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夫人不北矣。长行徇上③,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孔于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默,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髻之于御则售也,以刑齐民,髻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关。”文于曰:“以御官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警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C.速,意为快速、迅速,与《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句式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都使国家的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4分)(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4分)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分)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戳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B.无端,无始无终,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相同。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二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业,随皆散亡。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部中首领沓A墨B民C诣府D诉E府曹F素相G饷谢田未尝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B.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C.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D.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就把路元睿杀了。B.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C.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守礼教的人。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4分)(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4分)14.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3分)江西省吉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钴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君A释此B而袭C远方D之服E变教之古F易古之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文中意为“方圆、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且知方也”的“方”含义不同。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含义不同。C.愆,文中为“罪过,过错”之意,与《氓》中“匪我愆期”的“愆”含义相同。D.循,文中意为“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偃王实行仁义治国,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文王和徐偃王都实施仁政,但结局不同。B.舜实行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感化了苗民。到了共工打仗时,拿短铁括就会被敌人击中,需要坚硬的铠甲护体。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按国家政令行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2)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14.材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创新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平王即位,使伍奢为太子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无宠焉,欲谮诸王,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太子建居于城父。费无极言于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太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大夫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②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③乎!”王皆杀之。(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注】①城父:楚国一个靠近边境的城邑。②棠君尚:伍尚时为棠邑大夫,所以称为“棠君”。员:伍员,字子胥。伍尚、伍员都是伍奢的儿子。③旰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闻A父B之命C可以D莫之E奔也F亲戚G为戮H不可以I之J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通“悦”,高兴,与《石钟山记》“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中的“说”词义不同。B.再,指第二次,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词义相同。C.阙,指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又可用来指代宫殿、朝廷、京城等;文中指京城。D.善,认为……正确,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无极没有受到太子建的宠信,于是就在楚王面前诬陷太子建,先是进言让太子建离开京城去驻守边邑,后又说太子建将要反叛。B.奋扬受楚王之命杀太子建,但他有感于太子建对他的恩德,通知太子建逃跑;楚王问罪于他,他直言相告,最终楚王没有治他的罪。C.魏征认为,唐、虞治理天下能够兼听四方,而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他们对国家的情况茫然无知。D.楚平王属于魏征所说的“暗君”,他偏听偏信于费无极,冤杀了伍奢和伍尚。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兼听各方意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4分)(2)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4分)14.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前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卫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庄公弗禁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①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石碏子石厚与州吁游,石碏禁之,不可。卫桓公立,石碏乃老。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鲁隐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②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州吁未能和其民。石厚问定君于石碏,石碏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节选自《左传》)【注】①昣:镇定自重的样子。②棼:蚡乱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卫A公B子C州D吁E嬖F人G之H子I也J有K宠L而M好N兵O庄P公Q弗R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文中指“告老还乡”。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老”意思不同。B.济,文中指“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同。C.从,文中指“跟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意思相同。D.耄,年龄八九十岁称为耄。常和“耋”连用,耄耋泛指年纪大,高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碏认为不能让孩子走邪路,骄傲、奢侈、淫荡等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B.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有交往,石碏禁止他们往来,却未能如愿。C.州吁杀了国君,又暴虐地奴役百姓,不能使百姓调和,他向石碏请教能使君王安定的办法。D.石厚和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这两个人确实是弑君者,可趁机处置他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2)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14.众仲认为州吁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夫人不北矣。长行徇上③,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孔于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默,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髻之于御则售也,以刑齐民,髻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关。”文于曰:“以御官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警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C.速,意为快速、迅速,与《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句式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都使国家的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4分)(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4分)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分)10.CFH(句意: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11.B(两个“弊”字意思相同;A“中间多少行人泪”指“苦难之人”;C迅速/招致;“始速祸焉”的“速”,招致。故选B。)12.B(“都使国家领土增加”文中无依据。“献公只是打到距离晋的首都绛城十七里的地方”,不能说是“使国家领土增加”故选B。)13.(1)于是说惠公因为这个(些)人失败,文公因为(凭借)这些人称霸(成为霸主),却没有发现他们用人(招致失败)的原因。(“乃道”“以此人是败”“霸”“所以”各1分)(2)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御”“组”“如舞”“非策之助也”各1分。)14.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赏厚,刑重而必,夫人不北矣),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盛于礼而薄于刑”,即“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急公即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贪恋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晋的首都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急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有人说:外交官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于是说惠公因为这些人失败,文公因为(凭借)这些人称霸,却没有发现他们用人(招致失败)的原因。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不怕冒着箭和浪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斗,因此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对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去拼命,这是外交官烛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丰厚而守信用,人们就轻视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那些人就不敢败北(向北逃跑)。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根据百人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外交官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材料二: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缰绳。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戳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B.无端,无始无终,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相同。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DFG(原句标点为: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11.B(A项,“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是美好的意思。B项,“锦瑟无端五十弦”中“无端”意为“没有缘由”,引申为“何故”,文中的“无端”意思为“没有尽头”。C项,“白驹过隙”中的“隙”是缝隙的意思,“乘隙而入”中的“隙”指空子。)12.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错,根据原文“田单闻之……以待其事”可知,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是田单散布的谣言,不是乐毅认为的。)13.(1)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被动句1分,“以……为名”“南面”各1分,句意1分)(2)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倒装句1分,“剔”“前行”各1分,句意1分)14.①田单用反间计让燕王换掉乐毅,同时激起即墨人对燕军的恐惧和愤恨;②用诈降计让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③用愤怒的牛群和五千齐军偷袭燕军,同时让城中百姓击打铜器来声张虚势。(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微、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成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没有尽头,谁能穷尽呢!材料二:战国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和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此事,就施行反间计,在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去世,攻不下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罢了。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只是因为齐人不肯归附,所以暂缓攻打即墨,以等待时机成熟。齐人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那即墨就要受到摧残了。”燕王信以为真,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乐毅归附赵国,燕国的将士都为乐毅愤愤不平。田单又散布谣言说:“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燕人听说后,果真按田单说的去做。城中人见到齐国众多投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唯恐被燕军擒获。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们怕燕国人挖掘齐人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这样会使我们心惊胆寒。”结果燕军就挖开齐人所有的坟墓,烧毁死人的尸骨。即墨人从城上看见燕军的所为,都痛哭流涕,都想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愤怒的情绪涨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以上阵作战了,就亲自拿着工具和士兵一同修筑工事,还将自己的妻妾也编在队伍中,把好吃的食物都拿出来与士兵分享。田单命令武装的士兵都埋伏起来,改派老弱妇女登城守卫,并且派使者去燕国商议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募集民家的捐款,筹集到千镒黄金,请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军,并且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掳掠我们家族中的妻妾。”燕将十分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从此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田单在城中征集一千多头牛,为牛缝制大红色丝衣,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在牛尾上扎上灌满油脂的苇草,点燃它的末梢。然后在城墙上挖掘几十个洞穴,夜里从洞穴里把牛驱赶出来,派五千士兵跟在牛后面。牛尾烧得发烫,牛便发怒向前狂奔,直冲燕军营地,燕军在夜里更是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到的全是龙纹,被牛碰到全都死伤。这时齐军五千人口含竹片悄悄袭击燕军,而城中百姓喊杀声震天,不能作战的老弱病残不断敲击铜器,声音惊天动地。燕军大为惊骇,溃散而逃,齐军乘胜追击杀了骑劫。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二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业,随皆散亡。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部中首领沓A墨B民C诣府D诉E府曹F素相G饷谢田未尝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B.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C.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D.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就把路元睿杀了。B.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C.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守礼教的人。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4分)(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4分)14.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3分)10.BE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的意思是“尽、完”,不是“受得住”。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的信息可知,应是王方庆家藏书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13.(1)王方庆约束官吏不得与当地首领有来往,违者要按照法律严厉论处,(于是)境内都清廉畏法。(关键点“交通”、“清畏”和状语后置句每点1分,大意1分)(2)求学的人有询问质疑的,王方庆答复得深刻精到,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成《杂礼答问》一书。(关键点“学者”“咨质”“次”每点1分,大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注意落实关键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4.①仓皇急迫之时,不忘劝导君王为善。②建议不直呼太子之名,来启发群臣。(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参考译文]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王方庆多次升迁后任广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侵夺了货物,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杀了。王方庆继任都督,丝毫都不向船主索要。当初,部中的首领们都极贪婪,百姓到都督府来控告,府中官吏平时接受首领的贿赂,从未治过他们的罪。王方庆约束官吏不得与当地首领有来往,违者要按照法律严厉论处,(于是)境内都清廉畏法。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皇帝下诏赐给(王方庆)瑞锦、杂彩,表扬他的善政。神功初年,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将要献俘,内史王及善提出这是孝明帝的忌月,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说:“以前晋穆帝娶皇后,正当康帝的忌月,时人都为之犹豫。荀讷说《礼》中提到了忌日但没有忌月的提法及礼仪,如果从忌月推论,就还可以有忌时、忌年,那就越发没有理论根据了。那时晋穆帝就用了荀讷的意见。臣以为现在正是我军获得大胜的时候,作乐是不会有妨碍的。”皇帝诏令允许作乐。王方庆曾经提出“依照礼法,守大功之丧的九个月内,在未下葬时,不允许朝贺;丧期未满,不能参加宴会。近来群臣都不遵此令,弄乱了、败坏了礼教,这种情况不能放任”。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礼教者,于是朝廷内外都很怕王方庆。这一年,王方庆正式拜授左庶子,晋封公爵,兼侍太子读书。王方庆奏称:“人臣对于天子,没有一个直呼太子名字的,(以前)晋时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称名。孝敬皇帝为太子时,改名字中的“弘’字为‘崇’字;沛王为太子时,即改名字中的“贤’字为‘文’字。现在东宫的门、殿名称很多涉嫌触讳,请求一一改去,使能符合旧规。”武后下诏同意。王方庆长安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兖州都督,被赐谥为“贞”。王方庆博学多才,熟悉朝廷规章,著书二百多篇,特别精通《周礼》《校礼》《礼记)》。求学的人有询问质疑的,王方庆答复得深刻精到,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成《杂礼答问》一书。王方庆家藏书极多,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王方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继承祖业,以后这些书画都散失了。评论:李德裕著书称道:“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做官?’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尚在远方,臣的儿子怎敢放在近处?’用以比况仓唐警悟文侯的事。”唉,王方庆确实是个君子!即使是仓皇急迫之时,也不忘诱导君王为善。等到建议不直呼太子的名字,来启发群臣,显示了中兴的萌芽,所谓人难言之事,对于王方庆有什么困难呢?德裕的称道,实在不假啊!江西省吉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钴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君A释此B而袭C远方D之服E变教之古F易古之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文中意为“方圆、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且知方也”的“方”含义不同。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含义不同。C.愆,文中为“罪过,过错”之意,与《氓》中“匪我愆期”的“愆”含义相同。D.循,文中意为“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偃王实行仁义治国,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文王和徐偃王都实施仁政,但结局不同。B.舜实行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感化了苗民。到了共工打仗时,拿短铁括就会被敌人击中,需要坚硬的铠甲护体。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按国家政令行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2)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14.材10.B、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处断开在“释此”之后,“此”是一个代词,做“释”的宾语,再加上这里有一个虚词“而”,所以第一处要断在B处。第二处和第三处它们的语法结构是差不多的,“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都是动宾结构,所以第二处在E处断开,第三处在F处断开。句意: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项错误,意思不同,“修法无愆”的“愆”是“罪过,过错”的意思,句意:遵守法纪不犯罪。“匪我愆期”,译为“不是我拖延婚期”,“愆”解释为“拖延”,是个动词。故选C。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错,文中“不足与论心”“不足与致意”,是“没有必要向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的意思。故选D。13.(1)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辩”、判断句、“所谓”各1分,句意1分)(2)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进行讨论,这是朝廷教化的准则。(“陈”“知”“论”各一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辩”译为“巧妙”,“者……也”判断句,“所谓”译为“所说的”。(2)“陈”译为“陈述、表达”,“知”通“智”译为“聪明的人,明智的人”,“论”可以译为“讨论,研究”。14.①韩非的观点是:时代不同、情况变了,政事措施也要跟着改变。②武灵王的观点是:习俗、礼法制度要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治理当世不能效仿古代。(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竟于道德……”可概括出韩非的观点。由原文“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可概括出武灵王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于是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称王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有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政还不够深就动用武力,不合乎道义”。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有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皑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灭亡,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国被削弱。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材料二: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进行讨论,这是朝廷教化的准则。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罪,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读书人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真正志在修身的人不仰赖别人的赞许,治理当世的人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创新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平王即位,使伍奢为太子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无宠焉,欲谮诸王,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太子建居于城父。费无极言于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太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大夫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②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③乎!”王皆杀之。(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注】①城父:楚国一个靠近边境的城邑。②棠君尚:伍尚时为棠邑大夫,所以称为“棠君”。员:伍员,字子胥。伍尚、伍员都是伍奢的儿子。③旰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闻A父B之命C可以D莫之E奔也F亲戚G为戮H不可以I之J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通“悦”,高兴,与《石钟山记》“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中的“说”词义不同。B.再,指第二次,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词义相同。C.阙,指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又可用来指代宫殿、朝廷、京城等;文中指京城。D.善,认为……正确,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无极没有受到太子建的宠信,于是就在楚王面前诬陷太子建,先是进言让太子建离开京城去驻守边邑,后又说太子建将要反叛。B.奋扬受楚王之命杀太子建,但他有感于太子建对他的恩德,通知太子建逃跑;楚王问罪于他,他直言相告,最终楚王没有治他的罪。C.魏征认为,唐、虞治理天下能够兼听四方,而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他们对国家的情况茫然无知。D.楚平王属于魏征所说的“暗君”,他偏听偏信于费无极,冤杀了伍奢和伍尚。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兼听各方意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4分)(2)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4分)14.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前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10.CF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11.D【解析】两个“善”字用法不同,“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与……友善”。12.B【解析】“他有感于太子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