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总复习提纲_第1页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提纲_第2页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提纲_第3页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提纲_第4页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说明【复习范围】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方法:总量分析。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GDP(或GNP)的含义;】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境原则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原则【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GDP=C+I+G+NX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折算系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名义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实际GDP: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NDP=GDP-折旧额(3)国民收入(NI)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注: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4)个人收入(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PI=NI-(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Y):用Y来表示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角度,把企业库存的变动看作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消费(C)加投资(I),即:Y=C+I从收入的角度,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C,另一部分当作储蓄S,即:Y=C+S由于:C+I=Y=C+S,就得到C+I=C+SIºS这就是两部门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注入量º漏出量(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政府的经济活动是: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转移支付)。税收(T0)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净税收(T):T=T0-Tr支出角度:Y=C+I+G收入角度:Y=C+S+T(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企业、家庭、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进口(M)和出口(X)净出口=出口(X)-进口(M)支出角度:Y=C+I+G+(X-M)收入角度:Y=C+S+T+K第三讲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一)消费函数分析法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两部门)y=c+ic=a+βyI=i(自发投资)解联立方程得均衡国民收入为:只要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

(二)储蓄函数分析法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两部门)i=s(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s=y-c=-a+(1-β)y解方程组得:均衡的国民收入:【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及变动三部门经济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从总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即:Y=c+i+g从总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则包括消费、储蓄和净纳税额(总税收-政府转移支付)Y=c+s+t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c+i+g=c+s+t削去两边的c,得:i+g=s+t--此式即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定量税:即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用t来表示;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即随着收入量增加而增加的税收量,用ty来表示。为简便起见,凯恩斯只讨论定量税的情况。【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其几者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存在着一条基本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消费曲线或c=a+βy线性函数储蓄函数:储蓄:没有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储蓄函数的推导:设消费函数c=a+ßy只要投资、储蓄、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的关系不变,任何失衡情况的出现也都是不稳定的,最终会趋向均衡。IS曲线和LM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I、II、III、IV,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如区域I中的任何一点,一方面在IS曲线的右上方,因此有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另一方面又在LM曲线的左上方,因此有货币需求小于供给的非均衡。其余三个也都是非均衡的。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i>S会导致收入上升;i<S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L>M会导致利率上升,L<M会导致利率下降。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第五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为什么政府增加同样一笔支出,在LM斜率较大即曲线叫陡峭时,引起国民收入增量较小,即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在LM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大,即政策效果较大?因为:LM曲线斜率(k/h)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小;反之,政策效果较大。1.财政政策的大小与乘数的大小有关,乘数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反之,财政政策效果则大。2.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有关“挤出效应”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3.“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有关。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挤出效应”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相反,IS曲线的斜率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则越大。4.LM曲线为水平,即在凯恩斯区域,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在LM曲线的垂直区域,即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5.一般来说,LM曲线越平坦,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2.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kg=1/(1-β)—比较稳定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比较稳定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3.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在LM曲线的斜率给定的情况下(1)IS曲线越平坦,表明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越大,此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对利率的影响越小。(2)IS曲线越陡峭,表明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越小,此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但对利率的影响越大。(3)当IS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具有完全效力,对利率不会产生影响。(4)当IS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利率具有完全效力,对国民收入不会产生影响在IS曲线的斜率给定的情况下(5)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越大。(6)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有完全效力。(7)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无效。第六讲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充分就业。2.价格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2.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与运用;】(1)政府购买: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2)转移支付: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3)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4)公债: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3.自动稳定器;预算盈余】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特点:当国民收入下降时,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从而阻止国民收入的进一步下降;当国民收入增加时,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从而避免经济的过度膨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全凭财政体系本身的调节。预算盈余BS>0: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紧缩性)不能简单地将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作为判断政策是紧缩性或扩张性的标准。而可能是经济情况变动本身引起的。影响预算盈余的两个因素:财政政策的变动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在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为使预算盈余成为判断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而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二者相差:t(y﹡-y)如果:y﹡<y,则,BS﹡<BS如果:y﹡>y,则,BS﹡>BS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紧缩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财政政策扩张意义:消除了经济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向。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为政策判断提供依据。【4.货币供给与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1)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1K=D/R=1/rd或D=R/rd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rd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越大结论:设原始存款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增加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原始供给量的1/rd倍。意义:货币供给不能只看到央行最终投放了多少货币,必须更为重视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即由于货币创造乘数作用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2)加入超额准备金率的货币创造乘数2同时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为20%;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率re实际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银行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如果银行有超额准备金Re,超额准备金率为re,即re=Re/D则乘数为:超额准备实际上作为漏出,减小了货币乘数。因准备金不能生利,因此市场贷款利率越高,银行越不愿多保留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从而实际准备率随市场利率升高而下降.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使用的利率称贴现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成本越高,从而会多留准备金,实际准备率会提高,贷币乘数相应变小。(3)有现金从银行体系里流出去(现金-存款比率rc)的货币创造乘数3当客户抽出部分现金时,即有现金从银行体系里流出去(rc)的货币创造乘数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活期存款乘数为: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乘数将变得更小。(4)考虑非银行部门持有通货基础上的货币创造乘数4(扩展的乘数)存款扩张的基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Rd和超额准备金Re)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H=Cu+Rd+Re基础货币H(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可派生出货币基础货币量(H)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指狭义的货币供给M1=Cu+D)增加的倍数,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扩展的货币创造乘数:H=Cu+Rd+ReM1=通货+活期存款(它是最狭义的货币供给量定义)M=Cu通货+D活期存款总额小结(货币创造乘数):1、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D/R=K=1/rd2、同时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的货币创造乘数:3、加入现金-存款比率rc的货币创造乘数:4、扩展的货币创造乘数:【5.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与运用。】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政策: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再贴现率)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会诱使银行增加借款,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商业银行作为紧急救援的手段,弥补临时准备金的不足是不具有主动性的政策,要诱使,作用有限,不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经济萧条时,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经济过热时,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在经济萧条时,为刺激经济的复苏,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比率的下降给银行带来了多余的准备金,使他们得以增加贷款;这样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将发生一轮一轮的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降低了利息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方法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投资的增加,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时滞性,作用猛烈,一般不会频繁使用第七讲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含义、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净出口)。AD=C+I+G+NX影响因素:价格、收入、预期、政策等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AD)。总需求曲线反映社会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相关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不同变动情况。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小;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o"总需求"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越大。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利用IS-LM模型):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时,IS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因而,对应于每一个特定的价格,IS和LM曲线都会有一个交点,即均衡的收入(产量),这样用IS-LM图形可推导出总需求曲线.【3.三种性质的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之所以是垂直的,理由有二:一是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使得实际工资(W/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从而产量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二是古典学派研究经济的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W/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从而总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直线。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Yf之前,由于经济存在巨大资源的闲置,企业愿意在现有的价格上出售它所有生产出来的一切产品,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都不会变动,因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Yf之后,社会已经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从而,不可能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增加产量的需求不但不会增加产量(y),反而会引起价格的上升。凯恩斯供给曲线具有水平形状的原因有二:第一,货币工资(W)和价格(P)均具有刚性.第二凯恩斯所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由于时间很短,W和P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3)常规总供给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总供给曲线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CC的斜率代表着W和P的调节速度。斜率由0到∞,表示从凯恩斯极端到古典极端。第八讲失业与通胀【1.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劳动力正常流通而产生的失业(具有短期的、局部的特征)。如换工作或找新的工作。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2)结构性失业: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原因: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与此同时,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不适当的政府政策(如政府为保护某种行业的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减少失业,但从长期看,这种经济政策会降低受保护的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失去同国外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最终加重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2.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N代表劳动力,E代表就业者人数,U代表失业者人数,则有N=E+U,失业率=U/N以L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失去工作的就业者的比例;以f代表就职率,即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的比例。如果失业率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或者说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那么找到工作的人数必定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即:f·U=L·E因E=N-U,上式变为:f·U=L(N-U)解得U/N=L/(L+f)上式给出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L和就职率f。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也是估计自然失业率的有效方法。自然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充分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的比率。按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因此,知道自然失业率就可推出自然就业率。【3.奥肯定律】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将下降2%。或说,相对于潜在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宏观经济中,GDP偏离其潜在值的百分比被称为GDP缺口。奥肯定律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式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为大于零的参数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4.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通货膨胀(Inflation):一国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衡量: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3.GDP紧缩指数(或平减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度量在不同时期居民为购买一蓝子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指数计算公式: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度量在不同时期生产者为购买投资品所支付的价格指数GDP紧缩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5.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变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成本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工资的提高超过了同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它是指拥有控制产品市场价格能力的垄断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以超过生产成本上升的幅度来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导致总体物价水平的上升。结构性通货膨胀(生产率不同的部门工资趋同)混合性通货膨胀(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决定)【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经济效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使那些取得固定的货币收入的人蒙受损失(2)使储蓄者拥有的财富缩水(3)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4)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变相征收“通货膨胀税”)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量增加。这就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即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美国20世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涨导致经济崩溃。治理对策:通过膨胀的直接表现是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通过膨胀的措施主要有:控制总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具体措施有:(1)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2)收入政策【7.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