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学习目标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人物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孟子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生平经历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终年85岁。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无闻,对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亲。因此,后代广为流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孟子幼年时甚得母教,这对他后来一生影响至大。学有所成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尽管其早就名扬天下,周游列国且都无一例外受到了礼遇,但各国国君却无一人采用孟子的理论主张用来治国。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举: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士:狱官。市:市井。原文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故:所以。任:责任,担子。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原文翻译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扰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原文翻译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原文翻译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亡:灭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原文翻译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合作探究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语言: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列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合作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合作探究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经历了诸多磨难。如文中列举的舜、傅说等人。人处在忧患之中时,往往能磨练心态,增长才干,从而奋发有为,得以成功。而若处在顺境之中,一味贪图享乐,则思想退步,心性变得懒惰。从而不思进取,导致人生的败局。个人是这样,国家亦是如此。事例:吴王夫差纵情享乐,导致国亡;越王勾践被俘后不忘耻辱,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合作探究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经历磨练,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合作探究孟子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主题思想孟子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主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生不能没有忧患,否则就会在安乐中消磨斗志。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适用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必须保持警惕,不能沉溺于舒适的环境中。艺术特色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多用短句,琅琅上口。《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