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的声响词修辞研究。III摘要: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启蒙教育作用巨大,尤其是其中的声响词所体现出的语言学特征更是自成一体的。本论文首先对学龄前儿童及其文学读物做了概述,然后对声响词作出了具体的统计和分析,其次分别对声响词分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研究对作家编写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学龄前儿童对声音很敏感,因而声响词研究得更全面有利于提高儿童阅读的积极性。作家在编写儿童文学读物时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声响词,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关键词:语音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特征
AbstractPreschoolchildren’sliteraturegreatenlightenmentroleinpreschoolchildren,especiallythelinguisticfeaturesofthesoundofwordsreflectedismoreself-contained.Thisthesisfirstgivesasummaryoverviewofthepreschoolchildrenandtheirliterature,andthenmadeadetailedstatisticsandanalysisofsoundwords,thenrespectivelytostudythesoundwordsmadeinpronunciation,vocabulary,syntaxandrhetoricofconcrete.Studyonpreschoolchildren’sliterature.Thewordisofguidingsignificancetothewriterswritingchildren’sliterature.Becausepreschoolchildrenareverysensitivetosound,sosoundwordsstudymorecomprehensivelyisconducivetoimprovetheirenthusiasmforreading.Thewriterinwritingchildren’sliteraturetousesoundtoaproperextent,soastomeetthe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ofchildren.Keywords:Lexicologyfeatures,Grammaticalfeatures,Rhetoricalfeatures
目录TOC\o"1-3"\h\u16942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21833目录 III20354一、引言 124873二、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思维及心理的发展 16766(一)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发展概况 15731(二)学龄前儿童思维及心理发展概况 25099三、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 319720四、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研究的意义 715041五、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修辞特征 423513(一)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反复修辞格特征 422902(二)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比拟修辞格特征 67909(三)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修辞特征的美学意识 612535结论 715378参考文献 923932谢辞 9PAGEPAGEPAGE11一、引言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历代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文学读物作为传授教育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发挥其教育和启蒙作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有其自成一体的特点,既要满足儿童的语言能力,又要适宜其认知能力,极具研究价值。孩子是通过感知觉系统认知世界的,其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个重要认知渠道,所以,我们认为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声响词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起就不断有学者对声响词进行理论研究,如:邵敬敏(1981)、孟琮(1983)、耿二岭(1986)、马庆株(1987)、竺家宁(1995)、王艺玲(1995)、冉启斌(2009)、应学凤(2012)等。其中,邵敬敏(1981)对声响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耿二岭(1986)分析了声响词的形象色彩,王艺玲(1995)对声响词进行了分类,竺家宁(1995)论述了声响词声音结构中的边音成分,冉启斌分析了异韵声响词的语音规律、应学凤(2012)解释了声响词的后重格局。由此我们可知,声响词的研究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占着重要的位置。相关学者多从语言理论本体对声响词展开研究,但缺少针对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的声响词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在系统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新的方法和例证去探求学龄儿童文学读物中声响词的语言学特征。本论文的语料来源于中国知网的部分材料、《娃娃画报》、《名家童话分级阅读》、《幼儿画报》、《幼童文库》等。二、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思维及心理的发展(一)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发展概况学龄前儿童,简而言之就是0-6岁的儿童,他们一般处于幼儿园的阶段。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就是在认识世界,学龄前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可以归纳如下:一周岁之前,会发出呀呀的声音;一周岁左右,会说一些一个词的句子;两周岁到四周岁左右,会说一些两个词的句子;五六岁左右,能说一些较复杂的短语和完整的句子。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包括了对语音和词汇系统的学习,这是他们语言习得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学龄前儿童对词汇系统的掌握是衡量其智力和身心发展能力的重要准则。词汇量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但对于一到六岁的儿童来说,词汇量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渴望的。而声响词作为兼顾了语音和词汇这两个特征的典型代表,更表明了学龄前儿童对声响词的感知是很敏感的。总的看来,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可以图示如下:表1-1 学龄前儿童习得语言过程简单发音(1-3个月)本能发音(ei/ou/ai/a)发音准备阶段连读音节(4-8个月)声母(声调)模仿音节(9-12个月)模仿一些声音(声响词)单句阶段(1岁-1岁半)词和某类事物相挂钩(认知世界)双词句阶段(1岁半-2岁)初步掌握一些造句的基本原理(精细化)完整句阶段(2岁-6岁)对独词句(声响词单独做的句子)较为敏感(二)学龄前儿童思维及心理发展概况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心理认知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对语法系统方面的掌握,学龄前儿童在学说话的过程中从大人那里学来的词语和句子是非常有限的。①但是,他们仍可以理解没有听过的词语或句子,也仍可以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词语或句子。这正是学龄前儿童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掌握一些语言的语法规则,并根据这些语法规则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词语或句子。学龄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和词语的意义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儿童先掌握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然后认识语言体系中的聚合关系。儿童语言是具有年龄成长性的,儿童的思维认知水平发展是具有层级性的,也就说,学龄前儿童所说的语言是语言层级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学龄前儿童思维及心理的发展模式可以简单图示为如下:
表1-2学龄前儿童思维及心理发展模式发展领域心智发展0-3岁对有节奏的声音特别有反应,注意力短暂,认知基本物体和概念,喜欢用声音玩游戏,建立语言基础3-4岁专注力短暂,比较好动,建立对人的基本信任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4-5岁语言发展迅速,以自我为中心,寻求安全的人际关系5-6岁学习独立自主,自主协调能力加强,对未知的事物易产生不安全感,有能力判断事物的对错,开始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三、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学龄前儿童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习时期,他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以及阅读习惯相对来说是有差异的。因此,作为语言工作者或儿童作家,要按照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合其阅读的儿童文学读物。这种按照不同年龄段学龄前的儿童而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目前已逐渐成为国际学龄前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这种阅读方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而且还符合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的历程。目前,中国正渐渐进入了学龄前儿童阅读方式的新时代,所以这种阅读模式是大势所趋的。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出版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的出版社,例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儿童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出版儿童分年龄段阅读系列的丛书。目前0-3岁的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有《可爱动物操》、《一园青菜成了精》、《小蓝和小黄》、《小熊不刷牙》、《云娃娃》、《月亮的味道》、《好饿的毛毛虫》、《好饿的小蛇》、《两颗树》、《我爸爸》、《喵喵》、《彩虹色的花》、《黄雨伞》、《熊爸爸》等;3-6岁的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有《七只瞎老鼠》、《三个笨学生》、《小黑鱼》、《兄弟》、《火焰》、《云朵面包》、《妈妈的红沙发》、《当我们同在一起》、《求雨》、《绅士的雨伞》、《神奇的窗子》、《爱花的牛》、《飞上天的鱼》、《红袋鼠幽默童话》、《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对书、图画以及文字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带有图画的儿童读物;培养学龄前儿童用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的习惯,并能逐渐学会思考并使用书面语言。长此以往,学龄前儿童可以想象儿童故事的发展的情节。学龄前儿童分年龄段阅读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识字的过程,而是大人和儿童共同去阅读的一个过程,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龄前的早期就爱上阅读并且学会阅读。因此,为不同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选择适合的儿童文学读物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应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听、视、触等多种感觉系统的刺激提升儿童认知世界的能力。“听”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龄前儿童通过“听”之后,然后再运用“视”和“触”,从而促进其大脑的抽象思维发展。因此,选学龄前儿童的读物同样重要,目前在选择读物时大致遵循一些简单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语言智力的发展。因为,如果学龄前儿童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读物,就如同一个人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这让人看起来不仅很难看,而且还很不舒服。选对了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文学读物,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助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促进作用,减轻父母的部分压力。因此,学龄前儿童文学声响词的研究是极具深远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四、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修辞特征所谓修辞,就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对文字、词语以及句子的修饰和调整,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和生动的一种艺术的加工。①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夸张、排比等。人们在用声响词模拟声音时,仿佛会给人一种好像听见其声的声响效果。它具有修辞的作用,能使语言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从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因此,声响词经常在口语和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环境的描写大都是成人去写的,读物中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无论大人写得多么好,学龄前儿童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其创作的学龄前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在学龄前儿童文学的写作过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反复修辞格特征声响词,一般就是描写事物的情形、状况和声音。对大人而言,他们只要一听到声响词,就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想象出来刚才所听到的声音。例如,当大人听到“汪汪”的声音时,就很容易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品种的狗,但这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是行不通的。因为描写的声音可以引起学龄前儿童对声响的直接感觉,儿童通过声响的直接感觉,又可以唤起形象感觉,从而可以体会到声响词所代表的东西和意义。②因此,声响词所具有的这种“提醒”的作用会吸引着儿童对文学读物或者身边的事物更加关注。而这种“提醒”作用往往体现在反复这一修辞格特征中。在0-6岁各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其所体现出来的修辞作用是一样的,最明显的就是反复修辞格特征。例如,在0-3岁学龄前的儿童文学读物中出现的一个情节:“吱吱吱,吱吱吱……”小花猫听见了,说:“咦,是谁在叫?噢,是老鼠在叫!”“吱吱吱,吱吱吱……”小黄猫听见了,说:“咦,是谁在叫?噢,是老鼠在叫!”“吱吱吱,吱吱吱……”小黑猫听见了,说:“咦,是谁在叫?噢,是老鼠在叫!”小花猫、小黄毛猫、小黑猫一起去捉老鼠了,一边跑,一边叫:“喵喵喵,喵喵喵!”咦,老鼠怎么不叫了?老鼠躲在哪里了?找啊找,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上面的一个故事中,首先出现了“吱吱吱,吱吱吱”这一声响词,一下子把儿童带到了这一情节中。无论是老鼠在叫,还是3只小猫在叫,都体现着动物们心中“人”这种特质。动物们边发出人的声音,边发出自己本能的声音,声音互相交错着,其拟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儿童文学读物中,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大都会在文章中运用到反复这一修辞格,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这两种类型在上面0-3岁儿童文学读物的例子中均有所体现。在其他年龄段儿童文学读物的声响词的使用上也经常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例如3-4岁文学读物中:绿胡子爷爷当起了指挥,在他的指挥下,它们唱起来了:“唧唧喳喳,哇哇哇,唧唧喳喳,嘎嘎嘎,唧唧喳喳、哇哇、嘎嘎,越唱越好听,都是歌唱家!”上面的例子就用到了间隔反复这一修辞手法。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可以隔着句子,甚至还可以隔着段落,或者整个文章。此外在《我的感觉,和你一样》中,仅“小鸭嘎嘎地叫着”在文章间隔出现了5次。因此,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声响词的使用可以体现在反复修辞格的使用上。(二)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比拟修辞格特征学龄前儿童语言运用技能发展研究,最多关注的是语言学的领域,学龄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过程是很重要的。李宇明(1995)基于个案儿童独词句阶段的所有话语,根据语言功能分为七类:呼应、述事、述意、祈使、惊疑、自娱、模仿,初步为儿童语言功能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描写的框架。③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我认为声响词的语言运用技能主要体现在语言功能类的“模仿”上,而“模仿”又体现出比拟修辞格特征。比拟,就是把人或物当做物或人来写,使物具有思想,使人具有物体的情态。而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这种“模仿”特质正是通过比拟的修辞格特征表现出来的。声响词一般就是表示声音的词语,学龄前儿童文学中的声响词具体已在前面归纳出来,下面将从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模仿”比拟修辞格特征进行分析。在0-3岁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在“滴答”、“沙啦”、“吧嗒”、“咚”、“叮”、“吱”、“喵”、“咕呱”、“哗”、“哒”、“咕嘟”、“哇”、“咔嚓”、“叽”、“唰”、“呜”、“啪嗒”、“吧嗒”、“哈呼”、“喵呜”、“噗”、“哇呜”、“呼噜”、“轰隆”、“嘣”、“哗啦”、“呼”这些声响词中,“吱”、“喵”、“咕呱”、“呜”、“喵呜”、“呼噜”具有具体意义,因而是具有“模仿”的语言运用特征的。我在调查的过程当中,清晰地发现这些儿童对“吱”、“喵”、“咕呱”、“呜”、“喵呜”、“呼噜”非常敏感,模仿性极强。在3-4岁、4-5岁和5-6岁各个年龄段的文学读物中,“喔”、“啊呜”、“嘎”的“模仿”比拟修辞格的语言运用特征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喔”和“嘎”,一听到这两个声响词,孩子就会立刻想到“公鸡”和“鸭子”,并且还会模仿其叫声。因为这些事物是人们身边经常出现的事物,所以容易模仿些。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的声响词的“模仿”比拟修辞格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在具体意义的声响词中。(三)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修辞特征的美学意识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因而力求生动形象,尽可能地给儿童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在各个阶段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声响词的修辞特征也体现出美学意识。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一篇作品的好坏与其是否能描绘出一幅图画来有很大的关系。在0-3岁儿童文学读物中,出现的一个情节:“噶嘎嘎,噶嘎嘎……”小母鸡听见了,说:“咦,是谁在叫?噢,是小鸭子在叫!”“噶嘎嘎,噶嘎嘎……”小公鸡听见了,说:“咦,是谁在叫?噢,是小鸭子在叫!”“噶嘎嘎,噶嘎嘎……”小黄鸡听见了,说:“咦,是谁在叫?噢,是小鸭子在叫!”小母鸡、小公鸡、小黄鸡一起去和小鸭子做游戏了,一边跑,一边叫:“咯咯哒,喔喔喔,叽叽叽!”咦,小鸭子怎么不叫了?小鸭子躲在哪里了?找啊找,看见了一个小刺猬。从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我们一下子就能记住其中反复出现的声响词,这正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此情节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格。也正是这两种修辞的巧妙结合与运用,紧接着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幅画面:三只小鸡都听到了小鸭子的叫声,从叫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情节中的三只小鸡是很好奇的;随后,又从他们的叫声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三只小鸡迫切知道其原因的愉快的心情;最后没有找到小鸭子,却看到了一只小刺猬,三只小鸡虽有些失望之情,但是仍有一丝看到小刺猬的惊喜之情。从这一系列的声响词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三只小鸡的心情的变化,它们的神情跃然纸上,给人一种好像看到了一幅《小鸡找小鸭子》的儿童画的感觉。在3-4岁和4-5岁的儿童文学读物中也能体会这种修辞格的美学意识,但在5-6岁的儿童文学读物中却很难体现出这种意识。原因是,5-6岁儿童文学读物中的声响词不如5岁以前儿童文学读物中的声响词多,其在文中的分布比较散,而且多以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声响词居多,所以这种修辞格的美学意识在5-6岁的儿童文学读物中的表现不够明显。五、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研究的意义研究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的声响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服务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规范声响词的使用有一定的帮助。声响词的发音很重要,0-6岁各阶段的儿童最重要的也是他们的发音。因为在3岁以前大多数的孩子都以“听”故事为主,成年人为其孩子读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往往需要一些夸张的色彩,而声响词在声音方面更能表现出这种夸张的感觉。此外,声响词模仿性很强,这便于孩子模仿,从而增加自身学习的乐趣。当然,在声响词的使用上还要尽量符合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及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而声响词是具有“模仿”性特点的,从而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此外,声响词所的音韵和修辞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使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更富有曼妙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图画色彩,让学龄前儿童找到阅读作品或“听”故事的乐趣,增加早期教育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儿童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的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市面上出现的学龄前儿童文学的读物良莠不齐,很多家长反映选择一本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读物是非常难的。因此,如何编写一些适合学龄前各个阶段儿童阅读或“听”的读物是迫在眉睫的事,这需要广大语言工作者和作家的共同努力。声响词作为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细小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价值,以此为标准,创作优秀的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所以,我们要认识声响词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龄前儿童文学的创作贡献一份力量。结论本论文研究的是学龄前儿童文学中的声响词,所谓声响词即表示声音的词语,也叫拟声词、象声词。本论文主要从儿童习得语言以及儿童思维和心理等方面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做了简单的论述。其次,主要研究了目前儿童文学分年龄段阅读的现状,又分别对学龄前儿童文学中声响词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学龄前儿童文学声响词的语言学特征是本论文的重点,本论文分别从声响词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语法特征和修辞特征进行了分析。在语音特征方面,本论文从声调、声母和韵母等角度对声响词进行了研究。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声母为“l”、“h”、“d”的声响词,都分别处于其相应年龄段的前列,并且由其单双音节声响词重叠或组合形成的声响词也处于前列。声响词的韵母“a”较多,体现出浓郁的音韵学特征。声响词的声调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都为阴平,这也是由于“阴平”音调高且容易引起儿童注意的缘故。在词汇特征方面,本论文主要是从声响词的结构类别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声响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各个年龄段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的结构类型大致相同,大多声响词在“A式”和“AB式”的基础上通过重叠或添加的方式组合而成。在语法特征方面,研究了声响词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主要作状语、独立语和独立成句的特征。在修辞特征方面,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声响词主要体现出反复修辞格、比拟修辞格的“模仿”,并且分析其在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中的表达效果和表达方式。此外这两种修辞格特征互相融合,就体现出了很有画面感的美学意识。本论文的最大创新之处是运用了“韵辙”的知识对声响词的语音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还从音韵学和美学的角度对声响词进行了研究。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可以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声响词,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好作品。当然,本论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那就是虽然研究的角度以小见大,但仍不够深入,例如:虽然从修辞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研究得不够深入。所以,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后续研究中,努力钻研,从而不断使自己研究的理论更加完。参考文献[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郑荔,滕守尧.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M].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耿二岭.汉语拟声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5]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姚洁青.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吴校华.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邵敬敏.拟声词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11]应学凤.现代汉语拟声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听课评课记录1
-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听评课记录:第50讲 二次函数y
- 七年级下听评课记录数学
-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听评课记录
- 申请在家自学的协议书(2篇)
- 电价变更合同范本(2篇)
-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听评课记录8.1同底数幂的乘法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听评课记录3
-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3.8 小鸡吃食 》 北师大版
- 2025年锡焊专用设备合作协议书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 (高清版)TDT 1031.6-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6部分:建设项目
- 2024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
- 露天采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苏教版一年级上、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山东曲阜的孔庙之旅
- 一到六年级语文词语表人教版
- 中煤集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运维服务解决方案-V3.0
- 直播营销与运营(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高二英语阅读理解3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