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经《关雎》导学案_第1页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_第2页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_第3页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_第4页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诗经《关雎》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础知识及创作背景。

2、掌握《关雎》的诗意及主旨。

3、体会《关雎》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乐调,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调,多为贵族所作;“颂”则是用于祭祀的乐章。

2、《关雎》背景介绍

《关雎》是一首描绘民间恋爱的短诗,作者不详,可能为周代无名氏。诗歌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痴情追求,展现了古代人民纯洁美好的爱情观。

3、《关雎》诗意解析

《关雎》共三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写君子看到淑女,一见钟情,夜不能寐;第二章写君子陷入情网,相思成疾,无法自拔;第三章写君子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愈发痴情。整首诗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主旨,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4、《关雎》艺术特点分析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强化情感表达。善用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使诗歌音韵和谐,增强了音乐美感。诗歌以“赋”的手法表现主题,直接抒发情感,真实生动。

三、教学总结与评价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同学们对《诗经》《关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古典文学,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关雎》作为一首描写民间恋爱的诗歌,展示了古代人民纯真美好的爱情观。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诗经关雎》本义探微《关雎》,这是《诗经》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孔子编辑《诗经》时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古人以为它“义正言约而意兴持适,所以为至治之机,而修齐之轨也”(朱熹《诗集传》)。孔子以《关雎》为《诗经》的开篇,说明了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经》中蕴含的礼乐精神的重视。

《关雎》是一首描绘了一名男子对一位女子思念、追求的诗歌。全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背景,通过描绘“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过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真挚情意。然而,由于《诗经》的文字较为古奥,且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因此对于《关雎》的本义,历来存在许多争议和解读。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关雎》所描绘的是一位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表明了男子对女子的敬重和爱慕之情。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则进一步表明了男子想要与女子建立友谊、追求她的决心。这些内容都与《诗经》中其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有所不同,因为它们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真挚的感情。

其次,从诗歌的背景来看,《关雎》所描绘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场景。在那个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思想也比较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关雎》所描绘的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思想观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符合,因此也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最后,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来看,《关雎》所使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十分独特。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通过使用“雎鸠”这一象征爱情鸟的意象,表达了男子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则通过使用“窈窕淑女”和“君子”这两个象征美好品质的意象,表达了男子对于女子的敬重和爱慕之情。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第一节力导学案在学习的旅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便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尤其在初学阶段,我们需要有一个有力的向导,引导我们进入学习的领域,激发我们的兴趣,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作为学习向导的第一节课程设计。

在制定这个力导学案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学生的兴趣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我明白,只有当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在课程设计中注入了大量的互动元素,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这些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我考虑到的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我在设计学案时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我会提供图表和图像;对于听觉型学习者,我会提供音频资料;对于动手型学习者,我会提供实践活动。

另外,我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反馈。我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解答他们的疑惑,鼓励他们继续前进。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我明白作为学习向导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学案设计中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我的第一节力导学案是希望通过引导、启发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他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庖丁解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即做事要顺应客观规律,不可主观臆造。

2、理解本文的“寓言”特点,认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3、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4、背诵全文。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1)成语“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2)庄子的简介及思想。

(3)导语: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启示。庄周的寓言故事很多,其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跌后起伏,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学习《庖丁解牛》。这篇文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解牛的故事来阐述一种“顺应自然,随俗化”的处世之道,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2、学习要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3、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4、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庖丁解牛的经过如何?请用原文回答。

(3)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表现在哪里?其秘诀是什么?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5、交流研讨

(1)交流学习疑难,合作解答。

(2)研讨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6、反馈矫正

(1)检查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2)针对练习,矫正错误。《游山西村》导学案一、导入:

古人描写乡村的好词好句很多,如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来描写环境的美好。而陆游的《游山西村》却用“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来告诉人们农家人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游山西村》。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1、知诗人,解诗题。

(1)学生交流有关陆游的资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3)小结:山西村在山西,作者当时在江西,因罢官闲居,为了排解寂寞,作者四处游山玩水,在山西村稍作停留,写下了这首七律《游山西村》。

2、读通读顺。

(1)生自由练习读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齐读。

3、知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座位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指名说诗意,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更正。

4、品诗境。

(1)交流陆游的这首诗所写的景和情。交流时,要围绕诗中“山重水复”这一词语,体会作者当时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质疑,不能解决的留待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小结并板书。

5、诵诗句。

(1)生自由背诵诗句。

(2)指名背诵。针对学生背诵情况相机指导。可以引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指导。如:“莫笑/农家/腊酒浑,(停顿稍长些)丰年/留客/足/鸡豚。”在重音和语调方面也要注意指导。

6、想意境。

(1)运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意境用美丽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运用边想象边批注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交流所想象的画面并相机指导:可以运用“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重点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这一词语入手展开想象。如: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潺潺的山泉……

7、熟古诗。

(1)自由练习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并相机指导。《春》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3、体会语言的清新、细腻。

4、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5、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抒发自己的感受。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掌握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他的散文中的名篇之一,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作者通过对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春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寓有积极向上、奋发向前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前程乐观、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心情。

(二)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抖擞()黄晕()蓑()笠()嘹亮()应和()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酝酿:宛转:卖弄: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二、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小组内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思考回答问题。

文章围绕什么来写,按什么顺序来写?共写了几幅图?

圈点勾画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效果。

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句,说说引用这些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最后一幅图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为什么喜欢?最好用“我喜欢这幅图,是因为”的句式来表达。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①②段总写春天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新来的季节写得有形有情,有声有色。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描述性的语句划下来,并体会其作用。

课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山”“水”“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并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前两个分句分别从山的哪一方面,水的哪一方面说的?“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一个词概括这一句话的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写法再写一句话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