却隐藏着铁路系统的不完善、相关部门不尽责、社会不够温暖、农民工没被充分尊重等等问题,结尾处,他还牵扯出了飞机、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上,春节期间回家团圆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不要让这个愿望丢在路上。(二)评论内容从普通话题到敏感议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大家想了解的事情进行了全方面、深层次、透彻翔实的解说,使得它深受大众喜爱。《新闻1+1》将主题定位在解说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大胆的确立部分比较敏感的主题,也会涉及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事情,能够为当政者提供决断地参考和思考方向。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评说除了基本的胆魄和评说方针外,还务必掌握好评论的时机,透过诸多新闻事件的呈现来探寻忠于事实、公平、客观且平衡的新闻看法。大部分电视评论节目所涉略的话题都很一般,基本不提人民大众比较关心的敏感问题,然而《新闻1+1》却跳出传统的樊篱,利用网络迅捷的特征,挑选出在网络上产生广泛讨论的话题,使观众为之一振,发现涵盖关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变革以后,此类变化就显得尤为突出。《新闻1+1》涵盖了很多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的敏感话题,网友的猜疑自然不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大量信息的闭塞不清楚却也深深埋藏了真相。比如2012年《新常委的十五天》这期节目,直接涉及的对象便是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层,第一次透过电视画面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十五天呈现给广大观众,使许多不实的假象烟消云散,瞬间增强了百姓对官员的了解和认识。针对大众希望了解真相的愿望,《新闻1+1》很有分寸的向大众展现了真相。就突发事件而言,为了使得解析与众不同,《新闻1+1》在报道时机的把握上特别慎重。电视评论节目以其深刻、透彻、周详的解析取胜,所以此栏目不断涉略部分敏感话题,还注重方针策略的妥当运用,并不急于第一时间报道,而是在事件大肆报道引起热议后再报道。因为突发事件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处理,倘若第一时间就急于报道评论,一定会大大提高新闻看法的政治风险。只有当舆论都冷静沉寂下来后,再全面精准的收集材料,全方位的报道事件,并提出理性睿智且富有前瞻性的看法。第二种进行突发事件评论的方针就是与众不同、有深度和有特色的解说,在思虑方面先下手为强。(三)评论语言注重平衡、冷静、理性、全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融合了画面和语言,结合画面和语言传播的评论模式能够使受众更清晰、更深刻的了解事件。但是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评论述说时,忽略了影响性,节目里的评论员大部分都是因为录制的需要,被临时找来救场的专家或学者。在点说评论节目的进程中,一般都会痛快地吐露心中的不满,感觉好像终于有机会直抒胸臆了一样,全部都是打官腔教训人的调子和姿态,他们的话语深深的抽疼了广大受众。在节目中,与主持人有程式、有章可依的主持风格和语言不同的是新闻观察员的评点则比较自主活泼、机动灵活。在遵守大政方针策略的前提前,点评话题性新闻或者分析事实真相的时候,他们总可以凭借发人深省的语言、与众不同的角度通过智者的形象彰显独特鲜明的评论。《新闻1+1》开创使用新闻观察员进行点评的先河,白岩松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丰厚的新闻知识,自身评论的独特资质也很卓然,使得他的语言带有浓厚的评说讨论特色,从而最大幅度的张扬了自身的个性和特质。《新闻1+1》节目绝大部分都能够发挥以小见大的功用,故而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节目组明确表态语言服务于内容,通常情况主持人、观察员等都会格外注重语言的综合平衡、到位和理智性。白岩松先做主持人后担任新闻观察员,主要是因为他在节目中尽管语言发人深省但是却也周正平衡,虽然个性突出但也比较理智。(四)主持人为评论参与者、新闻观察员2009年3月24日,《新闻1+1》节目播放一周年纪念日,白岩松直抒胸臆道:“自己转变担任新闻观察员是长期事件沉淀下得必然结果,他说新闻事件前进的道路上一直与评论结伴而行,这种角色的转变是环境变幻、个人经历和团队发展渐渐成熟的必然变化,然而不同的是现在自己能够独立直播节目半小时罢了,但是准备却已经整整跨了12年。”透过白岩松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他很赞同和认可自己的新角色。在媒体行业工作,的确需要浓厚的使命感。新闻观察员隶属于媒体行业的一个角色,要时刻头脑冷静清醒,意识到自己作为纽带连接传输的作用,需要同时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媒体平台和广大观众负责。在节目中,白岩松时常说“相对于这个问题,我可否如此认为……”的话语,显然,他深刻的认识到他所陈述的言论会借助电视节目通过及时性的直播方式传播开来,恰当妥帖的语言能够使节目更受观众喜爱。另外,观众会瞬间拉进和自己衷情的主持人或者新闻观察员的距离,就犹如粉丝之于偶像的情怀,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上都表现出愿意被他们引导的极大期待。白岩松在新闻领域工作多年,深受观众喜爱,另外,他的评论发人深省、有趣、透彻有内涵,故而轻易就提高了收视率、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以及良好的社会效果,实现了传播目标。四、《新闻1+1》栏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互动渠道不畅通《新闻l+1》在与观众的互动上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新闻1+l》不具备丰富、完善的互动渠道。所有的互动渠道都停留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官网、博客、微博,和其他的载有《新闻1+1》节目的视频网站。观众使用比较便捷的电话、短信或者传统的书信或电子邮件发表看法、进行互动都不能够实现。所以,《新闻I+I》能够让观众自主选择的渠道微乎其微。第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双向互动。电视受众和《新闻1+I》的沟通交流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单方面的,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双方的沟通交流。在《新闻1+l》的几个沟通渠道上,观众一直处于自由发表意见的状况上,《新闻1+1》栏目基本上不予答复。《新闻1+1》偶尔有一次在节目中展现了受众对栏目和它播出内容的评论,一般基本没有呈现过。那一次是在2012年3月27日的《恨来了,爱回去!》节目中,主持人引用了《“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这期节目播出后网友的看法。《新闻1+l》的博客充斥着广大网友对《新闻1+l》相关博文的看法和见解,在《新闻1+1》官网的视频播出页面和其他引用了《新闻I+I》节日内容的网站的留言栏中也有很多留言。然而不管这些留言、评论涉及的是直播内容、主持人、评论员,还是栏目自身,自是自终都是受众独自发表看法。尽管《新闻1+1》可以实现回复,但是作为沟通的另一方,却并没有积极回复受众的诸多留言,就算是留言内容明显具有怀疑,明显表现出对回复的期盼,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像此类留言、评论事实上只是观众一个劲的单方面评价,没有双方的沟通交流。在这些互动渠道上,观众、网友一直再唱独角戏,在《新闻1+1》的博客、微博、视频链接中的评论栏中却很少看到栏目组的回应,这样长此以往,尽管观众可以借助《新闻1+1》打造的互动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却不清楚自己的看法是否传达给了《新闻1+1》,如此沟通都是表面功夫,仅仅是徒有其表,根本没有起到栏目与观众间互相沟通的实际作用,时间一长,很容易挫伤人们参加互动的兴致。2、连线形式与内容的不平衡《新闻1+1》是一档电视新闻栏目,其栏目名称中的“新闻”二字将其新闻性质表露无遗。既然是新闻栏目,那么对时效性的追求即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新闻1+1》虽然采用了栏目直播的方式,但是综观其直播内容,却发现其对新闻事实的直播少,对事件的评论的直播多,致使内容方面的失衡。作为一档每期定时播出的直播电视新闻栏目,要求在节目播出时刚好有与选题相应的新闻事件发生并进行现场直播显然具有诸多不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关于新闻事实的直播的界定较为宽泛,既包括前方记者以直播连线的形式在新闻现场作的报道,又包括与新闻事件有直接关联的新闻当事人在直播中接受主持人的采访。如在2012年3月日8的《刑诉法大修:尊重人权!保障人权!》这期节目中直播连线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顾永忠。由于顾永忠也参与了《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因此他在直播中的发言也被看作是新闻当事人基于新闻事实的陈述,不视为评论。但纵使如此,《新闻1+l》直播中的新闻事实占有率还是较小,更多的直播内容是主持人或与新闻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评论人员,包括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对新闻做出的分析、评论。还是以2012年1至6月这半年的《新闻1+l》为例。在总共播出的119期节目中,除了演播室的主持人的所有言论是直播外,大部分的节目都进行了直播连线。而在这些直播连线中,含有对与新闻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评论人员的连线的节目期数为73,约占到了这半年总播出期数的61%,其中既有基于新闻事实的连线,又有关于评论的连线的期数为35,大约只占到了总播出期数的29%,即只有不到1/3的《新闻1+1》的连线直播中才既有关于新闻事实的最新消息,又有关于最新消息的即时评论。尽管《新闻1+1》的重中之重是评论,然而倘若忽视了即时直播当下发生的新闻事实,直播中的评论就失去了时效性,变成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因为栏目播出时间是晚上,第一时间的评论就显得稍有滞后,因为节目播出时涉及的新闻发生在当天上午或者前一天晚上,如果没有对新闻事实的最新报道,而只是对观众已经了解的新闻事件的分析、评论,虽然能给予栏目创作人员更充足的准备时间,让评论的嘉宾在面对直播镜头前能够更加从容地组织自己的内容,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直播“第一时间”的优势,电视新闻直播的现场的“生动性”、“形象性”也会因评论直播的过多而遭到削弱。因此,《新闻1+1》的直播形式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电话连线直播过多上,还表现为对分析、评论的直播过多,对新闻事实的直播偏少。(二)改进措施1、完善互动机制尽管《新闻1+l》建设好了沟通渠道,然而却缺失健全的沟通机制,不能够很好的实现观众和栏目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所以,务必使用多种举措来健全互动机制。一方面需要开拓互动平台,使观众能够更快速、更方便的参与互动过程。《新闻1+1》当下的沟通渠道主要涉及互联网方面,这不利于广大非网民参与沟通互动。所以,在日常管理维护好当下博客、微博、官方网站等网络沟通互动渠道外,还应当适当开拓《新闻1+1》的互动平台。比如,可以通过新兴的《新闻l+1》栏目专用沟通电子邮箱或传统的邮政信箱,借助电话、短信等沟通渠道,使观众参与沟通互动更快速、更方便、有更多能够通过更多的互动渠道便捷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另一方面需要安排更多的人手来维持网络沟通渠道的日常运营管理,同时进行管理考核。《新闻1+1》与观众的沟通当下主要停留在互联网层面上,出现诸多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和广大的观众、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只有安排更多的对《新闻1+l》内容熟悉又熟练运用网络互动技巧的人手来维持网络沟通渠道的日常运营管理,并且进行管理考核,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沟通。负责网络互动平台的人员不仅要及时将《新闻1+1》播出的节目的视频和文字文稿上传到博客、微博等互动平台_上,尽量做到每日更新,还应整理并上传更多关于《新闻1+1》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这些资料既可以是关于《新闻1+1》的主持人、评论员、嘉宾、幕后工作人员的资料,也可以是《新闻1+l》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与《新闻1+1》报道事件有关的资料,从而丰富互动平台中的传播内容。与此同时,负责网络互动平台的人员还应随时留意观众在各互动平台上的留言和评论,要将观众对《新闻1+1》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栏目有关负责人,为栏目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即使不能在《新闻1+1》的节目中时常呈现观众的反馈信息,也应对观众在互动平台上的留言和评论及时做出适当的回复。要让观众意识到《新闻1+1》对观众的言论是重视的,他们参与互动的对象是存在的,他们并不是在自言自语,是能够与栏目展开对话的。只有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互动机制,才能增加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缩小《新闻I+1》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从而维系和增加观众对《新闻l+1》的忠诚度,促进《新闻1+1》的健康发展。2、平衡连线形式与内容要改善《新闻1+l》采用连线直播时形式与内容不平衡的问题,就是要增加视频连线,同时减少电话连线;增加对新闻事实的直播,适当减少对新闻的事后评论,从而促进《新闻I+1》的连线直播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特性。首先要增加对视频连线直播的投入,促进连线形式的平衡。相比于电话连线,视频连线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视频连线更加符合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更能彰显电视新闻生动形象的传播优势。要实现在节目中更多的采用视频连线而非电话连线,就得增加对视频连线的投入。具体而言就是要扩充机动直播小组的力量。要配备足够的能在演播室外进行直播的人员和设备,确保在节目直播时直播小组能够及时赶赴参与连线的评论人员或新闻当事人的所在地,并做好各项连线准备工作。当连线的另一方离演播室较远,或被连线者在节日中出现的时间较短,或直播小组由于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确实无法在直播时赶赴直播现场时,则应试着采取与当地媒体同行合作的方式,尽量实现视频连线。同时,还应做好与连线对象的沟通工作,尽量避免参与连线的嘉宾或新闻当事人不愿“露面”从而不得不选择电话连线的情况。其次,增加对新闻事实的直播。《新闻1+1》作为一档周一至周五固定时间播出的电视栏目,虽然很难保证在每期节目进行直播时都有可供直播的正在发生的新闻。但是对一些正处于发展变化的新闻,则应尽量派出记者和直播小组前往新闻现场,以便在节目中进行视频连线,第一时间向观众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同时也能增加主持人和评论嘉宾对新闻事件的即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