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论(四) 信息素养的目标与特点_第1页
信息素养论(四) 信息素养的目标与特点_第2页
信息素养论(四) 信息素养的目标与特点_第3页
信息素养论(四) 信息素养的目标与特点_第4页
信息素养论(四) 信息素养的目标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课程的回顾与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回顾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

王吉庆

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回顾与思考华东师大王吉庆试验阶段(1982-1986)§

以计算机课程为主要形式§

目标是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能力、意识、伦理)§

程序设计和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实验与探索阶段(1994-1997)§

分模块:基本、基本选学、选学§

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数据处理、电子表格、程序设计、多媒体、网络与通讯§

程序设计、常用工具信息技术教育阶段(指导纲要)§

课时增加,小学68、初中68、高中70-140§

强调操作,上机不少于70%§

列入中学毕业考试内容小学、初中与高中(指导纲要)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1.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基本工作原理,发展趋势。2.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能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确定信息需求。4.能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和评价信息。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

开展合作。8.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

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

用信息技术。)地位问题§

开设的必要?§

能不能在已经存在的其他学科中修改内容体系而实现开设该课程的同样目标?§

开设该课程的形式如何(显性/隐性)?§

它在整个中小学课程计划中的位置如何(大学科/小学科)?§

与其他课程关系如何处理(整合)?目标问题

出发点:未来从事职业或者创造人生价值的需要,从参与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总目标:信息素养(不同角度与结构)不同阶段:不同认知阶段小学:具体运演阶段初中:形式运演阶段的形成期高中:形式运演阶段的发展期目标的重要特征§

文理交融§

多向发展§

信息能力是核心§

参与信息活动是方向内容特点§

特点: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类型:l

一些技术是阶段性的发展而且前期的技术不再使用。l

阶段的发展,但是前期的技术仍然存在与发展。l

渐进的发展,许多技术并存,人们根据各种条件,使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同样目的的信息活动。l

信息技术中还有许多原理性的,非常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变化的东西。§

综合性的表现:l

目标的综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l

其内容中接触到的信息的综合性(使用的案例、实践活动的任务、学生作业的题目)§

实践性:信息活动(即时性与根本性)§

开放性:学生为中心,丰富的课程资源内容的组织§

把信息技术课程组织看成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组织的动力源是人(教材作者、教师、学生)§

学习者是课程组织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动力源§

课程组织分为两个层面: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和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前者是外部“课程”组织过程,具有潜在作用性,一般不与学习者发生直接关系;后者具有显在作用性,是必须有学习者参与的组织过程。这是内部课程组织过程。§

体现课程组织的主体统一性。内容的体系方式§

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详细,具体地规定了那些知识点与安排的顺序。§

指导纲要:只是规定了学习的范围与项目,比较灵活和宽泛。§

课程标准:处于二者之间,属于一个基准性内容体系,它规定的是课程内容的范围与底线。内容的载体形式§

教科书§

其他课程资源:l

教师、学生、社区等“活”资源l

数字化资源l

其他文本资源§

立体化建设l

为教科书配套的资源l

共同发展的课程资源教科书编写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践§

符合学生实际与兴趣§

内容的开放性与稳定性§

综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创新与特色教学活动(课程)特点§

教学内容是大众化的高科技,目标上既有普及意义,又要培养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某些方面发展的精英人才。§

学生在前置知识技能上与学习心理上的差异比较大。§

教学活动目标与内容上综合性、实践性突出。§

教学活动的环境比其他学科优越,有比较好的信息活动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学活动注意点§

给学生营造好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交流、联系社会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综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真实、过程、开放§

案例学习方法:分析、争议§

教练教学方法:个性化、学生分析§

探究学习方法:资源、平台评价的新特征§

注重过程,有利于对学生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选作用。§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从多维度来评价学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信息技术课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